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1年6期文献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182例(360眼)近视患者(6.00~-10.00D)行LASIK,术后随访1 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4眼(1.1%),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28%),游离瓣2眼(0.56%),角膜血管翳出血8眼(2.2%),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7眼(1.9%),结膜下出血60眼(1 6.7%):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9眼(2.5%),偏中心切削>0.5mm15眼(4.2%).中央岛形成2眼(0.56%),术后1 2月屈光回退>1.00D者9眼(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作者:生晖;刘美光;王传富;马玉娜;李晓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深低温保存兔角膜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本文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深低温保存的兔角膜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和观察.结果表明,上皮细胞一般在培养5~7天贴壁,2周以后出现老化和脱落,仅能传1代.内皮细胞2~3天可贴壁,不易传代.基质细胞1周后贴壁,能传2~3代.

    作者:高明宏;张劲松;蓝平;安天义;刘民培;王承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异体阔筋膜浅低温长期保存方法及在眼部整形中应用

    我们自1995年开始探索用浅低温长期保存异体阔筋膜[1、2]的方法,并用保存的异体阔盘膜作为移植材料应用于眼科的整形手术.我们对其中资料较为完整的住院患者共计69例115眼,进行了治疗观察和术后随访1-4年,并与我院1991至于1994年间采用自体阔筋膜的21例36眼进行临床比较,获得较满意效果.兹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于无感染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新鲜尸体的阔筋膜(死后4-6小时之内).在尸腿外侧中部进行充分皮肤消毒后,作一约15厘米长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组织,充分暴露银白色的筋膜(为阔筋膜张肌的延续部分)先在筋膜两侧作一对平行切口,再将筋膜的起止两端进行断离后,用刀片剥离整块阔筋膜,放置于无菌的广口瓶中加盖留存,瓶周放置冰块.

    作者:袁建树;吴国海;周雨声;张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光感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力恢复

    目的:观察无光感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力恢复及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9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持续无光感1~13天患者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加球后注射治疗.结果:全部病人脱离无光感,其中治疗1周内出现光感3眼,2周内3眼,3周内2眼,23天1眼.随访3个月~5年,视力达到0.1~0.2 2眼,0.3~0.6 4眼,0.8 1眼,1.5 2眼.结论:无光感球后视神经炎只要视盘没有褪色并不意味着永久性的视力丧失,只要早期坚持积极的治疗,恢复部分视力是可能的.

    作者:方克娅;方春庭;孔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屈光力改变与三联手术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改变,探讨对侧健眼角膜屈光参数在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中的意义.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患者41例,其中单纯PKP25例,三联手术10例,PKP联合白内障摘除6例,其中5例术后1~1.5年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对术眼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改变进行对比观察,并与健眼进行比较.结果:术前角膜屈率为36.685~48.935D,平均40.935±3.569D;术后角膜屈率为39.190~50.31D,平均43.955±3.414D,配对T检验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1);手术前后的眼轴分别为20.92~29.29mm(平均24.179±0.511mm)和22.76-30.86mm(平均24.85±2.35mm),配对T检验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81);健眼的角膜屈率为42.125~44.810D,平均43.963二1.224D,经配对T检验与患眼术后角膜屈率无显著性差异(P=0.36).1例三联手术患者术后因高度近视而行人工晶体取出,另有两例因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行LASIK;5例PKP联合自内障,人工晶体二期植入的患者,4例裸眼视力在0.5以上.结论:PKP术后角膜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健眼角膜屈光参数是三联手术中人工晶体计算的重要参数,但患眼术后角膜屈率的改变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PKP联合白内障摘除,二期再植入人工晶体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作者:吕岚;王荣光;邹留河;康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白内障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白内障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的手术技术要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7例17眼白内障晶体半脱位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并对手术技术的要点及技巧进行了研究.结果:术后14例前房反应与正常超声乳化相同;30天视力大于或等于0.8者10例,大于或等于0.5者13例;矫正视力1.0者11例,大于或等于0.5者15例;人工晶体位于中央者13例;人工晶体偏心4例;术后继发青光眼3例.结论:对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行小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为此类病人的佳手术方法.

    作者:刘华;张先平;杨学风;荆毓陶;李宏;刘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及处理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位医生所行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并有完整记录的所有病例.结果:共633例病人1 240只眼,其中61眼曾行二次LASIK手术.有10人10眼(0.81%)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其中,1眼为二次手术后发生(1.6%);6眼有戴接触镜史;5眼术中发生瓣或上皮异常:游离瓣1眼、上皮缺损2眼、上皮松解2眼;6眼术后1天时发现荧光素染色阳性(5眼)或角膜瓣皱折(1眼);9眼上皮植入发生于角膜瓣的边缘,4眼见于原上皮缺损或易脱落方向.除1眼待术外,其余9眼(5眼药物治疗,4眼手术治疗)的终裸眼视力为0.72±0.32(0.02~1.0),佳矫正视力为0.93二0.1(0.8~1.0),球镜为-0.31±0.97D(-2.25~1.5D),柱镜为0.61±0.50D(0~1.25D),无异物感、眩光、荧光素着染等,上皮植入消失5眼,变小1眼,静止3眼.结论:术者应通过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完善各手术步骤尽可能地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后恰当处理,可获得很好效果.

    作者:李海丽;吴静安;晏晓明;Guy Chan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正常人眼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Color Doppler Imaging,CDI对正常人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与眼动脉血流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应用CDI技术测量30例(60眼)正常人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及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的各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CRA、PCA与OA血流参数及OA段间血流参数关系.结果:CRA、PCA与OA各相应血流参数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OA各部位相应血流参数间亦存在明显线性关系(P<0.01),并可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论:应用CDI技术分析球后各动脉血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对临床眼血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利斌;文峰;王守境;叶桂荣;程昌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垂直巩膜条嵌顿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l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巩膜瓣下咬切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结果:术后6月内,27眼的眼压均正常;术后1年时,眼压控制率达94%(16/17);术后2年时,眼压控制达81%(17/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垂直巩膜条切开返转嵌顿术(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是一种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并对其机理、并发症和优点进行了扼要分析.

    作者:刘钢;高保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观察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是一种以水平直肌运动障碍,内转时眼球后退伴睑裂缩小,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它异常的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9例此病例,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就诊年龄5~32岁,女性6例,男性3例.其中4例有同时视,5例伴弱视.详见表1,表中分型采用Huber分类法,其中例7反向型是指患眼外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1],此型不在Huber分类之中.

    作者:高淑琴;于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及术式的选择.方法: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内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文对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中,8例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单纯囊外摘除术.1 3例术后视力≥0.1占72%;8例视力≥0.3占44%,术后视力无改善及下降者5例占27.7%.手术并发症有晶体核脱位至玻璃体腔内1例、玻璃体出血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必须应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维持及调整眼内压;对于白内障核硬化明显的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超声乳化更适用.

    作者:聂红平;晏晓明;李骏;杨松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的临床观察

    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检测分析.方法:对113例(253眼)近视患者手术后1、3、6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随访.结果:PRK术后能产生一种稳定的角膜外形,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圆形或椭圆形(48.62%),对称或不对称形(28.0m%),半环形(1 7.79%),中央小岛形(5.53%),且各种形态与佳视力有着一定的关系.术后6个月模拟角膜计读数(Simk)表现一定的回退.Simk差值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RK本身不引起散光.结论:角膜地形图定量分析对PRK术后角膜表面的改变、手术设计的改进、手术疗效的预测等是必要的.

    作者:聂庆珠;归东梅;高殿文;盖春柳;曹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Orbscan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LASIK术前角膜厚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术前患者的ORBSCAN(ORB)与超声角膜测厚仪(A超)测量值的相关性,并给出术前A超预测值的回归公式.方法:分别应用ORB与A超测量74眼LASIK术前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对两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利用回归方程对LASIK术前A超测量值进行预测.结果:两组测量值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两者呈密切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918,T-19.6,P<0.001),本组资料呈正态分布.结论:LASIK术前患者ORB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值呈线性相关,A超预计值(μm)=1 6.5+0.93*ORB测量值(μm),ORB预计值(μm)=75.34+0.908*A超测量值(μm).

    作者:袁满红;胡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病例.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为:①有明确的外伤病史;②患者有极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③双马德氏三棱镜检查阳性;④双马德氏杆检查为外旋转斜视.本组病例中有4例经保守治疗后仍有眼位偏斜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Harada-Ito术式或改良的Harada-Iro术式,4例手术病人术后均外旋斜消失,有立体视觉存在.结论:当外伤或其他病史所致患者有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时,要注意外旋斜视的诊断,外旋斜视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作者:邓大明;麦光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术中表面麻醉剂的止痛效果

    目的:本文报告1 2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表面麻醉的止痛效果.方法:术中采用0.4%Oxybuprocaine和0.4%Alcaine表面麻醉,经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单片式PMMA硬质人工晶体和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80%手术病人术中没有任何疼痛感,20%病人(365眼次)在手术不同步骤时有疼痛感,其中有49眼(3.9%),追加球后麻醉.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表面麻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郝燕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及滤过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并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了1~3年的75例(64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讨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0.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术中或术后常规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低眼压并发症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作者:成洪波;黄丽娜;赖铭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应用Orbscan测量系统对250名正常人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分析

    目的:观察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在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0人共500眼,采用Orbscab生物测量系统进行检查,通过计算机分析建立眼前部的三维立体图像,分别计算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的平均角膜厚度值及前房深度值.并对各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各处平均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之间,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的前房深度值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各年龄组角膜同一部位的厚度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显著性意义.结论: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是一种无创伤性的眼前部生物测量仪器,它测量结果果覆盖范围广,精确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倪卫杰;沈泽民;施彩虹;蒋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0.2%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

    目的:证实(0.2%酒石酸溴莫尼定Brimonidine Tartrate)阿法根,滴眼液治疗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 2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阿法根)和对照组(0.5%噻吗心安).两组均每日点药两次(早8点和晚8点),每次一滴.将点第一滴药后2小时的眼压及连续点药后2周、4周的眼压与基线眼压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观察血压、心率等全身及局部副作用.结果:试验组点药前平均眼压为25.9±3.2mmHg,点一滴药后2小时平均眼压为17.7±3.8mmHg(下降31.7%),连续点药2周平均眼压为16.2±3.0mmHg,(下降37.5%),4周平均眼压为16.2±3.2mmHg(下降37.5%):对照组点药前平均眼压为25.5±2.5mmHg.点一滴药后2小时平均眼压为18.3±3.7mmHg(下降28.2%),连续点药2周平均限压为1 7.2±2.8mmHg(下降32.5%).4周平均眼压为17.5±3.4mmHg(下降31.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降眼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无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则对血压和心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阿法根与0.5%噻吗心安每日两次点药相比,降眼压效果相似,但全身和局部副作用少,可以作为青光眼药物治疗中的一种主要选择.

    作者:孙丽;马海;刘磊;王利华;郭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丝裂霉素及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前房,眼压的恢复和控制情况.方法:通过对35例37只眼,术中使用0.2%的丝裂霉素棉片放置于巩膜瓣下3分钟,手术将结束时,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结果:术后仅2例前房形成不好,4例眼压控制不满意.绝大部分病例的眼压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透明质酸钠,可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鲁建华;王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角巩缘无缝线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镜观察

    目的:观察角巩膜缘无缝线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变化.方法:用Goldmann房角镜观察了107眼通过5mm巩膜缘无缝线隧道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后1个月前房角的变化.结果:107眼(100%)可见内切口位于Schwalbe线前的透明角膜上,48眼(44.86%)内切口平整,59眼(55.14%)内切口后唇轻度卷曲,42眼(39.25%)角膜后弹力层不同程度脱离,9眼(8.41%)发生周边虹膜周边前粘连,但未见有粘连至巩膜突上,3眼(2.8%)虹膜周边粘连致术后瞳孔呈梨形.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角巩膜缘无缝线隧道切口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但也存在着角膜后弹力层不同程度脱离、虹膜周边前粘连等并发症.

    作者:王首雁;张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黄斑裂孔的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的比较

    目的:对比激光治疗与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不同视力结果.方法:30例30眼黄斑裂孔患者行氩激光治疗,随诊3~108个月(平均25.9个月);43例43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随诊3~23个月(平均5.95个月).结果:激光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8眼,占26.7%,术后好视力0.2,视力提高5眼,占16.7%;手术治疗组术后视力≥0.1者27眼,占62.8%,术后好视力1.0,视力提高26眼,占6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视力明显好于激光治疗黄斑裂孔.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姜燕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Nd:YGA激光治疗人工晶体前膜

    目的:评价Nd:YGA激光治疗人工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应用Nd:YGA激光切除或切开98例136眼人工晶体前膜,同时对混浊的晶体后囊予以切开.结果:98例136眼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除7例1 3眼伴有慢性葡萄膜炎的患者需定期切除人工晶体前膜外,其余大部分患者均获得了长期而稳定的疗效.结论:Nd:YGA激光是治疗人工晶体前膜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庞利民;张晓猛;拱中华;赵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眼眶内肿瘤摘除术后加压包扎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

    例1女50岁因右眼球突出、眼胀20余天,于2000年11月14日以右眼眶内肿物收入院.既往体健,无结核、风湿、糖尿病等病史,无眼病史和类似眼病家族史.全身检查BP16/9.3kPa,发育正常营养好,较胖,体重67kg.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4,左眼0.8,近视力右0.6,左1.0.眼球突出度:右20mn、左14mm、眶距96mm.双眼球运动不受限,双眼前节无异常,双眼视盘正常,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右黄斑区中心凹反光不清.左黄斑区正常.双眼眼压正常.低头试验(-),无搏动及血管杂音.B超检查右眼球后可见直径18.36mm不能压缩的近圆形低密度回声区,边界清,内有小片状液性暗区.印象:右眼球后实性肿物.

    作者:刘建宗;秦玉玲;郝玉华;王淑芬;刘崇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后巩膜开窗术中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患者贺××女68岁住院号3604因左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障碍2年,左眼失明1年,以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绝对期、右慢性期)、左眼大泡性角膜炎,于2000年6月13日收入病房治疗.入院时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8,左眼无光感,右眼眼压4.77kPa(35.76mmHg),左眼7.29kPa(54.66mmHg).左眼睫状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可见多个大泡,前房浅,前房周深1/4CT,虹膜表面有许多新生血管,瞳孔竖椭圆形(4mm),光反射消失.晶体轻度混浊,眼底窥不进.右眼视乳头色正常,C/D约0.4,动脉反光增强,A:V=1:2.眼科 B超检查,双眼均未见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血压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未发现身体其他异常.

    作者:张叶青;谢梅芬;杨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VEP 早期诊断视神经挫伤

    近年来,由于眼头部外伤造成眼部视功能障碍的病人较多.它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本文对眼头部外伤的患者在受伤早期行眼VEP检查,估断视神经损伤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患者的予后有极大的帮助,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对82例头部及眼部挫伤的患者进行VEP检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29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其中眼部直接挫伤35例,头部外伤16例,头眼复合性外伤31例,分别于伤后一周内行VEP检查.结果在82例患者中,VEP波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20人占24.4%;潜伏期延长,波幅正常约8人,占9.8%;无明确波形5人,占6.1%;潜伏期,波幅正常约49人,占56.7%.即82例中异常VEP约占43.3%,治疗后恢复正常12人.

    作者:韩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Brueghel综合征1例

    Bruegh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成年人的特发性眼睑一口一下颌痉挛性疾病.近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苗××女38岁满洲里人住院号23742因双眼睑痉挛、伴四肢间歇性痉挛1个月余,人院治疗.3个月前曾发生晕厥、眩晖1次,在俄罗斯某医院治疗好转,但易眨眼.1个月前眨眼症状明显加重,出现眼睑痉挛,睁眼困难,晨轻暮重,视力不减退,否认头痛、复视等其他伴随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两眼视力均为1.2.双眼睑除痉挛性眨眼外,无肿胀,肤色如常.双眼球大小、位置正常,各方位运动不受限,睑球结膜不充血,眼前节无异常.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压11.5mmHg,左眼12.0mmHg.Bp:105/60mmHg.

    作者:冯绍鸿;吴培兰;王月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眶内血管瘤伴多发静脉石

    患者陈××女44岁住院号:46995自1995年起发现左眼球缓慢向正前方突出,偶感眼胀.于1 999年10月24日摄CT片显示:左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不排除脑膜瘤;T3、T4、Ts TG4均为正常值.于同年12月6日因病情加重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视力1.2,左眼1.2.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结膜无充血,屈光间质透明,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正常.眼球突出霞:右1 2mm,左1 7mm,眶距98mm.低头试验(-),眼前都未扪及肿块,未闻及血管杂音.彩色B超检查显示:左眼轴长23mm.球内结构层均清,视神经直径2mm,略向鼻侧偏位,于视神经颞侧见-1 3.6×11.6mm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无包膜,光点粗,分布不均匀,内可见多个散在性回声光团体声影,大者直径4.6mm,不规则,CPF2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少,仅在周边部位见少量点状彩流,为静脉频谱,流速为8.0cm/s.

    作者:于永庆;许雪亮;谭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斜视矫正术后分离性垂直偏斜消失2例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多伴有先天性内斜,也可与后天性内斜或外斜视同时存在.外斜视矫正术后,DVD现象完全消失实属罕见,郭少山[1]曾报道两例.我院于1 996~1998年收治两例外斜合并DVD患者.经水平斜视矫正术后追踪观察1年余,DVD现象完全消失.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静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并发眼底出血l例

    患者男5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十余天就诊.于1 998年5月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8.2C,伴头晕、乏力.曾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Hb:83g/L RBC:3.9×1012/L,WBC:2.4×109/L,PLT:207×10/L.骨髓活检片中可见二种不同改变:一为基质增多,水肿,出血明显,无脂肪泡,散在残存的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一为明显纤维化.其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成纤维细胞增多.头颅CT,MRI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曾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支持疗法.

    作者:彭静;陈青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皮质盲

    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皮质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皮质盲系外侧膝状体以上两侧性损害,包括枕叶和视放射两侧的病变.皮质盲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视觉完全丧失;②强光照射及外界恐吓性刺激均不能引起眼睛闭合反应;③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对光反应存在;④眼底无异常[1].目前对此症尚无理想疗法[2].作者自1996年至1999年对确诊的6例1 2眼皮质盲患者采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51~68岁,均双眼同时发病,发病时间3~15天,平均6天.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3眼,眼前手动3眼.

    作者:李文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并发玻璃体积血

    我们遇到4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表现为玻璃体积血,现报告如下.例1男54岁左眼视力下降5个月余,右眼视力5.0,左眼手动/10cm,左眼压1.94kPa,右眼2.12kPa.左眼玻璃体呈暗红光反射,眼底窥视不清.B超检查显示左眼球内上方周边有约9.6mm稍强回声团,大小约11mm×9.5mm,高5.6mm,自眼环突向球内,顶部突破Bruch氏膜,形态规则,边缘清晰.肿物周围呈强回声带,玻璃体内有大量弱回声光点及中等回声膜状物,提示左球内实性占位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CT扫描显示左球内鼻上方见-高密度结节状肿物(11×9×10.4mm)自球壁突向玻璃体腔,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玻璃体呈中等高密度.提示左眼球内肿瘤、玻璃体积血.

    作者:张运银;石义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KTP泪道探通术加透明质酸钠置留治疗泪道阻塞

    我院自2000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倍频YAG激光(即KTP-ND:YAG激光,简称KTP激光)治疗各种泪道阻塞18例19眼,治疗效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对象:18例19眼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9至65岁,病程半年至8年,19眼中泪小点阻塞2眼,泪小管阻塞6眼,泪总管阻塞2眼、鼻泪管阻塞3眼,慢性泪囊炎4眼,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后不通2眼.(2)设备:①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带导光纤维KTP泪道激光,波长为532nm,脉冲频率为3000 5000pps,输出功率8-15W可调,用0.3 0.6mm光纤输出.②9号空芯泪道激光套针(带针芯).③钝头泪道冲洗针(其前端封闭针头,两侧有小孔),常规泪道冲洗物品.

    作者:李玉茹;张萍;赵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眼内上皮植入性囊肿治疗体会

    上皮植入性囊肿多继发于眼球外伤及内眼手术,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往往造成较严重的视力损害.本组3例患者病情均较复杂,治疗结果不尽相同,现报告如下.例1李××男11岁94年10月因左眼视力下降一个月就诊.患者四个月前左眼被剪刀扎伤,当时行角膜缘伤口缝合术,术后视力曾恢复至0.8.检查左眼视力数指/1m,左眼颞上方近角膜缘条形白斑,前房内白斑向下可见一囊性肿物,约4× 3×2mm,遮蔽大部瞳孔.囊壁棕色半透明,裂隙灯下透见水样囊液.眼压3.86kPa.拟诊前房浆液性上皮植入性囊肿,继发青光眼.药物降眼压后局麻下于临近白班处角膜缘外1mm板层切开巩膜8mm,向前分离至白斑,沿角膜缘切开后层,轻夹囊肿向外,至切口处囊壁破裂,将全部囊壁及附着处少许内层角膜一并切除,冲洗前房,间断缝合切口.术后抗炎降眼压三天,一周出院视力0.4,一个月后恢复至0.6,随访6年未见复发.

    作者:张一凡;孙轶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醋酸去炎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观察

    虹膜睫状体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公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病因多不明确,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为主,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有两个副作用即: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引起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选择一种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的激素剂型及给药途径在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本人选用醋酸去炎舒松A点眼治疗虹膜睫状体炎42例46眼,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院眼科诊断的内因性虹膜睫状体炎,共42例46眼,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大的47岁,小的20岁.就诊时好视力0.5,差视力0.06,均不能矫正.病程短3天,长20年.初次发病29例29眼,复发病例15例1 7眼.所有病例半年内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全身及局部),并排除青光眼家族史.

    作者:蒋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激光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解离

    氩离子激光的热效应可导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继而产生组织粘连,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眼病,如封闭视网膜裂孔等.近年来文献报导用氩激光治疗外伤性前房角睫状体解离获得较好疗效[1、2],避免了手术导致的并发症.1 996年,作者成功地用氩激光治疗了1例严重前房角睫状体解离的患者,报导如下.

    作者:朱晓玲;金陈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人工晶体毒性综合征

    患者×××男61岁住院号185860 1999年11月29日以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收入院.双眼外眼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4,晶体呈灰白色不均匀混浊,虹膜投影(+),眼底未见异常.左眼视力眼前/数指,无结膜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晶体呈白色均匀全混浊,虹膜投影(-),眼底看不进,眼压正常.1999年12月1日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球后麻醉后,做鼻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时间为50秒,囊袋内置入美国产PMMA体式后房人工晶体.术后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静脉点滴青霉素480万u,地塞米松5mg.术后第1天,左眼裸眼视力0.8,切口以外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瞳孔圆,直径3mm,人工晶体正位.继续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左眼及静脉给药.

    作者:莫正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眶部额骨内血管囊肿引起眼球突出1例

    眼球后各种良恶性肿瘤引起眼球突出时有发生,但眼眶顶部的额骨内发生血管囊肿使眼球突出极为少见,我院1998年发现并成功治疗了1例这样病人,现报道如下.患者高××男69岁住院号1998-5523 98年10月5日主诉右眼球逐渐向前突出,向外侧活动受限,来院检查,视力右4.0,左40(矫正不应),双眼角膜清晰,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楚,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正常.晶体透明.视乳头和视网膜血管均无异常.Hertel眼球突出计检查,右眼球较左眼球突出超过3mm.眼眶横断位CT摄片见右眶外上方额骨内有一个2.5cm×2.5cm大小膨胀性囊腔、骨质受压变薄,但仍清晰可辨.

    作者:王吉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爱丽滴眼液治疗角膜病的临床评价

    干眼症、点状角膜炎、丝状角膜炎、角膜上皮剥脱等角膜上皮损伤的病例,常表现眼干、异物感及眼不适等各种症状,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改善患者的痛苦是治疗上述病变的主要目标.作者将爱丽应用于上述各种病变的患者,以评价其治疗效果.一、病例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7~79岁.其中干眼症 16例、干燥综合征2例、戴隐形眼镜后点状角膜炎1例、PRK术后干眼症1例.二、治疗方法:0.1%爱丽每天滴眼6次,每次1滴,连续用药2周后进行药物疗效评价.用药前、用药后1周和2周共观察3次,每次均检查并记录自觉症状、角膜上皮萤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

    作者:晏晓明;李海丽;翟影;陈斯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眼科临床上常遇到青光眼和白内障同时存在的病例,过去一般均采用两步法手术,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进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入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避免了分次手术的弊端.我院自96年以来对该类患者15例(15眼)采用三联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15眼).男6例,女9例.年龄56~78岁,平均65岁.其中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眼,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眼.术前视力为光感8眼,眼前手动3眼,眼前指数4眼.光定位及色觉均正常.入院时所有病人的眼压均高于正常.经用药后,12眼眼压恢复正常,3眼在4.0kPa左右.

    作者: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愈2例

    例1赵××女34岁,左眼因车祸致上睑下垂8天,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检查:左眼睑无肿胀,内上眶缘处有一斜形瘢痕,长约1cm,上睑不能上提,提上睑肌肌力为零.角膜透明,瞳孔双侧等大正园,直径约3mm,直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映光正位,眼球运动无异常,复视像检查无复视,诊断:左眼外伤性提上睑肌完全麻痹.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针灸主穴为睑透、睛明、鱼尾腰、见阳,配穴为阳白、合谷、太阳等.

    作者:吴丽华;穆劲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近紫外辐射无晶体镜的研究

    白内障是人类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全世界有三千万至四千五百万人因老年性白内障而致视力明显障碍.美国有31000人因老年性白内障或其并发症失明[1].中国有100多万人患白内障,其中60%因此而失明.据临床报告,40~49岁白内障的发病率为23%;50~60岁的发病率为50%;60~70岁的发病率为78%;80岁以上的发病率几乎为100%.随着白内障手术的不断改进,如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晶体皮质和囊膜残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采用人工晶体、无晶体接触镜或眼镜等进行屈光矫正亦均能建立良好的光学效果.但术后视网膜及黄斑病变,重新导致复明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症状近年来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重要医学课题进行研究.

    作者:徐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