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年6期文献
  • 鼻咽癌细胞凋亡与细胞毒淋巴细胞和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凋亡与肿瘤内细胞毒淋巴细胞和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活检组织38例,采用TUNEL法定量检测鼻咽癌细胞凋亡程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LMP-1表达情况和肿瘤内TIA-1+细胞毒淋巴细胞数.结果: (1) 38例鼻咽癌组织学分为角化性鳞癌7例,非角化性癌 8例,未分化癌23例.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72.3、74.6和30.7.角化性鳞癌和非角化性癌与未分化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 38例中LMP-1阳性病例19例,占50%.除外角化性鳞癌后,LMP-1阳性组平均凋亡指数为51.7,高于LMP-1阴性组的37.3,差异有显著性(P<0.05);(3) 每1 000个癌细胞范围内浸润的TIA-1+细胞数为3~75个;在角化性鳞癌中平均12,低于非角化性癌和未分化癌(平均21.4),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外角化性鳞癌后,TIA-1+细胞数多者凋亡指数较高(r=0.4047, P<0.05).结论∶(1) 鼻咽癌细胞凋亡程度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差异有显著性; (2)鼻咽癌组织内TIA-1+细胞数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中有差别;(3) 非角化性鼻咽癌组织中,LMP-1阳性者凋亡指数高,TIA-1+细胞数多者凋亡指数高.说明细胞毒淋巴细胞和LMP-1的表达具有促进鼻咽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姚敏;刘强;顾永平;潘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管内淋巴瘤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1例血管内淋巴瘤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原位杂交检测与EB病毒的关系,并文献复习. 结果:女性, 48岁,不明原因发热伴体重下降3个月,CT扫描示子宫肿块而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病理学检查发现瘤细胞位于血管内,伴少许管周浸润.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LCA)和CD20(L26)呈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显示EBERs阴性.患者经CHOP联合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结论:血管内淋巴瘤是一种极罕见的B细胞肿瘤,此瘤的诊断只能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上应予以积极联合化疗.

    作者:刘艳辉;庄恒国;林华欢;林秋雄;骆新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16、Rb和cyclin D1蛋白在横纹肌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异常与横纹肌肉瘤(RMS)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16、Rb和cyclinD1蛋白在RMS中的表达状态.结果: p16、Rb和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3%、61.7%和51.1%;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MS),p16和Rb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75.0%(21/28)和67.9%(19/28),明显高于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中的表达(P<0.05); p16蛋白阳性率在Ⅰ、Ⅱ级横纹肌肉瘤分别为75.0%和73.3%,高于Ⅲ级横纹肌肉瘤(45.0%);p16蛋白阴性及cyclinD1蛋白过表达组,局部浸润、复发或转移发生率高于p16蛋白阳性及cyclinD1蛋白阴性组;11/47例(23.4%)出现两种以上蛋白表达异常.结论: p16、Rb和cyclinD1蛋白异常可能与部分横纹肌肉瘤发生发展有关,且横纹肌肉瘤的发生可能涉及两种以上基因异常.

    作者:高志安;张世羽;杨光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腹壁缺损36例尸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

    目的:探讨腹壁缺损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对 36 例腹壁缺损进行尸体解剖,按照 Hartwig 方法分型,并对 24例不同组织和胎盘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36例腹壁缺损多伴有其它畸形,包括肢体、颜面、神经管、泌尿生殖及消化和心血管系统.腹壁缺损皮肤-膜移行区为复层扁平上皮逐渐向单层上皮过渡,间质由丰富胶原纤维变为疏松的结缔组织,证实了羊膜-外胚层过渡带的存在.5例肾脏和1例脑组织中发现钙化病灶.胎盘表现绒毛发育不同步,绒毛间质水肿或纤维化,有血管增生、血栓形成等变化,部分病例提示有绒毛炎.13例孕母曾有TORCH感染,11例胎儿脏器TORCH PCR-DNA扩增检测阳性.结论:在胚胎腹壁形成期, 如果受到某些致畸因素的干扰,除发生腹壁缺损外,还将出现多种复杂畸形.腹壁缺损的致畸因素不能除外TORCH如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的可能.

    作者:武卫平;朱清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170、p27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的关系

    目的:探讨p170、p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化疗对上述两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组共56例NSCLC(其中腺癌26例,鳞癌30例)患者p170、p27的表达.结果:(1)未化疗组(A组)p170阳性率为50%(10/20);化疗后(B组)阳性率为77.78%(14/18);未化疗但经随访了解以后化疗效果不佳组(C组)为88.89%(16/18).B、C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p27 3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肺鳞癌阳性指数(LI)与腺癌及癌周正常支气管上皮3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肺癌组织中p170表达对肺癌化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可提示疗效.p27基因表达与化疗无关,但与组织类型有关.

    作者:卢山珊;朱启建;王群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央轴空病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中央轴空病的病理特点.方法:通过HE、特殊染色及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2例中央轴空病患者的肌肉活检标本,并复习文献.结果:HE染色肌纤维中央有圆型深红色区,NADH-TR染色见肌纤维中央有圆型无着色的轴空区(尤其在Ⅰ型纤维),该区PAS染色不着色,MGT染色呈紫色,电镜观察显示:轴空区肌节结构消失,肌丝排列紊乱,Z线物质呈水纹状,肌原纤维间未见线粒体、肌管、糖原和脂滴结构.结论:中央轴空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肌活检病理诊断,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对该病确诊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海青;沈静;乐美兆;梁为俭;张巧泉;周金宝;陈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原发性平滑肌肉瘤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于肾脏的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组织发生及预后诸因素.方法:2例均行B超、CT或MRI检查,均进行病肾根治性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失访,另1例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对2例肾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未进行任何辅助治疗的患者于手术1年后死亡.2例显微镜下表现、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平滑肌源性肿瘤的特点.结论:肾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但有其病理特征,依靠肾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配以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确诊.复习文献,该肿瘤恶性度高,且位置深,一般发现已属晚期,故预后甚差.化疗、放疗效果均不理想,手术切除病肾是唯一可行方法.

    作者:章宜芬;黄志勇;周祀侨;周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膀胱炎性假瘤——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描述4例膀胱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男女各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6、27、36、8岁.肿瘤直径分别为3、4、3及5 cm.主要临床症状为肉眼血尿或排尿困难.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成分为梭形细胞, 胞质嗜酸性,有大的卵圆形至梭形泡状核,有1~2个明显的核仁.分裂象少见,无不典型核分裂.3例免疫表型:3例Vim呈弥漫阳性;α-SMA(2例)及MSA(1例)局部少数细胞阳性;2例AE1/AE3多数细胞呈阳性.Des、Myo及EMA均阴性.3例术后分别随访40、16、14个月无复发,1例为近期病例.结论:病损为一种良性、非肿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殖,要避免误诊为恶性.

    作者:刘群;张传森;刘风军;李凤芝;高钟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阐明胸膜肺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关键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进行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纯间质性恶性肿瘤,好发于12岁以下的儿童及婴幼儿,起源于肺、胸膜或纵隔的原始细胞,镜下可见原始胚胎性的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瘤细胞有呈巢趋势,酷似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肿瘤原始胚基成分,免疫组化未见有上皮细胞及其他间叶成分标志的表达.另一种成分为梭形细胞,除表现为纤维肉瘤特点外,还向横纹肌肉瘤分化.结论: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应与肺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

    作者:陈旭东;周晓军;徐新宇;陈忠豪;吴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星形细胞肿瘤中端粒酶与PTEN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和PTEN表达,探讨其在星形细胞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110例,8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用端粒酶原位杂交检测盒检测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用LSAB法检测PTEN表达.结果:星形细胞肿瘤端粒酶活性和PTEN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55/110)和39.1%(43/110).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端粒酶活性程度升高(P<0.01).端粒酶活性与PTEN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星形细胞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端粒酶活性可能是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标记物,PTEN蛋白可能对端粒酶的活性有调节作用.

    作者:王东林;施公胜;鄂群;黄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β1 integrin与MMP-2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β1 integrin与MMP-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相互联系.方法:采用S-P法对乳腺癌组织进行β1 integrin和MMP-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本组乳腺癌β1 integrin和MMP-2表达率分别为84.0%(80/94例)和94.8%(92/97例).β1 integrin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有关,Ⅰ、Ⅱ级组其中度以上表达高于Ⅲ级组(χ2=3.92,P<0.05).本组乳腺癌β1 integrin表达与MMP-2的表达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β1 integrin 2+强度以上表达者中,其MMP-2中强度以上表达率高于1+以下者(χ2=4.70 ,P<0.05).结论:结果显示β1 integrin的表达强度与乳腺癌细胞的粘附性有很大的关系, 并且β1 integrin与MMP之间的活动可能有内在的联系.

    作者:皋岚湘;刘光;丁华野;邓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多囊性肾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阐明多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多囊性肾细胞癌,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 结果:肿瘤由厚的假纤维被膜环绕,瘤体全部由大小不等的囊腔及无膨胀性实性结节的薄的间隔构成,囊腔被覆透明细胞,异形性小,间隔内含聚集的透明细胞上皮巢. 结论:多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术前影像学、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的肉眼特征均与囊性肾瘤、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相似.重要的是本瘤缺乏肉眼所见的膨胀性实性结节.显微镜下的关键特征是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

    作者:周景;丁华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3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与随访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描述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侵袭性生长、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组织学特性;提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合理分级及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论: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理诊断、分级、预后有实际意义.

    作者:彭朝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对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起源、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例手术切除的肾脏原发性淋巴瘤标本做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左肾脏上极见一7.5 cm×6 cm×4 cm界限不清的肿块.镜下见在肾实质内有弥漫大片淋巴瘤细胞浸润.瘤细胞核呈略不规则形,染色质呈凝块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LCA、L26、IgA弥漫阳性.病理诊断为弥漫小核裂细胞型.结论: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甚为罕见.结合文献,其主要诊断依据为:①肾脏内有弥漫大片形态一致的淋巴瘤细胞浸润;②肿瘤主要位于肾脏实质内,肾包膜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内亦可见瘤细胞浸润;③患者浅表淋巴结不肿大,CT检查未见胸、腹腔内有肿大的淋巴结;④骨髓穿刺涂片和活检未见异常细胞.⑤发现肾脏淋巴瘤至少3月后未发现其它部位的淋巴瘤.发生于肾脏的淋巴瘤应与肾脏的肉瘤样癌、Wilm瘤、慢性炎症等相鉴别.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肾切除加化疗和(或)放疗.

    作者:张丽华;吕翔;周强;周祀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50例胆囊癌黏液组化与免疫组化观察

    目的:探讨黏液分泌变化和肿瘤相关抗原表达对胆囊癌早期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黏液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对50例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10例慢性胆囊炎的黏液分泌和CEA、CA50、E-cad及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胆囊癌与胆囊炎和腺瘤相比,分泌硫酸黏液明显减少,唾酸黏液显著增多(P<0.05).胆囊癌CEA、CA50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和胆囊炎组(P<0.05),而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伴有转移者E-cad表达更低.胆囊癌PCNA LI高于胆囊炎和腺瘤组(P<0.01).CEA、PCNA过度表达者其3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E-cad过度表达者其3年生存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黏液组化染色和CEA、CA50以及PCNA检测可能有助于胆囊腺瘤恶变和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且CEA、PCNA和E-cad检测可作为胆囊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严粉琴;柳凤轩;阎晓初;刘丽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Alport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遗传性肾炎(Alport's syndrome,AS)的临床病理尤其是超微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我科小儿肾活检标本820例,对其中诊断为AS的7例肾活检进行了光镜、特殊染色(PAS、PASM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IgA、IgM、IgG和补体C3)和电镜的系统观察,着重对其超微病理进行了详尽的观测, 并结合临床病史进行了分析.结果:7例小儿AS的肾活检光镜下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系膜细胞增生, 间质有泡沫细胞形成.电镜下小球基膜可见增厚、变薄及两者相间改变,见特征性的基膜板层状分裂、蓝编状及花纹状改变,其内常有圆形的微粒,小球内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着,免疫组化小球内未见明确的免疫复合物沉着.结论:电镜是诊断AS的重要手段,AS的诊断主要通过电镜,但必须强调要与常规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尤其是临床病史紧密结合方可确诊.

    作者:马捷;张泰和;周晓军;陆珍凤;孙桂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膝关节内滑膜肉瘤1例

    患者女,35岁,左膝跌伤伴疼痛9年,加重及活动障碍1年半,经药物治疗及理疗后病情无好转而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跛行步态,左膝屈曲40°位,触痛,左下肢稍变细.左膝关节正侧位片示髌骨半脱位.临床诊断:左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绒毛色素性滑膜病.遂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关节腔内有血性积液50 ml,滑膜增厚充血,半月板漂浮.手术切除半月板、增厚的滑膜及髌前脂肪.

    作者:杨继华;尹辉;纪小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28岁.食欲减退、上腹饱胀、疲乏3个月.症状加重伴上腹胀痛,皮肤黄染1周.入院后体检:皮肤黏膜黄染,未见破溃.肝肋下3指,有触痛及轻叩痛,余无特殊.血生化:转氨酶、黄疸指数升高,余正常.B超示肝左右叶增大并见不规则低回音区,疑肝肿瘤.CT扫描,肝各叶尤其右叶明显增大,其中可见0.5~3.5 cm边界欠清低密度影,提示肝硬化、肝结节性增生.剖腹探查:肝脏明显增大,包膜紧张,表面见直径0.3~4 cm灰黑色结节突出肝被膜,取大结节送病理,余脏器未见特殊.

    作者:王卓才;赖日权;罗祝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70岁,因反复上腹胀痛,间歇性恶心、呕吐伴黑便3月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上腹部轻度压痛,大便隐血阳性,血红蛋白88 g/L.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不全性肠梗阻.入院第3天,患者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无肛门排气、排便;腹部平片示气液平面;B超示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空回肠交界处约15 cm处有一肠套叠,经手法复位后,发现局部肠腔内-4 cm×3 cm肿物,尚未突破浆膜.行局部肠段切除.探查肝、胃、结肠、盆腔等处未发现异常.

    作者:樊峰;郭玉华;何影娟;吴伟国;王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门微小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35岁.因双腰部间歇性胀痛2周入院,无尿路刺激症.查体:双肾叩击痛阳性.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双肾积水,以右侧为甚.右侧肾逆行肾盂造影提示:右侧输尿管中上段迂曲狭窄伴右肾积水.抗结核治疗1周,患者疼痛加剧,于1999年7月21日行右肾切除术,术中仔细查看腹膜后及肾周脂肪囊均未触及明确的肿块.手术后第1天少尿,之后4天无尿,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陈美英;杨生兰;哈英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乳腺肉瘤样癌1例

    患者女,35岁,因发现左乳包块1月入院.患者自1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包块约1.5 cm×1.5 cm×2 cm,质硬,迅速增大,就诊时约4 cm×3 cm×3.5 cm.体检:左乳外上象限触及约4 cm×3 cm×3 cm包块,质硬,活动差,边界不清,其他象限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于入院10日后手术切除.

    作者:杨承纲;王霖;梁正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病理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肺腺癌正越来越常见,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常见的类型[1,2].细支气管肺泡癌为腺癌的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文献报道占肺癌的1%~9%,且呈逐渐增加趋势.

    作者:袁键群;许敬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的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周围型腺癌的关系

    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调查中,发现近几年肺癌的死亡率上升快,其中肺腺癌的发生有升高趋势[1].西方国家的研究也发现肺腺癌尤其周围型腺癌的发生率增高,而鳞癌相对减少.肺腺癌的主要类型一直是周围型[2].

    作者:冯晓莉;李凌;孙耘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等分化肝细胞肝癌病理形态特征、PCNA和DNA指数与预后的关系

    肝细胞肝癌(HCC)术后转移和复发率高, 肿瘤细胞的分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但即使同为中等分化的HCC,患者的生存期差异亦很大。我们收集51例具随访资料的中等分化的HCC病例,对其病理形态特征、PCNA指数、DNA指数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曾文姣;张农;许杰;周信达;张月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分化抗原和细胞因子受体在肺癌中表达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发现所谓同一组织来源的肿瘤,实是形态、功能和代谢各异的多种细胞群体混合物,而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类似的形态与功能特征.作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9例肺癌的鳞分化(S)、腺分化(A)、神经内分泌分化(NE)3种分化抗原--细胞角蛋白17(CK17)、细胞角蛋白18(CK18)、嗜铬素A(CgA)以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探讨各型肺癌的发生、分化特点以及抗原异质性表达规律.

    作者:杜钺;唐建武;宋波;聂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98例恶性淋巴瘤中P-gp和GST-π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gp和 GST-π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状况,并探讨二者在恶性淋巴瘤MDR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志军;周庚寅;郭娟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寒区野外家兔烧冻复合伤睾丸病变观察

    在高寒地区野外常见意外事故烧伤后再发冻伤,形成烧冻复合伤.由于烧伤或冻伤的程度不同,除了引起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外,同时可导致机体其它脏器的损害而合并一系列并发症[1].作者介绍实验动物(家兔)在野外寒冷自然条件下,造成烧冻复合伤时,睾丸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早期救治提供依据.

    作者:隆孝才;王昌成;朱海荣;李启华;龚正禄;马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神经肽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胫骨骨痂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神经肽的表达.方法:11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T10~11脊髓横断+右胫骨骨折组和单纯右胫骨骨折组各5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术后3、7、14、21、28天分批处死,骨痂行HE染色和神经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脊髓损伤组早期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骨痂中神经肽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少,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质内CGRP、GAL、NPY强阳性表达;晚期骨痂中神经肽含量较低,编织骨形成少.结论:正常大鼠骨生长活跃区有丰富的肽能神经支配.脊髓损伤后骨痂中神经肽有显著改变,并引起骨痂量和质的改变,推测神经因素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邓永江;李琳;姚建华;丁华野;李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不同原因诱导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的组织病理比较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诱导的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140只大鼠随机分组:A组为非移植组,B组为同品系移植缺血小于30 min组;C组为同品系移植缺血4 h组;D组为异品系移植缺血小于30 min组.术后7、15、30、60天切取植入的腹主动脉进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移植7~15天时C组动脉内膜有多量多形核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粘附、浸润,电镜检查多形核粒细胞为中性粒细胞.而D组移植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移植30~60天时C组、D组移植动脉内膜均有显著增厚,增生的内膜均由单核/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构成,但前者无中膜层平滑肌坏死及弹力膜断裂现象.结论: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同品系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万云乐;徐丽;沈文律;罗义刚;李幼平;李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诱导人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结肠癌LoVo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选用不同剂量As2O3处理LoVo细胞后,通过光镜、电镜、MTT法、AO/EB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As2O3 对LoVo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As2O3具有抑制LoVo细胞生长和其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低浓度(0.5~2.0 μmol/L)产生,而在高浓度(5.0~10.0 μmol/L)可引起细胞死亡.结论: As2O3有明显抑制LoVo 细胞生长的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魏晓莹;郑杰;张东生;张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软组织黏液样肿瘤一些少见和新类型的病理诊断

    软组织黏液样肿瘤也是病理诊断容易误诊的一大类异质性肿瘤.事实上,此类肿瘤的诊断有时较其它细胞形态的软组织肿瘤更困难,特别是有时良恶性难分.基于此故,笔者复习文献简介如下.

    作者:郭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活检标本免疫组化染色常见问题及对策

    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在中小医院开展有一定的困难.相对而言,免疫组化工作却有一定的基础.但因肾活检免疫组化技术与普通的免疫组化技术仍有着一定区别,较一般的免疫组化要求更高.10年来,笔者行6 000多例肾活检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查,摸索出一套较为成形的肾活检免疫组化技术,这里对该技术的要点及其染色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作者:余英豪;郑智勇;曾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建立一种显示肥大细胞和胶原纤维组合染色的方法

    近几年来,对肥大细胞(mast cell, MC)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肥大细胞不仅参与免疫调节、血管生成,而且也参与机体的创伤愈合过程[1,2].为了研究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皮肤肥大细胞和胶原纤维之间的关系,我们将Gomori醛复红法对肥大细胞的染色和Masson三色法对胶原纤维的染色[3]组合在一起,以弥补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单一染色的不足,并将染色方法进一步改良,使在同一张切片上既可显示肥大细胞,又能显示胶原纤维,便于进行观察和比较.

    作者:郑林;赵雁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用微波的黑色素染色方法

    目前常用Masson-Fontana黑色素染色法效果、着色感观良好,但是其浸染时间太长,需12~18 h,甚至更长的时间,给快速诊断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在日常染色中,以Gomori氨银液代替M-F液配合微波进行染色,操作简便,着色时间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倪勇;梁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细胞膜之间的蛋白颗粒计数

    众所皆知,细胞膜之间的膜蛋白颗粒即脂质双分子中镶嵌的蛋白微粒,这些微粒用常规透射电镜技术则无法观察到.自1970年电镜冷冻蚀刻法(freeze etching)发展以来,已成为研究包括膜间蛋白颗粒、细胞表面连接在内等生物膜结构的重要方法[1].作者自1993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分别对正常人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其携带者的红细胞及骨骼肌细胞膜间蛋白颗粒进行定量计数研究[2,3],观察其在不同状态下颗粒数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本文主要探讨影响蛋白颗粒计数的因素及其意义.因各组的实验、颗粒计数及统计方法都相似,且该病的骨骼肌与红细胞结果一致,而红细胞具有取材方便等优点[4],故以正常人与DMD携带者红细胞之间的膜蛋白颗粒数比较为例详加介绍.

    作者:钟秀容;陈文列;吴翊钦;林曦;陈莲云;慕容慎行;林珉妮;王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消除组织切片中甲醛色素方法的探讨

    在组织切片中,常见体内各种生理性和病理性色素以及组织离体后经化学试剂溶液的固定、染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色素,如甲醛色素、汞、铬和苏木精的沉着物等.在组织切片中这些色素多不溶于水、乙醇和二甲苯中.

    作者:肖志芸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小组织冷冻切片方法的改进

    快速冷冻切片是一种在术中做出病理诊断以便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快速诊断技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常因组织微小,制作不出良好的切片而难以作出病理诊断.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出一种快速简便的微小组织冷冻切片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朱玉红;吕增华;闫曰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标本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LSCM)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精度的显微镜系统,它在显微镜成像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对于组织内或细胞内部微细结构的观察以及生物样品的定性、定量和定位观察均有很大的优越性[1,2].目前文献报道多限于活细胞生物样品的检测,对于固定的组织和细胞,特别是免疫组化染色后标本的观察很少涉及.作者拟就免疫组化染色后标本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吴名耀;吴贤英;郑瑞明;李乔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表面活性剂对结核杆菌染色效果的影响

    作者在对传统的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改良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Tween-20、Tween-80 3种表面活性剂对结核杆菌着色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佳的显示结核杆菌效果的方法.

    作者:卢立军;眭翔;王一平;韩勇;粱晓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浅谈原位杂交的体会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十分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结果的影响甚大,作者在大量的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并经多次验证,结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蒋海鹰;颜亚晖;郑晖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