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淋巴细胞上B7、CD28和CTLA-4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了39例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上共刺激分子CD80 (B7-1)、 CD86 (B7-2)、CD28和CTLA-4的表达.VKH综合征患者分为葡萄膜炎活动期(18例)和静止期(21例)两组.对于3例初发的VKH综合征患者,我们还检查了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结果 VKH综合征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有所增高(97.o%±3.71%,正常人为95.3%±3.19%),而静止期患者有所下降(93.796±7.56%),但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静止期患者CD4+T细胞表面CTLA-4分子的表达(2.72%±1.42%)显著高于正常人1.73%±0.66%)(P<0.05).另外,VKH综合征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CD86分子的表达显著低于静止期患者和正常人(p<0.05).与自身外周血淋巴细胞比较,3例初发VKH综合征患者脑脊液CD4+T细胞显著增多(t=3.325,P<0.05),CD4/CD8比值显著升高(t=3.276,P<0.05),CD28分子的表达也显著增高(t=4.242,p<0.05).结论 VKH病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淋巴细胞上B7、CD28和CTLA-4分子的表达与葡萄膜炎的发生、持续、静止以及其他局部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王红;杨培增;黄祥坤;周红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放液方法在环扎加压术中使用后对于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手术者在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间所进行的80眼环扎加压手术,其中38眼为使用巩膜切开法冷针放液(2002年1月~10月),42眼为冷针直接穿刺放液(2002年11月~2003年3月).比较不同的放液方法对于手术成功率和手术中并发症出现的比率的影响.结果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出现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冷针直接穿刺放液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放出视网膜下液(SRF)的方法.
作者:陈凤娥;许迅;朱剑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性白内障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人工晶体植人手术前后房水蛋白浓度的变化,评估该手术对眼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方法对60例(6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52例(56眼)伴发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34 眼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2眼伴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用激光闪光细胞检测仪(Laser flare cel1 meter,LFCM)定量检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前房蛋白浓度.结果术前,伴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前房蛋白浓度高于老年性白内障和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老年性白内障和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问的房水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别.各组术后1天、7天及30天的房水蛋白浓度均较术前高,并有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90天时,老年性白内障和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的房水蛋白浓度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别;但伴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仍高于术前水平,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与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并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眼血-房水屏障功能均可在短期内恢复,面对于伴有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前房房水蛋白渗漏较前者显著增多,且术后血-房水屏障的修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作者:罗莉霞;刘奕志;柳夏林;刘玉华;张新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维甲酸抑制人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作用及对眼组织的毒副作用.方法维甲酸溶入皮质冲洗液,用于老年性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双盲设置用药组和对照组,观察二组术后视力.后囊混浊程度、眼压及眼组织损害情况.结果用药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后囊混浊程度低于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结论维甲酸能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对眼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夏小平;王宁;易小灵;丰玉;方彩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产气英膜芽胞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厌氧菌,为条件致病菌,这种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主要存在子泥上、腐败物之中.产气荚膜芽胞梭菌眼部感染罕见,病情严重,难以处理.我们介绍1例继发于眼内异物资的产气英膜芽胞梭菌严重眼部感染.
作者:刘志雄;吴国基;陈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浆病是眼科常见的眼底病之一,目前公认的病因是由于视网膜色索上皮屏障功能失常,功能受损所致.由于检查手段的改进及治疗设备的更新,目前对中浆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仍无针对病因的特效方法.自95年起,我科采用中医分型、分期治疗中浆,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尚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角膜新生血管是配戴软接触镜的并发症之一,与配戴时间及配戴方法密切相关.我科在2003年1月份曾诊治因长期、连续配戴软接触镜诱发严重角膜新生血管病变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景红;慈文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徐×男 51岁住院号66168 患自幼双眼视物不清,10岁时出现双眼疼痛,曾诊断为双眼先天性无虹膜、青光眼.25岁时因白内障双眼视力减退.1993年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继之,右眼视力逐渐下降, 2002年2月已降至光感.因右眼无诱因突然视物较前清楚,于2003年5月20日入院.右眼矫正视力0.12,左眼矫正视力0.08.双眼角膜直径约9mm,周边角膜血管翳,角膜轻度水肿,无虹膜.右眼棕黄色混浊的晶状体脱人玻璃体腔并附干视网膜后极部,头低位时晶体浮起,玻璃体液化.
作者:栾秀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是少见的眼眶肿瘤,主要见于儿童,与眼眶血管瘤,眶蜂窝织炎,眼眶血肿和炎性假瘤相鉴别,因可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病变,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我院2002年收治的3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毕颖文;陈荣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科于2001年2月~2003年1月对39例41眼患者施行了鼻内窥镜(带监视器)下泪囊鼻腔造孔、丝裂霉素C冲洗联合植管术,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玲;李连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 男 11岁双眼球突出6个月,左眼球明显突出、视力下降10天,于1998年12月4日收入眼科.患儿于1998年6月始无明显诱固出现双眼球突出,进行性加重,伴多饮、多食,无多尿,11月左眼突出明显加重,睡觉时眼睑闭合不全,左眼视力下降明显.多次外院就诊,对症治疗无效.患儿全身一般情况可,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刘雅敏;魏锐利;蔡季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李××男 34 岁汉族双眼视力急剧下降2天,门诊诊断为双眼球后视神经炎,于2002年12月23日急诊入院.查体:T36.8℃, P76次/分,R18次/分,BP140/80mmHg.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双眼视力光感,瞳孔直径6mm,直间接对光反应消失,视乳头边界稍模糊,色正常,黄斑中心反射存在.入院后给与激索冲击、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等治疗.第3天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感,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均低, T8以下痛觉减退,以右下肢明显,深感觉正常.双膝腥反射对称,双侧巴氏征(十).腰穿压力正常,CSF:WBC280×l06/L,RBC20×l06/L多核0.38,单核0.62,蛋白0.36g/L,糖2.65mmol/L.细胞学检查:96%为淋巴细胞,4%为单核细胞,革氏染色、墨汁染色及抗酸染色未见异常.
作者:刘莛;贺翔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45岁主因左眼红痛、眼险下垂伴眼球突出2月,视物不见半月,于2002年7月23日人院.2个月前曾于当地医院诊断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而行抗炎治疗,无效,且症状加重,眼科日超检查示视网膜脱离.入院时全身情况未见异常.右眼正常.左眼视力1m/指数.眼睑肿胀、下垂,眼球突出、固定.结膜高度充血水肿,角膜清,KP(++),房闪(+++),虹膜纹理不清,广泛粘连,瞳孔不圆,直、间接光反射消失.晶体模糊可见,玻璃体黄色反光,眼底看不清.
作者:徐青;李敏;李宁;高子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从1950年Mclean发现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眼病引起眼压升高后,眼科医师开始注意到激素对眼部的副作用[1].但对非眼病全身应用激素引起眼压升高(称之为类固醇性青光眼)报导不多,现将我院三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丽颖;杨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剥脱性青光眼又称囊性青光眼[1],国内报道较少.自1983年夏恒需等[2]报告2例以来,迄今公开报道者已搜集到118例.近年来随着对剥脱性青光眼认识的提高,发现率也随之增加.我院青光眼病组于1999年1月~2002年6月间连续收治的剥脱性青光眼22例29眼,现结合临床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唐广贤;吕建华;夏恒需;田爱军;张丽;夏建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泪道的狭窄和阻塞是眼科常见病,激光泪道成形术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泪道激光成形术中应用不同的置人物对其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晶;张繁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蜜蜂赘针是蜂类的自卫器官,基部与毒腺、毒囊相连,毒腺细胞分泌出含有蚁酸、盐酸、亚磷酸等蜂毒物质[1].蜂毒在刺螫时排出注入敌体,蜂毒为透明微带黄色的液体,味苦而有芳香气味,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组织胺、多巴胺、多肽溶血毒素等.蜂毒性质很稳定[2].目前尚未见过蜂毒素致结、角膜毒性病变的报道,时值夏秋之际,蜂类较多,其蜂毒素所致结、角膜毒性病变不可勿视.我科门诊就诊2例蜂刺伤眼结角膜致结.角膜毒性病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向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 66岁 2002年8月2日以左眼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高血压病在我院行左眼晶体超声乳化十玻璃体切割+眼内激光+硅油填充术.于2002年12月5日术后复查,就诊于我院门诊,眼底检查见玻璃体硅油填充好,视乳头色淡,颞上、下支静脉阻塞,鼻侧视网膜血管周围出血.当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造影前,常规行眼与全身病科检查,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高血压病史20年,当日血压130/90mm Hg,呼吸20次/分,体温36°C,一般情况尚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听诊未闻及明显杂音,可以行荧光造影检查.造影前,常规交待荧光造影的不良反应及有关事宜.造影过程中,经时前静脉缓慢推注1%荧光素钠5ml,无不良反应后,即快速推注20%荧光素钠3ml.
作者:郝秀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反相型青光眼临床上并不多见,报告1例如下.魏调女18岁学生宣化人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人院.入院后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均未见异常.右眼视力0.06,左0.03,矫正视力:右-19.00D -2.00C×180度=0.8,左-20.00D -2.50C×l80度=0.8.双外眼未见异常.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前房均匀变浅,约1.0CT深度,晶体似向前突,类瞳孔阻滞样,瞳孔约5.0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视乳头色淡,C/D为0.8,无豹纹状眼底改变.
作者: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微斜视一般斜视角<10△三棱镜度(5°~7°以内),较为少见,临床上用常规方法不易发现,做眼外肌方面检查才能确诊.我院2002年1~10月发现微小度数内斜视5例,其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8~27岁,均为左眼.多因当地医院屈光矫正效果不佳来诊.症状为单眼视力差,且视力矫正不佳,无斜视,复视,无产伤.外伤及手术史.
作者:亢晓丽;马鹤;王玉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 32岁因双眼红痛、痒、怕光流泪、视力下降1天于2001年5月6日就诊.诊前1天,患者自觉身体不适,口服甲硝唑片剂0.4g后,出现双眼红痛、流泪、痒甚,怕光,视力下降,无眼屎,无虹视.自用氢化可的松眼药水点眼后,症状加重.全身皮肤可见皮疹,视力右0.4,左0.6(均为矫正视力),双结膜充血,结膜囊清洁,无脓性分泌物,角膜呈雾状水肿,右眼重,未见溃疡,2%FL(十),呈弥散点状着色,KP(一),Tyndall(一),瞳孔直径3mm,双侧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双眼压正常.
作者:周顺安;申安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将2002.1~2003.5期间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10例15眼(观察组),传统穿透性小梁切除术12例15眼(对照组),就两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降压机制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雷;王宏伟;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青光眼目前是全世界第二位的致盲眼病,其特点为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目前认为其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不断丢失及其轴突数目的不断减少.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原因,随着对青光眼损害的不断研究,目前认为病理性高眼压和/或视网膜缺血共同成为青光眼病变的始动原因.由于眼内压升高和/或视网膜缺血,造成一系列链式反应,形成视网膜节细胞层内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视网膜和玻璃体内谷氨酸浓度升高、视网膜节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自由基的增加,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视网膜节细胞调亡的发生.
作者:王昌鹏;杨新光;王晓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 Phaco)主要与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也是造成其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straight line)长而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影响了手术的普及.即使在国外良好的训练中心,初100例Phaco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当高,如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偶有核碎片掉入玻璃体内,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比高5~10倍.
作者:庄鹏;林映竑;徐国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经超声乳化吸出透明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屈光矫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例(55眼)高度近视眼行表面麻醉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平均年龄54.7岁,术前矫正视力0.1~0.6,平均近视度数-14.31±4.73D,随访期8~37月,平均28.5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及矫正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三月,佳矫正视力0.2~1.0;49≥0.5 (89.1%);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82±0.520;术前与术后三月相比较,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性(t=1.813,P>0.05)术后4眼(7.3%)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中、老年高度近视眼进行超声乳化吸出透明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屈光矫正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前应进行细致的眼底视网膜检查.该屈光性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低,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吴强;陈国辉;陆斌;马晓昀;宋蓓雯;俞嘉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气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影响高眼压持续时间长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施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注气术69例(69眼)的术前眼部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注气量等,分析影响术后高眼压及持续时间的可能因素.结果窄房角患者.C3F8注入量≥1.0ml组、非全气液交换组、视网膜脱离膜分级程度严重者,术后高眼压持续时间普遍较长.结论 1.术前前房角异常是引起术后高眼压的重要原因.2.术后高眼压持续时间与术中C3F8的注入量有关.3.术前视网膜膜分级的严重程度与术后高眼压持续时间有关.4.全气液交换较部分气液交换及单纯注气对眼内压的影响程度小.
作者:刘堃;许迅;陈凤娥;张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思利巴对斜视性弱视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38例弱视基本治愈、斜视矫正治愈的斜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弱视治疗仪(微型光刷闪烁仪)、双眼视觉训练仪;服药组:用弱视治疗仪(微型光刷闪烁仪)、双眼视觉训练仪,加服思利巴.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的结果;用颜氏近立体图检查中心抑制暗点、立体视.结果服药组暗点的消失、立体视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每组第3个月、6个月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思利巴有助于立体视功能的改善,其机理可能是解除了视觉抑制;立体视功能改善后可以维持.
作者:刘红;何蓉;张敬鸣;徐昭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前后中心视野的改变,确定中心视野检查对评价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只眼,均采用巩膜扣带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前、术后分别采用瑞士InterZeag公司生产的Octopus 101型自动视野计进行视野检查.结果手术前脱离区、非脱离区的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6.428±8.228dB、17.020±8.444dB,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4.300,P=0.01),而手术后脱离与非脱离区的光敏感度分别为20.526±4.191dB和21.723±3.825dB,差异无显著性(t=1.148,P=0.273);手术后脱离区、中心10 °视野的光敏感度分别由6.429±8.228dB提高至20.526±4.191ds和由13.560±10.614dB提高至25.540±18.816dB,较手术前都有明显提高(t1=6.842.t2=7.419,p<0.01);手术前后非脱离区的光敏感度分别为20.092±6.232dB和21.723±3.825dB,差异无显著性(t=1.263,P=0.2311);手术前后的中心10°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与视力呈正相关(r1=0.537,r2=0.551,p<0.05).结论自动视野检查能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它具有方便、稳定、能定位等优点,是评价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有利工具.
作者:张国明;吴德正;高汝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效果与疗程的关系.方法所有患儿均经眼肌门诊检查,散瞳检影,跪诊为弱视后,戴镜+遮盖+红光闪烁及精细作业训练.3个月复查1次,1年重新验光,随访1~7年.结果 105名弱视患儿经1~7年随访,治愈疗程少3个月,长达7年,平均2.5年.结论儿童弱视只要旱期发现,在12岁之前进行干预,早期治疗均可获得治愈.
作者:申长礼;李俊红;王宾;潘书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graphy, OCT)图像特征,总结Gass分期的诊断标准.方法对133例(143 只眼) 临床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进行OCT检查,根据Gass分期的原则进行分期.结果依据Gass分期的原则,将143只患眼分为4期,各期OCT图像特征如下Ⅰ期:共29只眼,黄斑中心凹轮廓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可见低反射区,其中14只眼发现伴有黄斑前膜增生,7只眼伴有玻璃体黄斑牵引;Ⅱ期:共17只眼,神经上皮全层破裂形成孔,孔表面有可以贴附的孔盖;Ⅲ期:共83只眼.神经上皮全层破裂,孔盖游离或未见孔盖,伴不同程度裂孔周围囊样水肿;Ⅳ期:共14只眼,裂孔形态与Ⅲ期相似,但合并玻璃体后脱离.结论 OCT能直观、形象地显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特征,比较准确地进行分期,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及术式选择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谢娟;唐义灵;杨永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LAsIK术后角膜中央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119只眼在LASIK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正常角膜地形图及中央岛型角膜地形图眼的视力及其变化,判断术后中央岛对视力的影响.结果术后7d、3m有中央岛眼的术后视力明显低于无中央岛眼的术后视力(P<0.01)并且中央岛不随时间面减轻或消失(P>0.05).结论 LAS1K术并发中央岛会明显影响视力并且不易消失,术中应尽量避免.
作者:蒋炎云;高汝龙;张细芝;朱丽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共焦显微镜观察LAsIK术后角膜愈合情况.方法 15例30只眼行LASIK术,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基质细胞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及对内皮细胞进行定量观察,通过Z-scan测量角膜瓣厚度.结果术后不同时间前基质细胞数量上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异(F=1.76,P>0.05),早期细胞核形态比术前略显长椭圆形.体大,术后3个月趋于正常;后基质细胞无论形态上和还是数量上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F=0.7,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术后3个月平均分别为2781.73±194.56个/mm2和2685.7±194.56个/mm2,二者差异无意义(t=0.188,P>0.05).术后3个月角膜瓣厚度平均为117.60±13.96μm,无一例超过150μm.结论共焦显微镜可无创伤、活体上、客观地观察角膜病理情况,是观察LASIK术后角膜愈合情况的一种有用的检测手段;同时角膜瓣厚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厂家设定刀头的预定厚度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刘后仓;高富军;李健永;高文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合并眼压升高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对1994年~2001年间收治的339例(597眼)TAO患者中106例(188眼)眼压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TAO患者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31.3%,男性略高于女性.眼压升高的发生与TAO患者眼肌肥大对眼球壁的压迫、眶内结缔组织增生及眼肌肥大和水肿致眶压增高.以及TAO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与TAO病程无明显关系.甲强龙冲击和开眶减压手术控制TAO病情和眶压后,绝大部分患者眼压可以控制.结论 TAO眼压升高有其独自的临床特点,应与原发性青光眼鉴别.积极有效的TAO治疗措施可使绝大部分息者的眼压得到控制.
作者:何剑峰;吴中耀;杨华胜;颜建华;毛羽翔;艾思明;陈智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药物治疗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及治愈率.方法 57例(60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真菌刮片均可见菌丝或孢子体.对发展迅速者采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结膜下注射,同时用抗生素及抗真菌剂滴眼(1%5-氟胞嘧啶和0.1~0.3%性霉素B),加强散瞳.急性期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可口服抗真菌药(酮康陛)1~3疗程;多种维生素族药物口服,坚持全疗程;2.5%碘酊小病灶早期烧的,或大病灶的中晚期烧的,一般不超过三次.结果 57例(60只眼)经药物治疗,其中45只眼3~11周溃疡治愈(25只眼小溃疡,前房无积脓者,2~4周溃疡愈合;20只眼溃疡范围大伴前房积脓,5~11周溃疡愈合),其余15只眼(干眼症3例6只眼,单疱病毒合并真菌感染6只眼.化学烧伤3只眼)疗程为3~5个月.合并症病例因病灶穿孔后新生血管深入而愈合.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有高发倾向,无针对性特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欠佳.早期诊断,早期合理用药是治愈的关键.小病灶,表浅者用抗真菌剂并及时病灶烧的效果肯定,预后留有浅层斑臀;范围较大呈垂直生长的病灶,极易穿孔(多呈细孔状),预后视力较差.各治疗期均禁用激素,病灶愈合后仍应巩固用药1月以上.
作者:傅振和;陈颖;陈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红眼短路综合征的B超声像特征,以助于临床诊断.方法用眼科专用B超诊断仪对5例因眼红、轻度或中度突眼久治不愈者进行眼眶内多方位动态扫描,发现典型病变,留趑图打印.结果5例患者B超均显示出眼上静脉扩张,呈管状无回声,且与心跳同步搏动的特征性声像表现,提示颈动脉海绵窦瘘,后经CT、CDFI或DSA检查,并结合临床确诊为红眼短路综合征.结论 B超检查诊断率高、安全、无损伤、可重复、经济、快速易行,且有典型声像特征,可作为诊断红眼短路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亢晓丽;李冰;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的格子样变性发生裂孔和视阿膜脱离的危险性.方法选择了4个象限均存在格子样变性而视网膜脱离只发生在一个象限的92个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由格子样变性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以颞上象限高,鼻下象限低.格子样变性发生圆孔的危险性以颞下象限高,鼻上及鼻下象限低;发生马蹄形裂孔的危险性以颖上象限高,鼻上象限低.由马蹄形裂孔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以鼻上和颞上象限高;由圆孔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在各象限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格子样变性是引起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根据变性所在象限及引起视网膜裂孔的性质实施预防性手术.
作者:张文一;白海青;出田秀尚;王净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斜视性弱视猫治疗前后视皮质(Visral Cortex, VC)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改变,探讨神经生长因子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联系.方法普通4周龄家猫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斜视组和斜视治疗组,每组各6只,后两组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切断术,术后4周经P-VEP检测确定形成弱视后立即将治疗组6只猫行对侧眼睑暂时缝合.三组猫全部于12周龄处死,取右脑半球VC17区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17区NGF免疫阳性细胞密度.结果斜视组与正常组相比: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P-VEP的P1波潜时延迟,波幅降低;治疗组和斜视组相比,兔疫阳性细胞增加(P<0.05),P1波潜时缩短,波幅增大.结论 斜视性弱视猫VC17区NGF表达特性发生改变,通过遮盖对侧眼,增加弱视眼的视觉信息输入量,NGF表达增加,和P-VEP的改变相符合,遮盖治疗使实验猫弱视眼的视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NGF 作为一种细胞功能的调控因子,在视觉系统发育的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于湛;胡聪;梁敏;李思珍;徐进;阎桂刚;徐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巩膜双通道行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12眼)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在保留硅油的条件下,经上方巩膜双通道行眼内剥膜、内放液、激光光凝、补充硅油等复位视网膜,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2只眼中,术后视网膜复位11眼,另一眼术后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未能复位,术后并发症:玻璃体出血1眼.结论对于选择的部分硅油填充眼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经巩膜双通道行视网膜复位术是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梅海峰;邢怡桥;杨安怀;艾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报告带巩膜环全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6~2001.9在我院因真菌性角膜炎接受带巩膜环的全角膜移植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5例,女3例,随访3月~3年,平均11.6月.对该术式的适应症、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 保存了眼球.后一次随访植片透明7例,视力:0.1~0.3有4例;0.3~0.5有2例;1.0有1例.术后并发症有1周内前房出血5例,1~2周内均自行吸收;2周内前folfl失3例,2~3周后自行恢复正常;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5例,但无因排斥导致植片失代偿;并发性白内障3例.结论对严重的全角膜真菌感染行带巩膜环的全角膜移植术是保存眼球、获得有用视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绍伟;谢立信;史伟云;王瑶;晋秀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可行性.方法根据parks步法,采用Java及html互联网计算机语言编写辅助诊断软件并试用于临床,将36例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36例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一致.从输入检查结果开始到得到诊断结果,每例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所用时间为30秒左右.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在分析和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方面与临床医生诊断结果同样可靠但快速简便.
作者:李洪阳;周铁虹;徐丽;王雅文;王崇云;杨庆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