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国际刊号:1008-6358
  • 国内刊号:31-1794/R
  • 影响因子:1.00
  • 创刊:199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2年2期文献
  • 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用生脉注射液40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缓慢静脉滴注,25~40滴/min,qd,7~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结论:生脉注射液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过程中,对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的效果较单用西药常规治疗显著.

    作者:王珏;郑永茂;雷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21及23mm双叶机械主动脉瓣血流动力学表现比较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21mm双叶机械主动脉瓣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方法:1995年2月~2001年2月间15例置换外径21 mm、26例置换外径23mmSt.Jude双叶机械主动脉瓣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以超声心动图评估其静息时及活动后之血流动力学表现,并加以比较.结果:置换21mm及23mm St.Jude双叶机械主动脉瓣患者的静息及活动后的跨瓣压差并无显著差异.结论:21mm St.Jude双叶机械主动脉瓣可满足大部分小瓣环患者的需要.

    作者:陈志强;赖颢;陈昊;程蕾蕾;王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康复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01年6月间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其中EN组11例,术中空肠造口,术后24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PN组21例予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EN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PN组为短(25d比36.3d),平均费用少于PN组(28368.71元比40494.29元),均有显著差别(P<0.01).EN组并发症发生率虽少于PN组,但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并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吴文川;靳大勇;秦新裕;吴肇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在腹部及周围血管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腹部及周围血管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对我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8例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例,均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表现为腹主动脉局部扩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CDFI可识别夹层瘤的真腔和假腔.肱动脉及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CDFI见动脉有破口与肿块相通,肿块内有彩色和频谱血流信号.胰头周围假性动脉瘤1例,有胰腺炎病史,CDFI见肿块中有局部动脉型高速血流.8例均经CT、MRA或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可准确诊断腹部及周围血管动脉瘤,它是首选的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作者:傅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三氧化二砷对鼠移植性肝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鼠移植性肝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HepA肝癌移植瘤模型(实体瘤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As2O3,同时设生理盐水(NS)和5-氟尿嘧啶(5-FU)对照组,对比观察As2O3对肝癌实体瘤模型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RAP)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鼠移植性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5-FU组和As2O3组肝癌荷瘤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NS组鼠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不受影响,仍为强阳性;As2O32.0mg/kg组及5-FU组均未见明显抑制;As2O33.5mg/kg组端粒酶活性呈完全抑制.结论:As2O3对鼠移植性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应用于临床的端粒酶抑制剂.

    作者:樊华;俞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效探讨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疗效观察,评价COPD并发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同期住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79例AMI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合并COPD的56例与非COPD的123例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在<4h时间段比较两组结果相似,而冠脉总再通率在COPD组(51.79%)低于非COPD组(63.42%),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胃出血的发生率在COPD组显著高于非COPD组(P<0.01),而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OPD组(17.86%)与非COPD组(9.80%)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COPD并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良好,静脉溶栓的效果与非COPD组相近.缩短开始溶栓的时间是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华茹;张勇刚;唐建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乌拉地尔对围术期高血压患者血浆心血管活性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ET),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平均动脉压(MAP)的关系;观察乌拉地尔(URA)对诸指标的影响;探讨心血管活性肽变化在URA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麻醉前高血压患者40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NPY,ET,NT,CGRP水平并与40例健康者作对照;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高血压患者URA(0.4~0.6mg@kg-1)静脉注射后4种心血管活性肽水平及血压变化;应用SA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NPY(228.73±87.27ng/L),ET(60.81±14.47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91.33±41.74ng/L和36.99±12.52mg/L,均P<0.001);NT(42.18±14.27n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5.97±42.97ng/L,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NPY对高血压患者MAP作用为显著(Y=15.549+0.0099X3).URA治疗后高血压患者血浆NPY(104.07±67.79ng/L),ET(47.33±16.48ng/L)水平显著下降(均P<0.001);血浆NT(74.51±29.45ng/L),CGRP(36.15±10.21ng/L,水平显著升高(均P<0.001).结论:NPY可能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URA的降压机制中可能与血浆NPY、ET水平下降,CGRP、NT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梁敏;方立;许铿;黄运伯;梁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健脾益气中药对消化性溃疡患者HP及HSP60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清除及热休克蛋白HSP60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HP清除率,运用斑点印迹技术[1]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清及胃黏膜HSP60.结果:清除率在中药组与三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SP60含量在中药组较三联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健脾益气中药对HP有清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免疫反应相关.

    作者:李长军;李国成;黄祎;罗树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氟西汀对偏头痛的防治作用和机理

    目的:为了寻找对偏头痛有防治作用的药物,进行了氟西汀对偏头痛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28例确诊为偏头痛的门诊病人,持续服用氟西汀16周,每天20mg.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查血小板5-HT和血浆5-HIAA及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同时配对26例正常人的血小板5-HT和血浆5-HIAA作为对照.结果:经16周的氟西汀治疗后,28例病人的头痛完全消失.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偏头痛组治疗后的血小板5-HT出现显著的下降,而血浆5-HIAA有显著提高,说明氟西汀有刺激血小板释放5-HT的作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昏1例(3.57%);出汗增多6例(21.43%).均能耐受,未行任何处理.电话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氟西汀通过刺激血小板释放5-HT,提高了血浆5-HT的浓度,中断了颅外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轻,耐受生好,是防治偏头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陈日坚;林焕怀;徐丽珊;郑颖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输血后HCV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医院内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对输血的本院内、外科住院病人采用前瞻性调查.结果:输血后HCV感染率可高达8.48%,而同期住院未输血的对照组未发现HCV感染,而且HCV感染率随输血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加强输血前筛查的方法可使感染率降至2.1%左右.结论:在尚无丙型肝炎疫苗的情况下,提倡义务献血和加强对血源的筛查是控制输血后肝炎的有效和必要的措施.

    作者:佘为民;胡德昌;袁和俊;刘厚钰;姚顶根;蒋振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2例13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及眼压均较术前改善,视力>0.3者7眼,占53.85%;眼压正常者11眼,占84.62%.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作者:付汛安;梅仲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卡托普利影响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RHD-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卡托普利对其影响.方法:检测26例RHD-CHF患者及10位正常人血浆ET含量,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13),口服卡托普利18.75~37.5mg/d,连服4~6周;对照组(n=13)服用安慰剂,测两组治疗前后ET浓度.结果:RHD-CHF患者血浆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Ⅱ、Ⅲ级;口服卡托普利组,血浆ET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低于治疗前水平.结论:ET升高是RHD-CHF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ET参与了CHF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卡托普利能抑制上述这种改变.

    作者:刘小斌;蔡俊坚;汪东仿;张凯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68例肺部团块样病变的常规X线与CT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肺部不同形态的团块样病变的常规X线和CT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1年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和上海市大场医院108例患有肺内团块样病变的患者,其中40例仅做常规胸X线片检查,68例分别作了胸X线片与CT检查.结果:发现肺癌42例,炎症18例(包括肺部隐球菌感染1例),结核2例,肺隔离症2例,肺结节病2例,肺动静脉瘘1例.结论:胸X线片和CT的联合应用,可有助于肺内团块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尤其对感兴趣区域的CT薄层扫描,经CT值的前后比较,以及连续层面的摄影观察及必要时的三维重建,可充分显示病变的特征,从而能提高对肺部团块样病变诊断正确性.

    作者:顾根林;毛德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利用额肌瓣悬吊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探索一种额肌瓣悬吊术来矫正重度上睑下垂.方法:按照重睑高度切开皮肤以及眼轮匝肌,在眼轮匝肌下向眉区分离,在眉下眼轮匝肌与额肌交织处,制一宽约2cm的肌瓣,然后将肌瓣拉下,固定在睑板上,切除多余皮肤,按照重睑成形术常规间断缝合切口皮肤.结果:按照Fox正常眼睑功能标准评定,本组患者术后外形美观,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此手术效果可靠,操作简易,值得推广.

    作者:马晓萍;王健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癌中CD44v6和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了解胃癌中CD44v6蛋白表达与nm2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4v6及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阳性表达率在进展期胃癌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和肝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CD44v6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倾向呈正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在进展期胃癌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和肝转移组显著低于无转移组,nm2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5).胃癌中CD44v6及nm23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蛋白的检测可用于胃癌转移的预测、恶性程度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作者:李春颖;陈玉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血友病患者的肝癌切除治疗

    目的:探讨对血友病患者行肝脏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方法:患者,男,49岁,患原发性肝癌伴重症血友病A.检测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仅为1.0%,抗因子Ⅷ抗体也呈阳性,为4Bu/ml.在术前、术中、术后补充及监测因子Ⅷ的情况下行肝右叶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800ml.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胆漏、膈下积液等并发症.切口愈合好.术后1个月内AFP下降至正常.结论:血友病不是常见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证,也不是肝癌切除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马曾辰;方涛林;孙惠川;钦伦秀;王学锋;郭善禹;王鲁;徐建民;王志梅;林芷英;夏景林;方浩;汤钊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1993~2001年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观察ARVC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表现,评价ARVC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4例患者均以室性心律失常起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是正确诊断的重要方法.随访中有3例死亡,2例出现右心衰竭.1例在射频消融治疗后无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其余均需药物长期维持治疗.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其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治疗以药物为主,射频消融未显示优越性.晚电位阳性、有过阿斯综合征、右室整体收缩功能异常者预后不良.

    作者:刘铭雅;王齐冰;魏盟;何梅先;蔡迺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胎儿窘迫孕妇剖宫产126例分析

    目的:探讨因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的指征,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为今后因胎儿宫内窘迫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的孕妇126例,按胎儿电子监护、羊水情况分为3组,并与术中所见胎儿宫内窘迫相关因素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照.结果:Ⅰ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为6.66%,Ⅱ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为25%,Ⅲ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为6.15%,从结果看Ⅱ组明显高于Ⅰ组、Ⅲ组之和. 结论:如胎心异常与羊水污染同时存在,胎儿存在或潜在存在缺氧情况,应及时娩出胎儿.单纯胎心异常或单纯羊水污染应根据有无伴随高危因素、产程进展,严密监护下按胎儿窘迫处理决定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作者:袁秀莲;吴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胸途径颈动脉重建术治疗大动脉炎脑缺血

    目的:评价经胸途径颈动脉重建术治疗大动脉炎脑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8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本组均有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并出现严重脑缺血症状.16例升主动脉、2例主动脉弓颈动脉旁路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移植血管阻塞2例;12例术后随访平均22个月,9例症状消失或改善,移植血管累积通畅率75%(9/12).结论:胸外途径无法重建颈动脉血流时,经胸途径颈动脉重建术是治疗大动脉炎严重脑缺血的有效手段.

    作者:肖占祥;陈福真;杨珏;符伟国;王玉琦;蒋俊豪;郭大乔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慢性肾衰Lp(a)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检测在慢性肾衰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60例慢性肾衰患者及30例正常人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Lp(a)含量.按血肌酐(Cr)水平及年龄段分组.结果:慢性肾衰患者Lp(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p(a)水平与性别、年龄、血肌酐水平无关.结论:Lp(a)作为一种肾毒性物质,可存在于较早期慢性肾衰患者中,Lp(a)检测有助于评估慢性肾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作者:朱国贞;舒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例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中、高危险组主要表现为静息心绞痛,低危险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闭塞10例(37%),右冠状动脉闭塞7例(26%),左回旋支闭塞6例(22%),合并多支血管病变23例(95.8%).心电图ST段异常14例(58.3%).62.5%的患者进行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异常是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成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陈辉民;孙尧;刘铭雅;蔡迺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利多卡因和酚妥拉明对高血压病人气管导管拔除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利多卡因和酚妥拉明对高血压病人麻醉苏醒期拔气管导管时对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气管插管的高血压病人60例,ASA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不用任何药物,B组拔管前2min静注利多卡因1.0mg@kg-1,C组拔管前2min静注利多卡因1.0mg@kg-1酚妥拉明2mg,分别记录术毕时各项基础值,拔管前,拔管后瞬间,拔管后5min和10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按收缩压和心率计算平均收缩乘积(RPP).同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情况.结果:A组病人拔管前,后与基础值相比均显著增加,且并发症较多;B组病人拔管前,后瞬间MAP,HR和RPP均增加,并持续数分钟,C组病人拔管前,后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B,C两组均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高血压病人拔气管导管前联合静注利多卡因和酚妥拉明能有效地预防拔管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作者:余树春;吴取;朱彪;徐国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4h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24h内T波倒置为A组,超过24h为B组.入院后连续监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心电图,发病后2周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LVEF.结果:早期T波倒置组CK-MB峰值明显下降,酶峰时间明显提前.T波倒置组与未倒置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7%和28.1%(P<0.01);LVEF分别为60.30±6.11%和42.27±6.04%(P<0.01).结论: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及心功能损害程度的一种简便有用临床指标.

    作者:徐爱建;童步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分析干扰素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旨在通过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定量分析干扰素治疗DCM后其心功能的变化.方法:52例住院和门诊DCM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干扰素治疗组31例,平均年龄41.0±17.1岁;常规治疗组21例,平均年龄38.5±19.2岁.测量舒张末期面积(EDA)、收缩末期面积(ESA)、面积变化分数(FAC)、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及采集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CK图象并进行积分.结论:DCM病人在常规治和干扰素治疗后,其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缩小不明显.干扰素加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左心室EF值,与常规治疗比较有显著差异.干扰素加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左心室收缩期位移距离,与常规治疗比较有显著差异.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定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动态变化,具有简便、准确的特点,易于临床应用.

    作者:卜丽萍;杨英珍;沈学东;舒先红;黄国倩;虞敏;陈瑞珍;郭棋;虞勇;葛均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加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病人被随机分成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治疗组和阿斯匹林对照组.治疗组给予LMWH(速避凝,fraxiparine)0.4m1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d.两组病人均每天服100mg阿斯匹林以及接受了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来判定疗效.结果: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88.9%,80.6%)均明显优于单用阿斯匹林治疗(56.3%,46.8%),两组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以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用阿斯匹林治疗更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杨永久;吴晶心;林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的MRI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的临床表现与MRI脑成像的研究,观察失语症的临床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3例主侧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西部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 Aphasia Battery,WAB)及MRI检查,分析失语症临床特征与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中,失语症临床分型包括各种临床类型,以完全性失语症、Broca失语症及Wernicke失语症多见.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临床特征之间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皮质下结构病损也可以引起失语症,但临床表现复杂多种.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病损部位并不局限于Broca和Wernicke语言区,失语症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组成的语言神经网络的破坏所引起的.

    作者:胡军;朱文炳;谢瑞满;鲁佑瑜;沈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初步评价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应用FEP-BYO1型高能体外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癌肿体积、B超声像学、多点穿刺活检病理变化. 结果: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可作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新秀;阮宁;郑宗英;林新霖;唐丽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改变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体积、及其动态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结果:脑梗死组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MPV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动态变化;梗死面积与PLT呈负相关,与MPV成正相关.结论: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小板的计数及体积,对临床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梗死面积和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芦璐;吕宝君;侯明;宗俊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黄芪注射液对培养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黄芪对体外培养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大鼠胎鼠的大脑皮层细胞,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小牛血清造成细胞损伤,实验组每毫升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黄芪(0.05~0.5g),观察黄芪对上述损伤的作用.结果:黄芪治疗组(0.2~0.5g/ml)的神经细胞线粒体活性较单纯去血清组明显增高(P<0.05),在0.05~0.5g/ml范围内黄芪的抗损伤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增加.结论:黄芪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去血清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姚晨玲;黄培志;童朝阳;王以政;陶艳梅;范赵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腺闭合性损伤22例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2000年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结果:根据胰腺损伤的程度分别行裂口缝合引流术,远侧胰切除、近侧胰缝合术,远侧胰切除、胰断端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侧胰缝合、远侧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创伤性胰腺炎1例,胰瘘3例,左膈下脓肿1例,全部治愈.结论:闭合性胰腺损伤术前诊断不易,术中应仔细探查胰腺.及时、合适的手术治疗是决定病人预后的关键.

    作者:何秉;张厚康;张剑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局部低温法急救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观察

    目的:提高嵌顿性斜疝术前还纳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初步评价局部低温法在嵌顿性斜疝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发病0.5~4h的11例嵌顿性斜疝患者,在采取特殊体位及镇静后,以冰袋覆压于嵌顿疝局部,还纳后行疝修补术同时进行肠管探查.结果:11例患者全部于30~45min内实现还纳,9例继行疝修补术,术中未见肠坏死征象,未行手术的2例患者还纳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结果提示,局部低温法作为手术的配套措施,有一定可行性,可提高疝还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避免肠坏死.

    作者:张海鹏;李树军;朱永;王荣明;米宏海;王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阿糖胞苷、鬼臼乙叉甙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目的:探讨Ara-C、VP16单用或联合用药加G-CSF动员自身外周血干细胞(APBSC)的效果.方法:5例每天单用Ara-C4g/m2,连用2 d;2例每天单用VP-16 500mg/m2,连用4 d;2例Ara-C与VP-16联合用药,每天剂量Ara-C 1g/m2、VP-16 100mg/m2,连用5 d.WBC降至1.0×109/L左右时加用惠尔血5μg@kg-1@d-1至采集结束.CD34+细胞/MNC>1%时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PBSC.结果:CD34+细胞/MNC持续超过1%的平均时间为≥5.1d,9例单次采集即获得CD34+26.6×106/kg,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ra-C、VP16单用或联合用药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高,且安全,单次采集所获得造血干细胞的量可满足移植所需.

    作者:王志梅;徐建民;王宝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静脉全凭异丙酚诱导对体内一氧化氮含量及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究全凭异丙酚(得普利麻,propofol)静脉诱导对患者体内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经全麻胸外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成异丙酚组、输液异丙酚组及依托咪酯组,每组各10例,于麻醉诱导用药前后测定体内NO含量并记录血压,心率.结果:(1)麻醉诱导前三组NO含量及血压心率无差异.(2)诱导后异丙酚组和输液异丙酚组NO含量明显增高,与术前及依托咪酯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3)诱导后三组血压均下降,异丙酚组明显,输液异丙酚组有下降,依托咪酯组稍有下降.结论:(1)异丙酚可刺激体内NO分泌增加,此为异丙酚在诱导期易使血压下降的原因之一.(2)诱导前输液500~1000ml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

    作者:吴蔚宇;梁昌毅;高天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皮肤交感电位在临床的应用

    1.皮肤交感电位(SSP)的特点SSP是一种与汗腺活动有关,并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诱发.SSP由后根传入,经中枢反射(包括脊髓)后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传出,因此SSP属于多突触反射,对重复刺激易产生适应性.

    作者:郭思颖;董继宏;金莉蓉;丁晶;汪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52例药物热临床分析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较常见,而且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1995年1月~2001年12月收住我科以及在我科发生的药物热共5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

    作者:张冰;陆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下颌骨骨折伴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附1例报告)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是很少见的疾病,其发病与颌面部损伤关系密切,一旦发生,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病人往往死亡或出现严重的永久性后遗症[1].本文介绍1例下颌骨骨折伴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致血管阻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并对有关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作者:顾章愉;竺涵光;林国础;丁美修;吴逸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腔镜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治中的应用

    目前,异位妊娠诊断技术不断提高,通过病史、体征,结合尿β-hCG检查、腹部B超检查多能早期确诊,但对不典型病例仍有误诊.腹腔镜是目前提高异位妊娠早期诊断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佳方法则是腹腔镜下手术.

    作者:梁月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Caroli病1例报告

    Caroli病[1]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临床上较为少见,本院近期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磊;刘立根;范伟峰;王萃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颅后窝术后假性脑膜膨出的原因和防治

    假性脑膜膨出,切口脑脊液漏,是颅后窝病变术后一种常见而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切口长期不愈,甚至发生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但其原因和诊治却少见文献报道[1].我院1994年以来行颅后窝手术142例,共发生假性脑膜膨出18例,合并脑脊液漏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元相;康德智;何理盛;何庆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8例不明原发病灶转移性肝癌的手术治疗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占临床恶性肿瘤的3%~10%[1,2],其诊断和治疗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难题,且预后差,平均生存期限低于6个月,多数患者在1年内死亡[3~4].肝脏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的好发部位之一,预后差,经治疗后中位生存期5.5个月[5].

    作者:涂小煌;饶本强;王烈;胡还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手术配合

    经后中路椎间盘镜(MED)椎间盘摘除术避免了传统开窗术视野小、操作不便、效果不确切且并发症较多等缺点[1],具有精确度高,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大,病人痛苦少,恢复快,住院周期短,并发症少等优点[2].我院于2000年11月~2001年8月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60例,效果满意.

    作者:朱黎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96例老年隐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

    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减弱,心脏顺应性差,易发生心衰.但多数老年人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误诊为呼吸道疾病.现将我院自1995年6月~2001年8月共收治的96例老年隐性左心衰报告如下.

    作者:李焱;韩清玉;孙唯民;王卫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5例诊治体会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主要累及耳、鼻、气管支气管等富含软骨部位和内耳、眼等特殊感官器官,部分病人因气管塌陷致窒息或感染致死亡.本科自1992年以来诊治5例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现将该5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

    自1998年1月~1999年6月其间共收治18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其中26例颅内血肿采用美国临床常用的外伤大骨瓣开颅术[1]进行抢救,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炳谦;范绍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异丙托溴铵气溶胶吸入治疗慢阻肺36例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主要特征是慢性气流阻塞,并呈进行性发展,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等.如何有效快速改善气流阻塞,阻止疾病发展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经气道吸人治疗,观察COPDⅡ~Ⅲ级患者治疗后呼气流速的改善情况.

    作者:杨丽莉;吴世满;许建英;杜永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后的影像学随访

    自1979年日本学者Nakakuma[1]首次应用碘化油治疗原发性肝癌以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简称TACE)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有效和首选方法[2-4].

    作者:刘嵘;王建华;周康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1971年Watanabe[1]首先将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前列腺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2,3],提高了穿刺的阳性率.

    作者:朱延军;王国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支架-移植物在TIPS术中的应用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是采用介入手段在肝内于肝静脉及门静脉之间建立低阻力通道,通过分流部分门脉血流,达到降低门脉压力的目的.1969年Rosch等[1]报道经颈内静脉穿刺在肝内建立门腔分流的实验性研究,1988年Rossle等[2]首先将TIPS术应用于临床.

    作者:罗剑钧;颜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骶管镇痛治疗产生休克1例报告

    近年来,对疼痛的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开展了多种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方法。用硬膜外阻滞(骶管灌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引起的腰和下肢疼痛就是其中的一种,其经验和方法已有许多相关报道,但其并发过敏性休克未见报导。我院在骶管灌注治疗疼痛过程中却遇到1例过敏性休克,本文给予报告并加以探讨。

    作者:张福卿;米宽庆;李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又称Ki-1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亚型.ALCL占淋巴瘤的2%~8%,国内少见报道.近2年来我院通过免疫组化诊断2例ALCL,分别用CHOP方案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有效,国内尚未见有用ATRA治疗ALCL的报告,本文作此2例报告.

    作者:蔡琦;周柱;高彦荣;杨新潮;王椿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