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膜碱烧伤基础研究与治疗

赵世来

关键词:角膜碱烧伤, 基础研究, 结膜下注射, 治疗进展, 临床治疗, 球结膜, 继发性青光眼, 放射状切开, 并发白内障, 治疗方法, 眼部损害, 前房穿刺, 临床应用, 临床医生, 角膜组织, 角膜烧伤, 角膜溃疡, 角膜穿孔, 睑球粘连, 急救措施
摘要:眼前节碱烧伤在角膜病中占有很大比例,重症碱烧伤对眼部损害极大,可能造成角膜穿孔、睑球粘连、干眼症、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等,严重影响视功能,临床治疗极为棘手,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碱烧伤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及尝试.力求找到一种切实可行施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受伤早期的急救措施如彻底冲洗,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有缺血情况者球结膜下注射肝素、球结膜放射状切开,前房穿刺等已广泛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不再叙述.角膜烧伤后角膜组织无菌性溃疡,甚至穿孔,成为目前众多临床医生感到十分苦恼和棘手的问题.本文就角膜溃疡的形成,愈合及近年来治疗进展情况做一简单综述.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结膜松弛5例

    结膜松弛常发生在老年人,通常无症状,但严重时可引起眼部刺激或疼痛、泪溢等.我院对5例9眼结膜松弛采取较为简单的手术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华;肖雪辉;刘明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那它欣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关于那它欣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国内尚未见报导,于2000年1~3月我院应用那它欣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4例,获得满意疗效.本文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67岁,均为农民.病史13~42天.植物性外伤史2例,病毒性角膜炎合并感染1例,不明原因者1例,均经当地医院多方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而来我院.结膜囊分泌物及角膜坏死组织刮片检查.见真菌菌丝4例;真菌培养4例有真菌生长者2例,其中曲霉菌1例,镰刀菌1例.

    作者:许梅;康汝秀;王洪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应用UBM对28例41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的观察,对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房角增宽不明显的患者,局部点0.5%pilocapine后再次复查UBM.结果:83%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后,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5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跟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仍不能完全治愈,局部点0.5%的pilocapine可减少房角粘连的机会.结论:对闭角型青光跟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的房角再评价十分重要.

    作者:谢程阳;李定章;周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低分子量肝素及其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低分子量肝素是80年代新发现的由标准肝素处理而得到的肝素片段,与母体肝素相比,具有纤溶作用强,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半衰期等优点,正在取代标准肝素,并在内科及外科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眼科领域也具有抑制细胞增生、减轻炎症反应、预防纤维蛋白渗出、减轻角膜及后囊混浊、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和降低眼压等作用.本文除简介低分子量肝素的有关知识外,重点介绍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斌;蔡季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球结膜下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例

    患者×××女 36岁右眼结膜下发现包块3天余,伴眼红、眼痒.3个月前,右侧面颊部有一包块,曾诊疗于多家医院未愈,以后包块移至右侧眶内侧缘,CT显示为炎性包块.

    作者:桂元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表面麻醉下多焦点人工晶体临床应用

    目的:使白内障手术后患者既可以获得良好的远程视力,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中程、近程视力.方法:在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采用美国A11ergan公司研制的可折叠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共计17例25眼.结果:远视力与单焦点人工晶体相同,中程、近程视力明显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获得良好的远程、中程、近程视力.

    作者:陈羽;邵彦;徐哲;侯丹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手术治疗Marcus-Gunn综合征1例

    患者史某男15岁自幼左眼上睑下垂,张口时上睑抬高,于1997年2月28日入院.患者自生后即被发现左跟不睁,但张口时该眼上睑能随之抬高,闭口后恢复原状,歪嘴或吃饭时左上睑也抬高.未经诊治.患者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检发育正常,双侧面部对称,无畸形.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眼球外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眼裂长度及眼球突出度均正常.左上睑睑裂高度、下颌运动表现见表1.

    作者:张劭茹;张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氩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黄斑水肿是指黄斑区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视网膜内屏障)或/和色素上皮细胞屏障(视网膜外屏障)功能损害,导致液体渗漏的结果[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将黄斑水肿区分为局限性黄斑水肿和弥散性黄斑水肿[2].用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以挽救和保存患眼视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院自1997年至2000年,采用氩绿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报告如下:

    作者:周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眼眶内结核瘤1例

    患者男 62岁农场工人住院号15867 于1999年12月14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偶然触到右眼眶内鼻上侧有一肿物.未发现眼球外突及视力变化,无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未做过任何检查及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石忠鑫;徐春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远、近视力、角膜曲率变化等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采用推送器植入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术后定期随访远、近视力及角膜曲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平均远视力≥1.0,平均近视力优于Jaeger3,术后角膜散光情况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小、愈合快,手术引起的角膜散光小,患者远、近视力均较理想,无需配戴眼镜矫正,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晶体.

    作者:汤欣;宋慧;孙慧敏;张军;袁佳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

    分析65例91眼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本组轴长30.61~35.98mm.平均32.66.随访6~36个月.平均19.6个月.术后视力≥0.4眼,占46.15%.影响术后视力主要原因为超高度近视导致眼底病变.

    作者:刘平;高维奇;王峰;高效曼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治疗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目的:初步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葡萄膜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跟和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13例(15眼)同时患有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行连续环形撕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眼压和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视力平均为0.34±0.19,明显好于术前0.05±0.07(P<0.05);术后3个月跟压和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种类分别为2.03±0.31kPa(15.21±2.36mmHg)和0.83±0.32种,较手术前的2.33±0.14kPa(17.5±1.03mmHg)和2.7±0.21种减少(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又一种新的理想的选择.

    作者:葛坚;林明楷;刘奕志;卓业鸿;蓝育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氩离子激光光凝疗效的评价

    目的:探讨氩离子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远期疗效.方法:对20例RD病人,分别用氩离子激光行局部光凝,象限性格栅光凝,环形格栅光凝,追踪观察一年,观察其视力、P-VEP、FFA、以及血糖、血脂、血压、糖化红蛋白等项目改变.结果:15例局限性水肿,12例视力提高,VEPpIOO峰时无延长,微血管瘤消失,水肿吸收,5例弥散性水肿,视力3例稳定.视力下降5例,均有顽固性高血压、高血脂、HbAc9.6%以上.结论:氩离子激光光凝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效、安全、方法.其疗效与患者血压、血脂、血糖与否有密切相关.

    作者:刘业滋;刘琼;魏湛云;付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原位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瞳孔膜闭或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的手术技巧及手术要点.方法:应用小直径连续环形撕囊,原位超声乳化等技术对58例63眼瞳孔膜闭或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结果:63眼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32眼(50.8%),术后1周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46眼(73%).所有病例人工晶体位于中央,大部分病例前房正常术后反应,瞳孔维持原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小直径连续环形撕囊,原位超声乳化治疗瞳孔膜闭或瞳孔闭锁并发白内障,可达到减少虹膜刺激,保持原瞳孔形态,降低手术合并症,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

    作者:刘华;张先平;杨学风;李海斌;刘英华;何丽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239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进行眼底检查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和病变程度与HbAlc水平的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HbAlc水平越高,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P<0.05),HbAlc≥8%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HbAlc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呈显著相关性(r1=0.599,P<0.01);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空腹血糖(FBG)和病程呈正相关(r2=0.413,r3=0.431,P<0.01)结论:定期监测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HbAlc水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洪俊;刘嫣芬;梁晓文;黎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的临床探讨

    共同性斜视为眼科常见眼病,但合并复视者较为少见,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较少,以至过去常误认为只有麻痹性斜视才有双眼复视.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与非共同性斜视复视截然不同,我院自1986年以来收治部份共同性斜视合并复视的患者,经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晓燕;王超英;杨丽;张伟;华玉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危角膜病变行大植片角膜移植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危角膜移植病例在行大直径角膜移植手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高危角膜移植病例19例(19眼)采用>9mm的大直径角膜植片的角膜穿透性移植术治疗角膜病1 9例(19眼),并与非高危角膜移植组25例(25眼)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比较,裸眼视力≥0.5者大植片组有11眼(占57.9%),小植片组有10眼(占40.0%)可以看出大植片组视力恢复优于小植片组角膜移植病例(P<0.05).在手术后12个月时大植片组较小植片组角膜散光的发生比较低(P<0.05).本文观察结果大角膜植片排斥反应的治疗并不因植片大而更困难.结论:治疗角膜病变范围较大的高危角膜病患者,采用>9mm直径的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陆斌;毛伟;王骥;周雨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复曲面软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CL),特别是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oly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软性CL(soft CL,SCL),由于与框架眼镜相比具有视野开阔、像差小、像畸变轻等光学优势,较透气性硬镜(rigid gas permeablelens,RGP)配戴舒适,容易适应,配戴者逐渐增多[1,2].然而,为了提高透氧气(oxygen transmissibility,Dk/L)与舒适度,普通球面SCL(spherical SCL,SSCL)越做越薄、越做越软,其对散光的矫正能力越来越弱.据Holden(1975)统计,配CL者约有45%有0.75D以上的散光.据美国眼科协会CL分会1993年调查统计那些停戴SCL者约有20%是因为对矫正视力(corrected visual acuity,CVA)不满意,其中散光未能全部矫正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CL理事会1991年调查发现,对CL有兴趣的配镜者约有1/3被其验配师告知因为他们的散光度数太高,不能配戴CL.长期以来,有许多人一直认为,SCL不能矫正散光[3].

    作者:郑荣领;金秀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遗传性无虹膜症2家系

    无虹膜症是一种少见的跟遗传病,发病率为1/64000~1/100000.我中心遇2家系,报告如下.

    作者:饶晓宇;胡绍先;官苍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角巩膜小切口折叠人工晶体和巩膜隧道切口硬性人工晶体植入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在10:3.0mm位经角巩缘部切口行囊袋上超声乳化合并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和经5.0mm巩膜隧道切口行囊袋上超声乳化合并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视力恢复、角膜曲率和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术后3个月内能按时完成随访并除去因合并其他眼病影响术后视力者,折叠式人工晶体组40眼,硬性人工晶体组24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术后各期的视力、角膜曲率和散光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的平均值都大于0.5,两组之间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无差异(u检验,p>0.05).因为两组的切口部位都在10:30位,位于垂直和水平径线之间,术后垂直和水平径上角膜曲率均下降,垂直径上的变化明显大于水平径,但两组之间无差异(u检验,p>0.05).虽然折叠晶体组切口小于硬性人工晶体组,但距角膜中央的距离较近,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u检验,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曲率和散光变化也无差异.

    作者:孟永安;郭永红;赵瑞博;高作书;付钢;李娟;郝淑琳;杨宇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