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病指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10μ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笔者应用眩晕1号方治疗痰湿壅盛证H型高血压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季晓霞;李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拟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瘀血阻窍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阻窍型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朱东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取效良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DPN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治疗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35~74岁,平均62.82±11.61岁;糖尿病病程5~18年,平均6.70 ± 2.34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0年,平均5.30±1.12年.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35~75岁,平均62.78 ± 11.42岁;糖尿病病程5~19年,平均6.60 ± 2.46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0年,平均5.57 ± 1.23年.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詹根龙;郑云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估芒硝外敷对于早期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关节疼痛、肿胀及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于本院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TKA患者60例,随机分为芒硝外敷组(A组)、冰敷组(B组).每组患者各30例,术后1~3天A组予以持续芒硝外敷,B组予以持续冰敷;分别通过术前、术后疼痛评分(VAS)、膝关节肿胀程度测定、膝关节KSS评分、血栓发生率及术后额外服用中枢类止痛药剂量等得出数据.结果:芒硝外敷对于TKA术后减轻膝关节疼痛、肿胀,提高早期膝关节KSS评分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减少术后中枢类止痛药的使用量,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硝外敷可以作为TKA术后膝关节疼痛、肿胀及降低DVT的另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作者:毛矛;季卫锋;胡伟龙;苏彪;马镇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笔者采用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痛患者70例,疗效颇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癌性腹痛患者7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36~82岁,平均59岁.
作者:楼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抗肿瘤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以及实验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中医药联合化疗防治恶性肿瘤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肿瘤患者自身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增加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和完成率,减轻放化疗产生的毒副反应,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长[1].笔者在总结多年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和中药君臣佐使组方配伍规律,自拟育阴清肺方治疗气阴两虚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鲍翊君;洪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疼痛和出血是痔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何减轻痔术后患者疼痛、出血、水肿及促进患者创面恢复是临床医师的重点关注.我科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采用分期中药熏洗方法,对促进术后创面愈合采用自拟中药方坐浴熏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诚豪;徐烨;郁峰;吴霜;都志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病因未明,目前AS尚无根治方法,对此,笔者采用加味五子散热敷为主,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24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娟;倪雯君;张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精神性眩晕是指眩晕的症状无法用前庭功能异常来解释,可以是原发的(精神因素单独出现眩晕症状),也可是继发于前庭疾病(眩晕引发精神症状).笔者采用六郁汤加减治疗本病,取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艾宗耀;吴秋艳;顾钟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彻底治愈难度较大,患者多伴有严重的情绪改变,而且帕金森患者本身可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中即包括精神障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帕金森早期患者中焦虑症是其中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且单纯西药治疗难以改善.而笔者临床中采用逍遥散治疗帕金森病人焦虑症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笔者采用通腑清肠汤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气滞热结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1例,临床表现有阵发性腹痛,腹部略胀,甚或中度膨胀可见肠型,伴胸腹胀闷,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不排气或间有排气,或发热,尿少或黄,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查体:听诊肠鸣音亢进,腹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有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常可扪及包块.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可有升高.X线检查示腹部可见几个液平面.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6.09±4.98岁;病程2天~2年.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7.56±3.49岁;病程2天~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毛立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笔者2012年7月到2014年7月期间,预防性应用花生衣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40例,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年龄34~75 岁,化疗前 WBC 4 × 109/L,Hb≥90g/L,Plt≥100×109/L,无明显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无血液系统疾病,体力状况(PS)评分0~2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第1周期(对照周期)化疗血小板低值≤75 × 109/L,但无出血倾向者.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34~75岁;乳腺癌8例,肺癌12例,卵巢癌3例,肠癌15例,子宫内膜癌1例,骨肉瘤1例.
作者:胡佳楠;徐益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非器质性疾病,患者生命质量与合并精神心理状态明显相关.笔者采用隔物灸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妇女D-IBS25例,疗效颇好,兹报道如下.
作者:钱蓉;康年松;马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笔者应用芒针透刺秩边-水道治疗术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患者120例,首诊时膀胱残余尿量均>350ml.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6~64岁,平均36.24 ± 12.66岁;病程6±1.24天;残余尿量405.25±63.34ml;骨科术后22例、妇科术后14例、神经外科术后24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5~57岁,平均39.86 ± 10.31岁;病程6±1.56天;残余尿量427.89±27.13ml;骨科术后23例、妇科术后9例、神经外科术后28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蒋海云;林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黄平教授是主任中医师,临证擅长思辨合用经方治疗,现举验案如下.黄某,女,65岁.甲状腺癌术后.初诊:患者面色黄,体型偏胖,平素精神紧张,近一周来心胸憋闷,时有气从心下上冲至咽喉,咽喉有异物感,呼吸不畅,呃逆,心胸烦闷,纳食一般,夜寐不安,二便尚调,舌淡紫、苔厚腻稍黄,脉滑.治拟痰降逆,理气除烦.
作者:陶颖莉;王璐萍;黄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恩师连建伟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师从岳美中、王绵之等著名中医.历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现为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连师临证精于遣方用药,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现撷取其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作者:樊志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王文春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已故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早年拜朱仁康为师,在中医皮肤病临床实践中造诣颇深,尤其对瘾疹的诊治用药独到,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瘾疹验案举隅如下.
作者:王泾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均为中医临床经典方剂,前者是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后者是益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代表方.笔者将两方化裁而得双补汤,药物组成有黄芪、当归、川芎、地龙、红花、桃仁、鸡血藤、川牛膝、桑枝、党参、升麻、白术、柴胡、陈皮.应用于临床,每可获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姜海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张谨宜先生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系嘉兴市名老中医.行医50余载,继承祖辈经验,不断探索,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以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肠胃道疾病,针刺治疗疳积(奶痨)、厌食等.兹将其治疗小儿腹泻病验案举析如下.
作者:钱雄;邢燕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俞绶慧,1930年出生,武义县俞源乡俞氏中医第三代传人.性聪慧,11岁承庭训,攻读岐黄.1957年参加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七期中医进修班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基层卫生单位工作.1961年又经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第三期中医函授进修班学习毕业.现年87岁,应诊未辍,勤于笔记,在当地享誉甚隆.俞老临证,思维灵活,胆大心细,纵急症亦每应手取效.兹录验案数则,以窥一斑.
作者:陈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其发病基础是高尿酸血症,不良饮食结构是引起血尿酸增高的重要因素,病理机制主要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沉积,临床以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性表现,久治不愈可有痛风石形成,甚或损及肾功能.鲁盈主任中医师,从事肾脏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30年,她认为痛风的发病主要与痰湿、瘀血相关,且缠绵难愈,后期将损及脾肾,根据痛风的发病特点应予分期论治,并重视中西互参,临证时以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为重点,以提高疾病缓解率及愈后.笔者有幸随师抄方,获益匪浅.现将其分期辨治痛风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金思佳;胡平新;鲁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盛丽先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以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肾病著名.笔者有幸随师待诊学习,受益匪浅.
作者:洪建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四肢骨折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老年四肢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龄60~78岁,平均68.7±6.3岁;骨折到手术时间5h~6d,平均1.8 ± 1.4d;对照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61~77岁,平均69.2±6.1岁;骨折到手术时间3h~6d,平均1.7±1.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孟永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5年,我院对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胶囊及倍他司汀,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季巍伟;尤克;黄菊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短期内症状或体征持续恶化,易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对此,笔者应用涤痰泄肺定喘汤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永青;张君利;李伟林;陈苍宋;蔡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复杂而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后阶段.心力衰竭在绝大多数患者中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患,即使心脏没有受到新的可觉察到的损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也会不断地恶化[1].现代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某些临床症状改善欠佳、药物禁忌症多、副反应明显等不足,中医药治疗也正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5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飞泽;康法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伴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不良作息习惯(如熬夜)的养成,以致干眼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年轻化趋势明显[1-2].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加用自拟清肝明目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懿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拟通脉活血汤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术后口服利伐沙班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自拟通脉活血汤.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在凝血功能方面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DVT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在临床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应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笔者采用和胃固妊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妊娠呕吐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辨证标准:①脾胃虚弱:多见于孕早期,剧烈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血及胆汁,甚者出现黄疸,伴有纳呆、口淡、呕吐清水,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润、脉滑缓无力.②肝胃不和:食入即吐,呕吐酸(苦)水,伴头晕目眩,胸胁胀痛,嗳气口苦,心烦不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带弦.③痰湿内阻:呕吐痰涎,厌闻油腻,伴倦怠嗜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④气阴两虚:久吐不止,甚则滴水不入,伴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口干烦渴,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作者:吴金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本实验采用中药祛斑霜外用治疗黄褐斑豚鼠模型,观察其对大鼠体内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超氧自由基丙二醛(MDA)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棕黄色豚鼠,清洁级,体重(200±30)g,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作者:胡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具有定量准确、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及通量高等特点[1].在研究中医药疗效的分子机理时,检测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是重要环节,通常选用相对定量qPCR法进行检测.筛选各处理条件下表达恒定的内参基因,是准确比较目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前提.内参基因通常由管家基因充当,但研究发现常用的管家基因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出不稳定的表达,包括GAPDH和β-actin[2-4].因此,需要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筛选和检测表达恒定的内参基因.
作者:陈璇;吴人照;马津真;聂晓静;龙华晴;戴关海;童晔玲;任泽明;吴悦;杨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为研究人参二苓汤提取物中抗肿瘤作用有效部位及其作用机制,本实验通过建立H22肝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其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权;傅华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10~20岁的青少年,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1].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多柔比星、顺铂和异环磷酰胺是骨肉瘤化疗中常用的药物,使骨肉瘤的5年总生存率从10%~20%提高到60%~76%[2].然而化疗药物大部分经过肝脏代谢,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肝毒性,其中HD-MTX化疗引起的肝损伤为严重[3].如何合理有效地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是化疗期间亟需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对骨肉瘤患者选择HD-MTX化疗同时采用清化复肝汤进行护肝保肝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云霞;徐叶峰;李梦芸;杨洁文;匡唐洪;姚勇伟;蒋沈君;王翌庆;陈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解毒祛瘀法治疗对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以解毒祛瘀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观察总体有效率及细胞免疫表型(CD13、CD14、CD15、CD33、CD34)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13、CD14、CD33、CD3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CD15对照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瘀法对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并能对患者免疫表型细胞有调节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作者:钱丽丽;李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作者:俞欣;蔡运重;高祥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对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脾虚证患者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IgG水平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予相同危重病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香砂六君子汤.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第3、5天患者唾液中sIgA、IgG水平.结果:治疗前及治疗3天两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及唾液中sIgA、Ig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5天,治疗组胃肠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1),唾液中s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对该类患者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局部粘膜免疫sIgA、IgG水平提高有关.
作者:黄海军;徐华;方一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方证是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为遣方用药的客观证据,方证相应即是将方与证统一起来,有是证用是方.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辨方证以方证为治疗用药靶点,根据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与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是否相对应进行治疗;而辨病机则以病机为治疗用药靶点,根据代表方剂所主治的病证病机与疾病蕴涵的内在病机是否相对应进行治疗.这样就把辨主证与主证病机的形式结合起来,即用方证病机来指导临床.
作者:郑文君;裴静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五苓散源自《伤寒杂病论》,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五皮饮早见于《中藏经》,由茯苓皮、陈皮、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组成,功能行气健脾,利水消肿.两方均为利水渗湿剂,合用具有健脾理气、利水渗湿之功.何迎春为主任中医师,笔者随何老师抄方期间,发现其应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不仅可有效治疗水肿、泄泻,同时对眩晕、耳鸣、睡眠障碍、视网膜静脉炎等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故选典型案例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薄理实;何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陈祖皋先生,系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现已退休多年,求诊者仍络绎不绝,为绍兴市区妇孺皆知名中医.笔者有幸侍诊一侧,共事同科数年,并多次问业于先生,获益匪浅.今不揣固陋,希冀把先生运用绍派伤寒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学术特点作一简单介绍,以期抛砖引玉,并飧同道.
作者:吴国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药小包装饮片是指将经加工和炮制合格的饮片,参照临床常用的剂量,使用一定的包装材料进行封装的一种包装形式.它可以由药剂师直接调配,不需要进行称量,其规格比较固定.随着中药规范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渐开始推广使用小包装的中药饮片.中药饮片采用小包装可以有效保证饮片的质量,减少损耗,还会对中药房的调剂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现阶段中药小包装的斗谱排列来看,传统中药饮片的斗谱编排方法仍是其主要参考依据,有必要对其斗谱编排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作者:项微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ODS C18柱(250mm×4.6mm,5m),以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6):甲醇:乙腈:三乙胺=65:15:25: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脑微透析液中氧化苦参碱在0.083~25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99),苦参碱在0.032~20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99).脑微透析液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的回收率不低于95.16%,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在0.80%、1.01%内.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脑微透析液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的分析.
作者:曹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AS)目前广泛认可的发病机制是以脂质浸润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为基础的炎症理论[1].在1976年首先由著名学者Ross[2]提出,主要认为AS是脂质积累于动脉内壁而形成的局部斑块的病理变化过程,主要经由炎症反应介导,并伴有氧化应激的发生[3].痰浊、瘀血、毒邪是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的主要认识,也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圭臬.目前常规西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仍较难避免,因此,中药防治AS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是研究的新热点,尤其是虫类中药因其善行走窜之性能够深入邪气聚集之处使得络脉之间的瘀血疏散,从而达到瘀血去新血生,从根本上治疗冠心病.
作者:李雯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本文探讨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证候及体质的相关性,现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所示.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350例.其中男182例,女168例,年龄20~70岁,平均45.92±12.76岁.e抗原阳性273例,e抗原阴性77例;乙肝病毒基因呈阳性329例,乙肝病毒成阴性21例.
作者:王树民;孙慧伶;葛宇黎;商振球;宋力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