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1648
  • 国内刊号:32-1337/R
  • 影响因子:1.77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国家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年5期文献
  • 急性脑梗死患者尿Na+、尿类洋地黄物质与红细胞内Na+、Mg2+浓度及ATP酶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尿Na+、尿类洋地黄物质的改变及与红细胞内Na+、Mg2+浓度和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35例ACI患者尿Na+、尿类洋地黄物质含量和血红细胞膜ATP酶活力,血红细胞内Na+、Mg2+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CI患者尿Na+、尿类洋地黄物质的浓度、血红细胞内N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P<0.01),红细胞内Mg2+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尿Na+与尿类洋地黄物质呈正相关,红细胞内Na+与尿Na+、尿类洋地黄物质呈正相关,与ATP酶呈负相关,红细胞内Mg2+与尿Na+、尿类洋地黄物质呈负相关,与ATP酶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存在类洋地黄物质的异常分泌、尿Na+排泄增加以及红细胞膜受体功能受损.

    作者:孙萍;袁林;苗蓁蓁;杜立;朱成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源性雌激素替代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双侧卵巢切除(OVX)组、OVX+雌二醇(E2)组(E2 200 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4周).4周后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病理改变、凋亡细胞数及检测血浆雌激素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均以OVX+E2组脑梗死体积小,OVX组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1).凋亡细胞数OVX组明显多于OVX+E2组(P<0.05).结论雌激素对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江云;陈光辉;吴波;赵技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鼠局灶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预缺血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在2小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前3天给予10分钟的预缺血或假手术,MCAO后24小时处死,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3天的假手术,比较各组梗死体积及HSP70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52.54% (P<0.01),HSP70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10分钟大脑中动脉预缺血可有效诱导缺血耐受,增加HSP70表达.HSP70表达上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郝玉曼;罗祖明;周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研究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论证EGb治疗PD的可能性.方法通过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电镜及旋转行为检查的方法,观察模型成功后EGb(EGb组)治疗1天、7天、14天大鼠旋转行为及黑质病理变化,并与对照组(PD组)比较.结果 EGb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显著高于PD组(P<0.05),旋转圈数、黑质bFGF蛋白表达均较PD组减少(均P<0.05),EGb组黑质超微结构及HE染色结构损伤均减轻.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是治疗PD的有效药物.

    作者:曹非;孙圣刚;童萼塘;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HDI 5000型)检查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散射浊度计法检测血清CRP.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IMT≥1.2 mm)与非斑块组(IMT<1.2 mm).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例数也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 P<0.05).两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CRP水平增高例数多于非斑块组(P<0.05).结论血CRP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作者:郭毅;周志斌;姜昕;赵宏文;陈实;古坤毅;马可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将48只新生大鼠制作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于制作模型前24小时即分别予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 0.1 mg/kg、生理盐水 10 ml/kg.模型后24小时处死大鼠,分别进行脑组织ICAM-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白细胞计数及组织HE染色.结果 ICAM-1平均吸光度:预处理组(3.62±1.21),对照组(9.42±2.65)(P<0.05);神经细胞损伤评分:预处理组(0.38±0.13),对照组(1.63±0.74)(P<0.001);白细胞浸润:预处理组(8.4±1.7),对照组(16.3±4.6)(P<0.001).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能减少HIE时脑组织的 ICAM-1蛋白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能减轻脑组织损害程度.

    作者:田兆方;李玉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87.0%,BAEP为58.3%,TCD为78.0%.结论 SPECT的阳性率高, 能较灵敏地直接反映脑缺血的部位;BAEP 阳性率低,但能较正确的反映出脑干缺血的依据;TCD检查简单、方便,对脑血管和脑血流状态反映较灵敏,但定位准确性较差.三者在该病的诊断中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且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作者:钱传忠;刘向远;高苹;恽文伟;强丽娟;吴松寒;徐龙宝;邓民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成人颅内感染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成人颅内感染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CSF)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速率法测定颅内感染患者(发病7天内)血清心肌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CK-MB)],并行腰穿取CSF检测LDH、白细胞数、蛋白定量等.结果颅内感染组[病毒性脑炎(病脑)3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1例,其它颅内感染4例]血清心肌酶及CSF 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病脑组与结脑组的血清心肌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脑组CSF LDH明显高于病脑组(P<0.01);CSF中LDH与血清LDH、CSF白细胞数和蛋白均无相关性(r=0.169,P>0.20;r=0.283,P>0.05;r=0.276,P>0.05).结论成人颅内感染急性期存在明显的血清心肌酶及CSF LDH增高,检测血清心肌酶和CSF LDH有助于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俸军林;林剑锋;曾爱源;吴岚;刘开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给模型大鼠侧脑室内注入不同剂量TGF-β1或生理盐水, 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果大、小剂量TGF-β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TNF-α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明显下降,大、小剂量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TGF-β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TNF-α表达,并且其保护作用与剂量无明显关系.

    作者:韩伯军;周刚;刘定华;钱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研究

    目的研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各波潜伏期与颅内压的关系,评价fVEP在神经内科疾病中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测量22名健康人,44例高颅压患者和35例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患者的fVEP,比较三者各波潜伏期的改变,并将无创方法测得颅内压值与实际腰穿测量值比较.结果当颅内压增高时fVEP的 P2、N2、P3、N3波潜伏期均延迟(P<0.001);颅内压fVEP测量值和腰穿值的平均相对误差б=15.55%,其中颅内压增高患者平均相对误差б=8.86%.fVEP的 P2、N2、P3、N3波潜伏期与颅内压升高均呈正相关(r=0.546、0.651、0.538、0.433,均P<0.001),以N2波相关系数大.结论 fVEP是一个比较准确、无创反映颅内压的方法.

    作者:李春辉;陆兵勋;尹恝;吴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前后脑脊液单胺类递质含量的改变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脑立体定向手术前后脑脊液(CSF)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26例原发性PD患者(PD组)脑立体定向术前、后CSF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 HIAA)、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的含量,另外测定25例外科疾病腰麻手术患者(对照组)CSF 中HVA、5- HIAA、MHPG含量.结果 PD组CSF 中HVA、5- HIAA、MHP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P<0.05、P<0.001);手术后组的CSF中 DA、HVA,、5-HT、5-HIAA、NE、MHPG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组(其中DA、HVA、5-HT、5-HIAA和NE均P<0.001;MHPGP<0.05).结论 PD患者CSF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降低,脑立体定向术可提高PD患者脑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其发生机制可能与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杨纶先;常义;肖红;方群;赵鹏来;马骏;陈永严;刘宏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脑梗死患者血细胞间黏附分子、血小板P选择素的改变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CD54)、血小板P选择素(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0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中CD54、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D54的阳性表达率为(18.34±8.65)%,CD62p的阳性表达率为(6.15±3.1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二项指标分别为(17.52±7.68)%和(10.16±4.27)%,均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组和正常组(P<0.05);CD62p与收缩压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716,P<0.05).结论脑缺血后CD62p、CD54表达明显增高,但二者之间无相关性,提示脑缺血时两种黏附分子有不同的作用机制;CD62p与收缩压正相关(P<0.05),高血压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

    作者:段金海;潘丽娟;李茹香;哈斯朝鲁;丁惠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A型肉毒毒素加强法治疗44例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 A型肉毒毒素加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44例面肌痉挛患者位点注射 A型肉毒毒素,并在1周内追加注射(加强组),随访12~22个月,与同期行1次性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该病患者25例(常规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较高,而加强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效差及无效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加强法治疗面肌痉挛,可提高其治愈率,且疗效维持较长.

    作者:于建敏;王艳;宋红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正常对照者(66人)、高血压(40例)、高血压脑梗死(54例)、腔隙性脑梗死(45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33例)患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同时测定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及高血压合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高血压合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组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较其他组高;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AngⅡ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发病可能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作者:钱敏;张颖冬;石静萍;葛剑青;刘阳;方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尼莫地平辅助治疗顽固性癫癎的疗效及其对血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辅助治疗顽固性癫癎病人的疗效及其对血自由基水平的影响.方法 30例顽固性癫癎患者在服用原抗癫癎药的基础上,用微量输液泵通过颈动脉留置管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连用7天,然后口服尼莫地平维持治疗至3个月;进行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对比,并测定治疗前后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癫癎发作频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显效率50%,有效率90%,而且不良反应少.治疗后血SOD、GSH-PX水平明显增高,血MD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尼莫地平对顽固性癫癎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能降低血自由基水平,可作为治疗顽固性癫癎的辅助药物之一.

    作者:谢安木;王玉凯;刘焯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丘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根据CT所见血肿范围及有无破入脑室分为3型,Ⅰ、Ⅱ型又分为两个亚型,并根据其出血量和分型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以意识障碍(32例)、偏瘫(72例)、偏身感觉障碍(54例)及眼球运动障碍(38例)为多见,常伴高热(38例)、多汗(28例)等.CT所见出血量1.5~68 ml,平均21.1 ml.Ⅰa型9例,Ⅰb型7例,Ⅱa型9例,Ⅱb型45例,Ⅲ型8例.经内科治疗痊愈8例,显著进步14例,无效15例,死亡26例.出血量25~50 ml者75%死亡,>100 ml者100%死亡;Ⅱb型患者31.1%死亡,Ⅲ型者100%死亡.结论丘脑出血大多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达33.3%,其与出血量、CT分型有密切关系,CT检查对判断本病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衍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白血病并发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白血病并发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51例因白血病死亡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并发颅内出血者 35例(68.6%);出血病灶位于脑膜23例 (65.7%);出血病灶≥ 2个24例( 68.6%);发生瘤细胞颅内浸润者36例,其中 33例并发颅内出血(91.7%).因颅内出血发生脑疝致死者 23例(占45.1%).结论白血病并发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瘤细胞的浸润. 其特点是出血部位表浅,病变呈多灶性.颅内出血是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广生;张玉凤;曲方;宋福林;何祥;刘丽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8例AT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48例)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比较轻中重型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结果 ATCI患者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2.41±4.76 )μmol/L,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的(16.15±5.82)μmol/L(P<0.01);重型者为(10.24±1.68)μmol/L,显著低于轻型者的(13.65±3.49)μmol/L(P<0.01 ); 而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病程及病变部位无关;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变化与血浆ox-LDL水平变化呈显著直线负相关(r=-0.427,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降低可能在ATCI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春明;高开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含量的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和其中21例患者脑脊液t-PA 及PAI-1抗原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和脑脊液t-PA、PAI-1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出血组患者血浆及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脑脊液中t-PA、PAI-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PA、PAI-1的含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纤溶活性明显升高;t-PA及PAI-1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

    作者:赵文洲;余绍祖;黄本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单药治疗癫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TPM治疗64例癫癎患者,平均日剂量为138 mg,服药6~36个月,将每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发作次数与基础期比较,并观察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78.1%,其中控制率为42.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0.3%,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占57.1%,多数较轻微且持续时间较短.10例(15.6%)因治疗无效、不良反应或经济等原因终止治疗.结论 TPM长期单药治疗癫癎疗效明显,耐受性好,较为安全.

    作者:许春伶;潘映辐;孙迪;李秀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诱发电位改变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诱发电位改变.方法对31例ALS患者中21例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28例进行听觉诱发电位(BAEP)、30例进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并分别与年龄、身高相匹配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31例患者中3例存在传导束型感觉障碍;SEP示N13~N20 IPL为(6.9±1.4)ms,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28例BAEP均正常;30例VEP示P100 IPL为(102.1±5.8)ms,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SEP检查可为ALS涉及感觉损害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韩明;刘保群;周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14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明确病因者133例(90.48%),病因不清者14例(9.5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84例(57.1%)、炎症性血管病20例(13.6%)、凝血机制障碍7例(4.76%)、先天性脑血管畸形7例(4.76%)、心源性栓塞4例(2.72%)、偏头痛诱发2例(1.36%).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吸烟、家族史、TIA及高血脂症.临床特点为:多见于男性,意识障碍少,颅高压症状轻,以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为主,预后较好.经治疗本组痊愈114例(77.55%),显著进步27例(18.37%),死亡6例(4.08%).结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多见,其次为血管炎.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症.一般预后较好,治愈率高,死亡率、致残率较低.

    作者:张宙;沙瑞娟;袁慧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以腰骶神经根损害为首发表现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告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程超婵;潘以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腓骨肌萎缩症并发强直性脊柱炎1例报告

    腓骨肌萎缩症(CMT)并发强直性脊柱炎(AS)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付峰;唐北沙;罗巍;羊毅;徐锡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叉性偏侧萎缩1例报告

    交叉性偏侧萎缩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13岁.右侧肢体及背部皮肤色素沉着7年,右侧躯体变细5年,左面部变小1年于2001年12月17日入院.

    作者:黄雨兰;喻良;代红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内血管外皮瘤1例报告

    血管外皮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起源于血管外皮,主要发生于肌肉和骨骼系统及皮肤,而发生于颅内者极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56岁.因行走不稳伴头昏4个月余于2002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昏及走路不稳,无头痛,偶有呕吐.

    作者:朱宏伟;师蔚;屈建强;刘重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发性肌炎合并松果体瘤1例报告

    多发性肌炎合并松果体瘤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36岁.因四肢无力8年,走路不稳、视力下降2年于2002年8月19日入院.患者8年前渐感双手握力差,双足背屈力弱,无肌痛和肌萎缩现象,病情缓慢进展,但尚可坚持一般体力劳动;2年前出现走路不稳,易拌倒,上楼、爬坡力量无异常,同时双眼视力由1.2下降至右眼0. 3,左眼0.5.

    作者:杨国帅;曹贵方;肖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氟哌利多硬膜外注药致锥体外系反应3例报告

    我院自2001年以来,应用氟哌利多连续硬膜外注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立军;杨延芳;井玉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口服平息散致癫癎发作1例报告

    口服平息散致癫(疒间)发作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61岁,农民.因面肌阵发性抽动 7小时于 2003年2月22日入院.患者于5天前因咳喘自购平息散[沧州卫药剂字(1995)普通14-0098号,自制药品]口服,4 g/d,约服10天后出现颜面部肌肉阵发性快速抽动伴头轻度后仰,每3~5分钟1次,每次约5秒,持续约7小时.

    作者:张孝超;江绍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报告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严重血液病,我院近年来收治4例,其中2例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菊香;恽文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长期吸食海洛因导致大面积脑梗死1例报告

    吸食海洛因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40岁.因左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12小时于2002年1月21日晚8时入院.患者于1994年开始烫吸吗啡,并已成瘾.1996年强制戒毒10个月后开始吸海洛因,并发展至静脉注射海洛因,用量不详.

    作者:李凤有;王慧玲;王东;王素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白质疏松与脑血流

    Alzheimer 于1902年采用Binswanger病(BD)描述动脉硬化性皮质下白质改变.现在认为皮质下白质脑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有多种原因.某些学者[1]提出特异性皮质下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s,LI)应与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鉴别.Sabri等[2]认为MRI检出的LI和LA可致血管性痴呆.LA指双侧白质特别是半卵圆中心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改变,CT呈低密度,MRI呈T2高信号.LA常见于卒中史患者和痴呆病人,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作者:王晔;王德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有人将DN分为两类,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和周围神经系统(PNS)损害.PNS损害又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但以感觉神经为常见.文献报道DN发病率为60%~90%不等.由于其发病率高,国内外对DN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代谢因素,又存在血管因素,近年来又提出了神经营养因子学说等等.

    作者:苏会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症的前景

    除了胚胎干细胞外机体还有一些如骨髓造血干细胞等具有一定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它可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并持续一生的造血状态,并源源不断向外周血提供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在特殊情况下有向其它类型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

    作者:李中;张成;陈国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钻颅微创碎吸治疗重度小脑出血8例临床分析

    重度小脑出血病情凶险, 保守治疗死亡率极高, 目前多采用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我们于2000年1月~2002年11月采用钻颅微创碎吸术治疗8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岳彩磊;张克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神经肌肉疾病肌活检的临床应用

    1865年由Griesinger等[1]首先实施开放性肌活检,1868年Duchenn等[2]制作肌活检针研究肌病.1953年Denny-Brown和Pearson等[3]撰写的第一部肌病专著问世.但肌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伪差较大,诊断的误诊率较高.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将恒冷箱冰冻切片技术和酶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中,观察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改变,先天性肌病及代谢性肌病的特点后,提出了对神经肌肉疾病的分类.

    作者:张平;李作汉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