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1年6期文献
  • 白色萎缩1例

    患者女性,28岁,临床表现为小腿下段早期紫癜性损害伴疼痛,以后变成溃疡,溃疡愈合后,留下白色萎缩性瘢痕,并有青斑样色素沉着.组织学检查示真皮血管节段性,透明变性,内皮细胞肿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不等量淋巴细胞浸润.

    作者:陈新囡;史元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花斑癣两家系发病情况报告

    家系1:先证者,男,37岁.因躯干、双上臂浅白色斑疹伴微痒18年就诊.患者自19岁起于躯干、双上臂出现浅白斑疹,持续存在,夏季加重,外用40%硫代硫酸钠或希尔生后皮损可消退.体检:躯干、双上臂见浅白色斑,0.2~1.0cm大小,椭圆或不规则形,部分融合成片,其上覆盖少许细薄糠状鳞屑.真菌镜检:见圆形、椭圆形孢子和蜡肠状菌丝.诊断:花斑癣(活动期).家系调查:家系中均非近亲婚配.4代77人中有14人发病(占18%),其中男12例,女2例,6人经真菌镜检证实临床诊断,病史超过1年以上的已婚患者有11人,其配偶均未发病,其家系谱见图1.

    作者:严道金;杨海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生儿一过性脓疱性黑变病1例

    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前额、前胸、背部、上臂、臀部、大腿、掌跖部散在分布直径1~3mm脓疱及黑褐色痂,脓疱易破周围无红晕,脓疱破裂后周围有领口状鳞屑,1~2天后脓疱干枯、结黑褐色痂.无全身症状.脓液涂片革蓝氏染色:未找到细菌,可见较多中性白细胞.脓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化过度、角质层内及角质层下裂隙,角质层内可见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和角蛋白碎屑,棘层细胞及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少见.

    作者:周平;昌红;孙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阴唇葡萄状巨大皮内痣1例

    患者女,28岁,右侧小阴唇起肿物并逐渐增大3年.皮肤科检查:右侧小阴唇有一片约4.5em×5cm×0.5cm~1cm绿豆至成人指头大赘生物,状如葡萄,皮损融合,表面光滑呈棕红色及深褐色.全部皮损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一次性切除.活组织检查报告:皮内痣.诊断为小阴唇葡萄状巨大皮内痣.术后半年复查未见复发.

    作者:胡熙庚;秦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多发性Bowen病1例

    患者男性,74岁,病程20余年,临床表现为面部、躯干或四肢多发性,边缘清楚的结痂性暗红褐色斑块,皮肤病理报告符合Bowen病.

    作者:吴伊旋;沈志鸿;陈美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一家系报道

    报道了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EDA)一家系,患者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男女比例接近1:1,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牙齿、眼睛、皮肤均正常,全身出汗不畅或部分肢体无汗,头发正常,无汗毛或汗毛稀少.智力、发育与同龄正常人相同.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萎缩、扁平,汗腺发育不良,少于正常人,而毛囊缺失.

    作者:王福喜;张学军;杨森;张学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1例

    患儿男,8岁,因发作性头痛入院,出生时即发现左侧面部弥漫性暗红色斑,2~4岁每年均出现1~2次双眼向右侧凝视,右手不自主摆动,每次持续约0.5h~1h,伴意识丧失.

    作者:刘永祥;张文龙;陈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热带念珠菌所致阴茎皮肤溃疡伴窦道形成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2000年6月,阴茎被足踢致冠状沟皮肤裂伤,经当地医院清创缝合,术前曾以2%利多卡因在阴茎根部皮下行神经阻滞麻醉.术后1周,阴茎根部麻醉药注射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用庆大霉素抗感染无效,逐渐发展为3个脓肿,分别位于阴茎根部背、侧面,尤以12点处的脓肿为大.7月,在镇江某医院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予先锋霉素V、庆大霉素等抗感染治疗无效,引流脓液送细菌培养阴性.抗细菌感染治疗月余,脓肿切开引流处皮肤渐形成溃疡,迁延不能愈合.同年8月中旬至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平素体健.人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肾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均未见肿大.皮肤科情况:查见阴茎根部12点、3点和9点处皮肤各有一溃疡,分别约1.0cm×1.0cm、0.2cm×0.3 cm和0.1cm×0.1cm,有大量淡黄色稀薄脓性分泌物,溃疡向四周皮下潜行形成窦道且相互连通,窦道深处可达尿道海绵体.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酸杆菌检测均阴性.真菌学检查:创面分泌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孢子和假菌丝,经自动化微生物系统(auto microbic system vitek)及法国CIIRO-Magar公司生产的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均鉴定为热带念珠菌.诊断:阴茎皮肤念珠菌病.

    作者:周文泉;桑红;高建平;倪容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连续性肢端皮炎合并白塞病1例

    患儿女性,3岁.双手足指趾甲下小脓疱7个月,病理改变为海绵状脓疱,疱内容为中性粒细胞;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结膜增殖性溃疡、全身皮肤毛囊炎样损害、针刺反应阳性,双肺有间质性改变,伴有肝损害,诊断:连续性肢端皮炎合并白塞病.

    作者:刘玲;王正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鲍温样丘疹病并发尖锐湿疣2例

    鲍温样丘疹病同时并发尖锐湿疣者国内报道尚少,我科今年2月及6月各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25岁,已孕6个月.因外阴部灰褐色扁平丘疹及赘生物伴有瘙痒1月,于2000年3月12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否认有婚外性交史.皮肤科检查:右侧大阴唇有6个绿豆至黄豆大灰褐色丘疹,排列呈线状,略高出皮面,表面呈天鹅绒样外观,触之柔软.部分表面轻度角化呈疣状,醋酸白试验(-).阴道口左侧有数个绿豆至黄豆大小灰白色菜花样赘生物,醋酸白试验(+).取不同部位两类皮损分别做常规病理检查:大阴唇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增宽,棘细胞排列紊乱,并有异形性,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核分裂,基底膜完整,真皮浅层有单一核细胞浸润.病理诊断:鲍温样丘疹病.阴道口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在棘层上部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灶状空泡化细胞.病理诊断:尖锐湿疣.

    作者:陈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老人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小儿多见,成人少见,老人罕见.对1例62岁老人的红皮病样损害伴明显瘙痒患者行临床、皮肤和淋巴结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查,诊断LCH.该患者经合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汪晨;张晶;何静文;李艳柳;贺良德;潘德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继发于重型痘疮样水疱病的角化棘皮瘤1例

    患者男性,41岁,自3岁始于日晒后暴露部位起皮疹,反复发作,致畸.诊断为重型种痘样水疱病.患者31岁时终止发病.同年右耳廓发生角化棘皮瘤,手术切除治愈.

    作者:董桂霞;郭洪飞;严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派瑞松霜治疗浅部真菌病56例疗效观察

    56例浅部真菌病,均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经派瑞松霜治疗3周后40例痊愈,13例显效,总有效率94.64%.疗后3周真菌清除率91.07%.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黄晓辉;苏忠兰;毕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α干扰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9例疗效观察

    9例患者均有剧烈瘙痒,病情反复,皮疹为持久不退的浸润性的红斑、斑块、风团,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升高,组织病理变化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用α干扰素治疗5周后,症状及皮疹均消退,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作者:郑昌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喷昔洛韦乳膏治疗单纯疱疹30例疗效观察

    采用1%喷昔洛韦乳膏和3%无环鸟苷软膏分别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结果:1%喷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治愈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3%无环鸟苷软膏.

    作者:吴瑞斌;陆正中;王国利;陆建云;陈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剂量皮质类固醇等综合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采用小剂量泼尼松及转移因子等综合疗法治疗67例白癜风,结果痊愈33例(49.25%),显效20例(29.85%),有效9例(13.43%).痊愈率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25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明显降低,P<0.01,而CD8+则升高,P<0.01.对其中20例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动态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CD8+则有下降,P<0.05.

    作者:唐亚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硝酸咪康唑霜治疗体股癣865例

    865例体癣和股癣患者用硝酸咪康唑霜治疗21天,痊愈736例(85.1%),有效126例(14.6%),无效3例(0.3%),总有效率99.7%.真菌清除率93.9%.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

    作者:蔡茂庆;张裕坤;许礼宾;褚国弟;龚四妹;朱小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应用派瑞松3周治疗30例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起效时间2~10天,总有效率86.7%,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张瓈涓;吴之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40例疗效观察

    我们从1999年4月~9月用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40例,并随访至2000年10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同期门诊,经临床及直接真菌镜检阳性,且在半年内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者.40例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 3~40岁,其中18岁以下5例,19~25岁12例,25岁以上23例;病程4天~10年;有18例既往外擦过水杨酸酒精、硫代硫酸钠、克霉唑软膏、皮炎平、皮康王等.

    作者:高玮;金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辣椒辣素霜治疗冬季皮肤瘙痒症33例的疗效观察

    我们选用0.075%的辣椒辣素霜与1%尿囊素霜,经单盲自体对照,治疗了36例冬季瘙痒症患者,完成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平均59岁).结果:治疗第3天治疗组痊愈率为15.2%,总有效率为78.8%;第4周治疗组痊愈率为63.6%,总有效率为81.8%,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的起效时间治疗组(中位数为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中位数为3天).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烧灼感66.7%、刺痛感36.4%,红斑15.2%.但多发生于治疗初期,经一般时间治疗都能耐受.本观察结果表明用辣椒辣素霜治疗冬季瘙痒症起效快,疗效肯定.

    作者:张国毅;申国庆;龚向东;马鹏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疱疹后神经痛(PHN)24例,并与口服阿米替林片作对照.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均值由4.04±0.86和4.05±0.85分别降为1.75±1.48(P<0.005)和3.05±1.81(P<0.05);两组疼痛缓解满意率分别为75.0%和42.1%,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石平荣;陈诗平;高松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疗效观察

    对3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1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结果显示:治疗1周临床总有效率为77.14%,2周为88.57%;治疗后1周和2周,患者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及症状总平均分值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仅有2例分别出现短暂的中、轻度嗜睡反应.使用皿治林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简便、有效和安全.

    作者:郭在培;张谊之;冉玉平;刘宏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羟基氯喹治疗光线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多形性日光疹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

    作者:阎春林;廖康煌;马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硬红斑皮损中结核杆菌DNA的检测

    为了探讨皮肤血管炎和结核杆菌的关系,应用PCR技术对硬红斑病理组织进行了结核杆菌DNA的检测.结果显示4例作为阳性对照的淋巴结结核中3例呈阳性,正常皮肤组织及5例硬红斑均呈阴性.表明完整的结核杆菌在硬红斑并不多见,可能部分由其产生的蛋白或细菌碎片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

    作者:李保强;张春梅;于立勤;陆洁;段昕所;齐保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

    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我们检查了226例SSc患者的X线胸片、肺断层CT及肺功能.结果显示:胸片异常者186例(80.08%),11例作肺断层CT,其中3例确诊肺癌,1例恶性肿瘤转移.肺功能测定异常者143例(71.86%).结果提示:SSc患者应通过胸片、CT及肺功能测定及早了解肺部损害.

    作者:钮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疱疹病毒Ⅱ型糖蛋白D多聚核苷酸疫苗的初步免疫评价

    将疱疹病毒Ⅱ型(HSV-2)糖蛋白D(gD)多聚核苷酸疫苗肌注免疫豚鼠,初步评价其在体内所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将12只豚鼠分为3组,各组分别于舌肌注射pcDNA-gD多核苷酸疫苗、pcDNA3质粒及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3次.ELISA检测豚鼠血清中gD抗体的水平;MTT法评价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cDNA-gD免疫组全部豚鼠均诱发抗HSV-2抗体(0.283±0.075);pcDNA3质粒组(0.062±0.015)和生理盐水组(0.057±0.016)的抗HSV-2抗体为阴性.pcDNA-gD免疫组豚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08±0.1 8)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疱疹病毒Ⅱ型糖蛋白D多聚核苷酸疫苗可在豚鼠体内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杨慧兰;王捷;吴锦银;郝飞;刘荣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系统性硬皮病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解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浆中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对40例SSc患者作了胸部薄层CT扫描,参照Collins CD评分法评出肺纤维化积分,并测定了血浆内皮素浓度,与40名正常人作了对照.对40例SSc患者的肺纤维化积分和其血浆内皮素值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c组血浆内皮素浓度(80.09±37.91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5.44±12.21),P<0.001.血内皮素浓度和肺纤维化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01.结论:SSc患者具有高内皮素血症,与肺纤维化关系密切.

    作者:屠文震;舒政;刘颖华;李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宫颈尖锐湿疣的分化程度与HPV亚型的关系

    为探讨宫颈尖锐湿疣的分化程度与HPV感染亚型的关系,用PCR方法分析宫颈尖锐湿疣的HPV亚型,电镜观察宫颈尖锐湿疣的超微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尖锐湿疣中HPV抗原表达.结果显示,扁平型宫颈尖锐湿疣HPV6/11的感染率明显高于HPV16/18的感染率(P<0.01),乳头型宫颈尖锐湿疣HPV16/18的感染率明显高于HPV6/11的感染率(P<0.01);扁平型宫颈尖锐湿疣主要表现为凹空细胞,乳头型宫颈尖锐湿疣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病理性改变;具有凹空细胞的宫颈尖锐湿疣中,HPV6/1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V16/18的阳性率(P<0.01),以细胞核病理性改变为特征的宫颈尖锐湿疣中,HPV16/18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PV6/11的阳性率(P<0.01);HPV抗原的表达仅见于HPV6/11感染且凹空细胞明显的宫颈尖锐湿疣.结果表明,宫颈尖锐湿疣的分化程度与HPV感染亚型有关.

    作者:谭兵兵;谭晓珊;罗素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78例男性性病性尿道炎患者中滴虫感染情况分析

    滴虫是阴道炎和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发病率女性为10%~25%,男性为2%~5%[1].可与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等合并感染.我们对门诊近1年有非婚性接触史的男性尿道炎患者,993例患者进行了尿道滴虫(TV)检查;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993例均为本院1999年5月~2000年4月性病门诊有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滴虫检查采用5%冰醋酸处理已固定好的涂片1~2min,流水缓慢冲洗,用革兰染色后油镜镜检,以找到带有鞭毛的滴虫为阳性.NG、CT均用英国0XID公司产的TM培养基和立明衣原体(C-C法)检查,解脲支原体用珠海银科公司产的培养基,以上检查均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作者:李家锋;陆洪光;程波;魏羽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性激素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意义

    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和(或)雌二醇(E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与生理、病理浓度的DHEA和(或)E2培养48h的凋亡百分率.SLE患者PBMC凋亡率高于健康献血员(P<0.01).不论生理或者病理浓度的E2对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O.05).生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对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0.05),但可显著抑制SLE患者PBMC凋亡(P<0.05);病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可显著促进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P<O.05).DHEA及DHEA+E2对PBMC凋亡的影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DHEA对SLE患者PBMC凋亡起重要作用;DHEA浓度降低可能导致凋亡加快.

    作者:刘超;周辉;瞿锐;刘稚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抗马拉色菌抗体检测

    为了探讨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以马拉色菌(原卵形糠秕孢子菌P.ovale整菌(WPO)、胞外提取物(ECE)、胞壁提取物(CWE)、胞浆提取物(CPE)为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37例脂溢性皮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抗P.ovale抗体.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抗WPO和抗CPE IgG抗体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平均OD值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6~1.8倍,而抗ECE、CWE IgG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个抗原的IgGSD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上升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抗ECE、CPE的IgA(P<0.01,P<0.05);除抗WPO IgM升高外,余IgM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果提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马拉色菌相关,脂溢性皮炎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分子水平上免疫调节方面的缺陷.

    作者:王群;吴勤学;陈小红;靳培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马拉色菌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应用RAPD法对不同来源的马拉色菌进行DNA分型.结果发现47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可分为6型.其DNA型别与孢子形态之间无绝然对应关系.不同地区的马拉色菌DNA带型之间似无明显差异.马拉色菌DNA型别与其所致临床病型之间无明显对应关系,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关系.

    作者:夏清;江萍;郑义;王玮蓁;高进;孙曾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SLE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及关系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Ⅰ(β2GPI)抗体水平及其相互关系,采集活动期SLE患者血液标本3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ACA及抗β2GPI抗体水平.SLE患者ACA及抗β2GPI抗体水平明显升高,ACA阳性率为57.14%(20/35),抗β2GPI抗体阳性率为94.29%(33/35).结果示抗β2GPI抗体与SLE的相关性比ACA更密切,可能成为SLE诊断及研究分析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作者:熊艳;崔天盆;吴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98例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青春期后痤疮可能的病因因素,对98例25岁以上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女86例,男12例.多数患者为持续性痤疮,仅31例(31.63%)患迟发性痤疮(25岁后发病).痤疮多为轻度或中度.外界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精神紧张可能是一种有意义的病因因素.87.5%女性患者月经前痤疮突发或加重.24例(24.49%)患者有青春期后痤疮阳性家族史.19例(22.09%)女性患者伴有多毛症或脱发等雄激素过多症的特征.

    作者:王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49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为早期梅毒.现将49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49例患者中,男31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岁(17~70岁).其中胎传梅毒1例.2 临床表现:全部为一期与二期梅毒.一期梅毒患者中男性22例.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女性4例,其中外阴及大阴唇有硬下疳3例,口唇硬下疳1例.二期梅毒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5例,皮损表现呈多种形态泛发、对称.

    作者:吕涛;梁亚双;付东杰;方雅娟;刘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SLE并发肺结核

    分析了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结核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及咳嗽.分型:粟粒型肺结核7例,浸润型肺结核3例.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4例,痰中查到抗酸杆菌3例,经过正规4联抗痨治疗,8例缓解,2例死亡.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结核缺乏典型症状,胸片上与原发疾病较难鉴别,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必要时可行试探性治疗.其疗程长,显效慢.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赵旭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

    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的常见病,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治疗上也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近在脱发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范卫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新成员咪唑斯汀

    概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各种第二代非中枢镇静作用H1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等,对其优缺点作了比较;并着重介绍了近推出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它具有选择性拮抗H1受体和抗5-脂氧合酶的双重活性,是较理想的抗组胺药,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白塞病的治疗进展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血管炎性疾病,是口、外生殖器溃疡和虹膜炎三联综合征,也可出现多系统病变.本文介绍了白塞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情况.

    作者:陈崑;常宝珠;夏隆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卡介苗素治疗小儿扁平疣疗效观察

    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3~11岁,平均7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3年.对照组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5~14岁,平均9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5年.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卡介苗素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对照组应用聚肌胞注射液,年龄<12岁者用1mg,年龄>12岁者用2mg,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及疗效判定时间与治疗组相同.

    作者:夏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乙双吗啉诱发急性白血病2例

    2例均为青年男性,患银屑病8~10年.其中1例口服乙双吗啉2片/次,3次/日,连续应用5个月;另1例口服剂量不详,连续应用6个月.其中1例因发现白细胞降低而停药,2例均感到头晕、全身乏力,同时发现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点来院就诊.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斑点.实验室检查:WBC(2.3~2.6)×109/L,Hb 86~90g/L,PLT(38~56)×109/L,分类中可见早幼粒细胞.骨髓穿刺检查: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2%,病理性早幼粒细胞分别占65%~71%,其中早幼粒细胞多形、多变,核形多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粗粒状,浆内充满粗细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胞浆中偶见Auers小体.过氧化酶染色强阳性.均确诊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作者:陈贺英;刘玉伟;任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左旋咪唑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例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6岁、65岁,原发病分别为SLE及变应性亚败血症,后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当时原发病情稳定,准备出院.当时为了调节免疫功能,服左旋咪唑片50mg每日3次,连服2周以上.服药6~10天出现高热,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伴瘙痒,实验室检查:例1:ANA阳性,1:320,血沉41mm/1h.例2:ALT 11636nmol@S-1/L,AST 18387nmol@S-1/L,乳酸脱氢酶56μmol@S-1/L.皮肤科情况:双眼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上腭粘膜糜烂充血.颜面、躯干、两上肢可见弥漫性红斑,间有少量黄豆至蚕豆大张力性水疱,Nikolsky征阳性.皮损约占体表总面积的60%~70%.

    作者:吕俊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敌敌畏致大疱性接触性皮炎3例

    3例患者均为某个体餐厅服务员,男性,平均年龄20岁,均因腰部红斑、水疱、糜烂、灼痛1天而就诊.发病前3例患者用浓度为80%敌敌畏乳油约200mL加水近500mL置背式喷药器内于餐厅内外喷酒,约10余分钟后均感觉腰部衣服被药液浸透,立即检查,发现喷药器下方边缘外漏.之后患者仅用清水冲洗全身.当晚8时,3例患者分别感觉药浸部位皮肤瘙痒、有淡红斑.次日上午,在上述部位出现大片水肿性红斑,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局部伴灼痛而一同前来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较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3例皮损均位于右腰部,可见20cm×15cm至手掌大的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周边有散在的米粒大丘疱疹,其中央有鸡蛋至核桃大水疱,疱液清,部分水疱破裂出现糜烂、渗出.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诊断:接触性皮炎.治疗:分别予10%葡萄糖酸钙静推,苯海拉明针200mg肌注,口服泼尼松片30mg/d,扑尔敏4mg,每日3次,局部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经1周治疗后皮损痊愈.

    作者:金兰兰;冯红霞;张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高浓度过氧乙酸烧灼治疗跖疣9例疗效观察

    我们对9例跖疣患者采用了高浓度过氧乙酸烧灼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利刀削去表面角质层,用刮匙将乳白色软坏死组织刮除干净,露出跖疣基底部,用无菌棉签蘸20%过氧乙酸,旋转涂擦其周壁,重点涂擦跖疣基底部,并停留10秒钟,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用过氧乙酸烧灼治疗后患者自觉局部轻度疼痛,次日局部可见少许渗血.5例经1次治疗后于7日内痊愈;另4例较大跖疣于1次治疗后明显缩小,行第2次治疗后痊愈.

    作者:邓学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观霉素致听神经损害2例

    例1.男性,23岁.因尿道口流脓,在个体性病诊所就医.给予大观霉素治疗,每天2次,每次2g,连续4天.治疗3天后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听力减退症状,1月后听力丧失.例2.男性,19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用大观霉素治疗,每日1次,每次2g,连续2天.治疗3天后耳鸣,听力重度减退.以上2例患者半年后复诊听力无恢复.大观霉素属氨基甙类抗生素,对听神经具有毒性作用,应引起注意.

    作者:康尔恂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SLE并发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1例

    患者,女,51岁.1999年3月底起面部出现皮疹,日晒后加重,伴低热,关节痛,病情反复发作.皮肤科情况:面部见蝶形红斑,趾指末端见紫红斑.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8×109/L,尿蛋白(++),血沉60mm/1h,ANA 1:160,血中找到LE细胞,皮肤病理检查符合SLE诊断.人院诊断:SLE.给予地塞米松10mg/d治疗,半月后病情减轻.第17天左上胸背部现成簇水疱,渐增多,伴剧痛,3天后出现呕吐、头痛、烦躁.体查:神清,烦躁,颈项强硬,巴彬斯基征阳性.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清,白细胞5.2×109/L,淋巴细胞0.98,单核细胞0.02,蛋白0.4g/L,糖及氯化物正常.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改变.头颅CT检查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治疗:予地塞米松25mg/d冲击治疗3天,后改为泼尼松60mg/d,出院时减少为50mg/d.同时给予无环鸟苷0.2,每日5次,连用7天.并给予西咪替丁、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3天后患者情绪稳定,头痛减轻.继续治疗20天,皮疹消退,头痛及皮疹部位疼痛均消失而出院.

    作者:廖金英;倪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耳带状疱疹并发面瘫14例临床分析

    14例耳带状疱疹并发面瘫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年龄30~75岁,其中40岁以下4例,其余均在50岁以上.开始的症状、体征均为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向对侧偏斜,伴有流口水.出现首发症状至发疹时间1~5天,疱疹发生部位:左耳4例,右耳10例.除4例无明显不适外,其余10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麻木,患者烦燥、夜间痛甚、难以入睡.系统体格检查未见异常,个别患者头痛、听力减退、耳痛、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味觉异常.6例做头颅CT扫描检查,结果4例正常,2例伴有轻度脑萎缩.转归:经综合治疗,所有患者4~1 2天疱疹干涸、结痂;面瘫,6例经15天治疗后痊愈,4例1个月后痊愈,4例3个月后痊愈.

    作者:赵俊;孟清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平阳星注射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一般资料:共选择损害直径大于1 cm的尖锐湿疣(CA)患者126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6例,男41例,女25例;其中巨大CA10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其中巨大CA7例.尿道口内损害、妊娠期及有肺、肝、肾功能障碍者除外.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平阳星8mg/支加2%利多卡因4mL稀释,局部消毒后,抽取药液于损害基底部作浸润注射,巨大CA同时损害内注射,每处注药量以2~4mg为宜.男性龟头、包皮内面,女性小阴唇内面、阴道口周围基底注射时药量酌减.对照组采用液氮冷冻,视损害大小完成1~3个冻融循环.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以温盐水洗、敷患处,口服抗生素7天.

    作者:王林迎;王洪娟;宋学奎;徐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He-Ne激光治疗隐翅虫皮炎临床观察

    71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6~67岁,病程6小时~7天.治疗方法:采用长春第三光学仪器厂生产J22-Ⅳ型激光综合治疗机进行扩散光束治疗,波长6328A,电流10mA,照射距离30~40cm,光斑12~14cm,照射时间10~20分钟(根据病情而定),每天1次,连续照射4次.照射部位:采用皮损区直接照射,如有脓疱者先用消毒针头刺破、引流脓液,用于棉签沾去脓液,再进行照射、治疗结果:照射1次疼痛减轻,照射2次疼痛消失.皮损变化情况:照射1次50%患者的皮损红肿减轻,照射2次80%患者的皮损开始干燥,照射3次90%患者的皮损进一步干燥、结痂,照射4次97%患者皮损开始脱痂,遗留色素沉着.71例中仅1例照射6次(该患者治疗中,原有皮损再次接触隐翅虫).

    作者:单蜀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一家3代6人同患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患者,男,18岁,四肢末端呈网状色素斑来院就诊.患者自幼双手足伸侧末端出现针尖大色素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斑逐年增多、增大,近年来色素加深,皮损逐渐向手足伸侧上方发展.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四肢末端手足背部对称性针尖至绿豆大色素脱失斑,其中心有小岛状色素增加的褐黑色斑,其边缘亦有色素增加且呈网状.多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患者拒作病理检查.患者之母亲、哥哥、姨妈、姨表弟、外婆6人同患此病,家系谱见图1.

    作者:王守军;刘杰;嵇静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变应性亚败血症性红斑2例报告

    例1,女,21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丘疹、风团、瘀点伴轻度瘙痒30天,高热、咽痛、关节酸痛15天入院.体温波动于38.1℃~40.5℃,皮疹随体温升高而增多,热退后减少,给予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无明显效果.体检:体温39.5℃,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软,躯干及四肢见较对称的米粒至黄豆大红斑、丘疹,四肢见风团及数个散在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4×109/L,N 0.91,红细胞3.27×1012/L,血红蛋白87g/L,血沉105mm/1h、120mm/2h,血培养(-),类风湿因子(-).

    作者:任香玉;刘秀华;张丽萍;姜兰香;肖万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万乃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带状疱疹38例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万乃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带状疱疹38例,取得了显著效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7±3.6岁.口服万乃洛韦片300mg,每日2次,连用10天,共服药6g(20片).泼尼松片10mg,每日3次,连用10天;继用10mg,每日2次,连用10天;再用5mg,每日2次,连用10天;以3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38例全部治愈,治愈天数为6~20天,平均12天.38例无1例发生后遗神经痛.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无须中断治疗.

    作者:张忠奎;陈建军;李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二期梅毒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上海市皮肤病学界庆贺朱仲刚教授90华诞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国外新病名介绍

    卵石指[1,2]定义:卵石指(finger pebbles,FB)又名Huntley丘疹,1986年由Huntley首次报道.皮损常发生于手指背伸侧,皮肤粗糙,局部有密集的小丘疹如卵石状.通常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病因:不明,考虑皮肤病变与高胰岛素和低血氧以及肥胖等因素有关.Huntley,Cobo等统计分析,72%~75%糖尿病患者,多为Ⅱ型高胰岛素患者,常发生本病(胰岛素为一重要生长因子).近报告1例Pickwick综合证(肥胖、嗜睡、肺换气不足、红细胞增多),该患者皮肤损害随体重增加而出现,体重减轻后皮肤损害亦消失,故考虑高胰岛素和低血氧与皮肤损害的发病有关.

    作者:沈丽玉;王端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综述

    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章500余篇.其中有关银屑病的论文185篇,感染性皮肤病132篇,非感染性皮肤病209篇.内容详尽、丰富,包括基础研究、临床观察、中西药物内服外用治疗经验、流行病学统计、误诊分析、个案报道等.反映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皮肤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部分已接近国际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1 银屑病银屑病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较多.在银屑病皮损中,IL-1α、TNF-α、IL-2、IL6、IFN-v、IL-12增多,IL-15及IL-15结合活性增高,IL-8和IL-8受体增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及其配体TGF-α和amphiregulin的表达均增高,IL10及其受体表达下降.银屑病血清中IL6增多.鳞屑和皮损吸疱液中,GM-CSF增多.然而,银屑病的发病不单单与个别细胞因子有关,主要是网络作用.由于角质形成细胞(KC)和皮肤浸润的T细胞可视为银屑病的主角,他们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鉴于上述理论,提出了银屑病治疗对策:补充Th2或抗炎细胞因子;抑制或阻断促炎症细胞因子.CTLA4Ig是采用基因重组法构建的一种可溶性嵌合蛋白,可以下调Th1类细胞因子,上调Th2类细胞因子,因此,可以用CTLA4Ig治疗银屑病.

    作者:毛玲娥;徐金华;吴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