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及与抑郁病情的相关.方法:检测107名重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 D]的浓度,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的身高、肥胖指数、HAMD评分、复发次数及疾病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8,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67.5,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HAMD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81,-0.77;P=0.007,0.031),与身高、肥胖指数、复发次数不相关.结论:重型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处于较低水平,为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状和病程呈负相关;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进行维生素D水平检测和维生素D补充是必要的.
作者:金川云;胡建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与利培酮对于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疗效及用药安全性差异.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棕榈酸帕利哌酮(帕利哌酮组)及利培酮(利培酮组)进行药物治疗,对比两种药物治疗24个月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于12个月、18个月比较,帕利哌酮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患者(t =-4.081,-3.890;P<0.05),于24个月比较,帕利哌酮组患者PANSS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患者(t =4.028,P<0.01);帕利哌酮组患者显效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患者(x 2=4.381,P<0.05);利培酮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帕利哌酮组患者(x 2=9.028,P<0.01).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及用药安全性均高于利培酮治疗患者,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无药物过敏的前提下,首选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是必要且可行的.
作者:张大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调查2012年河北省抑郁症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7月2-9日河北省11市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一般资料及药物使用情况,以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结果:共调查抑郁症患者452名,其中门诊患者139名(30.8%),住院患者313名(69.2%),男性159名(35.2%),女性293名(64.8%);年龄15~81(46.10±14.36)岁;药物使用前3位为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联合2种抗抑郁药者27名(6%),且多为2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结论:河北省2012年抗抑郁药使用基本合理,其中新型抗抑郁药为一线用药.
作者:史玲;贾海玲;严保平;孙建华;刘卉兰;张云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拔毛癖的发病诱因,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回顾分析1年来在我院心理科诊疗的15例拔毛癖的临床资料.结果:拔毛癣的发病诱因主要是不良教养方式66.7%,伴有抑郁情绪的66.7%,性格内向66.7%,专制型教养方式53.3%,父母经常吵架46.7%,父爱或母爱缺失40%,周围人际关系紧张40%,学习压力大26.7%,二胎爱的不平衡26.7%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治愈率80%.结论:拔毛癖的发病诱因主要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病程短,治疗及时的患者,单一心理治疗可以痊愈,病程长且伴有强迫症状的患者需要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差.
作者:胡庆菊;谭秀梅;梁炜明;邓秀如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抑郁症患者68例,分为度洛西汀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各34例并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试(TMT)评估认知功能.结果:①治疗8周后度洛西汀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8.808,7.168;P<0.05);②治疗后度洛西汀组完成分类数、正确反应数均提高,持续错误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3.357~4.152,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后持续错误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70,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度洛西汀组正确反应数、完成分类数均提高与艾司西酞普兰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2.215,2.099;P<0.05).两组治疗后TMT-A,TMT-B任务完成时间值分别都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7~3.935;P<0.05).治疗后两组间TM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度洛西汀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7.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5%,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两种药物都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而度洛西汀在改善执行能力方面可能优于艾司西酞普兰.
作者:孙海华;杨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整合调控技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是随机、开放、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阿尔茨海默病确诊标准的住院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整合调控技能训练,n=35)和对照组(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空白对照,n=35),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在0周,6周末进行盲法评估.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经6周干预后,研究组在WHOQOL-BREF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16.482,4.890,8.308,11.884,6.043;P<0.05).研究组在PSQI总分、BPR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571,2.025;P<0.05).结论:整合调控技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平成;胡美玲;郑伟;冷传芳;陈蕊;向应强;马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药物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对照组采用药物和基本的工娱疗法,研究时间1年,每个季度进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的评估.结果:不同组之间、不同季度和不同组*不同季度之间在PSP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组间:F=150.635,P=0.000;不同时点:F=215.253,P=0.000;组间*不同时点:F=69.750,P=0.000),研究组的PSP总分在不同时间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除了训练前和第一季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时间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除了训练前外,在其他时间段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在PSP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郭建兵;孙妍;代嘉庚;张英杰;乔小芬;刘晓云;王丽萍;马文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康复性研究文献的方法学现况及康复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Medline、Web of Science、PsycINFO和Embase数据库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和认知康复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通过CONSORT声明及Jadad量表评定各论文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34篇文献,随机化原则、盲法、样本量、失访及依从性描述等CONSORT标准评价项目的报告率均低于50%.改良版Jadad评分结果高质量文献数为7篇,占21.2%.结论:我国发表的执行功能康复性研究文献,用CONSORT声明及Jadad量表评价还存在不足,国内精神科医生及护士对CONSORT声明及Jadad量表尚需进一步提高学习.
作者:周小红;程晓平;郑冬;史战明;郑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社会快感缺失与睡眠质量及睡眠信念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抑郁症患者和43例健康者对照,采用社会快感缺失问卷(RSAS-C)、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组RSAS-C(t =-3.18,P<0.01)和PSQI总分(t=-8.84,P<0.01)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BAS总分(t=4.52,P<0.01)、失眠后果的估计(t=4.33,P<0.01)和对睡眠的担心因子分(t=4.80,P<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RSAS-C评分与PSQI中睡眠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7,P<0.05),DBAS总分与PSQI总分呈负相关(r=-0.339,P<0.05).DBAS中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因子分与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药物及睡眠效率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310,-0.337,-0.369,-0.326;P<0.05).余变量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社会快感缺失,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存在较多错误的睡眠信念,并且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快感缺失存在相关.
作者:余家快;朱道民;李丽;储召学;李慧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阿美戈拉汀合并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疗效,同时对比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明确诊断且连续收集的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治疗,52例)和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50例);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判定疗效;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判定生存质量;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定患者的共情能力;用药物副作用(TESS)判定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治疗随访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基线信息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研究组疗效(87.2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x2=5.65,P<0.05);研究组在SANS总分、情感迟钝、抽象思维障碍、刻板思维因子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7.6127,-2.1017,-2.4293,-6.4975;P<0.05);WHOQOL-BREF量表研究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f =6.3395,11.7905,3.9233;P<0.05);研究组IRI-C量表在总分、观点选择、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维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t =2.1860,3.9076,2.8223;P<0.05);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成;徐黎明;徐琼;彭海燕;张新风;王晓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自杀行为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616~8.612,P<0.05);有悲观厌世言行及服药、自缢、撞墙、割脉等自杀行为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7.141,5.132;P<0.05).结论: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小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作者:桂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健康教育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 =62)和观察组(n=62),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得分.结果:两组的SDS和SAS得分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8.267,P<0.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8.211,P<0.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语言能力得分、逻辑能力、记忆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1,12.221,6.961;P<0.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ADL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381,P=0.002).结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敏;左金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探讨其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及就业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对260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在人口学变量上,农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总分(t=2.01,P<0.05)、生理行为因子(t=2.57,P<0.01)、主观感受因子(t=2.83,P<0.05)均高于城市应届毕业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就业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 =-0.50,P<0.01);③就业焦虑与归因总分(r=0.40,P<0.01)、情境因子(r=0.22,P<0.01)、运气因子(r=0.27,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能力因子(r=-0.43,P<0.01)、努力因子(r=-0.39,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①农村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高于城市应届毕业生;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就业焦虑越低;就业焦虑越高归因方式呈外控倾向、就业焦虑越低归因方式呈内控倾向.
作者:陈允恩;彭焱;姜宝顺;马威;赵跃;庞楠;李凌;李丽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考察青少年内外化症状的现状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通过与北京地区3所学校合作、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对215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在内化问题中,青少年焦虑和抑郁超过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31.8%和32%,焦虑共病抑郁的比例为21.6%;在外化问题中,品行问题和多动症状超过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10.3%和10.2%,品行问题共病多动症状的比例为1.95%.分析结果发现,可以显著预测内外化症状的共同因素分别为:曾经是否有过自杀想法(β=0.541~8.421,t=6.319~15.166,r偏=0.150~0.343)、寻求心理帮助是否觉得羞耻(β=0.310~3.954,t=2.826~4.317,r偏 =0.068~0.103)、父母关系(β=0.199~2.830,t=2.178~5.546,r偏=0.052~0.132)、父亲管教方式(β=0.184~2.616,t=2.071~3.726,r偏=0.031~0.120)和年龄(β=0.094~1.300,t=3.433~5.513,r偏 =0.082~0.132).结论:北京地区青少年内化症状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内外化症状受到人口学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作者:余萌;徐慊;朱雅雯;徐慰;周宁宁;王建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ACS)在影像学一对一导师制教学学生成绩及心理接受程度提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放射影像科室承担教学的两个班级,均进行一对一导师制教学模式,其中一个班级在一对一导师制教学模式基础上采用PACS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采用问卷调查及考核的形式评定两组学生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心理接受度的变化.结果:A组课件制作时间、课件所选图像成像与使用时间差均短于B组(t =-9.985,-34.810;P<0.01),其课件更新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3,P<0.01);A组教学积极性问卷调查评定为高所占比例高于B组,其积极性低所占比例低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5,P<0.01);A组学生心理接受程度、自主学习的专注程度、主观感受评分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4,10.640,9.892;P<0.05);A组学生理论知识、读片、诊断报告书书写、图像采集等考核评分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1,57.764,14.208,21.808;P<0.05);A组对带教总满意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6,P<0.05).结论:在影像学一对一导师制教学中应用PACS平台,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对教学的心理接受度.
作者:秦燕;赵年;张勇;尚建敏;陈涛;徐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健康的关系.方法:通过网络随机获得1058份有效问卷,采用中文版五级死亡焦虑量表(CT-DAS)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结果:本组大学生高死亡焦虑者占90.9%;死亡焦虑水平在性别、近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和平时谈论死亡的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健康与死亡焦虑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2~0.39,P<0.05),心理健康可解释11.1%死亡焦虑水平.结论: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越差,死亡焦虑水平越高,其中心理健康与死亡焦虑的相关显著.
作者:王雅琴;李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家庭成长经历问卷对2872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比较,在躯体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 =2.699,2.711,2.764;P<0.01;t =2.546,2.193;P<0.05);②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比较,在除恐怖因子外所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3.862,4.987,3.605,3.716,3.633,2.170,2.281,4.534,4.163;P<0.05);③独生子女心理健康优于与非独生子女,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866,-2.034,-2.815,-2.865,-2.909,-2.476;P<0.05);④近亲中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在总均分和所有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4.487,4.850,3.623,4.155,4.007,4.159,3.791,3.051,3.488,4.145;P<0.001);⑤家庭气氛不和谐或一般的学生与家庭气氛和睦组相比,在总均分和所有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 =28.625,41.306,49.394,55.696,33.049,34.551,15.682,40.478,49.786,52.383;P<0.001).结论: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留守经历、近亲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气氛失和等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
作者:欧胜虎;高云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黛力新与文拉法辛缓释片对放疗期间宫颈癌患者焦虑抑郁的早期影响.方法:在我院确诊109例宫颈癌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56例与对照组53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予黛力新和文拉法辛缓释片行5周治疗观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袁(TESS).结果:两组治疗5周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78,-12.457;P<0.01);对照组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17,-10.622;P<0.01).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5,P=0.123),两组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黛力新、文拉法辛缓释片早期均具有较好的抗焦虑、抑郁作用,安全性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邹蕴;韩峰;宛红娥;夏宏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路径式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生活方式、心理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94例T2DM患者随机分组,47例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者归为常规组,47例接受路径式健康教育者归为路径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自护行为、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6月后,路径组FPG(t =2.72,P<0.05)、2hPG(t=2.69,P<0.01)、HbA1c(t=2.38,P<0.05)显著低于常规组;遵医用药(t=2.80,P<0.01)、血糖监测(t=15.24,P<0.01)、饮食控制(t=4.92,P<0.01)、运动锻炼(t=11.72,P<0.01)、足部护理(t=19.21,P<0.01)、高低血糖处理(t=12.78,P<0.01)显著高于常规组;HAMA评分(t=7.87,P<0.01)、HAMD评分(t=7.07,P<0.01)显著低于常规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t=4.89,P<0.01)、生理功能0=6.44,P<0.01)、生理职能(t=5.61,P<0.01)、活力(t=7.99,P<0.01)、躯体疼痛(t=6.00,P<0.01)、情感职能(t=10.74,P<0.01)和精神健康(t=4.42,P<0.01)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血糖紊乱症状,增强其自护能力,改善焦虑、抑郁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佳睿;邱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心理重建及临床应用.方法:从我院2013-2016年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改善程度、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无焦虑、肯定焦虑、明显焦虑、严重焦虑、Harris出院时评分、随访3个月评分、随访6个月评分存在显著差异(x 2=69.91,16.25,18.84,4.06;P<0.05),(t=5.84,4.23,3.79;P<0.01);人际关系在出院时、随访3个月时、随访6个月时的融洽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2=6.57,11.99,5.95;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作者:张凌;周蓓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不良情绪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并观察采用心理干预对其不良情绪和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共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双极等离子汽化电切术,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共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采用前列腺评分量表(IPSS)分析患者前列腺症状,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析两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IP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3个月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87,P<0.01),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正性情绪评分显著上升(t=3.523,P=0.001),而负性情绪在干预后显著下降(t=3.654,P<0.01),其中干预后观察组的正性情绪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8,P=0.032),且干预后观察组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345,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616,2.735,2.524,2.611;P<0.05).结论:对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前列腺症状缓解,增加患者的正性情绪和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
作者:王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术前焦虑水平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2月-2016年9月于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共257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存在焦虑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VA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焦虑组患者术前的SAS评分为(58.5±6.2),非焦虑组为(36.7±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92,P<0.01),两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非焦虑组评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03,P<0.01),术后3d和7d,非焦虑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焦虑组(t=7.615,12.401;P<0.01),其中焦虑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为(24.3±4.1)h,非焦虑组为(19.1±3.2)h,焦虑组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76,P<0.01),非焦虑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少于焦虑组(t=6.648,P<0.01),焦虑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36,P=0.012).结论:术前有焦虑状态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术后的康复,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
作者:苏遂仁;高玉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PAC)对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患者心理和生殖健康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计划生育科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未婚女性200例随机分为PAC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流产服务模式,PAC组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PAC服务,包括信息采集、咨询服务、集体宣教及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焦虑抑郁情绪、生殖健康知识认知度及避孕效果.结果:时间因素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存在主效应(F=4.67,5.69;P<0.05),干预因素(PAC组)对HAMD、HAMA评分也均存在主效应(F=79.13,107.25;P<0.05),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对HAMD、HAMA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6.11,8.20;P<0.05).术后1个月,PAC组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度,显著优于术前、对照组(U=4.58,2.99;P<0.05).与对照组比较,PAC组即时避孕落实率、术后1年重复流产率均明显降低(x 2=77.38,6.79;P<0.05).结论:PAC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后的心理状态,提高避孕知识,降低重复流产率的发生.
作者:王慧丽;张琳;范晓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不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患者各类精神行为的严重程度差异,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干预治疗的100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进行相关精神症状的调查,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表现为重度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表现为轻度以及中度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记忆力下降、困倦、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发生率,同时对焦虑(SAS)以及抑郁(SD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两组患者自觉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困倦、脾气暴躁发生率分别为70.00%、68.00%、74.00%、66.00%,对照组分别为34.00%、36.00%、28.00%、38.00%,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2.98,10.26,21.17,7.85;P<0.01);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29.75,7.82;P<0.001);观察组SCL-90中恐怖、偏执、敌意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精神病性、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躯体化、其他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32.80,12.87,16.19,14.09,14.29,15.52,43.41;P<0.001).结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精神状况较差、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明显,同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高的患者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较程度低者偏高,因此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日常诊治中应加强对精神行为异常的关注.
作者:田东东;王志尚;杨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疆部队士兵(以下简称“驻疆士兵”)训练倦怠现状及其预警值初步设定的研究.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士兵1600名,采用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少数民族士兵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士兵(t =-2.713,P<0.01;t =-2.146,P<0.05).独生子女士兵身心耗竭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t=2.362,P<0.05).义务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显著高于士官(t=3.854,P<0.01;t=1.995,P<0.05;t =3.007,3.165;P<0.01).城市籍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分值显著高于农村籍士兵(t=2.119,2.401;P<0.05).训练期望高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显著低于一般训练期望、无所谓士兵(P<0.01).年龄19~22岁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分值显著高于23~25岁士兵(P<0.05或0.01).年龄17~18岁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分值显著高于23~25岁士兵(P<0.05或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训练期待、级别进入训练倦怠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t=-11.450,P<0.01;t=-2.396,P<0.05).驻疆士兵训练倦怠预警值以身心耗竭分数≥16,训练疏离分数≥8,低成就感分数≥11为初步标准.结论:训练期望、级别是驻疆士兵重要的影响因素,应根据士兵训练倦怠现状特征及预警值,加强调控和预防.
作者:王永彬;丁魁;权恩莉;孟新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915名企业科技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引起社会对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水平的关注,并提出改善企业科技工作者职业倦怠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本文采用Maslach的工作倦怠量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915名企业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①89.6%的企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水平较低,但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②企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0.303,-0.233,0.223,-0.230;P <0.01);③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倦怠和婚姻状况对社会支持具有18.5%预测作用(F=51.607,P<0.001);职业倦怠和年龄对社会支持具有15.6%的预测作用(F=42.103,P<0.001);职业倦怠和职称对社会支持具有13.7%的预测作用(F=36.058,P<0.001).结论: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建构企业科技工作者社会支持体系是预防职业倦怠的重要保障.
作者:严慧中;胡姗;桑青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军事应激条件下事故后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和虚拟现实训练对事故后飞行员应激障碍康复中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临床心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经历飞行事故后产生军事应激障碍的5名飞行员进行虚拟现实训练,收集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数据,比较事故后飞行员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虚拟现实训练后事故后飞行员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时域指标中HR显著降低,SDNN、RMSSD显著升高(Z=-2.032,-2.023,-2.023;P<0.05).频域指标中HF和TP显著升高(Z=-2.023,-2.023;P<0.05),LF/HF显著降低(Z=-2.023,-2.023;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能够改善飞行员自主神经功能活性状况,调节事故后飞行员军事应激反应,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胡乃鉴;田建全;王洪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入伍新兵在集训期适应障碍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诊断为适应障碍的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组,n=29)一般人口学资料,同时进行安全感量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测定;采用整群抽样,同期选取某集训基地的健康新兵(对照组,n=353)作为对照,进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适应障碍组受教育年限显著较低(t=-2.590,P=0.010),单亲家庭(x 2=5.471,P=0.019)比例显著较高;②与对照组相比,适应障碍组安全感量表总分(t=-4.306,P=0.000)、人际安全感因子分(t=-4.357,P=0.000)、确定控制感因子分(t=-2.069,P=0.037)显著较低.经协方差分析,调整受教育年限、是否单亲家庭因素的影响后,上述组间差异性仍显著(F=17.550,20.498,5.360;P =0.000,0.000,0.021);③包括适应障碍组、对照组的所有受试对象(n=382)的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得分,与安全感量表总分(r=-0.218,P=0.000)、人际安全感因子分(r=-0.197,P=0.000)、确定控制感因子分(r=-0.132,P=0.010)负相关;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安全感量表总分(β=-0.079,P=0.000)、受教育年限(β=-0.345,P=0.000)可逆向预测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的发生.结论:心理安全感对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心理安全感低可能是集训期新兵出现适应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张艳;于凯;欧阳晖;高志勤;吕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军校学员的适应性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为军校学员更好地适应军校生活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对680名军校学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军校学员的适应性较普通高校大学生好;②男学员与女学员在适应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③军校学员除职业选择适应性在不同年级相对稳定之外(P>0.05),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军校学员的总体适应性较好,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其适应性具有时间的阶段性特点.
作者:张聪;画妍;王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以及求职意愿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的求职意愿(F=18.873,P<0.001)、课外活动(F=1075,P<0.001)和高校就业服务(F=18.873,P<0.001)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在各因素间的关系中,高校就业服务对课外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F=13.316,P<0.001),但对求职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③求职意愿和课外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在高校就业服务、性别与专业技能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性别、学历与信息获取能力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求职意愿在学科与专业技能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影响因素在不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之间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的依据.
作者:杨弘博;胡平;时琛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内隐和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内隐权力动机在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生活目标量表、图片故事练习、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2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内隐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r=0.24,P<0.05)、主观幸福感(r=0.20,P<0.05)呈显著正相关,外显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r=0.36,P<0.01)、主观幸福感(r=0.24,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r=-0.19,P<0.05)呈显著负相关;②内隐权力动机调节了外显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在低内隐权力动机个体中,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没有显著预测作用(simpleslope=0.10,t =2.20,P>0.05);而在高内隐权力动机个体中,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有显著预测(simple slope=0.28,t=3.68,P<0.01).结论: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密切,内隐权力动机在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胡美娟;黄丹;叶尔凡;王建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就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的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为粤西地区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提供支持.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就业压力问卷和就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粤西地区5所高校的34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r =-0.183,P<0.01)、就业自我效能感(r=-0.21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就业自我效能感(r=0.457,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就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效应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61%.结论:社会支持通过就业自我效能感降低就业压力.
作者:车景华;梁琪君;苏建华;陈伟标;高才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影响.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3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显著负相关(r =-0.204,P<0.001),与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显著负相关(r=0.209,-0.156,-0.212,-0.120;P<0.05),与问题解决、求助因子显著正相关(r=0.319,0.248;P<0.001);问题解决和求助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 =-0.322,-0.302;P<0.001),自责(r =0.309,P<0.001)、幻想(r=0.132,P<0.05)、退避(r=0.215,P<0.001)和合理化(r=0.132,P<0.05)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正相关;②问题解决(t=-4.975,P<0.001)、求助(t=-4.761,P<0.001)、自责(t=5.003,P<0.001)和退避(t=3.159,P<0.01)因子在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际信任一方面会对社交回避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解决、求助、自责和退避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交回避.
作者:刘拽花;江欣悦;房晓妍;徐钟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抑郁、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现况,探索验证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Ⅱ),对北京两所高校3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呈负相关(r=0.389,P<0.01),自尊与抑郁呈负相关(r=-0.556,P<0.01),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 =0.402,P<0.01);②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为(-0.1710,-0.0747).结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通过影响自尊水平间接影响抑郁水平,提升大学生的领悟支持水平对于增强其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益处.
作者:张琪;吴任钢;郝树伟;徐震雷;官锐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感恩的关系.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运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感恩问卷(GQ-6)对3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感恩(B=0.19,P<0.01);②感恩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怀维度、自主性维度显著正相关(r =0.16~0.34,P<0.01),与父母冷漠维度显著负相关(r=-0.24,P<0.01),与过度保护维度相关不显著(r=0.06,P>0.05);③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关怀维度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P<0.01,中介效应值为0.074,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8.5%).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提升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水平促进大学生感恩的形成.
作者:张迪;迟昊阳;年宏玮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本文对睡眠相关情绪记忆加工、情绪调节的新近研究作了回顾.睡眠问题可能导致记忆编码与巩固的消极倾向、削弱情绪调节能力、阻碍恐惧情绪消退,这些可能在心理疾病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未来可针对睡眠或心理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对此作深入探究.
作者:周雅;范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大学生抑郁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研究比较成熟、全面,与社会变化紧密联系,但测量工具多样,对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系统性视角还存在不足.应重视大学生抑郁心理干预中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并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相关性和系统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魏杰;桑志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肺癌根治术后精神焦虑和抑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9月因肺癌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共8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前后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拟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在入院时和手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采用QLQ-C30生活质量量表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SA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226,-10.869;P<0.01),两组患者术前的SD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56,P=0.630),术后1个月、3个月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77,-5.150;P<0.01),两组患者术前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其中干预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7,2.161,2.603,2.503;P<0.054).结论:心理干预能促进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缓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代远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萨提亚团体辅导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中国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筛选某高校大学生18人,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结果:①被试在接受萨提亚团体干预前、干预后以及追踪后测自尊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26.031,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自尊量表得分高,追踪后测次之,干预前得分低;②被试在接受萨提亚团体干预前、干预后以及追踪后测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32.768,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心理弹性量表得分高,追踪后测次之,干预前得分低;就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检验发现,力量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坚韧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F=7.326,P<0.001);乐观因子分在干预前、后及追踪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F=9.532,P<0.001);事后检验发现,干预后坚韧因子和乐观因子得分均大于干预前和追踪后测.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对提高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心理弹性有一定的效果但干预后过一点时间后,团体辅导效果存在反弹倾向.
作者:余亭蓉;唐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理支持对高龄初产妇阴道分娩的结局影响,为提高产妇的分娩结局寻求有效的干预方式.方法:调取2013-2015年我院接收的80例高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产前是否进行心理支持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相关指标、产前心理焦虑及抑郁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组产妇顺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x2=17.073,P<0.01),且总产程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4.682,P<0.01);两组产妇产前SAS评分与SDS评分相比入院时均明显升高(P<0.05),但干预组产妇产前SAS评分相比对照组低(t=4.351,P<0.01),SD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3.937,P<0.01);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950,P<0.01),出生正常的新生儿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x 2=11.6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心理支持对高龄初产妇进行负性情绪干预,能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及抑郁心理,同时改善不良分娩的结局,提高自然分娩的几率,对产妇与胎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作用.
作者:林丽;李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由Wong和Gordon开发的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VRS-YV)属于目前罪犯风险评估中第四代暴力风险评估工具,能够有效评估青少年犯的暴力和再犯风险及一段时间后风险的变化.本研究旨在将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应用于我国未成年暴力犯中并评估其信效度.方法:将量表翻译为中文并在原作者指导下发展出中文访谈提纲,以196名未成年犯为被试,对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评分者信度为0.90,校标关联效度分析表明,VRS-YV与PCL-YV的总分呈显著正相显著(r=0.77).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VRS-YV的三因素结构(不良行为、人际攻击和家庭问题),可解释总变异的47.7%.结论:VRS-YV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
作者:肖玉琴;张卓;赵辉;杨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