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江;李琳;姚建华;丁华野;李亚非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神经肽的表达.方法:11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T10~11脊髓横断+右胫骨骨折组和单纯右胫骨骨折组各5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术后3、7、14、21、28天分批处死,骨痂行HE染色和神经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脊髓损伤组早期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骨痂中神经肽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少,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质内CGRP、GAL、NPY强阳性表达;晚期骨痂中神经肽含量较低,编织骨形成少.结论:正常大鼠骨生长活跃区有丰富的肽能神经支配.脊髓损伤后骨痂中神经肽有显著改变,并引起骨痂量和质的改变,推测神经因素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邓永江;李琳;姚建华;丁华野;李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70岁,因反复上腹胀痛,间歇性恶心、呕吐伴黑便3月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上腹部轻度压痛,大便隐血阳性,血红蛋白88 g/L.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不全性肠梗阻.入院第3天,患者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无肛门排气、排便;腹部平片示气液平面;B超示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空回肠交界处约15 cm处有一肠套叠,经手法复位后,发现局部肠腔内-4 cm×3 cm肿物,尚未突破浆膜.行局部肠段切除.探查肝、胃、结肠、盆腔等处未发现异常.
作者:樊峰;郭玉华;何影娟;吴伟国;王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在对传统的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改良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Tween-20、Tween-80 3种表面活性剂对结核杆菌着色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佳的显示结核杆菌效果的方法.
作者:卢立军;眭翔;王一平;韩勇;粱晓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所谓同一组织来源的肿瘤,实是形态、功能和代谢各异的多种细胞群体混合物,而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类似的形态与功能特征.作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9例肺癌的鳞分化(S)、腺分化(A)、神经内分泌分化(NE)3种分化抗原--细胞角蛋白17(CK17)、细胞角蛋白18(CK18)、嗜铬素A(CgA)以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探讨各型肺癌的发生、分化特点以及抗原异质性表达规律.
作者:杜钺;唐建武;宋波;聂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28岁.食欲减退、上腹饱胀、疲乏3个月.症状加重伴上腹胀痛,皮肤黄染1周.入院后体检:皮肤黏膜黄染,未见破溃.肝肋下3指,有触痛及轻叩痛,余无特殊.血生化:转氨酶、黄疸指数升高,余正常.B超示肝左右叶增大并见不规则低回音区,疑肝肿瘤.CT扫描,肝各叶尤其右叶明显增大,其中可见0.5~3.5 cm边界欠清低密度影,提示肝硬化、肝结节性增生.剖腹探查:肝脏明显增大,包膜紧张,表面见直径0.3~4 cm灰黑色结节突出肝被膜,取大结节送病理,余脏器未见特殊.
作者:王卓才;赖日权;罗祝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诱导的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140只大鼠随机分组:A组为非移植组,B组为同品系移植缺血小于30 min组;C组为同品系移植缺血4 h组;D组为异品系移植缺血小于30 min组.术后7、15、30、60天切取植入的腹主动脉进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移植7~15天时C组动脉内膜有多量多形核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粘附、浸润,电镜检查多形核粒细胞为中性粒细胞.而D组移植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移植30~60天时C组、D组移植动脉内膜均有显著增厚,增生的内膜均由单核/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构成,但前者无中膜层平滑肌坏死及弹力膜断裂现象.结论: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同品系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万云乐;徐丽;沈文律;罗义刚;李幼平;李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黏液分泌变化和肿瘤相关抗原表达对胆囊癌早期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黏液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对50例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10例慢性胆囊炎的黏液分泌和CEA、CA50、E-cad及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胆囊癌与胆囊炎和腺瘤相比,分泌硫酸黏液明显减少,唾酸黏液显著增多(P<0.05).胆囊癌CEA、CA50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和胆囊炎组(P<0.05),而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伴有转移者E-cad表达更低.胆囊癌PCNA LI高于胆囊炎和腺瘤组(P<0.01).CEA、PCNA过度表达者其3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E-cad过度表达者其3年生存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黏液组化染色和CEA、CA50以及PCNA检测可能有助于胆囊腺瘤恶变和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且CEA、PCNA和E-cad检测可作为胆囊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严粉琴;柳凤轩;阎晓初;刘丽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凋亡与肿瘤内细胞毒淋巴细胞和LMP-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活检组织38例,采用TUNEL法定量检测鼻咽癌细胞凋亡程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LMP-1表达情况和肿瘤内TIA-1+细胞毒淋巴细胞数.结果: (1) 38例鼻咽癌组织学分为角化性鳞癌7例,非角化性癌 8例,未分化癌23例.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72.3、74.6和30.7.角化性鳞癌和非角化性癌与未分化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 38例中LMP-1阳性病例19例,占50%.除外角化性鳞癌后,LMP-1阳性组平均凋亡指数为51.7,高于LMP-1阴性组的37.3,差异有显著性(P<0.05);(3) 每1 000个癌细胞范围内浸润的TIA-1+细胞数为3~75个;在角化性鳞癌中平均12,低于非角化性癌和未分化癌(平均21.4),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外角化性鳞癌后,TIA-1+细胞数多者凋亡指数较高(r=0.4047, P<0.05).结论∶(1) 鼻咽癌细胞凋亡程度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差异有显著性; (2)鼻咽癌组织内TIA-1+细胞数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中有差别;(3) 非角化性鼻咽癌组织中,LMP-1阳性者凋亡指数高,TIA-1+细胞数多者凋亡指数高.说明细胞毒淋巴细胞和LMP-1的表达具有促进鼻咽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姚敏;刘强;顾永平;潘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3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与随访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描述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侵袭性生长、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组织学特性;提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合理分级及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论: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理诊断、分级、预后有实际意义.
作者:彭朝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170、p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化疗对上述两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组共56例NSCLC(其中腺癌26例,鳞癌30例)患者p170、p27的表达.结果:(1)未化疗组(A组)p170阳性率为50%(10/20);化疗后(B组)阳性率为77.78%(14/18);未化疗但经随访了解以后化疗效果不佳组(C组)为88.89%(16/18).B、C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p27 3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肺鳞癌阳性指数(LI)与腺癌及癌周正常支气管上皮3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肺癌组织中p170表达对肺癌化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可提示疗效.p27基因表达与化疗无关,但与组织类型有关.
作者:卢山珊;朱启建;王群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快速冷冻切片是一种在术中做出病理诊断以便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快速诊断技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常因组织微小,制作不出良好的切片而难以作出病理诊断.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出一种快速简便的微小组织冷冻切片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朱玉红;吕增华;闫曰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十分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结果的影响甚大,作者在大量的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并经多次验证,结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蒋海鹰;颜亚晖;郑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描述4例膀胱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男女各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6、27、36、8岁.肿瘤直径分别为3、4、3及5 cm.主要临床症状为肉眼血尿或排尿困难.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成分为梭形细胞, 胞质嗜酸性,有大的卵圆形至梭形泡状核,有1~2个明显的核仁.分裂象少见,无不典型核分裂.3例免疫表型:3例Vim呈弥漫阳性;α-SMA(2例)及MSA(1例)局部少数细胞阳性;2例AE1/AE3多数细胞呈阳性.Des、Myo及EMA均阴性.3例术后分别随访40、16、14个月无复发,1例为近期病例.结论:病损为一种良性、非肿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殖,要避免误诊为恶性.
作者:刘群;张传森;刘风军;李凤芝;高钟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在中小医院开展有一定的困难.相对而言,免疫组化工作却有一定的基础.但因肾活检免疫组化技术与普通的免疫组化技术仍有着一定区别,较一般的免疫组化要求更高.10年来,笔者行6 000多例肾活检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查,摸索出一套较为成形的肾活检免疫组化技术,这里对该技术的要点及其染色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作者:余英豪;郑智勇;曾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高寒地区野外常见意外事故烧伤后再发冻伤,形成烧冻复合伤.由于烧伤或冻伤的程度不同,除了引起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外,同时可导致机体其它脏器的损害而合并一系列并发症[1].作者介绍实验动物(家兔)在野外寒冷自然条件下,造成烧冻复合伤时,睾丸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早期救治提供依据.
作者:隆孝才;王昌成;朱海荣;李启华;龚正禄;马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1例血管内淋巴瘤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原位杂交检测与EB病毒的关系,并文献复习. 结果:女性, 48岁,不明原因发热伴体重下降3个月,CT扫描示子宫肿块而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病理学检查发现瘤细胞位于血管内,伴少许管周浸润.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LCA)和CD20(L26)呈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显示EBERs阴性.患者经CHOP联合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结论:血管内淋巴瘤是一种极罕见的B细胞肿瘤,此瘤的诊断只能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上应予以积极联合化疗.
作者:刘艳辉;庄恒国;林华欢;林秋雄;骆新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LSCM)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精度的显微镜系统,它在显微镜成像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对于组织内或细胞内部微细结构的观察以及生物样品的定性、定量和定位观察均有很大的优越性[1,2].目前文献报道多限于活细胞生物样品的检测,对于固定的组织和细胞,特别是免疫组化染色后标本的观察很少涉及.作者拟就免疫组化染色后标本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吴名耀;吴贤英;郑瑞明;李乔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阐明多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多囊性肾细胞癌,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 结果:肿瘤由厚的假纤维被膜环绕,瘤体全部由大小不等的囊腔及无膨胀性实性结节的薄的间隔构成,囊腔被覆透明细胞,异形性小,间隔内含聚集的透明细胞上皮巢. 结论:多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术前影像学、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的肉眼特征均与囊性肾瘤、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相似.重要的是本瘤缺乏肉眼所见的膨胀性实性结节.显微镜下的关键特征是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
作者:周景;丁华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阐明胸膜肺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关键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进行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纯间质性恶性肿瘤,好发于12岁以下的儿童及婴幼儿,起源于肺、胸膜或纵隔的原始细胞,镜下可见原始胚胎性的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瘤细胞有呈巢趋势,酷似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肿瘤原始胚基成分,免疫组化未见有上皮细胞及其他间叶成分标志的表达.另一种成分为梭形细胞,除表现为纤维肉瘤特点外,还向横纹肌肉瘤分化.结论: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应与肺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
作者:陈旭东;周晓军;徐新宇;陈忠豪;吴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和PTEN表达,探讨其在星形细胞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110例,8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用端粒酶原位杂交检测盒检测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用LSAB法检测PTEN表达.结果:星形细胞肿瘤端粒酶活性和PTEN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55/110)和39.1%(43/110).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端粒酶活性程度升高(P<0.01).端粒酶活性与PTEN表达有相关性(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星形细胞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端粒酶活性可能是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标记物,PTEN蛋白可能对端粒酶的活性有调节作用.
作者:王东林;施公胜;鄂群;黄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