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7期文献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就诊我院疑似冠心病病人163例,所有纳入对象均行 CAG,以 CAG结果为依据,冠心病占123例,非冠心病占40例。同时测定所有纳入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15μmol/L为标准,将Hcy≥15μmol/L设为试验组(113例),将 Hcy<15μmol/L病人入为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在确诊冠心病所占百分比;以 Gensini积分法为评判标准,比较两组在 Gensini积分方面有无差异性,探讨试验组中 Hcy与 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根据CAG结果,将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根据冠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28例)、多支病变组(27例),在 Hcy水平方面将3组作一比较。将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按照入院前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0例),在 Hcy水平方面将3组作一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在确诊冠心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Gensini积分方面,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在 Hcy水平方面,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02);而双支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呈增高趋势。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在 Hcy水平方面,SAP组、UAP组、AMI组的 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韩建伦;高刚利;马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Ensite 3000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分析

    目的:探讨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 VT)消融的优势。方法对14例病人,经左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经右股静脉将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Site 3000系统构建右心室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利用虚拟心内膜电图及导航系统进行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指导消融。结果14例病人均诱发及标测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或室早,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2例起源于游离壁;1例有3个不同的起源点;1例有一个起源点在中后间隔,另有两个突破口;1例起源下部后间隔与游离壁移行处,突破口在上中间隔。结论 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 X线对病人及手术医生的损伤。Ensite 3000系统对室速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更精确、直观和可靠。

    作者:黄建明;陈志强;蔡丽芹;阮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不同透析方法对透析中高血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温低钙透析、每日短时透析(DHD)与常规透析对透析中高血压的影响。方法60例发生过透析中高血压的慢性肾衰病人随机分成3个透析组治疗,观察期为8个周。比较3组病人透析前血压、透析中血压、高血压发生率、血钙、血浆肾素活性、尿素清除指数(Kt/V)、体重增加量和体重增加率的变化。结果与常规透析组比较,高温低钙透析组透析中血压、透析中高血压发生率和血钙浓度降低;每日短时透析组透析前、透析中血压、透析中高血压发生率,血浆肾素、体重增加量和体重增加率降低,Kt/V升高。结论高温低钙透析和每日短时透析均能有效防治透析中高血压,但每日短时透析血压平稳,透析充分,透析效果更为满意。

    作者:黄浩;汪薇;柳林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黄春林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经验

    自2000年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也骤升[1]。老年冠心病的病人日益增多。当前,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之首,有专家预测,若能有效控制或消灭这大类疾病,人类平均寿命可达到90岁[1]。因此各国研究者对衰老与老年病的防治继续保持强烈关注[2]。黄春林教授是全国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冠心病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现将其经验采撷如下。

    作者:李新梅;张熹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硫酸镁联合床边紧急心脏起搏在尖端扭转型室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床边紧急心脏起搏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其中 A组31例应用硫酸镁并行紧急床边心脏起搏,B组31例应用硫酸镁等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 B组的70.9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床边紧急心脏起搏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抢救中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作者:李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通腑泄浊法在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治疗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多为慢性过程。既往中医无相应病名,有关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脉证方药散见于“胸痹”“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论述中。

    作者:付达;刘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荟萃分析

    目的:系统分析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结果显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较对照组有效率明显升高。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是有效的。

    作者:张剑;刘东梅;韩建伦;叶生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彭玉山老中医治疗头痛的学术经验总结

    头痛较难根治,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彭玉山老中医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在头痛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中以肝为主;痰在头痛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头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在临证时常从肝从痰论治头痛,形成了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

    作者:董致郅;谢春荣;彭玉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周宜轩教授以心肾同治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经验

    难治性心力衰竭多属于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晚期表现。虽经过积极治疗,但疗效不佳。国家级名中医周宜轩教授依照中医思辨特点以“虚”“瘀”“水”统领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病机,认为心肾阳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内停是难治性心力衰竭发病之关键。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采用益气温阳、温通心肾、活血利水法为主,以名方真武汤为基础,灵活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叶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胎球蛋白A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常州市武进地区汉族人群中不同时间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 A)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2012年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住院病人114例,其中 UAP病人69例,作为病例组,冠状动脉完全无病变者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并收集病人血清常规生化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病人血清 Fetuin A水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 UAP易患因素后两组间差异。结果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男性比例较高,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人较多(P<0.005);两组间年龄、吸烟史、TC、TG、HDL C及 LDL 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 Fetuin A水平为(282.87±101.11)g/L,对照组为(278.02±137.10)g/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39)。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吸烟、血压、血糖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仍未发现有明显差异(P=0.08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UAP病人 Fetuin A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清 TC、TG、HDL C及 LDL 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中国常州市武进地区汉族人群中血清 Fetuin A水平可能与 UAP发病风险无关。

    作者:陆华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 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 PCI术的病人71例,男47例,女24例,年龄36岁~83岁(68.0岁±10.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参松养心胶囊,每次1.6 g,每日3次。疗程4周。PCI术后第1天、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值。结果治疗前两组 TO及 T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 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 PCI术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可调节窦性心率震荡(HRT),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耿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磁共振成像在评价心肌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心肌病变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评价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心肌疾病病人21例,所有病人终均经临床或病理确诊。使用心脏八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呼吸门控技术,均行磁共振 T2平扫、电影扫描、首过灌注、延迟强化扫描。结果4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心肌舒张顺应性减低,首过灌注肥厚心肌区域灌注减低,延迟强化肥厚心肌内可见斑片状云絮状强化,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心肌区域未见延迟强化病灶。2例高血压继发代偿性心脏改变的病人出现左室壁对称性肥厚,室壁增厚率正常,左室腔不大,左室壁未见灌注缺损及延迟强化征象。5例扩张型心肌病中3例出现左室增大,室壁变薄,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延迟强化心肌肌壁间出现线状、环形强化灶,2例病人未出现延迟强化灶。3例心肌梗死病人出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相符合的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首过灌注缺损及节段性心内膜下延迟强化或心尖部透壁强化。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型心肌病病人出现右室增大,右室壁变薄及右室壁的弥漫性延迟强化。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人出现左室心尖及游离壁的心肌局部变薄、运动减弱,致密化不全心肌呈栅栏状,未见出现灌注缺损及延迟强化病灶。1例心肌淀粉样变性病人出现心肌弥漫性增厚积累及心肌全层的弥漫性粉尘样延迟强化,1例心肌炎病人出现室间隔的早期灌注及延迟强化病灶。结论心脏磁共振成像具有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对比度好的特点,尤其是其在不同心肌病变时的特征性延迟强化表现,可以作为心肌疾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吴江;杨朝慧;张霞;孙琦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明确血糖控制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住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 AMI合并 T2DM病人16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各80例,再根据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治疗第7天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结果①氯吡格雷组血糖控制良好亚组 ADP诱导的 IPA高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68.6±23.3)% vs(50.1±23.8)%,P=0.015],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中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均少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11例,15例,P=0.016);②替格瑞洛组血糖控制良好亚组 ADP诱导的 IPA高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73.9±23.6)% vs(63.4±20.5)%,P=0.009],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中替格瑞洛反应低下者少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3例,9例, P=0.039)。③氯吡格雷组血糖控制不良亚组ADP诱导IPA低于替格瑞洛组血糖控制不良亚组[(50.1±23.8)% vs(63.4±20.5)%,P=0.037];氯吡格雷组血糖控制良好亚组和血糖控制不良亚组药物低反应者均多于替格瑞洛组(11例 vs 3例,P=0.044;15例 vs 9例,P=0.032)。结论 AMI合并 T2DM病人血糖控制水平影响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反应性;替格瑞洛治疗 IPA高于氯吡格雷。

    作者:张昊洲;王敬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栓抽吸及硝普钠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及硝普钠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 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AMI急诊 PCI病人,PCI术前给予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术后 TIMI血流仍≤2级的9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硝普钠组(45例)和硝酸甘油组(45例),经抽吸导管向冠状动脉病变远端分别注入硝普钠或硝酸甘油,6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靶血管 TIMI血流分级及 TMPG血流情况;比较术后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术后60 d的 LVEF及 LVEDD 。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两组病人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 PCI 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血管 TIMI血流及 TMPG血流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0 d LVEF、LVED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6月MACE发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吸导管向冠状动脉病变远端注入硝普钠可改善 AMI病人急诊 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 TIMI及 TMPG血流,改善病人近期及远期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田彩霞;薛伟珍;冯惠芳;李瑜林;宁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心病病人PCI术前后血清YKL 40和hs CRP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测定冠心病病人 PCI术前后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 40)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的变化,探讨二者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方法入选行择期经皮冠脉介入病例7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心绞痛组(SAP)26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24例,急性心梗组(AMI)26例。同期选取冠脉造影证实无冠脉病变的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术前后的 YKL 40及 hs CRP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组血清 YKL 40及hs CRP水平均增高,斑块稳定性越差水平越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介入治疗术后血清YKL 40及 hs CRP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后血清 hs CRP浓度与 YKL 40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和0.654。结论 YKL 40联合hs CRP可能更好的评估冠心病病人炎症状态,一定程度上反应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

    作者:郭贝贝;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王睿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应变率成像在急诊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及应变率成像(SRI)在急诊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TVI及SRI对32例急诊心肌缺血病人和30例正常人节段纵向收缩期(S)、舒张早期(E)及收缩期(A)的峰值速度(VS、VE、VA)、峰值应变率(SRS、SRE、SRA)进行测定。结果 VS:心肌缺血组室壁的不同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减低;VE:除前间隔的心尖水平外,室壁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减低;VA:前壁的不同水平及前间隔的心尖水平心肌缺血组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SRS、SRE:心肌缺血组不同水平左室室壁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SRA:前壁的不同水平及前间隔的基底水平心肌缺血组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P<0.05或P<0.01)。结论 QTVI及 SRI技术是临床简便、无创,是准确评价急诊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彭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其中26例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35例采用非溶栓的保守治疗。结果两组病人入院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活病人中溶栓组 mRS评分为(1.7±1.1)分,非溶栓组为(3.4±2.1)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 PA静脉溶栓虽然对于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近期临床症状方面没有明显优于非溶栓组,但却能够明显改善病人90 d后的远期临床预后,且并未增加病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也未增加此类病人的死亡率。

    作者:傅懋林;肖雪玲;戴为正;叶迎安;阮志芳;王双虎;何文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斑块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为(1.03±0.22)mm,大于对照组的(0.67±0.23)mm(P<0.05)。100例受检病人,32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且造成管腔狭窄,狭窄率32.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3例,闭塞2例。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作者:邱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认知行为治疗对PCI术后非心源性胸痛病人焦虑、抑郁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非心源性胸痛(NCCP)病人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行 PCI术后因非心源性胸痛会诊的54例病人,给予冠心病、PCI术后规范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认知行为治疗。运用 Zung焦虑、抑郁自评及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价治疗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病人在认知行为治疗前,其Zung焦虑、抑郁自评及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47.96分±7.64分、52.96分±7.34分、9.06分±3.67分、13.39分±5.70分,治疗后各项得分分别为45.20分±6.10分、49.69分±6.38分、7.37分±2.54分、10.50分±4.33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 PCI术后 NCCP病人焦虑、抑郁状态。

    作者:杨红雨;孔咏梅;闫娟娟;蔡小菲;梁丽芬;拜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出血性脑梗死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S)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与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HS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7岁~87岁(64.2岁±10.8岁)。健康组来自体检科共计60名,男34名,女26名,年龄37岁~87岁(64.1岁±10.0岁)。HS组内,轻度14例,中度21例,重度25例。比较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结果 MMP 9以及hs CRP的统计学分析表明,出血性脑梗死组从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着时间变化到第7天水平达到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S病情的加重,同一天内MMP 9、hs CRP数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 HS组平均值相比,HS组高于健康组,且 HS组平均值的变化到第7天水平达到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 9以及 hs CRP都是良好的 HS预后辅助性指标。临床可以使用两个指标,结合临床其他检查,使得 HS预后的评估更加精确。

    作者:李慧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生活方式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研究生活方式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对 AD的预防和延缓病程意义重大。本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饮食、营养习惯等)对 AD影响的相关研究,概述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成果,供进一步研究及指导 AD的预防。

    作者:曹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有14%(大脑半球)~71%(脑干)病人伴发吞咽困难,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将针刺疗法与现代康复医学(包括药物、冰刺激疗法、高压氧干预、康复训练、电刺激等)相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研究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进一步探讨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程序,根据吞咽障碍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水平,提高生存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王桂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左室肥厚关系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其特点为反复的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塌陷,发病率高,是独立于年龄、高血压、肥胖、吸烟、高脂血症等因素之外引起心脏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OSAS可导致病人的左室结构出现异常,尤其是左室肥厚。现就 OSAS 与左室肥厚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祁卓君;王健;薛思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靶点--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是心肌保护的重要靶器官。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线粒体 ATP 敏感性钾通道被认为是治疗心肌损伤性疾病的潜在靶点。它是细胞线粒体内一种重要离子通道,其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通道保护心肌的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钙超载、细胞凋亡及膜电位的变化等方面。本研究就线粒体 ATP敏感性钾通道的结构及其心肌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宁可;姜丽;包怡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钙离子敏感受体与相关心血管疾病

    钙离子敏感受体(CaSR)为 G蛋白偶联受体 C家族成员,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维持体内钙离子稳态,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活动,参与心血管、泌尿及肿瘤等多种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实验研究证明,调控 CaSR的表达可有效干预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有明确的疗效,而这种疗效与 CaSR之间的联系并不明确,研究中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与 CaSR之间的关系,可能为临床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冲;宋婷婷;冯天琼;董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风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脑部疾病,在我国,其致残率可达此类病人的65%[1]。目前关于中风的研究报道非常多,痉挛性偏瘫是常见中风恢复期后遗综合征,也是导致中风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康复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中风后比较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2]。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主要特点为:运动模式粗大且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异常及协调性差等等。痉挛性偏瘫病人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蓝样屈曲,肩部下沉,患臂内旋,上肢所涉及关节屈曲;颈部向患侧侧曲,躯干向患侧弯曲;患侧下肢强直外旋,骨盆上抬,足内翻,行走呈划圈样步态。

    作者:胡菱;赵冬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hs CRP、BNP、甲状腺激素辅助诊断心肌梗死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心梗诊断指南中将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动态演变作为心肌梗死诊断的主要指标,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或合并其他疾病时,许多病人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研究证实,hs CRP、BNP、甲状腺激素在AMI初期即可发生变化,并贯穿AMI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 AMI诊断的准确率,避免漏诊或误诊。

    作者:刘璐;柳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冠心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重要过程。如今,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机制是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据检测结果指导冠心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对目前常见的几种血小板功聚集能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郭峥;安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网膜素1相关研究进展

    血清网膜素1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由人体脂肪组织中的血管基质细胞特异性分泌表达,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浩彦;任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叶酸、维生素B 12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该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隐匿起病,缓慢发展。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死亡、残留神经元胞质出现嗜酸性包涵体(Lewy bodies)为主要病理特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纹状体中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两大递质系统功能相互拮抗,共同参与基底核运动调节。多巴胺水平降低程度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目前 PD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考虑有环境、遗传、神经系统老化多因素交互作用。治疗方面,复方左旋多巴仍是至今治疗 PD基本、有效的药物。近来有研究表明[1],帕金森病病人常合并血清叶酸(FA)和维生素B12的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升高,前两者与后者 Hcy变化呈负相关。本研究将对叶酸、维生素B12与PD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侯芳林;刘瑞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白藜芦醇调控大鼠心力衰竭模型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调控大鼠心力衰竭模型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 SD大鼠心力衰竭模型,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变化,Real Time PCR定量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红素氧合酶(HO 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SOD。结果白藜芦醇干预组和模型组比较,心脏重量指数改善,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心衰大鼠 SOD、GPx、HO 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SOD、GPx、HO 1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其中以SOD改善明显(P<0.05),高剂量组 SOD表达甚至高过假手术组。结论白藜芦醇能提高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肌各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心功能。

    作者:陈珏;於悦;高想;蒋凤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丹参瓜蒌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铁调素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瓜蒌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及相关 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调脂机制。方法50只雄性 Fpn1Tek cr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丹参组、瓜蒌组、丹参瓜蒌组,每组8只。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复制高脂血症模型。8周后,继续高脂喂养并按体重比折算的临床推荐剂量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混悬液5.1 mg/kg、丹参组2.56 g/kg、瓜蒌组3.84 g/kg、丹参瓜蒌组6.4 g/kg。连续灌胃2周后,分离血清及肝组织。生化检测:TC、TG、LDL C、HDL C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铁调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 6);免疫组化法测肝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BMP6)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 p smad1/5/8,p 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 TC、TG、LDL C、铁调素(hepcidin)含量明显升高(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小鼠血清铁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BMP6蛋白表达亦有所下降(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丹参瓜蒌组 stat、smad蛋白磷酸化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丹参组比较,丹参瓜蒌组明显降低 TC、hepcidin水平(P<0.05);与瓜蒌组比较,丹参瓜蒌组能显著降低TG、TC、铁调素水平(P<0.05)。结论丹参、瓜蒌配伍通过调节小鼠铁调素降脂,其调脂机制为调节 BMP/SMAD信号通路抑制铁调素表达。丹参瓜蒌配伍效果优于两药单独使用,为临床治疗痰浊血瘀型高脂血症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王琳;马晓娟;孙明月;苗洋;殷惠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复合干预对冠心病阳虚血瘀证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合干预对冠心病阳虚血瘀证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符合条件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1组给予温阳活血方联合心痛贴,治疗2组给予温阳活血方模拟剂联合心痛贴,对照组给予温阳活血方模拟剂联合心痛贴模拟剂,观察3组病人治疗前后 Hcy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病人治疗后血浆 Hcy水平均有下降,其中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治疗2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合干预可以降低冠心病阳虚血瘀证病人血浆 Hcy水平。

    作者:张寒雪;董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两组病人上肢痉挛程度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痉挛状态。

    作者:邸鸿雁;韩淑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两组均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措施,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20 mg)治疗每日3次。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浆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结果6个月后,对照组 E/A比值、LVESD及LVEDD与入院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LVEF、血清NT proBNP的随访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VEDD与入院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LVEF、E/A比值、LVESD及血清NT proBNP随访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组间比较,两组除 LVEDD无统计学意义外,LVEF、E/A值、LVESD及血清 NT proBNP的随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曲美他嗪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重构及左室射血功能。

    作者:吴春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通络化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络化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炎性因子、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12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次40 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络化痰胶囊,3粒/次,每天3次。分析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83.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聚焦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超敏 C反应蛋白(hs CPR)、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IL 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化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效果,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作者:赵碎巧;操银针;李信华;丁勇英;李娟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复肌宁汤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病人免疫学指标的调控研究

    目的:观察复肌宁汤加减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病人给予复肌宁汤加减口服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免疫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复肌宁汤对77例眼肌型MG病人治疗前后眼部主症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中医临床症状: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主症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对眼肌型 MG病人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学指标 AchR Ab滴度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可以改善 T细胞亚群从 CD4+/CD8+比值。结论复肌宁汤能改善眼肌型 MG病人的免疫指标,可能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卡佳[俄罗斯];顼宝玉;陈乐君;刘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磷酸肌酸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清脂联素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磷酸肌酸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磷酸肌酸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清脂联素(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 LVEDD、LVESD、LVEF 在两组病人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病人 LVEDD、LVESD均较对照组低,LVEF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 APN、NT 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 APN、NT proBNP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 APN、NT proBNP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磷酸肌酸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

    作者:刘宁;刘昊;白华;王志军;黄宇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七总皂苷对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单核细胞NF 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A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核因子κB(NF κ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1例 CIMT≥0.9 mm或(和)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组,三七总皂苷组与阿托伐他汀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及彩色超声显像仪等,观察两组用药前后 NF κB、细胞黏附分子1(ICAM 1)、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CIMT 1(CIMT)和斑块的变化。结果两组服药12周后 NF κB、CIMT和斑块积分较各自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NO、PGI2、SOD、GSH较各自服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七总皂苷能保护高脂血症 A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延缓 AS的进展,其机制与其降低血清 NF κB、ICAM,升高 NO、PGI2、SOD、GSH水平有关。

    作者:江小萍;曾凡鹏;刘首明;林小鸳;冯素莲;沈祖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儿茶酚胺介导抗焦虑抑郁药物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作用

    目的:观察儿茶酚胺介导舍曲林及氯硝西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作用。方法60例伴抑郁症(MD)的 ACS病人与60例不伴 MD的 ACS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常规 ACS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两干预组予口服舍曲林及氯硝西泮。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定儿茶酚胺浓度。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4组病人治疗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干预组比各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人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干预组均比对应对照组上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病人心血管预后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相关,舍曲林和氯硝西泮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提高心率变异性。

    作者:李鸿博;李卉;高晓欢;郎小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益气舒心汤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病人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运用宗气理论自拟益气舒心汤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心气虚证病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D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舒心汤。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浆 N末端脑利钠肽原(NT proBNP)、C反应蛋白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益气舒心汤加西医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心气虚证证候、E/A、NT proBNP、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宗气理论自拟益气舒心汤能改善舒张性心衰心气虚证病人的中医证候及心功能指标,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鹤;刘亚洋;徐素娥;乙伶;李宝同;汪再舫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在心系疾病的应用

    基于对“魄门亦为五脏使”的考证与理解,探讨其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为今后临床治疗心系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李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