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温州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7-1954
  • 国内刊号:33-1196/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7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本刊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外科学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3年2期文献
  • LC术出血和胆管损伤6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出血和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对LC术出现的3例胆管损伤,3例出血病人的手术经过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短时间内发现并及时开腹处理,全部治愈.结论:对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的熟悉是预防胆管损伤和出血的关键,要注意粗短型胆囊管,遇到可疑情况应果断中转开腹,不可盲目追求LC的速度和手术成功率.

    作者:胡晓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Vater壶腹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Vater壶腹癌的效果.方法:对49例Vater壶腹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17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7例,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64.7%和35.3%.癌肿局部切除组(13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61.5%和30.8%.二者在并发症发生上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胆肠内引流术组因病情本身与前二者有不同,故生存时间明显较短.结论:每一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作者:李秋;甘永贵;夏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胆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目的:研究营养支持在急性胆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意义.方法:比较本院近8年内急性胆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与非营养支持组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急性胆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患者,在手术后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非营养支持组(P<0.05).结论:急性胆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因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给予恰当的、平衡的营养支持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作者:孙勇根;林坚;舒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对29例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72 h内手术,并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结果:手术后1 w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2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是解除胆管梗阻,及时冲洗引流腹腔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和有害的胰性毒素.手术方式尽可能简化.

    作者:李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分析1990~2001年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30例,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和肝胆系统的病理改变分别选择不同的术式或联合手术,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等综合措施.结果:局限性肝叶、段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行肝段(叶)切除+胆管空肠Y型吻合,优良率达91.8%;Ⅱ级及以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行肝胆管空肠Y型吻合,优良率达87.2%;单纯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优良率达69.3%.结论: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明确结石分布和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分别选用肝段(叶)切除或联合肝胆管空肠Y型吻合术,配合胆道镜取石等综合措施,有利于提高疗效.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及单纯胆总管探查盲目器械取石不适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金晓波;钟准;梅袆军;牟莉;吴文元;王长春;邹寿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管术后胆汁漏防治体会

    胆管术后并发胆汁漏(下称胆漏)是胆管外科较严重的并发症.自1981年至2001年间我院共行胆管手术2474例,并发胆漏21例,发生率为0.85%,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吴伟;林型转;郑元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石症手术切口感染与胆汁内细菌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石症手术切口感染与胆汁内细菌的关系.方法:收集420例胆石症手术患者的资料,全部行术中胆汁需氧培养及12例手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胆石症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种类与胆汁内细菌感染一致有9例,占75%.胆汁培养阳性,年龄>60岁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术后伤口感染较胆汁培养阴性、年龄<60岁及单纯胆囊结石患者高.结论:胆石症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病种、严重程度、年龄及胆汁内细菌是否污染切口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有明显的关系,手术中应加强预防,以减少切口感染.

    作者:任建军;谭斌;李太品;王弘略;易炳奎;武建林;汤志民;张金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归纳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种类及发病情况,总结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所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发生率,并对各种治疗方法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加以剖析.结果:61例共发生并发症203例次,平均每例3.3次,其中以糖尿病、胸腔积液、肝肺心血管功能障碍、假性囊肿、胃肠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等常见.全组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26例,总好转率为86.9%,恶化及病死率为13.1%,其中7例均是MODS.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与预后密切相关,MODS是病情恶化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内科与外科治疗的合理选择是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周大胜;周嘉良;高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9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74例非梗阻性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先行非手术治疗,2 w后行延期胆道手术,除1例死于暴发性胰腺炎外,其余均治愈;55例梗阻性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亦先行非手术治疗,其中51例在3~4 w后行延期手术,1例并发暴发性胰腺炎和2例并发急性腹膜炎行急诊手术,54例治愈.结论:由活动性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急性发作称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陈勇军;俞亚红;丁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胆道镜诊断胆管结石的体会

    目的:通过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颈胆道镜检查,探讨继发性总胆管结石的易发因素和胆囊切除术中的胆道镜检查的指征.方法:对28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做胆道镜检查资料作回顾总结.结果:发现继发性胆总管结石16例(占5.6%),胆囊结石并发继发性胆管结石的重要因素是胆囊管扩张(占48.3%)和黄疸病史(占41.6%).结论:胆囊管扩张和黄疸病史是术中胆道镜检的重要指征.

    作者:金凯;钱建中;曹高健;孙广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肋缘下胆囊投影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18例分析

    目的:总结肋缘下胆囊投影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入路方法与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应用肋缘下胆囊投影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8例均治愈,切口长度为(5±1)cm,手术时间为(50±10)min,术中失血量为80~120 ml,术后平均住院5 d.术中仅2例延长切口,手术完成率为99.37%.结论:该手术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值得在无LC设备的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广衡;李全喜;刘金彩;刘继学;曹宗申;郭武;何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术中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胆管探查体会

    我科自1998年3月起,术中应用Olympus CHF P10型胆镜对7例病人进行了经胆囊管胆管探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运山;曾良玉;欧阳植政;龚晓松;段永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炎症期腹腔镜胆囊手术难度分析与评价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难度及其手术相关因素.方法:对急性炎症期LC 298例,并以同期非急性炎症期LC 242例作对照,进行手术难度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结果:急性炎症组与非急性炎症对照组间手术难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性别(P=0.042)、胆囊壁厚度差异(P<0.001)与手术难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炎症显著增加手术难度,而性别、胆囊壁厚度等对术前难度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建峰;黄明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索总结小儿胆石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16例小儿胆石症,年龄在2~14岁,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4/16)、肝外胆管(3/16)、胆总管(12/16)、胆囊(2/16).胆囊切除10例,胆总管探查11例,3例胆总管结石而胆囊无明显炎症者仅作胆总管探查、取石,而保胆囊.结果:15例手术患儿无手术死亡,13例随访生长发育正常,长10年,1例结石复发.结论:小儿胆石症手术疗效可靠,复发率低,对无明显炎症的胆囊,可予保留.

    作者:蔡正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胆管炎45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对45例ACST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作了回顾分析.结果:治愈41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结论:对明确诊断为ACST的病人,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大剂量地塞米松和654-2的应用对于应激状态的处理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尤祥正;王贵清;杨永龙;蒋正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给1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先行丧失功能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第5天始每天口服环磷酰胺50 mg,连服3个半月.经两次血浆置换,群体反应抗体(PRA)由66%降至22.5%,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流开放前及开放后每间隔半小时动态检测PRA,共7次,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复查PRA.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FK506、霉酚酸酯(MMF)和激素联合应用.结果:术后供肝、肾立即发挥功能,肝动静脉血流开放后,PRA由22.5%降至5%,并维持在7.5%(见图1),术后未发生排斥反应现象.随访9个月,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复查PRA分别为7.5%、8.33%和7.5%.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术中肝脏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鹏;张启瑜;杨亦荣;虞冠峰;郑少玲;余正平;陈文伟;林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脾切除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病人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肝豆状核变性(肝豆)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病人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1例肝豆病人术前1 d与术后2 w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肝豆病人病理性脾切除术后2 w,受损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肾功能并无损害.结论:肝豆合并脾亢行脾切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肝功能改善(P<0.05~0.01),肾功能不受损(P>0.05).持续驱铜和加强围手术期保肝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喻宗繁;于庆生;李华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预防和处理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提高对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1226例开腹单纯胆囊切除术后一周内发生黄疸的43例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一周内出现黄疸共43例,占同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0.4%.其中内科性黄疸18例,外科性黄疸25例.经BUS、ERCP、MRCP、肝酶谱及再手术等证实:肝外胆管或右肝管结扎9例,胆总管遗漏结石6例,残留胆囊或胆囊管结石4例,胆漏4例,毛细胆管肝炎4例,乙肝或肝炎后肝硬化5例,输血后黄疸2例,胆道出血2例,肝右动脉结扎2例,不明原因黄疸5例.再手术18例,死亡1例.结论:详细的病史资料、充分的术前检查、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预防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必要前提.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需根据不同原因而作相应处理.

    作者:杨文奇;孟翔凌;朱化刚;李永翔;彭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对门脉高压病人脾切除手术前后门脉压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思他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行脾切除手术前后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人25例,随机分治疗组(思他宁组)15例,对照组10例,术前1 d及术后第2天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门脉主干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手术中开腹后和术毕关腹前分别经胃网膜右静脉分支测得门静脉压力.治疗组在使用思他宁5 min后测门脉压力一次(思他宁静脉维持48 h),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脾窝引流管引出量.结果:治疗组:①使用思他宁前后门脉压力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思他宁维持过程中,行脾切除前后门脉压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使用思他宁前后和脾切除术前后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大流速及血流量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照组:①脾切除前后门脉压力、大血流量及血液流速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管引出量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周围静脉持续生长抑素维持能降低门脉高压病人脾切除术后的门脉压力,降低门脉压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门脉血流速率从而降低门静脉血流量.术中及术后使用思他宁能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创面渗血.

    作者:胡智明;施敦;邹寿椿;赵大建;裘华森;韩建一;姜蔚;竺扬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囊癌C-erbB-2、EGFR、P21蛋白共同表达与PCNA的关系

    目的:探讨癌基因蛋白C-erbB-2(C-erbB-2 oncoproteins,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ras癌基因产物P21(ras oncogenic protein 21,P21)共同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1例胆囊癌组织标本进行了C-erbB-2、EGFR、P21蛋白的测定,同时进行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测定.结果:3种癌基因蛋白全部阳性及C-erbB-2和EGFR同时阳性的胆囊癌细胞PCNA指数高于3种蛋白全部阴性组(P<0.05).结论:C-erbB-2、EGFR和P21蛋白共同表达及C-erbB-2和EGFR共同表达可能对胆囊癌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

    作者:姚钰;金玉湘;陈建熙;游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脾切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溶性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可溶性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脾切除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19例激素治疗疗效不良者的ITP,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于术前术后分别抽全血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选择素E、P、L(sE-selectin、sP-selectin、sL-selectin);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15名健康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①ITP术前sE-selectin 水平为58.2 ng/ml,明显高于正常(28.3 ng/ml,P<0.05),术后逐步下降,在术后一个月接近正常水平;sP-selectin/Plt术前A组远高于正常水平(7.69 vs 0.6 fg/platelet,P<0.05),术后一个月下降至正常水平; sL-selectin与正常无明显差异.②A组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术后获随访,17例属反应极好,1例属反应良好;术后一个月平均血小板数为188.3×109/L,术后六个月为198.6×109/L,术后一年为136.6×109/L,术后二年为234.1×109/L,术后三年为176.5×109/L.结论:选择素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破坏的病理过程,ITP术前表达的sE-selectin、sP-selectin/Plt较高,脾切除后sE-selectin、sP-selectin/Plt明显下降.

    作者:秦锡虎;陈易人;华铮;黄伯华;邱国强;曹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来281例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236例(83.9%)为急性间质水肿型胰腺炎,45例(16.0%)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胆囊源性胰腺炎171例(占60.8%),胆管源性胰腺炎110例(占39.1%).全组均先经药物治疗,226例(80.4%)治愈后行延期手术,22例(7.8%)行早期手术.33例(11.7%)行急症手术中死亡3例(占9.0%).全组病死率为1.06%.结论:在临床上胆源性胰腺炎可分为胆囊源性和胆管源性两种类型,在治疗上有非梗阻性和梗阻性之分.首先均应先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宜,前者容易保守治愈后行择期手术,后者可能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和胰腺坏死,需急症手术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早期手术.

    作者:茅江泳;林擎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外脏器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影响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肝外脏器转移性复发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治疗措施.方法:通过临床回顾性调查获取明确诊断的PLC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46例病人,对初次手术时的临床病理因素、出现转移复发灶时的临床因素及复发后的治疗因素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与复发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①PLC术后,肝外转移复发常见的脏器为肺、骨骼,且大多伴有残肝复发.②有肝外转移复发时,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肝内复发者.③与复发后生存率有关的因素包括:临床病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时有效地控制残肝复发灶及切除肝外转移复发灶.结论:对肝外脏器转移复发灶的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有效地控制残肝复发灶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转移灶,可望延长复发后生存时间.

    作者:施乐华;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壳聚糖凝胶对大鼠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壳聚糖凝胶对三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大鼠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14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创伤致粘连组(A组)、滑石粉致粘连组(B组)及结扎血管致粘连组(C组).各组分别用相应的致粘连方法来处理大鼠蚓突盲端,再将每组大鼠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大鼠直接关腹,实验组用壳聚糖凝胶均匀涂布于经处理的蚓突浆膜面,然后关腹.处理后2 w、4 w再次打开腹腔,肉眼评定蚓突盲端同其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并取蚓突盲端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①粘连评定:术后2 w和4 w,A组和C组中实验组的粘连程度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B组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病理改变:A组处理侧浆膜面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而C组蚓突全层均有纤维组织增生,以浆膜层为重.B组处理侧浆膜面有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肉芽肿形成,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壳聚糖凝胶对创伤及缺血所致的腹膜粘连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而对异物所致的腹膜粘连作用则不明显.

    作者:周卸来;茹金泉;章志量;倪有娣;江素君;胡巧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血流局部阻断切肝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切肝对TNF-α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从生化角度就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切肝与局部肝血流阻断切肝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30头体重为(44.7±4.3)kg的幼猪随机分两组,一组采用阻断第一肝门的方法切除部分肝脏组织,另一组采用本院设计的肝气囊止血带切除同样的肝组织.所有动物于切肝前、切肝后5 min、切肝后30 min,取外周静脉血及门静脉血检测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并于切肝后12 h、24 h、48 h、72 h及7 d取外周静脉血检测ALT及TNF-α.结果:两组止血效果相似,但阻断第一血流切肝与局部肝血流阻断切肝组相比,肝功能影响重,TNF-α明显高于局部肝血流阻断组(P<0.001).结论:局部肝血流阻断切肝优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切肝.

    作者:叶舟;陈勇;杨诚;熊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诊断特点与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外科治疗的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16例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占100%)、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占62.5%)、脂肪泻(占12.5%)、消瘦(占18.8%)及腹部肿块(占6.3%).胰管扩张及胰腺结石的B超诊断率分别为81.3%及75.0%;胰管结石的腹部平片诊断率为81.3%;胰管结石的CT和MRI诊断率均为61.5%,包括胰头部局限性肿大为23.1%和胆总管扩张15.4%.手术方式包括胰管切开减压胰管空肠内引流术10例(Partington手术9例及Puestow手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Child方法),胰体尾部切除术3例(联合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2例).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改善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姚建高;韩少良;朱冠保;蓝升红;张启瑜;余震;许加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手术时机和不同术式原位肝移植[标准原位肝移植(SOLT)、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OLT)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MPOLT)]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接受6次肝移植手术(每种术式各2次,包括1例再次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和1例肝肾联合移植)的病例资料.结果:5例中3例已分别存活19个月、5个月和5个月.1例因门静脉血栓复发再次行背驮式肝移植,于再次术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于术后第67天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术中各术式出血量分别为3500 ml(SOLT)、4250 ml(POLT)和1000 ml(MPOLT).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是肝移植适应证.相对于SOLT和POLT,MPOLT术式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虞冠锋;张启瑜;廖毅;郑少玲;杨亦荣;李骥;林向飞;余正平;周蒙滔;夏鹏;林燕;林锡芳;潘景业;李澄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岛移植临床应用进展

    近年来,随着胰岛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和应用,胰岛移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胰岛移植既能纠正糖代谢异常,又能防止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即1型糖尿病较理想的方法,在今后数年内可以广泛开展.

    作者:陈玉泉;江春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切除时的局部肝保护

    肝功能衰竭(肝衰)是肝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各种局部肝保护措施可以减少术后肝衰的发生率,提高肝切除率,现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常用局部肝保护方法包括经门静脉、肝动脉的预处理及肝保护剂灌注等一系列措施.

    作者:章园;向进见;沈世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成核活性蛋白对胆汁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泡是胆汁成石胆固醇的重要载体,成核活性蛋白失去平衡是胆固醇结石发生的关键步骤,其重要的可能作用是促进泡的聚集融合,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着重介绍了成核活性蛋白和泡融合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促成核蛋白促泡聚集融合的可能机制.

    作者:金纯;蔡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头癌的外科治疗

    目前,切除术仍是治疗胰头导管腺癌的一个主要方法.但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而且其远期疗效甚差.多年来,世界各国胰腺外科的同道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外科手术的方法,以求提高胰头癌治疗的效果.因此,其手术方法很多,名称亦多,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以外,有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xtended resection)、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性切除术(curative resection)、根治性胰切除术(radical pancreatectomy)、超根治胰切除术(supraradical pancreatectomy)以及全胰切除术(total pancreatectomy)等等.而各种术式又有不同的切除范围,且各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在大的医院中手术死亡率多数下降到5%以下,并发症亦下降到2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有一些报道称其远期疗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疗效率为15%~25%).

    作者:钟守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腹部外科的严重急腹症之一,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迄今尚缺乏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SAP的治疗仍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我院肝胆外科于1996年开展区域动脉灌注(regional arterial infusion,RAI)药物治疗SAP的动物实验研究[1,2],并于199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SAP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认为,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SAP具有症状、体征缓解快的优点,尤其是腹痛的缓解更为显著;胃肠道功能恢复早;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治愈率高;住院时间短、费用低[3].因此,凡具备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SAP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以进一步提高SAP的疗效.

    作者:施红旗;张启瑜;周蒙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壶腹周围癌的姑息性手术

    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近年明显上升,美国过去10年间发病率增加3倍,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4位,仅次于肝癌、大肠癌和乳腺癌,我国情况相似.该病切除率低,手术并发症高,5年生存率低,疗效极不令人满意.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是:①提高早期诊断.②改进围手术期处理.③改进手术方法.④加强综合治疗.上海仁济医院1984年1月~2001年5月共收治462例,分三阶段统计可以看到上海地区发病率明显上升,切除率提高,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在降低,但仍不令人满意(见表1).迄今为止,手术切除是本病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途径,然而虽经努力仍有半数病例未能切除.

    作者:施维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拔T管后肝下包裹性积液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伴发热、黄疸1年余入院.B超提示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胆管扩张.临床诊断为胆管结石并胆管炎.行胆囊切除术、总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第8天带T管出院,第17天来院行T管造影、胆道冲洗后拔除T管.拔管后病人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发热,体温达38.6 ℃.以右上腹局限性腹膜炎再次入院.查体:

    作者:郑蕊;仇方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腺钩突部延续胰腺组织出血坏死性炎1例报告

    患者,男性,26岁,入院前大量饮酒后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后腹痛扩展至全腹,无发热及黄疸.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9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10 kPa.腹部检查表现:舟状腹,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肝浊音界正常,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血WBC 16.8×109/L,血、尿淀粉酶正常,血钙1.8 μmol/L.腹部立位X片示:肠管积气,未见膈下游离气体.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胰腺显示不清,腹腔中等量积液.入院诊断:弥漫性腹膜炎、空腔脏器穿孔待排.

    作者:任天顺;乐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国际胰腺病学会<急性胰腺炎外科处理指南>介绍及相关讨论

    2002年2月国际胰腺病学会(IAP)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集中了多国专家,对已发表的有关文献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作了多次的讨论、总结,后制定发表了<急性胰腺炎外科处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Uhl W,Warshaw A,Imrie C,et al. IAP Guidelines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Pancreatology,2002,2:565),这是继1992年Atlanta会议发表<以临床为基础的关于急性胰腺炎的分类法>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献.

    作者:张圣道;雷若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