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早期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87.5%)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5),且术后的引流置管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vs 27.5%,χ2=9.52,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景瑞军;陈鑫;王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TC与TP方案应用于初次接受手术后化疗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晚期卵巢癌患者165例,TC方案组85例,TP方案组80例,收集其完整病例资料,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方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T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方案组的治疗总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T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组比较,TC组治疗期间的血小板下降明显高于TP组,但均不严重;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毒性明显低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耐受程度高,对延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琳;林安平;傅亚均;王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女性乳腺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女性乳腺肿瘤疾病患者173例,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切除病灶.结果 173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共切除291个肿瘤病灶,良性肿瘤病灶259个以乳腺纤维腺瘤(67.35%)为主,恶性乳癌病灶32个以浸润性导管癌(9.97%)为主.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复查肿瘤病灶清除率100%且无复发迹象,术后不良事件以出现血肿为主,发生率为2.92%.结论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女性乳腺肿瘤清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小.
作者:阎立昆;姚建锋;李伟;邱健;王小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中晚期肝癌患者化疗的疗效影响,探讨化疗联合应用抗乙肝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行化疗治疗同时抗乙肝病毒治疗、病例资料完整的乙肝后中晚期肝癌患者,以同期仅行化疗治疗的乙肝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生存期等指标.结果 抗病毒治疗组3个月、6个月病情稳定(SD)率分别为66.39%、45.08%,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6个月抗病毒治疗组AFP水平明显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6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HBV-DNA转阴率分别是为30.33%,49.18%,均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均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的患者.结论对于中晚期乙肝后肝癌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陈武松;邱其武;韩琴丽;钟卫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幕上Ⅱ级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幕上Ⅱ级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记录每个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rank法检验差异的显著性,对在单因素分析中P<0.05者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年龄、首发症状、术前KPS评分、肿瘤长径、肿瘤形态、肿瘤强化程度、病理类型、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放疗(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术前KPS评分、肿瘤强化程度、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放疗等因素对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影响更为显著(P值均<0.05).结论 患者的年龄、术前KPS评分、肿瘤强化程度、手术切除程度和术后是否放疗等因素,是影响幕上Ⅱ级胶质瘤的预后因素.
作者:朱文锐;田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囊内刮除术和囊外切除术对股骨巨细胞瘤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确诊为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患者96例,其中60例行囊内刮除术,36例行囊外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48个月内总体复发率.结果96例患者在随访48个月内无死亡病例,首次手术后24个月内66.7%出现复发,60例行囊内刮除术患者复发率为20.0%,36例囊外切除术患者复发率为0(P<0.05);按照Mankin评分标准对手术的效果进行评价,囊内切除术得分为(28.4±5.2)分,优良率为80.0%,囊外切除术得分为(22.6±4.3)分,综合评价优良率为55.5%.结论 对于骨巨细胞瘤,内囊刮除术能保持正常的解剖结构,但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囊外切除术能做到广泛切除,复发率低.
作者:李艳;伊航;李锦明;何智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化疗对女性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女性宫颈癌患者68例,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F方案化疗,实验组患者采用PF方案化疗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12个月生存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比例较高(P<0.05),且病情进展患者(PD)比例较低(P<0.05),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发生疼痛(P<0.05)和下肢麻木(P<0.05)的比例较高,其它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两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生存率较高.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可以显著增强化疗对女性宫颈癌的疗效,提高患者治疗后12个月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史佳萍;华燕艳;李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根治性全胃切除后进行空肠间置代胃术与单纯Roux-en-Y吻合术对胃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90例,根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空肠间置代胃术,对照组进行单纯Roux-en-Y吻合术.观察2组手术后血红蛋白浓度(Hb)、血浆前白蛋白(PA)、血浆总蛋白(TP)差异;采用Spitzer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术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2组患者Hb、PA、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Hb、PA、TP水平分别为(122.26±14.06)g/L、(325.48±11.62)mg/L、(64.05±3.54)g/L,对照组Hb、PA、TP水平分别为(133.65±18.26)g/L、(345.64±18.37)mg/L、(67.26±4.55)g/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Spitzer评分:研究组活动情况、健康状况、总分分别为(1.42±0.62)、(1.13±0.64)、(1.36±0.62),对照组分别为(0.85±0.65)、(0.71±0.66)、(1.14±0.59),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远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能够有效提高术后肠道吸收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龚志涛;黄亚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治疗,Ⅱ组采用2.0μg/kg舒芬太尼治疗,Ⅲ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2.0μg/kg舒芬太尼联合治疗.记录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后2、4、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P>0.05),3组患者的VAS镇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Ⅲ组各时段VAS镇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且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对癌痛的治疗效果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安全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作者:王艳冰;孟凡颖;李文亮;夏海波;陈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变化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直肠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超低位前手术切除组和开腹手术组.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诊并评定患者的肛门动力学以及肛门功能的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11.3±3.7)d、术中出血量(116.3±66.5)mL、手术时间(170.5±57.7)min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5±1.0)d上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肛门大收缩压、大静息压、静息向量容积以及收缩向量容积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肛门功能方面比较发现,腹腔镜手术组的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排便时间以及便意感方面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排便次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及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效果好,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习举云;李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手术成功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齐全的胃癌病例318例,其中胃上部癌82例,胃中部癌90例,胃下部癌146例.结果 3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M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手术根治情况、病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病理学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和组织学分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上部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P<0.05).结论 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认识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晓峰;李磊;聂双发;郭飞;杨东东;王贵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克唑替尼对治疗进展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进展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应用克唑替尼和多西他赛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存期.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6.7%,20.0%;控制率分别为93.3%、60.0%,实验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结论 克唑替尼对进展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其能否成为一线治疗药物,有待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
作者:丁永英;朱秀华;程先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实施肝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44例)和异氟醚组(S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IL-6的变化及差异,记录患者实施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并测量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结果 2组患者在实施切除术后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NK细胞浓度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IL-6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手术后1 d丙泊酚组NK细胞数量低于异丙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在手术后3 d血清中IL-6浓度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而异氟醚组仍高于麻醉前水平.丙泊酚组白细胞下降率(50.0%),低于异氟醚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对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但白细胞下降率低于异氟醚麻醉,对于白细胞较低的患者适合采用此方法麻醉.
作者:程勇;张晓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B超或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探讨佳的诊断方式.方法 按性别和年龄采用1:1配对研究方式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在掌握其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和AFP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到直径和AFP的佳分界值,进而比较B超和AFP单用或联用时诊断HCC的效果.结果 病例组患者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和血清AFP值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53±1.88)cm vs.(2.10±2.12)cm,T=4.441,P<0.01;(211.61±322.77)ng/ml vs.(110.08±211.81)ng/ml,T=2.324,P=0.023].利用B超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69,虽然大于AFP诊断时的曲线下面积0.61,但2个面积值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Z=1.30,P=0.09).利用B超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值诊断HC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但B超联合AFP的诊断特异度高,达到了96.3%.利用AFP诊断和B超诊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χ2=156.755,P<0.01),并且2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57,P=0.023).结论 B超和AFP在HCC的诊断上具有明显差异,并且一致性较差,单独使用B超诊断时的灵敏度较单独使用AFP诊断时要高,但两者联合诊断时的特异度要明显优于其单独使用时的诊断模式.
作者:李建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对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与体外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后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靶区、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在完成全部放疗后宫旁残留进行宫旁后程加量,用ONCENTRA治疗系统分别设计三维后装放疗计划及体外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利用体积直方图分别评价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比较两组间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受照剂量的差别.结果 两种放疗方法均能很好覆盖靶区,满足计划要求,三维插植后装放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24±1.21)Gy、(2.98±1.01)Gy、(2.43±0.87)Gy,膀胱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04±0.58)Gy、(1.82±0.56)Gy、(1.46±0.32)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1.37±0.61)Gy、(0.91±0.24)Gy、(0.76±0.19)Gy.体外调强放射治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4.84±1.34)Gy、(4.32±1.12)Gy、(3.76±1.01)Gy,膀胱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43±1.12)Gy、(3.10±1.02)Gy、(2.69±1.01)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37±0.98)Gy、(2.05±0.78)Gy、(1.77±0.88)Gy.与体外调强放疗计划对后程加量中相比,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对直肠、乙状结肠、直肠的剂量更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图像引导下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在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保护更好,将能降低膀胱、乙状结肠、直肠并发症出现概率.
作者:钟沛霖;冯梅;程燕铭;李秀华;郭爱华;蔡勇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紫杉醇联合卡铂(TC)治疗晚期(ⅣB期)及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传统的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TP)进行比较.方法 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患者116例,其中TC组患者52例,应用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TP组患者64例,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TC组和TP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化疗前曾接受手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C组与TP组有效率(PR+CR)分别为38.5%(20/52)、40.6%(26/64),疾病控制率(PR+CR+SD)分别为59.6%(31/52)、57.8%(37/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和TP组中位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7%,低于TP组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组Ⅲ~Ⅳ级骨髓抑制、肾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和TP方案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是TC方案可明显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因而在治疗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时值得应用.
作者:宋丹;孔为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LAP组)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组(OP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LAP组与OP组相比,手术时间无差异性,但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吗啡用量、术后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有差异性(P<0.05);腹胀排气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血清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有差异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有差异性(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以减小手术创伤,加快恢复胃肠道功能,可能与提高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有关.
作者:李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医生诊断和患者自身情况,分别选择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实验组),每组各50例.随访治疗前后2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治疗效果、免疫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常规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化疗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表达.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总有效率(48%)远远高于对照组(26%)(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肾功能异常、心率异常、肢端麻木和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实验组(P均<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治疗肺癌患者感染率低、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杜先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51例脑胶质瘤患者,并选择同期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取简易智精神能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析2组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分析脑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随访期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间MMSE和MoCA评分.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胶质瘤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和KPS评分显著相关(P<0.05,P<0.01).所有患者随访1年,21例死亡,30例存活;死亡组患者入院MMSE和MoCA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胶质瘤的病情进程有关.
作者:胥明;周小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甲状腺癌的病患420例,对其按时间段进行分组,7年为1个时间段,研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变化,并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2001-2007年与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在相对应的年龄上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每个时间段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集中在41~50岁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07年和2008-2014年2个时间段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性别上均为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07年和2008-2014年2个时间段的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病灶的单发与多发以及肿瘤直径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患者无论从性别、年龄、病灶的多寡还是肿瘤直径以及淋巴结清扫阳性率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癌全切手术组和次全切手术组对比发现,全切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上与次全切手术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全切手术和次全切手术2种手术方式在甲状旁腺损伤(10.00%/6.00%)、喉返神经损伤(10.00%/8.00%)以及喉上神经损伤(5.00%/7.00%)的发生率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其发生发展,不同手术方式影响到甲状腺癌预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樊华;李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79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9例,采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0例,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组.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24 h及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等体液免疫指标.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2组患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CRP水平又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优点,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李民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10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分阶段治疗,观察组予综合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指标上2组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创面愈合时间、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疗效上,对照组治愈率30.48%,总有效率83.81%;观察组治愈率48.57%,总有效率95.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郭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为了提高分类和检索准确率从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提取感兴趣区域.方法 通过40幅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中得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直方图特征并利用此特征分别采用区域增长法和全阈值法分割100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医学图像,并利用面积大小差异和平均表面距离评价分割结果.结果 分割后的图像与手工分割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得出区域增长法与手工分割图像面积平均相差4.160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1个像素点而全阈值法分割后图像面积平均相差13.056%,平均表面距离相差3个像素点.结论 区域增长法比较适合分割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X射线医学图像.此研究不仅能提高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辅助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以后的食管癌医学图像分割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伊力扎提·阿力甫;木拉提·哈米提;严传波;阿布都艾尼·库吐鲁克;姚娟;杨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依据淋巴结总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淋巴结清扫位置,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组,术后6h内每隔2h测量并记录胸腔引流量,分析并探讨NSCLC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的相关性.结果 1)淋巴结总清扫数目与胸腔引流量体积呈正相关,淋巴结清扫数目越多,术后胸腔引流量体积越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适合采用SML的方法清扫淋巴结,尤其是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个以上的患者,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呈正相关;3)淋巴结清扫数目超过15个的NSCLC的患者经常接受系统性左右纵隔淋巴结清扫和肺门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呈正相关.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呈正相关,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越多,胸腔引流量越大.
作者:聂晓进;刘海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肝癌术后复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6例肝癌术后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2组均采用TACE+PMCT+PVC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比较治疗前后2组肿瘤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生存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FP、AFU、CA-199、ALT、AST、ALB、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2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肿瘤相关指标、肝功能情况,同时降低复发率,提高其远期生存率.
作者:刘河;吕文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晚期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GC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两组化疗效果、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受益率(DCR)及临床有效率(RR)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化疗耐受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42.0%(42/100),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18.2±1.3)个月,对照组2年生存率为29.0%(29/100),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13.9±1.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GC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化疗效果和生存率,降低化疗毒副反应的基础上增加患者化疗耐受性,在晚期膀胱癌患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缴宁;胡杰;赵彬;吴永吉;甄景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造血干细胞输注在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卵巢癌患者共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造血干细胞联合大剂量化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CR 30例,对照组为14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造血干细胞输注联合增加化疗剂量治疗卵巢癌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增加化疗剂量也会提高化疗的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反应.
作者:孙波;曹舫;姚安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耐受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进行前列腺癌治疗的患者首先进行内分泌治疗,然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耐受性较好组和耐受性较差组,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分析影响2组患者耐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者全部完成第1个周期的治疗,21例(24.4%)完成5个周期的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耐受较好患者的Gleason评分低、PSA值较低,Ⅳ期患者较少,血红蛋白值较高、治疗总周期和总治疗时间较长.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血红蛋白是影响患者耐受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主要受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血红蛋白影响.
作者:林思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肿瘤诊治中的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骨肿瘤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0例患者中102例行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检查,其中42例患者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40例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及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DR和CT在显示骨质增生、破坏、硬化和病灶边界等方面结果类似,但是DR在颅、脊柱、骨盆病灶、细微病灶、软组织阴影不如CT;DR在骨膜反应中表现良好,MRI在骨髓水肿和软组织的影响上特异性强,但是在显示骨膜增生、硬化、破坏、钙化等方面情况较差.DR诊断的正确率为91.20%,CT诊断的正确率为90.48%,MRI诊断正确率为95.00%.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正确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R平片为骨肿瘤的首选的检查方法,CT主要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MRI对软组织及骨髓水肿具有一定的优势,三者相结合对骨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判断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秦文;胡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良性肺部疾病患者56例和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和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均进行了开胸肺切除手术,然后按照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VEGF、MMP-9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并对治疗前后观察组和良性对照组患者的VEGF、MMP-9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按照患者病理类型检测VEGF水平为:腺癌(332.3±82.3)pg/ml,鳞癌(364.5±81.8)pg/ml,其他病理类型(375.8±88.6)pg/ml;所有患者的MMP-9水平分别为腺癌(199.4±82.2)ng/ml,鳞癌(183.2±102.6)ng/ml,其他病理类型(185.1±112.9)ng/ml,所有肺癌患者的VEGF水平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Ⅰ期患者的VEGF水平和MMP-9水平分别为(245.4±54.3)pg/ml和(141.2±58.2)ng/ml,明显低于其他分期患者VEGF水平和MMP-9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患者的VEGF水平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术前VEGF水平和MMP-9水平也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且与患者的分化程度相关.
作者:梁葳;章海波;黄壮荣;祝曙光;陈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CK19表达与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4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RNA和免疫组化检测CK19在子宫颈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 RT-PCR分析结果显示82个淋巴结中,11个淋巴结CK19高表达,71个淋巴结CK19低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1个CK19高表达淋巴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71个CK19低表达淋巴结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K19高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CK19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K19有可能称为宫颈癌转移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李琳;邢辉;覃小敏;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顺铂+培美曲塞化疗,治疗组在顺铂+培美曲塞的基础上加贝伐单抗,比较2组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ORR(CR+PR)和DCR(CR+PR+SD)分别为43%、85%,相比于对照组ORR和DCR的20%、69%,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呕吐、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无论在发生率还是在0~Ⅳ级分级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 mRNA含量为(70.6±12.3)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 mRNA含量为(67.4±11.3)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mRNA含量为(63.9±11.7)pg·mL-1,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及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贝伐单抗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抑制作用,目前可以作为1种较为理想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
作者:邱水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53联合紫杉醇在宫颈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进行实验研究,利用MTT实验对单独加入P53重组蛋白、紫杉醇和P53联合紫杉醇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两者均不加为对照组,同样的设计思路对细胞单克隆进行检测,后用western-blot进行4种细胞蛋白的检测.结果 重组蛋白联合紫杉醇时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且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细胞单克隆形成数目也是减少,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时发现VEGF表达减少.结论 P53重组蛋白联合紫杉醇能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其潜在作用机制是抑制VEGF的表达.
作者:权效珍;覃小敏;刘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D10和Bcl-6在Castleman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的Castleman病1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13例,滤泡性淋巴瘤13例,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标本和活检穿刺标本,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的CD10和Bcl-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astleman病与滤泡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cl-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及滤泡性淋巴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CD10和Bcl-6可作为Castleman病的诊断及其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免疫学标志物.Castleman病的发病过程可能与Bcl-6基因异常有关;Bcl-6基因异常可能是Castleman病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作者:韩鸿雁;李晓兵;许春伟;张凤霞;乔西平;陈宁;韩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的血清CEA、CA199和CA153检测对判定病情的价值.方法 选择结肠癌患者60例(癌变组)、良性结肠肿瘤患者60例(瘤变组)与健康人60例(健康组),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后进行血清CEA、CA199和CA153的检测,同时对3组入选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 癌变组的CEA、CA199和CA153含量都明显高于瘤变组与健康组,3组间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的CEA、CA199和CA1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0%、70.0%和63.3%,瘤变组分别为6.7%、6.7%和1.7%,而健康组分别为3.3%、3.3%和0.0%,3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癌患者中,随着病理分期增加、分化程度的减少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CEA、CA199和CA153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清CEA、CA199和CA153在结肠癌中都呈现高表达情况,与患者的病理特征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能有效判定病情状况,值得在临床检测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娜;李宏斌;朱蕾;赵车冬;刘军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对lncRNA差异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分析ln-cRNA PVT1在卵巢癌和相邻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分析PVT1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VT1表达的预后意义.结果 相比邻近非肿瘤组织,PV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VT1表达与临床分期和N分级(P<0.05)有关.高PVT1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时间较短.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VT1可能是总体生存率较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lncRNA PV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PVT1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韵;权效珍;覃小敏;兰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血管抑制作用.方法 C57BL/6近交系小鼠30只,造模后,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使用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TX)及HSYA(分低、中、高3个剂量)作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大小,分析小鼠生长曲线,并在造模第22天处死所有小鼠,无菌条件下剥取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HSYA在不同视野下对肿瘤血管的抑制情况.结果 HSYA中、小剂量组对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中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高亭;蒋引娣;李敏;何小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LKB1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LKB1过表达质粒转染至人胰腺癌细胞ASPC-1,实验分为转染试剂组、空载体组和LKB1过表达组.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后LKB1蛋白的表达水平;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LKB1过表达对人胰腺癌细胞ASPC-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LKB1过表达对AMPKα、p-AMPKα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转染试剂组相比,LKB1过表达质粒转染人胰腺癌细胞ASPC-1后LK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p-AMPKα及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增高(P<0.01),间质表型细胞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LKB1抑制人胰腺癌细胞ASPC-1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该抑制过程可能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张志强;王梓瑛;王晓舟;郑爽;马怡;赫丽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及其脊髓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体重在180~200 g,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模型组(A组)、假手术组(B组)、正常组(C组),A组大鼠左侧胫骨髓腔内单次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B组大鼠左侧胫骨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做不给药处理.A组造模后第7天,评估筛选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组(A1组)、癌痛+NS组(A2组)、癌痛+抑制剂组(A3组).正常对照组(C组)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C1组)、空白+抑制剂组(C2).A3组和C2组分别在第13、14、21天鞘内注射Akt抑制剂GSK690693,A2组在第13、14、21天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1组、B组、C1组均不给药处理.在第0、7、14、21天,分别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MWT).第21天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脊髓L4~L6区段,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的磷酸化Akt(p-Akt)水平.结果 实验观察到大鼠的MWT和TWL均显著降低,第7天及14天A1组、A2组、A3组及B组分别与C1组比较,P<0.05,第21天A3组与A1组、A2组分别比较,P<0.05.与C1组比较,骨癌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Akt表达增强,鞘内注射Akt抑制剂可降低脊髓背角p-Akt的表达.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骨癌痛的中枢敏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袁翠堂;丁罡;廖志军;姜峰;叶品;陈思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Nedd4L对前列腺癌患者TrkA抑癌性泛素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0例前列腺癌组织(PC组)及24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BPH组)中Nedd4L及TrkA的水平,分析Nedd4L和TrkA的相关性,同时分析NEDD4L和TrkA的水平分别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的关系.采用免疫印迹法进一步检测TrkA蛋白水平和TrkAde泛素化水平.结果 ①PC组Nedd4L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BPH组Nedd4L的mRNA水平(t=13.01,P<0.0001);PC组TrkA mRNA水平明显高于BPH组TrkA mRNA水平(t=8.097,P<0.0001),且Nedd4L mRNA水平与TrkA 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γ=-0.8029,P=0.0156).②Nedd4L水平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呈明显负相关(P<0.05),TrkA mRNA水平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PC组Trk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PH组TrkA蛋白水平(t=11.06,P<0.0001),而PC组TrkA泛素化水平显著低于BPH组TrkA泛素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38,P<0.0001).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中Nedd4L表达水平下调,TrkA表达水平上调,TrkA泛素化水平的降低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赵娟;崔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常见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胃癌患者(A组),45例胃良性囊肿患者(B组),42例胃黏膜正常的人(C组)作为研究对象.对3组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A19-9和CEA水平进行比较、癌症各期患者血清中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检测以及各种肿瘤标志物单测及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肿瘤组(A组)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A19-9和CEA水平均显著性高于良性(B组)、对照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性的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分期的不断延长,胃癌患者血清中CA242、CA724、CA19-9和CE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各标志物中CA724的灵敏度高,CEA标志物的特异性高,CA724标志物的有效诊断率高,4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有效诊断率要显著高于单测肿瘤标志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A242、CA724、CA19-9和CEA联合检测是诊断胃癌的理想组合,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有效率,对于胃癌早期的诊断、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薛雯娟;康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等数据库,获取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或膀胱癌的文献9篇,对1989例病例和2246例对照进行meta分析,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结果 各遗传模型的Meta分析显示:GSTA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AA vs BB:OR=0.92,95%CI:0.68~1.23,P=0.56);(AB vs BB:OR=1.02,95%CI:0.86~1.21,P=0.83);(AA/AB vs BB OR=1.01,95%CI:0.86~1.17,P=0.93);(AA vs AB/BB:OR=0.91,95%CI:0.69~1.20,P=0.51)].各遗传模型的Meta分析显示:GSTA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AA vs BB:OR=0.97,95%CI:0.71~1.33,P=0.85);(AB vs BB:OR=1.11,95%CI:0.93~1.31,P=0.25);(AA/AB vs BB OR=1.07,95%CI:0.92~1.25,P=0.37);(AA vs AB/BB:OR=0.87,95%CI:0.64~1.18,P=0.37)].结论 单独的GSTA1基因多态性不是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易感因素.
作者:谭于龙;钱辉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原发性胃癌患者106例为实验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抗原(TAFI:Ag)及TAT水平.结果 实验组血浆TAFI:Ag及TAT水平分别为(30.0±2.5)μg/mL及(36.3±3.4)ng/mL,对照组血浆TAFI:Ag及TAT水平分别为(22.5±2.5)μg/mL及24.5±2.5 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患者TAFI抗原及TAT水平随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其与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及0.881.用ROC曲线研究TAFI抗原和TAT两项指标的检验效能显示:TAFI抗原的临界值为26.25μg/mL(AUC=0.915,P<0.05);TAT的临界值为29.15 ng/mL(AUC=0.852,P<0.05).结论 胃癌患者体内TAFI及TAT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胃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提示其作为胃癌诊治的辅助实验室指标或有可观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机制分析.方法 将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每4~10周重复治疗,多治疗次数为12次)治疗,治疗后进行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龙胶囊(4粒/次,3次/d)内服治疗,连续服用3年;检测两组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血清CEA和AFP水平均略低于术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和AF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近期总缓解率为67.24%,对照组为41.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6.809,P<0.01);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CD3+和CD4+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CEA和AFP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孟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系统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搜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系统,检索关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治疗MP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17篇RCT,总计11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联合组)的胸腔积液缓解率高于单药顺铂(观察组)(RR=1.623,95%CI=1.472~1.789;Z=9.71,P=0.000),联合组的KPS评分改善率高于观察组(RR=1.592,95%CI=1.422~1.782;Z=8.09,P=0.000).在消化道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RR=1.204,95%CI=1.003~1.447;Z=1.99,P=0.047).而肝肾毒性、骨髓抑制、发热、疲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阶段研究结果证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治疗MPE的疗效优于单药顺铂,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期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分析.
作者:蒋俊;解佳奇;张丽;汪义纯;权循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并对其与NSCLC患者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40只健康大鼠,雌雄各半.实验前1日禁食12 h,实验当日分别按照10 mg/kg的剂量注入大鼠尾静脉.另外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年收治的11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大鼠1、4、12、24 h的脑脊液和血浆中厄洛替尼浓度水平,并对两者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参照评价标准将110例NSCLC患者分为CR组、PR组、SD组及PD组,对比不同组间的血浆厄洛替尼浓度,并对临床疗效与血浆厄洛替尼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大鼠1、4、12、24 h脑脊液和血浆中的厄洛替尼浓度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逐渐降低(P<0.05).不同时刻的大鼠脑脊液与血浆中的厄洛替尼浓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疗效患者组间血浆中厄洛替尼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组间血浆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CR组>PR组>SD组>PD组(P<0.05).结论 厄洛替尼在大鼠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患者疗效与其血浆中药物浓度具有相关性,血浆浓度越高,疗效越好,故厄洛替尼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放疗等治疗手段的有力补充.
作者:李晓琴;王秀丽;朱红革;展翼翼;刘春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用LBH589或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LBH589(15、25、50)nmol/L及50 nmol/L分别联合硼替佐米(15、25)nmol/L及地塞米松(5、10)μmol/L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48 h后的细胞增殖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LBH589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blot测定LBH589(15、25、50 nmol/L)对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变化程度.结果 单用LBH589或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均能够使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与药物剂量和时间变化呈正比例.药物作用于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48 h后,G0/G1期细胞逐渐增加,G2/M期及S期细胞则逐渐降低,细胞在G0/G1期发生阻滞,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且凋亡程度与药物剂量变化呈正比例,三药联合作用均较单药作用更加显著(P均<0.01);Westernblot测定显示,不同浓度LBH589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用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上调,且与药物剂量变化呈正比例.结论 LBH589能够使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受到抑制,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且三药联合对MM复发、难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有加强抗瘤细胞作用.
作者:张灵;白晓敏;范凌;张亚芳;吉慧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B7-H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112例上皮性卵巢癌及10例良性卵巢囊肿的组织蜡块制作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芯片协同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情况,χ2检验B7-H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结果 B7-H1在良性卵巢囊肿中均为低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55.4%(62/112);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肿瘤大小及是否合并CA125升高无关(P>0.05),而与患者FIGO分期及是否转移密切相关(P<0.05);B7-H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9和17.51,P值均<0.001).COX回归分析表明,B7-H1表达水平和FIGO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差和生存期短相关,可为卵巢癌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作者:徐梅;张梦;刘洋;张蓓;尹凤玲;刘霞;卓世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CD44与胰头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生存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48例胰头癌原发灶.记录48例胰头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在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 CD44在48例胰头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6%(31/48).单因素分析显示,胰头癌患者的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CD44的阳性率表达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分化程度、肿瘤部位等与CD44的阳性率表达无关(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CD44、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 胰头癌中CD44呈高表达,且与胰头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李小平;张晓伟;郭伟剑;郑磊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 , CIN )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1组癌前病变,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且发病患者越来越年轻[1]. CIN分为3级,一般对Ⅰ级CIN患者无需治疗,病情能自动消失,而Ⅱ、Ⅲ级CIN患者需要治疗,有报道显示CINⅡ病情自动消失的几率更大,但其与CINⅢ的组织学较难区分,因此为安全起见,也需要进行宫颈锥切术[2-3].
作者:邢艳梅;武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宫颈癌是发生在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腺鳞癌、腺癌和鳞癌[1] ,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研究资料表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和宫颈癌密切相关,大多数宫颈癌组织中都能检测到HPV[2]. 宫颈癌筛查可有效防治宫颈癌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3].
作者:姚红艳;王宇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泛素化修饰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调节体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途径之一[1] ,密切参与细胞周期、信号转导、DNA修复、免疫反应、转录调控等. 泛素化修饰中的泛素连接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泛素化修饰被3种关键酶共同介导,其中E3泛素连接酶介导活泛素分子从结合酶E2转移到底物,不同的泛素连接酶靶向不同的底物蛋白,决定泛素化修饰的特异性,故E3连接酶于泛素化修饰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者:贺景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雌激素受体α和β是一类转录因子,产生多种生理功能,雌激素受体α和β调控靶基因转录是配体依赖性的,然而,近来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α还存在另外一条信号途径,也称作非基因组或膜启动途径,能够快速地被雌激素激活,这种雌激素受体α位于细胞膜,因此也称作膜雌激素受体α,已经报道膜雌激素受体α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雌激素受体α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作者:黄前川;丁进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