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年10期文献
  • 改良睑板-Müller肌切除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睑板-Müller肌切除术在治疗上睑下垂中的适用性及优点.方法选择26例单眼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肌力>10mm,下垂量<2mm,选用改良睑板-Müller肌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以上.结果22例患者效果满意,3例上睑缘鼻侧偏低,1例欠矫.结论如病例选择适当,手术效果良好,且方法简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

    目的评价经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检入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表麻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37例(43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泡等情况.结果随访3~6个月,全部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与术前基本一致,滤泡形态无改变.结论经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缝针支托法在深层角膜异物取出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缝针支托法取出深层角膜异物的效果和手术操作技巧.方法显微镜下采用缝针支托法取出深层角膜异物28例28眼.结果28例28眼均一次性取出深层角膜异物,无一例切穿角膜致异物落入前房.随访1~3个月,术后视力提高16例16眼,占57.1%,保持视力不变者12例12眼,占42.9%,无一例视力下降,术后视力恢复与异物种类、大小、位置、深度、存留时间长短、有无合并症等有关.结论缝针支托法取出深层角膜异物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实用性强,并发症少,值得眼科医生应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结膜囊需氧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结膜囊细菌学分布状态及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4年6月住我院眼底病科311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99例)388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疾患者,入院当天眼部未做任何处理即常规行结膜囊需氧菌培养,并对阳性者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88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疾患者培养出需氧菌172株,阳性率为44.3%.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约占83.7%.革兰氏阴性杆菌占16.3%.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常见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43.6%和11.6%.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主要是大肠埃希氏菌和洛菲不动杆菌各占4.1%和3.5%.检菌率和性别存在明显相关性,女性高于男性,而和糖尿病病程以及类型无直接的关系.培养出的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性有所增加;革兰氏阴性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敏感.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点用敏感抗生素眼水,常规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是十分必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60例睫状体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睫状体占位性病变的组织来源,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我院近50年间收治的60例睫状体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组织来源分类,色素细胞来源肿瘤38例(63.3%),其中黑色素瘤34例(56.7%),是睫状体常见的占位性病变,黑色素细胞瘤4例(6.7%);睫状体神经上皮来源肿瘤13例(21.7%),其中无色素上皮腺瘤11例(18.3%),无色素上皮腺癌2例(3.3%);神经源性肿瘤3例(5%),髓上皮瘤, r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各1例(1.7%);另有平滑肌瘤5例(8.3%),肉芽肿性炎症1例(1.7%).结论睫状体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了解其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有助于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的初步观察TTT激光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23例24眼CNV行TTT(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根据CNV(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照射时间为1分钟.结果24眼CNV经TTT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黄斑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吸收,FFA显示大多数CNV渗漏减少或停止,原CNV瘢痕化,但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LASIK单区切削与多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LASIK不同的切削方式,矫治高度近视,在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无差异,以选择合适的切削程序以减少组织的切削量,矫正更高的屈光度.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63例(126只眼,屈光度≥-6.00D),按术前屈光状态将其分为二组:A组(66只眼):-6.00D~-9.00D;B组(60只眼):-9.25D~-12.00D.采取两种切削方式单区切削和多区切削,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随诊并分别记录术前、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分析术前、术后的屈光度的改变,裸眼视力的变化,佳矫正视力的变化以及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数据在术后6个月的屈光度,术后1、3、6月平均屈光度变化,术后六个月裸眼视力,术后佳矫正视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LASIK手术S-Lasik切削在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M-Lasik.而对于部分高度近视且合并角膜组织过薄,不适于单区切削者,在节省角膜组织,防止术后圆锥角膜发生方面M-Lasik优于S-Lasik.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药物改善异常血流变对中心视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药物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血流变异常指标改变后对患者中心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05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依据血流变异常选择不同药物治疗,联合普通药物、降纤酶、藻酸双酯钠等改善血液流变治疗,并以未行血流变检测和血流变改善药物治疗的60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心视力恢复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5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血流变异常指标经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后,血流变各项异常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改善血流变指标治疗组患者视力恢复明显优于未经改善血流变指标治疗组(P<0.05).结论降低血液粘稠度,采用不同药物改善血流变的异常指标、对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

    目的为了避免上斜肌断腱术引起的上斜肌麻痹,手术不能定量,术后发生过矫,及因断端丢失造成再次手术困难等缺点,行改良的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即能减弱上斜肌的作用,又能达到部分、定量及可逆的上斜肌减弱效果.方法颞上象限打开球结膜及Tenon氏囊,暴露鼻上象限术野,暴露上斜肌肌腱,用小斜视钩沿上直肌腱走行方向,向后轻轻钩起白色的上斜肌肌腱,分离肌鞘,用两根非吸收线,分别在肌腱上缝两根预置缝线,相距约4mm,在两根缝线之间剪断肌腱,根据术前上斜肌亢进程度,决定两断端间缝线延长的距离.结果20例A型斜视的上斜肌功能亢进均取得明显改善,无1例过矫.结论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手术效果较肯定,可预防过矫,操作较硅胶带延长术容易,较可调缝线的上斜肌腱延长术更便利,并发症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化学减容治疗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

    目的观察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接受化学减容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于中山眼科中心行化学减容治疗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9例患儿10只眼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单侧1例,双侧8例.首次就诊时平均年龄为31个月(11~95个月),首次化疗时平均年龄为36.1个月(11~97个月).结果5只眼(5例患者)化疗效果较好,化疗结束后基底直径平均减少了31.1%(-0.2%~59.3%),厚度平均减少了50.6%(28.6%~83.2%),其中1例在化疗结束18个月后肿瘤复发行眼球摘除,其余4例随访至今(平均2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4只眼在治疗中肿瘤持续长大或出现新的病灶而行摘除眼球;1例因出现脑转移在化疗2个疗程后死亡.眼球保留率为40%.所有9例患者可耐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化学减容对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有潜力的保守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与冷冻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与睫状体冷冻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光凝组16例(16眼)和冷冻组16例(16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眼压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术后眼压光凝组低于冷冻组.视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眼球萎缩率及再手术率等光凝组明显低于冷冻组.结论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肯定,无明显付作用,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圆锥角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远期疗效动态分析

    目的动态分析圆锥角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远期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2例27只眼因圆锥角膜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2m至192m的患者,分别进行视力、屈光度、散光及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周,拆线前、后与术后2y~5y视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术后2y~5y与术后5y~16y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随访阶段散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圆锥角膜术后两种类型角膜地形图参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圆锥角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疗效显著,无复发倾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圆锥角膜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冷热光凝虹膜周边切除术

    目的探讨采用氩离子激光联合Q-开关Nd:YAG激光作虹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的作用.方法先用氩离子激光对虹膜组织进行分层击射,热凝固,再用Q-开关Nd:YAG激光原位击射,完成透切.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均未发生虹膜出血、误伤晶状体现象;虹膜一次透切率达100%,经随访观察6m~12m,虹膜孔径>0.2mm2,无闭塞现象.结论采用氩离子激光联合Q-开关Nd:YAG激光作虹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和继发性青光眼,可克服各自单独激光中的缺点,减少各自击射次数及治疗单能量,从而减少了激光造成的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讨论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单纯孔缘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1例592眼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路手术,包括:巩膜外加压、放液或不放液,部分病人联合环扎或玻璃体腔注C3F8气体,术后氩激光或532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结果视力提高414眼,不变166眼,下降12眼.视网膜复位情况:完全复位561眼(成功率95%),部分复位24眼,未复位7眼.接受一次手术558眼,接受二次手术(包括玻璃体手术)29眼,接受三次手术1眼,7例7眼病人自动放弃.视网膜复位不良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玻璃体出血、脉络膜脱离型网脱、马蹄形视网膜裂孔伴牵引、黄斑裂孔、锯齿缘离断,以上均与PVR关系密切.结论选择适当病例,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安全、可行、简便、易操作、效果良好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烧烙自体巩膜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gery,NPTS)联合经烧烙自体巩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9例(4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NPTS+经烧烙自体巩膜植入,对照组:单纯NPTS.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并做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结果经12个月随访成功率实验组为91.7%,对照组为66.7%.术后1~12个月实验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12个月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及减压室存留情况均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实验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经烧烙自体巩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经济安全术后视力稳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目的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1983年至2002年20年间中日联谊医院眼科收治27例31眼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角结膜冷冻及割烙术联合药物治疗、板层角膜移植、穿透性角膜移植等方法取得的疗效,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治疗治愈率为33.33%(1/3),角结膜冷冻和或割烙术治愈率为50%(5/10),板层角膜移植术一次治愈率87.5%(14/16),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愈率100%(2/2).结论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板层角膜移植可有效治疗该病,且复发率较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激光老视逆转术初步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探讨

    目的观察激光老视逆转术(LAPR)的初步临床效果,并探讨其矫正老视的机制.方法用PR-270激光老视治疗仪对四名老视患者行单眼激光老视逆转术(LAPR),观察手术前后的远近视力、调节幅度、屈光、眼压等改变,评价手术效果,探讨该手术矫正老视的机制.结果术后术眼近视力及调节幅度明显提高,术后一年时调节幅度平均增加1.8D,短期对侧眼视力及调节幅度也有轻微的提高,但是3个月后很快回退.术后短期内远视力有轻度改变,术后半年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视力.早期术后屈光改变主要表现在散光和球镜的转化,但一年时基本恢复到初始状态.术后1周眼压轻度降低,一个月后基本恢复到术前的水平.术后没有发生明显的眼部并发症.结论激光老视逆转术(LAPR)术式简单、安全性高、术后回退率低,是一种有效的老视矫正术.它矫正老视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加巩膜的弹性、扩大睫状环的空间来加强睫状肌的调节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矫正视力差眼的矫治

    目的探讨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矫正视力低于0.5的患眼的矫治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65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全部病例术前佳矫正视力均小于或等于0.5.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02~1.0,平均0.52±0.25,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t=3.092,P=0.003);特别是19眼占29.2%的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后裸眼视力亦明显提高,其中提高1行的8眼,2行的8眼,大于等于3行的3眼.手术的安全性指数为1.31(P<0.001),有效性指数为1.18(P<0.05).无明显手术合并症发生.结论对于屈光不正,特别是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者应及时配镜矫治,框镜矫正不足时应选择接触镜.LASIK手术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矫正视力低下眼的手术方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B超声像图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旨在提高RB超声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本文采用法国产BVI眼科专用A/B超声诊断仪,对9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超声探查,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逐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病例超声图像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即声像图显示玻璃体腔内实质性肿块回声的93例(93/98,94.9%)病变部位瘤细胞丰富排列较紧密;86例(86/98,87.8%)可见散在的斑点状强回声,部分伴有声影,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明显钙化;49例(49/98,50.0%)声像图显示在肿物回声的后方有一线样的强回声带,与肿物发生粘连,为继发性视网膜脱离;38例(38/98,38.8%)肿物回声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弱回声或无回声区(暗区),为细胞稀少或有坏死、液化表现;27例(27/98,27.6%)可探及眼球后壁回声欠清,视神经回声带增宽,则提示肿瘤有向眶内或颅内转移的可能;5例(5/98,5.1%)肿瘤呈囊性型回声,则多提示晚期病灶.结论B超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对比研究

    目的从视觉质量的角度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34人(68跟)进行LASIK或LASE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其中LASEK 19人38眼,LASIK组15人30眼)术前,术后1月和术后3月时评价视觉质量,包括术后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组(BCVA组),对比敏感度,眩光和波前像差.结果LASEK组UCVA提高较LASIK组慢.LASEK和LASIK的术后BCVA无差异.LASEK组术后的对比敏感度无下降;眩光在术后1月时下降,术后3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1月时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均明显下降,术后3月时对比敏感度恢复但眩光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LASEK组和LASIK组术后1月和3月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大,但前者比后者小.LASEK组有一定的haze发生,但程度轻.结论LASEK矫正高度近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关键在于如何更好的保留上皮瓣的活力.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黄斑裂孔

    目的评估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SV205G)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及手术实用性.方法回顾分析14例14眼行TSV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术前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其中特发性黄班裂孔8例,外伤性黄斑裂孔4例,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2例.对以上患者应用TSV25G系统行玻璃体切除、剥离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气液交换和15%全氟丙烷(C3F8)眼内填充等治疗.手术后随访1.5m~10m,平均4.2m,主要观察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在(30~50)分钟顺利完成.14例患者中9眼黄斑裂孔闭合,2眼直径缩小,2眼无变化,1眼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10眼,不变者2眼,下降者2眼.手术并发症主要为穿刺口漏气导致结膜下气肿及眼压偏低,需要补充注射气体以恢复眼压,此外未观察到其它并发症.结论TSV25G应用于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3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和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特征、病理分类和误诊原因,尽可能减少错误的临床诊治.方法对我科于1999~2004年间收集的38例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8例疑似病例中,34例病理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为Coats病.结论掌握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综合分析疑难病例的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前后视觉对比敏感度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视觉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诊断、随访及疗效评价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45例CSC患者,随机分成激光治疗组27例,药物治疗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激光治疗组患者CS(昼)在术后两周恢复者占70.4%,一个月内恢复者占96.3%,无一例复发;而药物治疗组患者CS(昼)在用药后两周恢复者占11.1%,一个月内恢复者占44.4%,复发率为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视觉对比敏感度作为一种全面、敏感衡量视功能的主要手段,在CSC的诊断、随访和疗效评价中有着重要的检测意义.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早期应用激光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视功能及提高治愈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屈光不正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患儿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状况.方法随机抽取门诊153名6~12岁屈光不正患儿,近视79例,远视74例,男85例,女68例,平均年龄9.6岁,对照组94例,平均年龄9.2岁,给予屈光状态检查并根据Morgan正常值,Sheard、Percival准则,综合分析远、近分离性隐斜、辐辏近点、远近相对辐辏、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等非斜视性双眼视觉检查指标.结果1.本组研究中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常见症状为视疲劳34.64%、视物模糊32.68%、不能持久阅读22.87%.2.本组调节异常检出率为11.11%,双眼视觉异常检出率为28.76%;3.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在远视、近视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近视重、中度与轻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远视重度组与中、轻度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屈光不正患儿进行标准屈光矫正前调节、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高;其调节、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与屈光程度相关.提示伴有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屈光不正患儿,在医学验光配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矫正患儿单眼视力,还应同时关注并训练提高患儿的双眼视功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mer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近视眼患者25例49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二组:中轻度近视组:≤6.00D,17眼;高度近视组:>6.00D,32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第三代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d、3d、1w、1m眼底黄斑区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25例49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1d、3d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有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近视眼术后1w、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黄斑中心凹(A1区)外的近视眼黄斑部各区(A2~A9)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后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d、3d、1w黄斑中心凹(A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近视组术后观察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水肿是轻微的,可逆的,未影响视力,在1m内消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对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术30例(3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30眼)眼内异物均一次手术摘出,其中27例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取出异物;1例锯齿缘附近磁性大异物,经玻璃体切割后,从巩膜切口用磁铁将异物吸出;1例锯齿缘巨大非磁性异物,行晶体摘除后经角膜缘切口取出.本组病例术后视力改善19眼(63.3%),无变化6眼(20%),视力下降5眼(16.7%).早期视力下降的原因与术后角膜水肿,视网膜出血,玻璃体混浊、玻璃体腔内填充物等因素有关.术后有3例(3眼,1%)发生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行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晶体切除+冷凝+注气术后治愈,1例放弃治疗;1例因眼球萎缩行眼球摘出.结论对穿通伤口小且已自行闭合者、穿通伤口已缝合但角膜透明不影响观察者和有化脓性眼内炎征象者均应尽早手术.对于<35岁晶体已混浊者,建议采取玻璃体切割切除晶体和眼内异物摘出同时进行,术中应尽量保留晶体前囊膜,以利于人工晶体植入.对位于周边部的非磁性异物,虹膜后粘连瞳孔无法扩大者建议术中切除晶体,以扩大视野有利于异物的寻找取出和病变玻璃体的切除.对巩膜裂伤伴球内异物存留的患者,建议玻璃体切除的同时行巩膜扣带术以降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趋势导向视野检查与常规阈值视野检查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趋势导向视野检查程序(Tendency Oriented Perimetrey,TOP)与常规视野检查程序对青光眼病人视野检查结果的差异,对IOP程序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方法用Ocutopus 101电脑视野计对36例青光眼患者共46眼分别用常规阈值程序(Normal/Normal)和趋势导向(TOP)视野检查程序进行检查.将两种方法的视野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36例青光眼患者共46眼,常规阈值程序检查均有视野损害,其中早期青光眼15眼,中晚期31眼.早期患者用TOP程序检查的阳性率为73%(11/15),中晚期患者TOP程序均能够发现视野损害,视野损害的部位两种程序有较高的一致性.②视野指数的比较,青光眼患者TOP程序和Normal程序检查MS分别为15.78±4.81,13.33±4.24,P=0.008;MD分别为13.36±4.89,14.31±4.18,P=0.02;LV分别为65.40±37.55,50.77±34.24,P<0.001;两种程序检查RF值均小于15%.③两种检查方法所费时间,TOP程序为4.10±0.59分:Normal程序为11.01±3.15分.结论①TOP视野检查程序可大大地缩短检查时间,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但是TOP视野检查程序对早期青光眼检测敏感性偏低,仅为73%.②对中晚期病例,TOP程序与Normal程序相比较,MS高于正常阈值程序检查的结果,MD和LV低于正常阈值程序检查结果,也就是TOP视野检查程序的发现的视野缺损较小,暗点更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正常人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的特征

    目的探讨正常人瞳孔对光反射的特征,为神经眼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瞳孔自动测试仪检测100例正常人(200只眼)的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检测对象年龄12~66岁,平均(31±2)岁,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分为5组,并对不同年龄组、性别、眼别间的左右眼参数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群随年龄增长,瞳孔面积减小,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应幅度降低、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眼别间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是一种客观的视觉通路功能检查.瞳孔自动测试仪检查法可定量检测正常人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的各种参数值,为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和随访提供参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LASIK术后2年角膜瓣移位1例

    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时,要常规制作角膜瓣.由于LASIK术后角膜瓣与基质床间长期不能达到完全愈合,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发生角膜瓣移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治1例LASIK术后2年发生角膜瓣移位的患者,经手术复位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Ki-67,P53及HPV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2例的表达

    我们对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及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研究了Ki-67,P53,及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海绵窦综合征1例

    患者杨××男23岁民工因头痛呕吐伴右眼运动受限,眼睑不能上抬3d,于2004年12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d前因着凉后头痛、呕吐伴发热,全身乏力,周身酸痛,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转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欠佳,心肺正常.视力:右眼0.5(J4),左眼1.0(J1).两眼压均为20.55mmHg.眼球突出度19mm-105-13mm.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HIV视网膜病变2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它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此种病毒可以选择性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宿主抵抗力降低,引起机会感染、肿瘤和多种眼部病变.其中HIV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眼部病变之一.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两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羊膜移植再造泪小管的体会

    陈旧性瘢痕性泪小管阻塞可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只适合于瘢痕较小、较窄的患者,如果瘢痕较大较宽,则泪小管与泪囊吻合时泪道的长度不够,加之周围组织瘢痕形成牵拉泪道组织,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我们也曾用自体结膜移植隧道成形术,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结膜材料毕竟有限,近两年我们采用了羊膜作为隧道成形术的材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13例羊膜移植再造泪小管的手术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肝脓肿致转移性眼内炎1例

    患者女57岁无明显诱因发热、腹痛、腹胀7天,左眼疼痛4天,于2004年12月20日以腹痛查因、肝脓肿?左眼青光眼收入胃肠外科.予万古霉素、罗氏芬等药.并经B超、头部CT、肝CT诊断为肝脓肿.当天眼科床边会诊,左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指测T+2,球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浅,瞳孔3.5mm,眼底窥不清.拟为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予降压等对症治疗.12月23日再次会诊发现眶压极高,拟诊为眶蜂窝织炎予对症治疗.2005年1月2日会诊左眼疼痛,前房积脓.角膜水肿,诊为眼内炎?眶蜂窝织炎.2005年1月5日生命体征稳定,以转移性眼内炎转入眼科,查左眼上方巩膜距角膜缘后约6mm处2点和11点时钟位可见两处化脓穿孔点.在局麻下拟行眼球摘除术,术中发现结膜与巩膜粘连很紧.根本无法分离遂做眼内容挖除术,术中见眼内结构辨不清,只见色素膜组织与脓液.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1岁患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患者男21岁未婚因突发右眼视力下降8h,加重3h,于2004年8月7日16时急症入院.患者于晨5时起床时觉右眼视力下降,未予在意.午饭后13时觉右眼突然视物不见,仅有光感,分辨不清眼前物休无任何伴随症状.发病3小时后就诊.既往体健,无不良嗜好,病前无服药史.入院检查:T 37℃,P 84次/分,R 20次/分,BP 100/70mmHg,身高1.73m,体重58kg,神志清,精神好,全身检体无异常.右眼视力光感,光定位不确.眼压16.1mmHg,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瞳孔约5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青少年近视欠矫与全矫对眼屈光度发展的对比

    自2004年1月以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近视患者112人(224眼),年龄13~16岁.平均(15.1±1.2)岁,父母有高度近视者除外,建档跟踪.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药物性白内障2例

    我院于2002年7月、2004年3月分别收治两例因精神病而长期服用氯丙嗪治疗,致双眼药物性白内障,现报告如下.例1卜××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来诊.该患精神病史17年,口服氯丙嗪总量约2980g.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1.0-.眼睑呈灰蓝色,结膜暴露部分呈铜棕色,角膜后可见棕色及灰白色颗粒沉着(以中央居多),房闪(-),瞳孔直径3mm,光反射迟钝.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早期重症眼部烧伤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早期重症眼部烧伤获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2002~2003年我院收治的急性眼表烧伤患者23例(24眼),男12例(12眼),女11例(12眼);年龄16~62岁,平均35.7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先天性泪囊炎综合治疗分析

    我科自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采用综合法治疗先天性泪囊炎273例338眼,效果满意,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鼻内镜下应用泪道激光行泪囊鼻腔造孔术的体会

    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鼻内镜下用TDJ-100D型脉冲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进行泪囊鼻腔造孔术16例(18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

    患者男38岁自5年前始出现双侧上睑抬高无力,逐渐加重,无晨轻午重现象.3年前出现视物困难,须抬头后仰,下颌前伸,看两侧物体时,须转头和侧身.曾在多家医院诊治,给于糖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能量合剂,针灸等,效果不佳.一般检查:头后仰位,额部皱纹加深.心,肺,腹均正常.全身未见其他畸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瞳温热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患者男73岁因左眼鼻侧视物遮挡感两年余,于2002年5月31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数年前左右眼先后发生视物遮挡病史,未治自愈,但其后双眼视力下降,1997年在外院诊断为老年黄斑变性.有高血压病史十年,糖尿病病史两年,均服用药物控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

    例1男41岁于40天前骑摩托车摔伤左侧头面部,当时无昏迷,因左铡额颞部皮肤裂伤,在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前突,数小时后自闻及同侧有吹风样耳鸣,随后又出现左眼上睑下垂、复视.3天后左眼肿胀、充血、眼球突出明显加重,并感视力明显下降.曾在当地县医院先后行抗病毒、抗炎及点眼药治疗,因无好转,来我院就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眼型重症肌无力发病的新进展

    一、引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来源于希腊和拉丁语,意为严重肌肉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脂酶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自身致敏和破坏所致的自身免疫疾病[1].通常是一种获得性免疫异常,但一些病例起因于神经肌肉接点的基因异常,<40岁以下发病的非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欧美国家多与病人与HLA-A1,B8及DRw3相关,日本则与HLA-B12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Fugo刀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等离子刀,商品名叫Fugo刀,是以其发明者美国宾西法尼亚州Norristown的Medisurg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院长Richard Fugo医生命名的[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自体血清在眼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一、自体血清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功能自体血清(Autologous Serum,AS)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特性与正常泪液相同[1],它可向眼表提供上皮修复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血清滴眼液可以做为一种非保存的血液标本被生产.它们是天然的、不会引起过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眼压缺血-再灌注中脑组织c-fos的表达及神经营养因子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脑组织中c-fos的变化及神经营养因子对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c-fos在脑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及可能作用机制,进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眼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实验组(Ⅰ、Ⅱ、Ⅲ组).实验Ⅰ组为缺血组(Ⅰ组),实验Ⅱ组为缺血2h+再灌注组(Ⅰ/R组),实验Ⅲ组在缺血再灌注前于右侧侧脑室注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Ⅰ/R组).采用HE常规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大鼠高眼压脑外侧膝状体、嘴侧丘、视皮质结构神经细胞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中脑组织以上三个部位cfos的变化.结果(1)脑组织不同部位(外侧膝状体、嘴侧丘、视皮质)中c-fos在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再灌注1d组脑组织不同部位的c-fos与缺血再灌注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在外侧膝状体中有明显改变.(3)在再灌注1d组与再灌注2d组间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4)在再灌注后5d组与2d组间c-fos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注射神经营养因子的实验Ⅲ组,脑组织中不同部位的c-fos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c-fos在脑外侧膝状体、嘴侧丘、视皮质参与损伤的作用.(2)在外侧膝状体中c-fos的变化在中枢调节作用中起着中介作用,c-fos可能参与引起脑组织改变.(3)神经营养因子能明显减轻损伤反应.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005年国家级第一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眼科部分全览(出刊日期前项目省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