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兰州市的成瘾物质滥用情况. 方法:于1996年7月对1993年7月调查过的相同流行地区的阿片类药物滥用情况再次进行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挨户,线索和机构调查相结合. 结果:12 807人中有成瘾物质滥用者161例(1.26%).使用方法以烫吸为主. 结论:与1993年7月调查结果相比,该地区的成瘾物质滥用情况呈上升趋势,滥用物质以海洛因为主.
作者:李超;徐欣;刘润兰;靳玲;牛亨予;马淑莲;马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 方法: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对其与精神症状、攻击行为亚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结果:研究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甲状腺素(T4)水平与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行为有显著性相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焦虑抑郁症状有关. 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关.
作者:马金芸;谢斌;郑瞻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在全国各大区近40家医疗机构收集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1 633例,以可变剂量利培酮治疗,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评定、看护者疗效评定等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合并用药情况、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 结果:根据BPRS总分减分率评定疗效达显著好转或基本痊愈者为87.1%;临床评定疗效达痊愈或显好者为78.1%;看护者评定为很有效者为53.0%. 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的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利培酮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一般剂量≤4mg/d即有明显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良好.
作者:田成华;舒良;李素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疗效的有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调查1990~1999年间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抗结核疗效的有关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疗效与其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来源、是否吸烟、结核病的治疗时机、类型、X线病变范围、并发症、躯体合并症、精神分裂症分型、病程、合作程度等均密切相关(经χ2检验,P均<0.05)。 结论:影响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核病是严重损害精神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文忠;金志兴;袁炳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路脱菲与精神药物合并治疗海洛因戒断症状的疗效. 方法:分析海洛因依赖戒断者路脱菲配合精神药物治疗(路脱菲组)及海洛因依赖戒断后仅用精神药物治疗(精神药物组)的疗效. 结果:路脱菲组比精神药物组疗效好. 结论:戒断期的1~3天有必要用路脱菲.
作者:洪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与病程关系. 方法:分别用韦氏记忆测验,数字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27例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和3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 结果:注意损害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与病程无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某些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有关.
作者:周云飞;赵靖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Markova和Berrios研制的自知力量表作信度、效度检验,进行可靠性研究. 方法:初测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对原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量表用于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测评,核对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结果:原量表经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测评,Cronbach的α系数为0.814、分半信度为0.828、重测信度为0.764.修订后量表经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测评,Cronbach的α系数为0.967、分半信度为0.826、重测信度为0.776.原量表及修订后量表在量表总体和量表的条目组均显示良好效度. 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评估中使用提供了量表的测量依据.
作者:卢可宝;潘烨;李新英;姚立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医院内职业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方法:83例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康复组病例施行医院内职业康复,在治疗前、后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评估.疗程6个月. 结果:康复组BPRS总分及缺乏活力和思维障碍两个因子的减分值显著大于对照组;SAPS总分减分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康复组SANS总分及其各因子分的减分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康复组NOSIE-30总分及社会兴趣因子的减分值显著大于对照组. 结论:医院内职业康复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有助于改善阴性症状.
作者:马胜民;翁永振;卢苓;崔仁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大型综合医院精神医学联络会诊的变化趋势. 方法:将本院1994年和1999年邀请精神科会诊的科室分布、病种、诊断、转科及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会诊科室中内、外科会诊比例显著上升,妇产科、神经内科会诊比例显著下降.诊断以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性神经症显著上升,情感性精神障碍显著下降,心因性精神障碍比例有一定程度上升,精神分裂症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会诊后转入精神科的比例显著下降,使用精神药物的比例显著上升. 结论:综合医院的精神医学问题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协助处理.应加强联络-会诊精神病学的工作,精神医学服务特别是对轻性精神障碍的诊疗应主动延伸至综合科室.
作者:王高华;黄永兰;陈振华;翁深宏;臧德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过量对心电图的影响. 方法:对吞服过量抗精神病药自杀患者和服用常规剂量抗精神病药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抗精神病药过量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药物过量所致心电图异常率高低和严重程度与服药后至开始抢救的间隔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结论:抗精神病药过量导致心电图异常严重程度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宋继育;潘建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66例抑郁症患者分别以万拉法新或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评定药物疗效和副反应. 结果:万拉法新与阿米替林的有效率、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万拉法新组副反应显著低于阿米替林组. 结论:万拉法新抗抑郁疗效确切,起效快,副反应小,安全性大,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使用.
作者:戴福强;孙宏博;陈光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氟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对24例强迫症患者分别应用氟西汀或氯丙咪嗪治疗,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氟西汀和氯丙咪嗪疗效相似,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氯丙咪嗪组. 结论:氟西汀与氯丙咪嗪对强迫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氟西汀具有剂量小,给药简便,副反应轻微等优点.
作者:陈铭;张咏梅;郭建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焦虑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症状特征. 方法:按CCMD-2-R诊断标准收集门诊焦虑症45例(A组)、抑郁性神经症41例(D组),对两组病例均用病史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进行调查评定. 结果:优势心境及相关症状频率与SAS、SDS、SCL-90躯体化评定分析,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 结论:临床学特征支持焦虑症和抑郁性神经症是两种不同神经症类型的观点.
作者:韩启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氯氮平的遗传毒理效应. 方法:观察以氯氮平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微核率(MN)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的变化. 结果:长期使用氯氮平对人体细胞的SCE频率及微核率无影响,氯氮平服药时间及血药浓度与SCE频率及微核率之间亦无明显关系. 结论:氯氮平长期使用对人体遗传物质无明显损伤作用.
作者:李乐华;杨玲玲;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患者中心境障碍的患病率. 方法:对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以CCMD-2-R和ICD-10标准进行诊断. 结果:中度以上抑郁性障碍和焦虑性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6.8%和39.5%,抑郁症、心境恶劣、躯体形式障碍和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4.3%、2.5%、2.5%和1.0%.神经内科医师对心境障碍的识别率仅为31.5%. 结论: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心境障碍的患病率较高.应重视对其研究,并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此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作者:朱培俊;徐松泉;何旭东;张晓军;张静;梁丽萍;王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情感性精神障碍痊愈后维持治疗与复发的关系. 方法:对痊愈病人进行5年随访,分析停药者与维持治疗者的复发率. 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复发率66.4%,维持治疗者复发率66.2%,停药者复发率66.7%. 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待自然病程结束后不需维持治疗.
作者:谢虹;朱宝俊;王艳;钟爱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奥氮平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对4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服用奥氮平或舒必利,治疗6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湖南精神病协会制定的阴性症状量表[HEN(Ⅲ)]、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等评定疗效和副作用. 结果:奥氮平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舒必利组,且无明显副反应. 结论:奥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及情感活动有显著的疗效,病人服用方便,依从性好.
作者:杨永杰;赵后峰;魏贤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5年来我院受理的精神医学司法鉴定中凶杀案占20%,现总结80例,分析其涉法行为及动机。
作者:蒋向阳;张载福;徐有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疼痛是指引起伤害性刺激的损伤痊愈而疼痛仍然存在[1].我们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对象为1996年12月~199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疼痛患者.入组标准:①以持久疼痛为主要症状,病程≥6月,临床各科反复治疗无效;②内外科检查排除有器质性基础,或虽与器质性病变有某些联系,但症状大为超过体检发现.共52例,男19例,女33例;年龄27~62岁,平均(45.2±10.1)岁;病程6月~25年,平均(74.0±20.3)月.
作者:王东明;张润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抗精神病药利培酮与氯氮平均可导致体重明显增加[1],我们对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前后做血糖分析,了解两药对血糖的影响,探讨血糖是否与两药引起肥胖有关.
作者:贺朝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本院接诊36例曾被误诊为心绞痛发作的焦虑症患者,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36例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3~62岁,平均(42.6±7.6)岁.患者均因间断出现心悸,心前区或左胸疼痛,胸闷,气短,紧束感或濒死感,伴心情紧张,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而就诊综合医院心脏内科或急诊科.均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其中12例还接受核素心肌显影检查,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均不支持冠心病或心绞痛发作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以及营养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治疗,均不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任清涛;马秀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海洛因依赖者是性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我们对入所的4 164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了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4种性病患病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对象为1994年5月~2000年7月入我所的海洛因依赖者,均符合DSM-Ⅲ-R海洛因依赖诊断标准的戒毒者4 164例,其中男3 115例,女1 049例;年龄19~51岁,平均(27.2±26.2)岁;以静脉注射毒品2 556例,其中男1 828例,女728例.
作者:吴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有报道氯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定[1],我们以氯氮平为对照观察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反应,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于1997年4月~2000年10月在我院住院,发病年龄小于14岁的患者,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2~18岁,病程3个月~5年,入院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40分.共40例,将病人随机平分为2组;利培酮组及氯氮平组各20例.两组平均年龄与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刘红霞;王爱荣;靳士立;程凤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静坐不能式不宁腿综合征(RLS)是抗精神病药常见的副反应,但RLS也常见于贫血、恶性肿瘤、尿毒症等.1953年Narlander首先使用铁剂治疗贫血病的RLS获效,此后相继有较多的研究证实RLS与血清铁有关.现对抗精神病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与血清铁的关系加以探讨.
作者:季锦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21岁,因患癫疒间服丙戊酸钠0.4,每日3次.在服药的初期患者时常感上腹部不适、恶心.于服药20天后又感上腹部饱胀纳差,不规则的隐痛,先后呕吐胃内容物2次,呕吐物呈咖啡色,大便颜色呈猪粪样,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既往无肝胃病史.考虑与丙戊酸钠有关,改用其他抗癫疒间药,并给予对症处理,2天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
作者:陈西萍;孟凡良;王明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4岁.病程23年,诊断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982年起一直服用利血平1~4mg/d维持治疗,1998年因停用利血平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1月而第4次入院.查血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入院后以非那根治疗,2周后出现抑郁症状,先后使用氟西汀、多虑平、舒必利、米安舍林、氯丙嗪等药物.约1月后出现意识障碍,躁动不安,高热,体温40.1℃,大汗,肌强直.查血白细胞12.8×109/L,中性0.91,肌酸磷酸激酶5 333U/L.诊断为精神药物所致恶性症状群(NMS).停用一切精神药物,给予支持治疗,并于次日起作电休克治疗3次,病情无明显改善.4日后尿量突然减为100ml/d,查血尿素氮21.5μmol/L,肌酐571mmol/L,血钾5.71mmol/L.考虑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速尿100mg及丁脲胺3mg,iv,排出尿量仅150ml.当日B超显示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
作者:李春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25岁.为保持身材苗条而服用减肥药芬氟拉明,每日60mg,早晚餐前服用.第11周后体重从55kg减到50kg.就诊前3天,因与人争吵,回家后即觉心情不快,烦躁,不眠,胡言乱语,幻视,可见一女鬼披头散发游荡于身边而惊恐不安.并有不真实感,恍如在梦中.病前性格开朗乐观,无重要病史.家族史(-).体检未见异常.
作者:缪鸿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5岁,身体发育正常,智能发育较同龄人低.入院症状表现为:不眠,易激惹,反复打自己嘴巴,直到鲜血流下仍不停止.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以氟哌啶醇治疗,10天后精神症状消失出院.自行停药1周后复发,伤人毁物.
作者:杨顺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36岁,自幼生长发育迟缓,学习成绩差.1982年出现精神异常.1984年因行为怪异、自杀、生活疏懒首次入院,测智商39分,诊断为精神发育不全及精神分裂症.予氯丙嗪治疗,出现头颈肩部不自主斜向运动,改用氯氮平后扭转情况有所减轻.先后予电休克、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卡马西平、碳酸锂、苯妥英钠等治疗,精神症状均好转,但存在不同程度头颈部不自主扭转.精神症状好转后减少药量,扭转情况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一旦因病情需要加量,则扭转复现.今年6月,因头颈部扭转、抽动加剧致饮食困难并影响睡眠而入院.
作者:沈一峰;诸索宇;徐一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6岁,农民,已婚.患者于1995年因受刺激后诱发瘙痒,伴失眠、烦躁、自卑等,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无效,4月后服中药而愈.约1年后无明显诱因复发,症状同前,服中药也无效,疑患不治之症,曾服农药自杀未遂,4月后自行缓解.又1年后再次复发,瘙痒难忍并怀疑病重,再次服农药自杀未遂,来本院精神科门诊.患者皮肤瘙痒昼重夜轻,并与情绪有明显关系.
作者:王伟文;张东华;王彦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2岁.半年前无故突然大喊大叫,摔砸东西,打母亲等,约10分钟后缓解.2月后患者起床后就忙于脸上化妆,化妆品抹了一层又一层,之后洗净,再度涂抹,如此反复化妆.家人劝阻不住,每隔2~3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1~2小时.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家族史,个人史及既往史均阴性.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吉柱;翟秀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6岁,高一学生.自觉近2月来全身皮肤上出现无数细孔,且体内有气体从皮肤细孔中发出,奇臭无比,并觉得其它人也能闻到其臭味,为此感到苦恼,紧张不安,不肯上学,深怕同学闻其臭味而讨厌自己.多次到皮肤科就诊,查无异常,解释无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焦虑66分,病态人格69分,疑心66分,脱离现实73分.给予利培酮0.5mg/d治疗,1周后自觉皮肤气体有所减少,情绪明显改
作者:汤庆平;夏朝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遗传性已为众家之共识,一级亲属患有癫疒间、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等疾病对精神分裂症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1].我们对100例人格障碍和100例神经症的子代在发生精神分裂症时的遗传效应作了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周勤学;张群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双生子同病率情况. 方法:对12对精神分裂症双生子进行同病率调查. 结果:单卵同病率(CMZ)为44.4%,二卵同病率(CDZ)为33.3%.单卵同病的两患者首次发病年龄较接近. 结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中,遗传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刘慧君;王世农;王枢;卢玉霞;蔡芳;纪力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受累同胞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的分子遗传研究提供材料和信息. 方法:采用一系列标准化诊断和评定工具对318例精神分裂症同胞患者(148个家系)进行了评估. 结果:精神分裂症受累同胞的临床特征按性别、家族史和发病年龄的分组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同一家系中,受累同胞间的临床特征具有相似性,年长患病同胞的阴性症状更突出、病程更长,而年幼同胞比年长同胞发病年龄早.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阳性症状与发病年龄、病程、病损程度有关,而阴性症状只与病程、病损程度有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同胞间的临床特征具有相似性.
作者:蔡贵庆;邓红;李涛;刘协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性障碍亚型家系的遗传方式. 方法:按CCMD-2及DSM-Ⅲ-R的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对126例符合者进行家系调查. 结果: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02.99±2.14)%. 结论:该病可能具有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作者:王成美;陈芪坤;梁文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中性染色质和性染色体的异常. 方法:随机检测2 784例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口腔颊粘膜上皮细胞的性染色质,异常者再查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以1 069例正常者作对照. 结果:男性Y染色质频率(28.0±6.6)%和女性X染色质频率(22.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女性X染色质频率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亚组均高于神经症和心因性精神障碍亚组. 结论:性染色质频率增高可能同精神障碍遗传倾向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精神障碍患者中男性多1条X染色体和女性少1条X染色体的比率增高.
作者:冯志颖;张勇辉;田红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旧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指患者过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交活动,如将患者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焦虑或惊恐发作.近年来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受损的精神卫生问题[1~3],是继抑郁症、酒精依赖后第3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但是,估计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1~7].
作者:施慎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编辑先生:我有一些有关抗精神病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想了解国外的情况,可否请国外专家给予答复?赵琪答读者来信赵琪医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北部医科大学精神病学Prakash S Masand教授来我国讲学,你的问题请他作了一些答复,供参考.本刊编辑部问:有的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糖尿病,有没有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答:对于糖尿病而言,多因素是毫无疑问的.在多种因素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遗传因素,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以及其他方面.此外,与环境因素也有关,如此人吃糖含量过高,也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第三,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害,他们不注意锻炼身体,不注意饮食控制,因而引起体重增加.药物引起糖尿病的人群中,药物的作用是比较直接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CCMD-2-R中,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在ICD-10和DSM-Ⅳ中,只有不和谐的同性恋被认为属于精神障碍.DSM-Ⅲ的编制原则之一,就是与国际接轨.很明显,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CCMD-2-R是与当今国际精神医学的主流认识是完全脱轨的.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编辑:本期的“笔谈综合”刊出由18个单位26位作者撰写的16篇稿件,内容都是关于精神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的.1 抗精神病药致白细胞减少李志榕、黄平:抗精神病药引起白细胞减少已有不少文献报告.于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病人2 736例,其中在用药后2天内连续2次检查白细胞<4.0×109/L者57例,占服抗精神病药病人的2.1%.
作者:李志榕;黄平;宋惠丽;高忠敏;魏勇;李晶;胡丽沙;胡丽达;涂登峰;王心蕊;席巧真;谢久明;曹延筠;于宏伟;孔繁金;徐海明;郑桂霞;杨惠云;刘松元;张广艾;陈希平;张俊奎;徐宏侠;宋晓密;齐艳萍;贾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一般来说,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生物学角度,探索抑郁症病人脑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另一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及个体心理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Abramson、Beck[1]等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模型,他们认为,抑郁症是由于素质性因素和应激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但这里的素质性因素主要是认知心理因素,应激性因素是各种社会刺激,如灾难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等.自他们的理论提出后,人们开始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进行了许多研究.
作者:陈树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统计手册》DSM系统是西方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诊断精神疾病的重要工具.1980年DSM-Ⅲ出版后,Spitzer等编写了案例集作为DSM-Ⅲ的配套读物.1987年DSM-Ⅲ-R和1994年DSM-Ⅳ出版后案例集分别作了相应的修订.在后修订的案例集中有42个案例是新收集的,其余案例的讨论部分都按照DSM-Ⅳ诊断标准重新编写.
作者:庞天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从下列各题的A、B、C、D、E 5个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1 以下各项,正确的是 (1)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药物滥用者(不包括酒精和烟草等社会性成瘾物质滥用)约占世界人口的1%,(2)ACTH不属于神经肽,(3)超价观念是病理性的,对某一异性偏爱,只见优点,不看缺点,“情人眼里出西施”,则不属于此,(4)原发性妄想一般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A(1)(2) B(1)(4) C(2)(4)D(3)(4) E(1)(3)(4)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