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使白内障手术后患者既可以获得良好的远程视力,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中程、近程视力.方法:在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采用美国A11ergan公司研制的可折叠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共计17例25眼.结果:远视力与单焦点人工晶体相同,中程、近程视力明显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获得良好的远程、中程、近程视力.
作者:陈羽;邵彦;徐哲;侯丹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开眶手术的种类、手术进路、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总结我院1986~1998年间十种常见的开眶手术1302例.结果:全部病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340例,静脉性血管瘤204例,静脉曲张106例,视神经脑膜瘤96例,神经鞘瘤97例,视神经胶质瘤38例,(表)皮样囊肿135例,泪腺混合瘤8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54例,炎性假瘤149例.手术方法包括前路开眶722例,外侧开眶553例,内外联合开眶7例,经额开眶7例,眼眶内容切除13例.术后6个月内出现眼外肌功能障碍355例,上睑下垂96例,瞳孔形状改变31例.结论:开眶手术的术式选择和手术进路设计非常重要,手术效果与病变的性质、位置、粘连情况、病变范围密切相关.正确术式的选择利于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术后肿瘤复发频度依次为炎性假瘤、神经源性肿瘤、泪腺肿瘤和血管性肿瘤.
作者:孙丰源;潘叶;赵红;宋国祥;田文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基层各医院开展,为了探讨一种新的方便好学的手术方法,我们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保留前囊膜的囊袋内超声乳化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查来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倪伟;石一宁;郑成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和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远、近视力、角膜曲率变化等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采用推送器植入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术后定期随访远、近视力及角膜曲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平均远视力≥1.0,平均近视力优于Jaeger3,术后角膜散光情况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小、愈合快,手术引起的角膜散光小,患者远、近视力均较理想,无需配戴眼镜矫正,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晶体.
作者:汤欣;宋慧;孙慧敏;张军;袁佳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还原性谷胱苷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无明确致病原因(如眼睑位置异常、急性眼部感染及严重干眼症)的点、片状角膜上皮缺损患者85例,随即分为谷胱苷肽治疗组(55例)及素高捷疗对照组(30例),疗程2周,定期随诊,以量化标准记录患者用药后主要症状及客观临床检查结果.结果:治疗7天及1 4天,实验组总有效率分别是67.3%及83.6%;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33.3%及50.0%,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有显著学差异.结论:谷胱苷肽滴眼液可作为一种角膜营养剂,促进角膜上皮的损伤修复.
作者:殷晓棠;孙旭光;杨宝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眼部碱烧伤临床上呈进展性,为了使其在治疗上能很快完成创面的上皮化,阻止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我们于1998年10月采用保存人羊膜移植重建早期重症碱烧伤眼表,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屈波;李才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应用UBM对28例41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的观察,对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房角增宽不明显的患者,局部点0.5%pilocapine后再次复查UBM.结果:83%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后,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5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跟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仍不能完全治愈,局部点0.5%的pilocapine可减少房角粘连的机会.结论:对闭角型青光跟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的房角再评价十分重要.
作者:谢程阳;李定章;周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巩膜外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 procedures,SBP)并发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subretinal and vitreous hemorrhage)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SBP并发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7例患者7只患眼,出血后2~8周经睫状体扁平部巩膜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剥离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切开及清除视网膜下积血,硅油或气体填充等手术治疗后,随访时间4~12月(平均6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3只患跟(42.9%)术后发生视网膜前纤维增殖,经过了二次增殖膜剥离手术治疗.后随诊7只患眼视网膜均得到良好复位:视力≥0.1者6只眼,占85.7%,好矫正视力为0.4.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清除SBP并发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但血浆成份的不彻底清除而易发生视网膜纤维增殖.
作者:吕林;姜利斌;李永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的目的是胬肉切除后羊膜移植是否能替代结膜自体移植.方法:我们对13例(13眼)原发性胬肉和1眼复发性胬肉施行胬肉切除及结膜自体移植术.另外1眼原发性胬肉和5例(5眼)复发性胬肉施行胬肉切除及羊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结膜自体移植组14眼手术成功,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羊膜移植组2眼复发,1眼羊膜溶解.结论:羊膜移植可用于胬肉切除术,但有减低复发率方面,羊膜移植不如结膜自体移植.
作者:李青;杨佩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黄斑水肿是指黄斑区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视网膜内屏障)或/和色素上皮细胞屏障(视网膜外屏障)功能损害,导致液体渗漏的结果[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将黄斑水肿区分为局限性黄斑水肿和弥散性黄斑水肿[2].用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以挽救和保存患眼视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院自1997年至2000年,采用氩绿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报告如下:
作者:周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瞳孔膜闭或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的手术技巧及手术要点.方法:应用小直径连续环形撕囊,原位超声乳化等技术对58例63眼瞳孔膜闭或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结果:63眼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32眼(50.8%),术后1周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46眼(73%).所有病例人工晶体位于中央,大部分病例前房正常术后反应,瞳孔维持原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小直径连续环形撕囊,原位超声乳化治疗瞳孔膜闭或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可达到减少虹膜刺激,保持原瞳孔形态,降低手术合并症,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
作者:刘华;张先平;杨学风;李海斌;刘英华;何丽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9年9月以来,我们应用氟康唑滴眼液普芬和斯皮仁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1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智敏;何慧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例13眼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本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男4例5眼,女8例8眼,平均年龄62岁(43~72岁).常规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在术后早期(7~10天)眼内炎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发病时间早在术后第12天,迟34天,平均17.93天. 结果: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消炎痛治疗,6~15天眼部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无一例复发,视力稳定.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免疫复合物逐渐清除及人工晶体在眼内耐受,其发病率会逐渐降低.
作者:张建华;盖秀花;刘卫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239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进行眼底检查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和病变程度与HbAlc水平的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HbAlc水平越高,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P<0.05),HbAlc≥8%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HbAlc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呈显著相关性(r1=0.599,P<0.01);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空腹血糖(FBG)和病程呈正相关(r2=0.413,r3=0.431,P<0.01)结论:定期监测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HbAlc水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洪俊;刘嫣芬;梁晓文;黎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初步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葡萄膜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跟和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13例(15眼)同时患有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行连续环形撕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眼压和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视力平均为0.34±0.19,明显好于术前0.05±0.07(P<0.05);术后3个月跟压和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种类分别为2.03±0.31kPa(15.21±2.36mmHg)和0.83±0.32种,较手术前的2.33±0.14kPa(17.5±1.03mmHg)和2.7±0.21种减少(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又一种新的理想的选择.
作者:葛坚;林明楷;刘奕志;卓业鸿;蓝育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分析65例91眼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本组轴长30.61~35.98mm.平均32.66.随访6~36个月.平均19.6个月.术后视力≥0.4眼,占46.15%.影响术后视力主要原因为超高度近视导致眼底病变.
作者:刘平;高维奇;王峰;高效曼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10:3.0mm位经角巩缘部切口行囊袋上超声乳化合并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和经5.0mm巩膜隧道切口行囊袋上超声乳化合并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视力恢复、角膜曲率和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术后3个月内能按时完成随访并除去因合并其他眼病影响术后视力者,折叠式人工晶体组40眼,硬性人工晶体组24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术后各期的视力、角膜曲率和散光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的平均值都大于0.5,两组之间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无差异(u检验,p>0.05).因为两组的切口部位都在10:30位,位于垂直和水平径线之间,术后垂直和水平径上角膜曲率均下降,垂直径上的变化明显大于水平径,但两组之间无差异(u检验,p>0.05).虽然折叠晶体组切口小于硬性人工晶体组,但距角膜中央的距离较近,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u检验,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曲率和散光变化也无差异.
作者:孟永安;郭永红;赵瑞博;高作书;付钢;李娟;郝淑琳;杨宇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继发黄斑裂孔的原因,手术方法、特点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常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周边裂孔,硅胶带环扎或外加压,放液,注气.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月~2年,视网膜复位良好,黄斑孔贴附.终视力均在0.02以上,其中≥0.05者9例,好视力0.2.结论:视网膜脱离继发黄斑裂孔的形成可能与视网膜急性缺氧,黄斑囊变有关.手术关键是封闭周边裂孔,配合气体填充,术后黄斑孔不必激光封闭.此种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术后视力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作者:段安丽;王景昭;陈惠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氪黄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根据跟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结果,用氪黄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在我中心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212例330眼.轻度白内障95跟,轻度白内障伴玻璃体混浊76眼.随访视力、眼底、FFA.结果:视力增进62眼占18.8%;视力无变化167眼占50.9%;视力下降101眼占30.6%.FFA结果有效246跟,有效率74.5%.需补充光凝78眼,4眼光凝过程中跟底出血,改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论:氪黄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对屈光间质清晰者效果好,而且对屈光间质轻度混浊的病例效果也较满意.
作者:徐延山;刘爱华;孙慧敏;袁佳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氩离子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远期疗效.方法:对20例RD病人,分别用氩离子激光行局部光凝,象限性格栅光凝,环形格栅光凝,追踪观察一年,观察其视力、P-VEP、FFA、以及血糖、血脂、血压、糖化红蛋白等项目改变.结果:15例局限性水肿,12例视力提高,VEPpIOO峰时无延长,微血管瘤消失,水肿吸收,5例弥散性水肿,视力3例稳定.视力下降5例,均有顽固性高血压、高血脂、HbAc9.6%以上.结论:氩离子激光光凝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效、安全、方法.其疗效与患者血压、血脂、血糖与否有密切相关.
作者:刘业滋;刘琼;魏湛云;付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分析62例眼眶炎性假瘤的影象学检查特点、组织病理学分型、治疗方式及其效果.结果:①手术切除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组的复发率19%低于单纯皮质类固醇治疗组的复发率35.3%(P<0.05);②纤维组织增生型假瘤的复发率16.7%低于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假瘤的复发率(32.3%)(P<0.05).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口服皮质类固醇是治疗眼眶炎性假瘤比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东豪;庞友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共同性斜视为眼科常见眼病,但合并复视者较为少见,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较少,以至过去常误认为只有麻痹性斜视才有双眼复视.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与非共同性斜视复视截然不同,我院自1986年以来收治部份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的患者,经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晓燕;王超英;杨丽;张伟;华玉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危角膜移植病例在行大直径角膜移植手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高危角膜移植病例19例(19眼)采用>9mm的大直径角膜植片的角膜穿透性移植术治疗角膜病1 9例(19眼),并与非高危角膜移植组25例(25眼)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比较,裸眼视力≥0.5者大植片组有11眼(占57.9%),小植片组有10眼(占40.0%)可以看出大植片组视力恢复优于小植片组角膜移植病例(P<0.05).在手术后12个月时大植片组较小植片组角膜散光的发生比较低(P<0.05).本文观察结果大角膜植片排斥反应的治疗并不因植片大而更困难.结论:治疗角膜病变范围较大的高危角膜病患者,采用>9mm直径的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陆斌;毛伟;王骥;周雨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180°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药物控制不良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性.方法:24名患者27眼,用氩激光照射鼻侧180°小梁网非色素性与色素性小梁交界处.光斑直径50μm,脉宽0.1S,功率0.6~1.2W,光凝点数50~60.术前术后滴0.2%brimonidine控制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结果:随访1~13月,平均11±4月,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5.7±5.4mmHg,17.9±3.9mmHg,19.6±4.7mmHg,20.1±4.7mmHg.术后6月成功率为23/27(85.1%),术后12月20/27(74.1%).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6/27(22%),只有1例眼压比术前高7mmHg.结论:180°氩激光小梁成形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作者:赵东升;祝肇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17岁因502强力黏合剂溅人右眼内,出现眼红、痛.视朦2天,未曾就诊,于1 999年9月1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右眼视力0.1 2,左眼视力0.3(矫正视力1.0).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区混浊,呈毛玻璃状,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呈点状着色.KP(++),呈半透明,分布于角膜中下方.前房闪辉(-),房水细胞(++).虹膜纹理欠清,瞳孔不圆,大小3.5× 2mm.晶体透明,玻璃体正常.散瞳查眼底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右眼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右眼角膜上皮脱落.涂后马托品眼膏散瞳,0.5%消炎痛洋眼液点眼,两小时1次,百力特滴眼液点眼,每日2次,0.25%氯霉素滴眼液点眼.治疗3天后,右眼视力0.25,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减轻,角膜透明,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呈点状着色.色素KP(-),分布于角膜中下方.前房闪辉(+),房水细胞(-).虹膜纹理清,瞳孔药物性散大(5×5mm).
作者:籍莉;杨秀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 71岁农民发现左上睑包块7天,于2000年10月10日以左泪腺瘤收入院.发病以来否认眼红,眼痛及视力下降.否认发热,咳嗽及胸痛史.一般情况良好,体态偏胖.双眼视力均为0.8.左眼外侧眶上缘皮下有一活动性包块(约1x1cm),无压痛.双眼球正常.胸部X片显示,双肺纹影增多,双肺未见异常.眼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眼睑外侧眶上缘探及0.8x0.62x0.65cm,0.63×0.52x0.50cm两弱回声包块,边界清楚.前房、晶体、玻璃体及球后未见异常回声.超声诊断:左泪腺肿瘤.入院后于局麻下经左眶上缘皮肤切口切除2个实性包块,术中见包块与泪腺,皮肤,睑板无关.术后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提示,左眼上睑结核结节.术后予以青霉素预防感染,未用抗结核治疗.
作者:张清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后巩膜加固术对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起一定阻止作用,并对视力改善有益.该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发生亦应引起重视.我院自1993年至1999年6月共收治后巩膜加固术后视网膜脱离4例5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同河;田洁;胡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 62岁农场工人住院号15867 于1999年12月14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偶然触到右眼眶内鼻上侧有一肿物.未发现眼球外突及视力变化,无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未做过任何检查及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石忠鑫;徐春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 36岁右眼结膜下发现包块3天余,伴眼红、眼痒.3个月前,右侧面颊部有一包块,曾诊疗于多家医院未愈,以后包块移至右侧眶内侧缘,CT显示为炎性包块.
作者:桂元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结膜松弛常发生在老年人,通常无症状,但严重时可引起眼部刺激或疼痛、泪溢等.我院对5例9眼结膜松弛采取较为简单的手术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华;肖雪辉;刘明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硝酸毛果芸香碱眼液及眼膏为常用的眼用制剂,0.5%硝酸毛果芸香碱凝胶(P-SH)是一种新的眼部用药剂剂,我院青光眼研究组对60例青光眼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延俊;程依莲;罗谦;陈汝娣;谢丽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无虹膜症是一种少见的跟遗传病,发病率为1/64000~1/100000.我中心遇2家系,报告如下.
作者:饶晓宇;胡绍先;官苍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关于那它欣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国内尚未见报导,于2000年1~3月我院应用那它欣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4例,获得满意疗效.本文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67岁,均为农民.病史13~42天.植物性外伤史2例,病毒性角膜炎合并感染1例,不明原因者1例,均经当地医院多方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而来我院.结膜囊分泌物及角膜坏死组织刮片检查.见真菌菌丝4例;真菌培养4例有真菌生长者2例,其中曲霉菌1例,镰刀菌1例.
作者:许梅;康汝秀;王洪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史某男15岁自幼左眼上睑下垂,张口时上睑抬高,于1997年2月28日入院.患者自生后即被发现左跟不睁,但张口时该眼上睑能随之抬高,闭口后恢复原状,歪嘴或吃饭时左上睑也抬高.未经诊治.患者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检发育正常,双侧面部对称,无畸形.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眼球外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眼裂长度及眼球突出度均正常.左上睑睑裂高度、下颌运动表现见表1.
作者:张劭茹;张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 26岁住院号220720因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于2001年4月16日在外院剖宫手术.术后血压较高.于2001年4月17日突然出现双眼视物不清,当时测血压180/130mmHg(24/1 7kPa),眼科会诊示:双眼视网膜脱离.转入我院产科.入院诊断:①重度妊高征.②剖宫手术后.请眼科会诊询问病史既往有双眼屈光不正史10年.右眼视力0.6(-4.00DS→1.0),左眼视力0.1(-6.50DS→1.0).眼科检查双眼视力均为眼前指数,戴镜不能矫正.双眼角膜透明,瞳孔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右眼底视网膜上方呈半球形青灰色隆起.左视网膜颞侧及下方呈青灰色隆起,血管弯曲爬行.均未见裂孔.眼科诊断:妊高征并双眼视网膜脱离.治疗上予以降血压、解痉、维生素等处理.
作者:袁勇;朱益华;唐宝丰;张慧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儿女 6岁因右义眼胎植入5个月眼睑肿胀1个月余,于2000年12月4日收入我院.3年前右眼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术后半年经常眼胀痛而哭闹,当时按青光眼治疗症状缓解,以后眼疼越来越重.半年前行球内容物剜除加义眼胎植人术,术后因上睑下垂来我院行提上睑肌手术,配戴义眼满意出院.出院约5个月,眼睑开始肿胀,当时用抗菌素及激素治疗有效,但1个月后用以上方法治疗无效并逐渐加重.以国产眼胎排异而换进口义眼胎,术中将义眼胎表面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术后12天,眼睑又开始肿胀,用一般抗排异治疗无效.在义眼胎的前下方长出一个肿物而逐渐增大,被迫将义胎取出.在取出义眼胎时,同时摘除下方肿物,发现肿物组织矫嫩,钳夹不住.当时考虑此组织不正常而送病理检查.本院与外院两家病理诊断报告完全一致,眼眶内视网膜母细胞瘤.之后作全身检查,肝、脑、肺、淋巴结没有转移.病人家属不愿意作眶内容物摘除术.1 5天后,眶内又长出约8mm的肿物,要求出院.
作者:叶雨木;孙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自2000年7月~12月对5例角膜溃疡合并穿孔患者,在没有可供移植的角膜材料情况下,实施羊膜移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保君;杨华;郭晓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新生血管在大部分眼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并常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如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等目前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眼部新生血管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目前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平;吴德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低分子量肝素是80年代新发现的由标准肝素处理而得到的肝素片段,与母体肝素相比,具有纤溶作用强,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半衰期等优点,正在取代标准肝素,并在内科及外科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眼科领域也具有抑制细胞增生、减轻炎症反应、预防纤维蛋白渗出、减轻角膜及后囊混浊、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和降低眼压等作用.本文除简介低分子量肝素的有关知识外,重点介绍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斌;蔡季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眼前节碱烧伤在角膜病中占有很大比例,重症碱烧伤对眼部损害极大,可能造成角膜穿孔、睑球粘连、干眼症、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等,严重影响视功能,临床治疗极为棘手,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碱烧伤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及尝试.力求找到一种切实可行施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受伤早期的急救措施如彻底冲洗,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有缺血情况者球结膜下注射肝素、球结膜放射状切开,前房穿刺等已广泛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不再叙述.角膜烧伤后角膜组织无菌性溃疡,甚至穿孔,成为目前众多临床医生感到十分苦恼和棘手的问题.本文就角膜溃疡的形成,愈合及近年来治疗进展情况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赵世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CL),特别是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软性CL(soft CL,SCL),由于与框架眼镜相比具有视野开阔、像差小、像畸变轻等光学优势,较透气性硬镜(rigid gas permeablelens,RGP)配戴舒适,容易适应,配戴者逐渐增多[1,2].然而,为了提高透氧气(oxygen transmissibility,Dk/L)与舒适度,普通球面SCL(spherical SCL,SSCL)越做越薄、越做越软,其对散光的矫正能力越来越弱.据Holden(1975)统计,配CL者约有45%有0.75D以上的散光.据美国眼科协会CL分会1993年调查统计那些停戴SCL者约有20%是因为对矫正视力(corrected visual acuity,CVA)不满意,其中散光未能全部矫正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CL理事会1991年调查发现,对CL有兴趣的配镜者约有1/3被其验配师告知因为他们的散光度数太高,不能配戴CL.长期以来,有许多人一直认为,SCL不能矫正散光[3].
作者:郑荣领;金秀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