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年11期文献
  • 皮肤黑色素瘤中自噬基因 Beclin 1和 MAP1 LC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自噬基因Beclin 1和MAP1LC3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探讨自噬与黑色素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标本(包括正常表皮、表皮痣、放射性生长阶段的黑色素瘤、垂直生长阶段的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中Beclin 1和MAP1LC3的表达。结果随着肿瘤的进展,瘤细胞胞质中 Beclin 1和 MAPLC3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05)。正常表皮、表皮痣、放射性黑色素瘤、垂直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中Beclin 1、MAP1LC3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5%、58%、49.5%、17%,100%、95%、50%、44.4%、17%(P<0.05)。结论黑色素瘤中Beclin 1和MAP1LC3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呈负相关,且二者表达与预后因素有关。

    作者:苏远婷;江从军;吴礼高;武士伍;张汝芝;金慧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645例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分析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1645例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经皮肾活检的1645例标本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1645例肾活检穿刺成功1597例,成功率为97.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8.56%,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8.7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比例较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多,其次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苏南地区高血压性肾损伤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较苏北地区多见,而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则低于苏北地区。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江苏地区常见的肾小球病,其中以IgA肾病发病率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多见;某些肾脏疾病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

    作者:弓玉祥;陈平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4例肠系膜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4例肠系膜淋巴管瘤临床症状多样化,以腹部胀痛不适多见。术前影像学检查:2例CT示淋巴管瘤,5例仅提示囊性占位,2例诊断为其他肿瘤,3例肠梗阻或肠扭转或肠套叠,2例未见明显病变。病变主体多位于肠系膜并累及肠壁,镜下呈多房囊腔,内衬单层扁平细胞,管腔内可见淋巴液及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均表达D2-40。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属良性肿瘤,应警惕并发症,术前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诊断,明确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杨;涂频;余波;章如松;周晓军;沈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08例前列腺癌根治标本全器官取材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应用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的全器官取材方法观察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系统性全器官取材前列腺癌根治标本108例,并复习相关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5~80岁(平均68.1岁),术前血清PSA平均值18.3μg/ml。病理分期:pT2期59例(54.6%,59/108),其中14例为pT2a期(23.7%,14/59),5例为pT2b期(8.5%,5/59),40例为pT2c期(67.8%,40/59);pT3期49例(45.4%,49/108);pT3a期29例(59.2%,29/49),其中pT3b期20例(40.8%,20/49)。84例同时送检盆腔淋巴结,3例可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6%)。 Gleason评分:9例≤6分(8.3%),66例为7分(61.1%),33例≥8分(占30.6%)。29例存在Gleason 5生长方式。切缘状况:28例(25.9%)呈切缘阳性,21例为pT3期(75%),15例(53.6%)存在Gleason 5生长方式。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pT2期肿瘤术前PSA平均值14.00μg/ml,肿瘤累及针数≤2针者占68.5%,>5针者占4.3%;pT3期肿瘤术前PSA平均值23.82μg/ml,肿瘤累及针数≤2针者占19.6%,>5针者占28.3%。 pT2期与pT3期肿瘤活检累及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活检指标在Gleason 6分者81.3%根治标本上升为7分或以上。结论要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分级及切缘状况评估需全器官系统化取材前列腺癌根治标本。 PSA水平、Gleason评分、肿瘤累及针数是前列腺癌术前临床分期和危险度评估的良好指标。

    作者:肖立;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筛选并初步分析不同 HER-2水平的人乳腺癌 BT474细胞内miRNAs差异性表达

    目的:检测两株人乳腺癌细胞BT474和BT474/siRNA HER-2微小RNA( miRNAs)的表达,初步筛选与HER-2相关差异性表达的miRNAs。方法用干扰RNA技术沉默人乳腺癌细胞株BT474中HER-2基因的表达,利用miRNA芯片技术比较两株细胞BT474和BT474/siRNA HER-2内miRNAs的表达。结果差异倍数>2且P<0.05,与HER-2相关的miRNAs有338个;其中110个miRNAs上调,228个miRNAs下调。结论用miRNA芯片技术可以筛选人乳腺癌BT474细胞在不同HER-2水平差异性表达的miRNAs,进一步分析筛选,有望在乳腺癌中寻找到与HER-2相关的miRNAs。

    作者:朱桂璐;许成辰;吴正升;吴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子宫颈病变组织中HPV 16感染与TLR4介导的PI3 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子宫颈病变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 TLR4)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6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2例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ilial neoplasia, CIN)以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LR4、PI3K、AKT、NF-κB蛋白的表达;抽提石蜡组织总DNA,用PCR法检测组织中HPV 16的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子宫颈炎、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LR4、PI3K、AKT和NF-κB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2.0%、59.4%、77.8%,28.0%、56.3%、73.0%,24.0%、56.3%、79.4%,8.0%、48.4%、81.0%,并且随着子宫颈病变的加重表达增强(P<0.05);HPV 16在3组子宫颈病变组织中的感染率分别为8.0%、48.4%和81.0%(P<0.05)。 TLR4、PI3K、NF-κB蛋白及HPV 16均与子宫颈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PI3K和AKT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NF-κB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LR4分别与HPV 16(r=0.303,P=0.015;r=0.633,P=0.000)和PI3K(r=0.254,P=0.045;r=0.386,P=0.003)密切相关;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3K与AKT密切相关(r=0.298,P=0.018)。结论 HPV 16感染上调TLR4在CIN中的表达,TLR4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共同作用对子宫颈上皮从炎症→CIN→子宫颈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PV 16的感染可能是影响通路分子表达改变的前提条件。

    作者:石海燕;左艳丽;林齐睿;李巧稚;胡维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乳腺肿块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学诊断与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62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缘、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纵横比、腋窝淋巴结及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共检出314个肿块,超声影像学诊断乳腺良性肿块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7.3%,误诊率为2.7%;超声影像学诊断乳腺恶性肿块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9%,误诊率为7.1%。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良恶性肿块在肿块形态、边缘、回声、微钙化、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等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超声影像学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并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作者:李安洋;孟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EB病毒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乳腺病变组织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EBV DNA、RNA、蛋白质水平,分析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标记246例乳腺病变均未检测到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 PCR法在乳腺癌(12/23)、原位癌(0/10)以及乳腺良性病变(0/15)中检测到EBV DNA,但用地高辛标记的EBV DNA探针对4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包括PCR扩增阳性的12例乳腺癌标本)进行ISH检测,在癌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内均未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采用LCM PCR检测12例PCR扩增阳性和12例阴性乳腺标本的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在12例PCR阳性标本的间质细胞中扩增出EBV DNA,癌组织中未检出EBV DNA。用EBV RNA探针和ISH方法在7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BER表达。结论在该文选择的标本中,乳腺癌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无关。

    作者:潘鑫艳;王靖彦;黎贵芸;徐文漭;王丽;宋蜀伶;杨举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癌组织中Nek2、Plk1和Cdk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Nek2、Plk1和Cdk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中Nek2、Plk1和Cdk1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Nek2、Plk1和Cdk1的阳性率分别为64%(51/80)、79%(63/80)、85%(68/80),正常胃黏膜组织中Nek2、Plk1和Cdk1的阳性率分别为15%(3/20)、10%(2/20)、20%(4/20),胃癌组织中Nek2、Plk1和Cdk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ek2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 Plk1、Cdk1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显著相关性( 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P>0.05)。 Nek2与Plk1、Plk1与Cdk1、Nek2与Cdk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 Nek2、Plk1和Cdk1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者对胃癌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LC3B的表达及其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自噬标志物LC3B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蛋白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例正常子宫颈和126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LC3B及Ki-67的表达。结果 LC3B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颈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3B与 Ki-67表达呈负相关(rs =-0.248,P<0.05)。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LC3B的表达降低,自噬活性减弱可能促进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该发现为进一步探究自噬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作者:赵洪萍;周颖;万安;赵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xTAG液相芯片技术用于肺癌 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适用性

    目的:分析肺癌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突变,以Sanger测序法为参照,探讨xTAG液相芯片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适用性。方法随机选择1139例Ⅰ~Ⅳ期肺癌组织标本,提取DNA,分别采用xTAG液相芯片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评价xTAG液相芯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液相芯片法:共1134例患者获得基因突变检测结果,Sanger测序法:共1105例患者获得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9.56%和97.01%。以San-ger测序法为参照,xTAG液相芯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9%和94.54%,两种方法均检出少数样本存在双外显子突变。两种方法检测出的突变型别完全吻合。结论采用xTAG液相芯片法可有效检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实现突变分型,且相对测序法更方便、高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元杰;汪威;付莎;刘芳;郭婧;邵建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替莫唑胺对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在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 TMZ)降低胶质瘤侵袭性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数生长期的C6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TMZ处理10、30、60、120、180和240 min组,每组各15例,动态监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放射免疫法)、C6细胞内 p53蛋白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和细胞凋亡水平( AnnexinV-FITC法)。制备体外胶质瘤的侵袭模型,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胶质瘤的侵袭性。结果 TMZ作用于C6细胞后,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明显增加,于120 min时含量多(P<0.01),其后开始减少。 C6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于处理后120 min达高峰(P<0.01),其后逐渐减少。 TMZ作用于体外胶质瘤侵袭模型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降低。结论 TNF-α介导TMZ降低胶质瘤侵袭性,此作用可能是由于TMZ促进C6细胞释放TNF-α,增加的TNF-α又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所致。

    作者:王健;贾永森;赵喜庆;秦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Ki-67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Ki-67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24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并比较Ki-67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Ki-67的增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肿块较大者中Ki-67增殖指数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肿块较小者,ER、PR阳性者中Ki-67增殖指数低于ER、PR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按中位年龄50岁进行分组时,≤50岁组与>50岁组的Ki-67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按≤40岁及≥60岁分为年轻组及老年组时,年轻组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老年组。结论 Ki-67在三阴型乳腺癌、年轻患者、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较大及ER、PR阴性组中的增殖指数较高。 Ki-67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莹;任占平;张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0例乳腺外Paget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外Paget病( extramammary Paget’ s disease, EMP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EMPD的临床病理资料,复习存档HE切片,采用EnVision两步法对20例EMPD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随访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EMPD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53~88岁,中位年龄70岁。眼观:皮损呈湿疹样改变;镜检:表皮内见数目不等的Paget细胞呈单个散在、巢状或腺样分布;免疫表型:20例均表达CK7,不表达CK5/6、p63。23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复发8例,4例复发后死亡,复发8例中6例切缘阳性。统计学分析显示,有真皮层浸润组和无真皮层浸润组(P<0.01和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切缘阳性组和切缘阴性组(P<0.01和P<0.05)的复发率和病死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病变范围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K7是Paget细胞较敏感和特异的免疫标志物,肿瘤伴表皮下浸润、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征。

    作者:刘颖;张新华;余波;石群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管源性肿瘤中ERG蛋白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ERG蛋白在各种血管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ERG蛋白在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血管源性肿瘤(血管瘤12例、上皮样血管瘤5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5例、Kaposi肉瘤3例和血管肉瘤5例)和2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中ERG和CD31蛋白表达。结果30例血管源性肿瘤均弥漫性表达ERG和CD31, ERG表达与血管源性肿瘤类型和良恶性无关,ERG表达与CD31表达相一致。2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中,除1例上皮样肉瘤表达ERG外,其余均不表达ERG。 ERG在血管源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6.7%。结论 ERG是一种高度敏感和比较特异性的血管源性肿瘤标志物,可与CD31联合应用于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红莺;黄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细胞肺癌中M3R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毒蕈碱胆碱受体3(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 3, M3R)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中的表达,探讨M3R表达与SCLC分期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60例SCLC(局限期和广泛期各30例)癌组织中M3R的表达,与正常肺组织对比观察M3R表达的差异;回顾性分析所有SCLC病例的病史、体征、支气管镜、胸部CT、颅脑CT、骨扫描、腹部CT等检查,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M3R在SCL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M3R在局限期和广泛期SCL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3R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是否吸烟有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3R阴性者的生存期较阳性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CLC癌组织中M3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M3R表达与SCLC预后有相关性。

    作者:何花;马爱玲;张淑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期阴道葡萄状肉瘤1例

    患者,21岁。因发现阴道内肿物7个月余、肿物明显增大10天入院。患者行孕前体检时外阴、阴道、子宫颈等女性生殖系统均未发现显著异常,于7个月前自然分娩时阴道突出一肿物,未予任何治疗,10天前患者出现腹痛、阴道黄色分泌物增多、大腿内侧疼痛,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肿块较前有明显增大,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妇检:阴道前壁、右侧壁可触及质软包块,上达穹窿,下达阴道口,大小10 cm ×8 cm。彩超示:盆腔右下方靠近会阴部似可见低回声团。

    作者:许梅;赵跃武;任颖;薛霜;孔令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横纹肌瘤样间叶性错构瘤1例

    患者男性,32岁。发现颏部皮肤乳头状隆起3年。全身其他部位皮肤及黏膜未见类似病变,血、尿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本院以颏部皮肤隆起性病变收治,完成各项检查后行病变切除术。

    作者:吴楠;魏雪;余波;陆珍凤;周晓军;吴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Leica全自动染色封片一体化工作站在病理常规制片中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大中型医院规模的扩大,病理工作量也随之增长,传统的手工操作难以适应大批量制片工作的要求。全自动染色封片机以其操作量大、稳定性好、效率高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病理实验室接受并使用,并逐渐替代手工操作[1]。本科室自2009年引进 Leica ST 5020+CV5030全自动染色封片一体化工作站应用于常规制片,取得了良好的制片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朱育连;张丽芳;郑巧灵;苏哲彬;吴在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并单侧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女性,51岁,5个月前行双侧乳腺肿物粗针穿刺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双侧乳腺浸润性癌;穿刺标本免疫表型:左侧乳房浸润性癌细胞PR(++)、E-cadherin(+)、HER-2(++), ER(-);右侧乳房浸润性癌上皮细胞E-cadherin(+);ER、PR和HER-2均(-)。患者无乳腺癌家族史,穿刺术后给予化疗,化疗后左侧乳房肿块明显减小,右侧乳房肿块无明显变化。遂行手术治疗。体检:双乳对称,大小正常,双乳皮肤无红肿、溃疡,无“酒窝征”、“橘皮样”变,双乳头对称,无固定、回缩、高抬,无乳头溢液、乳头糜烂,于右侧乳腺12点方向距离乳头3cm处扪及一大小8.0cm×4.5cm肿物,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于左侧乳腺12点方向距乳头约6cm处扪及一大小4.0cm×2.0cm肿物,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左侧腋下触及一大小2.0cm×2.0cm淋巴结,质实,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CT示:双侧乳腺上部增大,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块影,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左侧大小2.8cm×2.9cm,右侧大小2.6cm×3.9cm,左侧腋窝可见肿大淋巴结。双肺野清晰,双肺内未见明确病灶。纵隔无肿大淋巴结,心包及胸腔无积液。

    作者:肖学文;张兰凤;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侧鼻腔软骨肉瘤1例

    患者女性,31岁,因反复鼻塞、流涕、打喷嚏2年入院,自感嗅觉减退,无明显头疼、头晕等不适。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鼻前庭未见异常,鼻腔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右侧鼻腔明显狭窄,双侧鼻腔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鼻中隔向右偏曲,双侧中鼻道可见表面光滑暗红色肿物,与双侧鼻中隔黏膜及下鼻甲粘连,并延伸至后鼻孔,鼻咽部无异常新生物及分泌物。 MRI示:鼻腔内见不规则等T1、混杂长T2占位病灶,病变向后部分突入后鼻孔, T2 WI内见不规则条状低信号。边界尚清楚,病变大小3.7 cm ×3.6 cm,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1、2)。

    作者:宋新兰;付娟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男性乳腺黏液癌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块2年入院。实验室检查:催乳素48.19 ng/ml,孕酮1.0 ng/ml。乳房B超:左侧乳腺区探及一33 mm ×15 mm大小低回声团(图1),肿瘤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内可见少许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团块内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弹性图像(主要用于评价病变的质地)显示:病灶范围内绿色和蓝色所占比例相近(弹性评分为3分)。遂于2012年11月13日行左侧乳腺肿块切除术,11月27日再次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作者:施倩;毛卫波;朱忆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胃血管球瘤3例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形态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3例胃血管球瘤中男性1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小者40岁,大者60岁。肿瘤部位:发生于胃窦2例,胃体1例。肿瘤大直径均<2 cm。组织学类型均为经典型。镜下见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呈巢团状或梁索状排列,瘤细胞呈圆形,均匀一致,胞质透亮,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actin和SMA。结论胃血管球瘤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副神经节瘤相鉴别。

    作者:吴若实;王丽丽;韩安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中RHAMM和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介导运动的受体( receptor for hya-luronan-mediated motility, RHAMM)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在人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肝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67例HCC及相应癌旁组织,用 RT-PCR技术检测 RHAMM 和HIF-1α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HCC中RHAMM和HIF-1α mRNA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且呈正相关( P<0.001)。二者与患者HBsAg阳性、Child-Pugh分级、血清 AFP 水平、微血管侵犯、肿瘤有无包膜、大血管癌栓均无显著相关( P>0.05);与癌灶数目、Edmondson分级、TNM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 P<0.05)。 HIF-1α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结论RHAMM和HIF-1α与 HCC 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RHAMM可能参与肿瘤微环境缺氧条件下细胞的转变过程。

    作者:陈俊林;赵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对2例分别原发于卵巢和输卵管的癌肉瘤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7岁,双侧卵巢均可见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构成。免疫表型:肿瘤上皮及间叶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不表达desmin、CD34和HCG。部分淋巴结可见转移瘤。例2,57岁,左侧输卵管腔内见一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共同构成。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和vimentin,间叶成分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结论原发性卵巢和输卵管癌肉瘤少见。需与未成熟性畸胎瘤、分化差的癌、卵巢及输卵管肉瘤等鉴别。该肿瘤病程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作者:向亚莉;韩安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中PcG相关蛋白RYB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cG相关蛋白RYBP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HCC及癌旁组织中RYBP的表达,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YBP在HCC中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33.3%(25/73)、65.3%(49/73),RYBP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直径及血清AFP水平有相关性(P<0.05)。结论 PcG相关蛋白 RYBP 表达降低可能与 HCC密切相关。

    作者:闫萌;谭盛葵;肖胜军;侯巧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伴脂肪瘤分化室管膜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脂肪瘤分化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伴有脂肪瘤分化室管膜瘤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PAS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组织中除具有典型室管膜瘤结构和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外,还有多少不等、成片或散在的脂肪细胞。免疫表型:S-100、GFAP、EMA广泛强阳性,CK、NF均阴性。 Ki-67增殖指数较低(<2%),部分可达20%以上。特殊染色:PAS染色脂肪样细胞阴性,脂肪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室管膜细胞典型结构。结论伴有脂肪瘤分化室管膜瘤在室管膜瘤结构基础上可见大量脂肪细胞,需与黄色瘤型室管膜瘤及伴有脂肪分化的其它颅内肿瘤鉴别。光镜观察结合免疫表型、特殊染色可资鉴别。

    作者:赵海燕;张彦;邓永键;刘巍;黄冠;韩慧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体体液脱落细胞冷冻切片的可行性分析与临床应用

    体液细胞学检查是基层医院病理科的常规工作之一,多数病理医师采用离心后取沉淀物直接涂片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由于直接法观察细胞数量有限,且体液中脱落的微小组织涂片时染色不佳,影响阳性检出率。常规细胞石蜡切片将体液沉淀物制成切片后观察微小组织,耗时长(至少48 h )。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并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本文对人体体液细胞快速冷冻切片进行探讨和临床应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余合林;余晗;杨湘伟;谭云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沉降式宫颈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常见问题分析

    液基细胞学检查与传统的宫颈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稳定的制片质量是保证检查率的重要因素。液基细胞学技术目前常见方法有模式和沉降式制片技术等,在宫颈沉降式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中,常存在一些普遍的制片质量或者染色质量问题,此文针对国产沉降式宫颈液基细胞学制片质量不稳定现状,通过总结和分析多家医院的沉降式液基细胞学制片质量、设备故障等常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作者:郑汉城;施全;李丽萍;曹毅;夏健清;曾荣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功能超声波组织处理仪在常规标本批量快速处理中应用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从常规取材至发出病理报告耗时3~5天。为方便患者、减少就医等待时间,便于临床医师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常需要病理医师在短时间甚至当日作出明确诊断。超声波组织处理仪应用于快速石蜡制片,大大缩短了组织处理的时间,制片质量与常规制片无明显差异。然而,传统的超声波处理仪只能对单例或几例标本进行操作,且组织处理使用的试剂具有高毒性和易挥发性,不仅不能满足日常病检工作的需要,而且对技术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科室采用集固定、脱水、透明于一体的环保生物处理试剂,应用于新型多功能超声波组织处理仪( JYCL-2超声波处理仪),对常规中、小型病理标本进行快速批量处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洁;王艳芬;王璇;何燕;陈辉;章如松;马恒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薄切片染色方法的改进及体会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简称电镜)检查中,为确保检查的效率及拍片质量,所提供的超薄切片除应具备厚薄适中、平整、无刀痕和颤痕特征外,还需干净、结构反差效果好。由于生物样品本身结构的反差低,需经过重金属染色才能在电镜下显示清晰的超微结构。利用重金属离子对不同细胞结构的结合能力不同,使细胞内各结构对电子产生不同的散射能力,显示在荧光屏上,产生不同的反差[1]。以往实验均采用铀-铅双染法进行染色,由于该染色方法影响因素较多,结果常不稳定,故人们对染色液、染色方法和染色工具做了许多改进与探索[2,3]。近几年来河南中医学院病理实验中心对传统的染色方法“漂浮式滴染法”进行了改良[4],在关键的细节上给予注意和处理,有效地获得无污染的切片,现将具体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湘花;董修兵;孙丽敏;马超;李瑞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固定液对肾穿刺活检组织固定及染色差异的比较

    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开展肾脏病理的医院寥寥无几。山东省交通医院自2010年3月与济南齐鲁医学检验所合作接收来自全省的肾穿刺活检远程邮寄病理检验标本以来,截至2013年12月共接收3216例,前后选择4种固定液用于光镜标本的固定,对其染色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如下。

    作者:房爱菊;甄军晖;程凤凤;戴宗燕;石冉冉;孟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种简捷的内窥镜活检标本打包处理法

    随着临床上内窥镜微创检查的大量开展,胃肠道黏膜活检标本已成为病理检测工作的重点之一。改善内窥镜活检组织标本的制作流程,减少操作步骤,缩短操作时间很关键,作者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找到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顾维娜;庞亚丹;徐双双;于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肾穿刺活检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改进

    肾穿刺活检组织切片的制备是病理技术工作中一项特殊的技术,其制备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临床肾病诊治工作的开展。为提高肾穿刺活检组织切片制备技术、准确把握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作者收集141例肾穿刺活检组织标本,在组织标本的切割分配与固定、半薄切片的制备以及常规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方面,对肾穿刺活检组织切片的制备进行改良,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长乐;高丽丽;司海鹏;章如松;何燕;马恒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温度下环保透明剂对乳腺癌石蜡组织中ER/PR表达的影响

    环保透明剂对人体无毒无害,透明效果较好,已广泛应用于石蜡组织制片技术中[1,2],并有替代二甲苯的趋势[3,4]。作者发现在冬季室温较低的环境下,与其他季节相比,经环保透明剂透明处理的乳腺癌石蜡组织在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时,出现ER、PR阳性表达明显下降现象;在排除组织处理过程中其它影响因素后,将环保透明剂预温(25℃)后再进行组织透明处理, ER、PR 的表达恢复到平均水平。关于环保透明剂处理组织时的温度对免疫组化抗体表达结果的影响,国内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不同温度环保透明剂分组透明处理实验组织,结合免疫组化,探讨环保透明剂在不同温度下透明处理的乳腺癌石蜡组织中ER、PR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晓燕;武军驻;陈廷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抗酸染色中碱性品红用量分析

    抗酸染色主要使用对象是抗酸菌中的抗酸杆菌,其属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和动物结核病的病原体,常侵犯全身各组织及器官,尤其是以肺、淋巴结等多见。由于其内含大量脂质,故对一般染液不易着色,从而影响诊断及治疗。常规抗酸杆菌染色多采用传统的Ziehl-Neelsen法[1],但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易出现沉淀,滴染时切片上染液残渣易造成污染。本科室在配制染液时通过对碱性品红用量的调整及对比染色,能较好的显示抗酸杆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开军;孙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qRT-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microRNA的研究进展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核酸定量分析技术,因其具有重复性好、定量准确等优点,已成为核酸检测的重要方法。 microRNA 是核酸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可使用qRT-PCR技术进行检测。由于microRNA具有其特殊性,与mRNA的检测方法不完全一样,仍需进行深入探讨qRT-PCR技术分析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方式。现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程凯;余波;王建东;石群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IgG4相关性桥本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其成为近10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IgG4相关性桥本甲状腺炎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血清FT4降低,TPOAb、IgG4升高,组织中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明显的基质纤维化倾向和甲状腺滤泡上皮的重度变性。 IgG4相关性桥本甲状腺炎是桥本甲状腺炎的一种亚型,甲状腺素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更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损伤更明显的IgG4 HT患者可尝试早期应用皮质激素抑制免疫损伤。该文就IgG4相关性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董玮;王晓琳;王昭顺;芈如珊;刘静;曲美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WHO分类及其临床病理实践

    阑尾可发生各种肿瘤,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约占阑尾肿瘤50%以上,占胃肠道NET的20%。大宗病例报道显示,真正行阑尾切除术治疗的阑尾NET比例不足1%,许多肿瘤系其他原因行阑尾切除后行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1]。 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类癌”术语从整个胃肠道NET中剔除[2],至今国内许多病理学科对阑尾NET的诊断几乎还停留在“类癌”上。本文现对阑尾NET的WHO (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进行介绍,并结合新文献对一些临床病理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余英豪;陈远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伴有ALK基因融合的Spitz痣、非典型Spitz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Spitz肿瘤是一组发生于青年人,主要由梭形及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Spitz黑色素肿瘤包括良性的Spitz痣,恶性潜能未定的非典型Spitz肿瘤和Spitz样恶性黑色素瘤。目前通过皮肤病理学形态上鉴别惰性病变或是侵袭性致命肿瘤仍是一个难题。有研究表明, Spitz肿瘤存在包括ALK基因融合在内的多种基因融合,且这些基因融合肿瘤具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点。为此作者对17例伴有ALK基因融合的Spitz肿瘤(5例Spitz痣和12例非典型Spitz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基因融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组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2~35岁,病变以下肢多见,厚度1.1~6 mm,特征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梭形交错排列的黑色素细胞在真皮层呈丛状生长,除免疫组化ALK阳性外,所有病例均经FISH证实有ALK基因重排。经PCR检测确认,其中11例为TMP3-ALK融合(5例Spitz痣和6例非典型Spitz肿瘤),6例DCTN1-ALK基因融合均为非典型Spitz肿瘤。形态学上伴DCTN1-ALK基因融合的肿瘤瘤细胞更具多形性,且2例还有前哨淋巴结的转移。作者认为, Spitz痣/肿瘤存在明确的不同分子亚型,需要对伴有基因融合Spitz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佳菁(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 Merkel细胞癌存在RB基因突变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约80%的病例与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MCV)感染有关,病毒大 T 抗原持续表达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MCV阳性与阴性的Merkel细胞癌在临床表现和形态学上存在重叠,目前分析大多关注MCV阳性Merkel细胞癌的发生机制,对阴性病例则认识不足。本文应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5例MCV阳性和3例MCV阴性的Merkel细胞癌样本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发现两组病例在点突变、DNA拷贝数改变、插入缺失以及染色体重组等变异的总数上差异无显著性。此外,研究发现RB1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存在频发突变,3例MCV阴性病例均出现RB1基因无义突变导致截短蛋白产生,而阳性病例则未发现此突变类型。免疫组化结果证实病例均存在RB1异常调控。作者认为,大T抗原持续表达和宿主体细胞突变均能导致 RB1信号通路失调,可能是MCV阳性与阴性肿瘤表型相似的原因,提示Merkel细胞癌存在病毒依赖和非依赖两种发生机制。

    作者:张冲冲;林慧(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基因组改变的确认

    食管癌是具侵袭性的癌症之一,居全球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六位。全球约70%的食管癌患者在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90%)。目前,临床上对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有限,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然而,直到目前对于导致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的完整基因组事件仍知之甚少。本组对15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一次全面的基因组分析:其中1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71例进行外显子测序,在71例进行外显子测序的53例加上另外的70例未使用全基因组和全外显子测序,并进行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本实验确定8个明显突变的基因,其中有6个是众所周知的肿瘤相关基因( TP53、 Rb1、CDKN2A、PIK3CA、 NOTCH1、NFE2L2),另两个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未被描述(AD-AM29、FAM135B)。值得注意的是,FAM135B被确定为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并鉴定其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程度的能力。此外,MIR548K是编码在扩增11q13.3~13.4区域的microRNA,它是一种新的癌基因,功能实验证明MIR548K增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恶性表型。本组还发现几个重要的组蛋白调控基因MLL2(又称作KMT2D)、ASH1L、MLL3(KMT2C)、SETD1B、CREBBP 和EP30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频繁发生改变。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揭示一些体细胞变异主要与Wnt、细胞周期以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共享某些共同的致病机制,且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形成与饮酒有关。本文着重探讨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和致瘤性的途径,提高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策略。

    作者:崔淼;许春伟(摘译);张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例携带长度为6.4 Mb大小的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引起的额颞叶痴呆症与帕金森病表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

    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与帕金森病各种临床特征相关,且与外显率的减低相关。然而这种突变的原因尚未明确。该文报道1例新型携带长度为6.4 Mb大小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的家系。该例家系患者出现非典型临床表现,强烈提示为额颞叶痴呆以及晚发型苍白球锥体综合征,并分析该例患者与帕金森病表型-基因型的相关性。报道该例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特征,为明确候选的疾病影响因子,实验进行了家系遗传学分析,并且采用回归模型对既往发表的携带有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的病例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同时本组还评估α-突触核蛋白重复的长度是否影响疾病的外显率以及严重程度,额外的重复序列是否具有疾病修饰的作用。实验在该家系中发现了一个α-突触核蛋白位点上6.4 Mb大小的重复。神经病理学分析显示广泛的α-突触核蛋白病理以及少量的磷酸化tau蛋白病理改变。遗传学分析显示帕金森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疾病易感H1/H1微管相关蛋白tau单体型负荷增加。对既往发表的病例统计学分析显示重复序列大小增加,其疾病严重程度和外显率有增加的趋势。多元分析相应的风险比为1.17(95%CI:0.81~1.68)以及1.34(95%CI:0.78~2.31)。性别与疾病风险以及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与女性相比,男性疾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增加,多元分析相应的风险比为8.36(95%CI:1.97~35.42)以及5.55(95%CI:1.39~22.22)。该研究发现进一步扩展了α-突触核蛋白位点复制的表型谱。然而,在无其他额外危险因素作用下,位于重复区内基因序列大小的增加不太可能增加疾病风险以及严重程度。明确α-突触核蛋白位点复制患者表型异质性的疾病影响因素有助于对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的理解。

    作者:崔淼;许春伟(摘译);张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EGFR、KRAS 和 ALK+肺癌患者细胞形态学与分子检测的相关性

    目前越来越强调通过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亚型分类和分子特征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表明某些NSCLC中占优势形态学特征的肿瘤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不同基因突变或扩增( EGFR、KRAS、ALK均+) NSCLC病例是否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作者选择一组经PCR或FISH检测证实为EGFR、KRAS、ALK均+病例进行研究,并重点对肿瘤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与突变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

    作者:胡舜(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74046例阿尔茨海默病确认11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的Meta分析

    以往的文献报道确定了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LOAD)的11个易感基因位点;然而,这种疾病大部分的遗传风险仍无法解释。本研究对欧洲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进行了广泛、两个阶段的Meta分析。在第一(筛选)阶段,本研究使用基因分型和估算(包括7055881个SNPs数据),对以前发表的4个 GWAS 数据集进行 Meta 分析,包括17008例阿尔茨海默病病例和37154例对照。在第二(验证)阶段,对8572例阿尔茨海默病病例和11312例对照的11632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和测试。结合初筛阶段和验证阶段的综合分析,除APOE基因(编码载脂蛋白E)之外,有19个位点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性(P<5×10-8),其中11个是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联的新位点。

    作者:韩鸿雁;许春伟(摘译);李晓兵(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源γ-分泌酶的三维结构

    人源γ-分泌酶与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s disease, AD)发病直接相关,其组成复杂,由早老素-1( PS1)、PEN-2、APH-1和nicastrin 四个亚基组成。 AD 属于膜嵌入式蛋白酶,通过底物切割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细胞功能。异常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产生过量的淀粉样蛋白( Aβ)。 Aβ易在脑部发生沉积,从而诱发AD。本组通过低温电子显微镜单颗粒分析,报告分辨率为4.5 A°的完整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一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包含一个马蹄形的跨膜结构域和来自nicastrin亚基的一个胞外结构域( ECD),其包含19个跨膜束(TMs),ECD直接定位在跨膜束的蹄形成的空心空间上面。有趣的是, nicastrin胞外结构域在结构上类似于一个以谷氨酸羧肽酶 PSMA 为例的肽家族结构。这一结构为了解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韩鸿雁;许春伟(摘译);李晓兵(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区别非典型纤维黄色瘤与其他皮肤恶性梭形细胞肿瘤 p40比 p63更具特异性

    皮肤低分化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诊断非常困难,尤其是低分化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 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pSCC)与非典型纤维黄色瘤( atypical fibroxanthoma, AFX)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前研究认为 p63能够有效区别 AFX 与 SpSCC,但有文献报道在一些 AFX 中p63亦呈广泛表达,因而限制了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近来研究发现 p40免疫组化对鉴别具有鳞状分化的癌较p63更为有效,为此作者选择一组AFX 和SpSCC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张惠斌(摘译);余英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敬告作者

    本刊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经初审符合本刊征稿内容者,编辑部将及时发回执,注明稿件编号并通知作者缴纳稿件处理费;对通过专家审核的稿件,在进行文字和撰写规范编辑加工后,发送“退修意见单”给第一作者;如作者的修回稿符合退修要求,则进入待用状态。编辑部将根据各期中心内容遴选稿件,并在排版后用E-mail发送校对样稿和缴纳版面费通知。编辑部咨询电话:0551-65161102,投稿邮箱:lcsybl@163. 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19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1)样本的算术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 q检验用英文小写q;(9)概率用英文大写P(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F值等);(10)比值比用英文大写OR;(11)95%可信区间用95% CI表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是否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25个字;2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结构式要求,综述类论文用指示性摘要,各项描述是否准确,内容有无交叉,要删繁就简;3“前言”是否简明扼要,与“讨论”部分有无重复,“材料与方法”和“结果”的内容有无交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婴幼儿和儿童软组织中间型肿瘤的病理诊断

    婴幼儿和儿童软组织中间型肿瘤的主要特征:(1)病变主要涉及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如婴儿纤维瘤病、脂肪纤维瘤病、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和婴儿纤维肉瘤),更原始的间叶细胞(如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肌纤维瘤病[原来归入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而WHO (2013版)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归入血管周细胞肿瘤中],以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如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Kaposi型血管内皮瘤);(2)其生物学行为属中间类型,具有局部浸润性、破坏性或偶尔转移性;(3)病变主要好发于四肢、躯干或头颈部;(4)多为先天性,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或儿童,少部分可发生于成人。

    作者:赖日权;王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如何提高组织切片技术水平

    在常规组织制片中,切片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标本的观察效果[1]。好的切片机是整个制备过程的重要环节,要制备1张好的切片,病理工作人员必须将技术、知识和技巧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待切样品的质量是关键因素,而样品质量取决于前期处理工作的准确无误,包括固定、脱水、包埋等[2];必须选择正确型号的切片机以及合适的钢刀或一次性刀片;切片时需认真考虑样品类型、大小、厚度,兼顾操作者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其次,要切出高质量的切片,操作者丰富的经验必不可少。操作者必须懂得切片机的工作原理,对机器进行精细调节以达佳效果;能应对常见故障,消除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3];无论使用钢刀还是一次性刀片,切缘必须锋利,且不能有任何缺口或杂质附着。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WHO(2014)输卵管肿瘤组织学分类

    作者:许春伟(译);张博;薛卫成(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WHO(2014)子宫体肿瘤组织学分类

    作者:许春伟(译);张博;薛卫成(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WHO(2014)子宫颈肿瘤组织学分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WHO(2014)阴道肿瘤组织学分类

    作者:许春伟(译);张博;薛卫成(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WHO(2014)外阴肿瘤组织学分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