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鉴;田建全;王洪芳
目的:分析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不良情绪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并观察采用心理干预对其不良情绪和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共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双极等离子汽化电切术,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共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采用前列腺评分量表(IPSS)分析患者前列腺症状,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析两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IP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3个月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87,P<0.01),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正性情绪评分显著上升(t=3.523,P=0.001),而负性情绪在干预后显著下降(t=3.654,P<0.01),其中干预后观察组的正性情绪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8,P=0.032),且干预后观察组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345,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616,2.735,2.524,2.611;P<0.05).结论:对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前列腺症状缓解,增加患者的正性情绪和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
作者:王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肺癌根治术后精神焦虑和抑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9月因肺癌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共8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前后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拟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在入院时和手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采用QLQ-C30生活质量量表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SA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226,-10.869;P<0.01),两组患者术前的SD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56,P=0.630),术后1个月、3个月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77,-5.150;P<0.01),两组患者术前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其中干预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7,2.161,2.603,2.503;P<0.054).结论:心理干预能促进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缓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代远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本文对睡眠相关情绪记忆加工、情绪调节的新近研究作了回顾.睡眠问题可能导致记忆编码与巩固的消极倾向、削弱情绪调节能力、阻碍恐惧情绪消退,这些可能在心理疾病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未来可针对睡眠或心理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对此作深入探究.
作者:周雅;范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心理重建及临床应用.方法:从我院2013-2016年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改善程度、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无焦虑、肯定焦虑、明显焦虑、严重焦虑、Harris出院时评分、随访3个月评分、随访6个月评分存在显著差异(x 2=69.91,16.25,18.84,4.06;P<0.05),(t=5.84,4.23,3.79;P<0.01);人际关系在出院时、随访3个月时、随访6个月时的融洽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2=6.57,11.99,5.95;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作者:张凌;周蓓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及与抑郁病情的相关.方法:检测107名重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 D]的浓度,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的身高、肥胖指数、HAMD评分、复发次数及疾病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8,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67.5,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HAMD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81,-0.77;P=0.007,0.031),与身高、肥胖指数、复发次数不相关.结论:重型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处于较低水平,为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状和病程呈负相关;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进行维生素D水平检测和维生素D补充是必要的.
作者:金川云;胡建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阿美戈拉汀合并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疗效,同时对比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明确诊断且连续收集的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治疗,52例)和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50例);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判定疗效;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判定生存质量;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定患者的共情能力;用药物副作用(TESS)判定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治疗随访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基线信息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研究组疗效(87.2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x2=5.65,P<0.05);研究组在SANS总分、情感迟钝、抽象思维障碍、刻板思维因子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7.6127,-2.1017,-2.4293,-6.4975;P<0.05);WHOQOL-BREF量表研究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f =6.3395,11.7905,3.9233;P<0.05);研究组IRI-C量表在总分、观点选择、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维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t =2.1860,3.9076,2.8223;P<0.05);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培酮合并阿美戈拉汀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成;徐黎明;徐琼;彭海燕;张新风;王晓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路径式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生活方式、心理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94例T2DM患者随机分组,47例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者归为常规组,47例接受路径式健康教育者归为路径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自护行为、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6月后,路径组FPG(t =2.72,P<0.05)、2hPG(t=2.69,P<0.01)、HbA1c(t=2.38,P<0.05)显著低于常规组;遵医用药(t=2.80,P<0.01)、血糖监测(t=15.24,P<0.01)、饮食控制(t=4.92,P<0.01)、运动锻炼(t=11.72,P<0.01)、足部护理(t=19.21,P<0.01)、高低血糖处理(t=12.78,P<0.01)显著高于常规组;HAMA评分(t=7.87,P<0.01)、HAMD评分(t=7.07,P<0.01)显著低于常规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t=4.89,P<0.01)、生理功能0=6.44,P<0.01)、生理职能(t=5.61,P<0.01)、活力(t=7.99,P<0.01)、躯体疼痛(t=6.00,P<0.01)、情感职能(t=10.74,P<0.01)和精神健康(t=4.42,P<0.01)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血糖紊乱症状,增强其自护能力,改善焦虑、抑郁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佳睿;邱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康复性研究文献的方法学现况及康复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Medline、Web of Science、PsycINFO和Embase数据库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和认知康复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通过CONSORT声明及Jadad量表评定各论文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34篇文献,随机化原则、盲法、样本量、失访及依从性描述等CONSORT标准评价项目的报告率均低于50%.改良版Jadad评分结果高质量文献数为7篇,占21.2%.结论:我国发表的执行功能康复性研究文献,用CONSORT声明及Jadad量表评价还存在不足,国内精神科医生及护士对CONSORT声明及Jadad量表尚需进一步提高学习.
作者:周小红;程晓平;郑冬;史战明;郑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黛力新与文拉法辛缓释片对放疗期间宫颈癌患者焦虑抑郁的早期影响.方法:在我院确诊109例宫颈癌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56例与对照组53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予黛力新和文拉法辛缓释片行5周治疗观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袁(TESS).结果:两组治疗5周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78,-12.457;P<0.01);对照组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17,-10.622;P<0.01).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5,P=0.123),两组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黛力新、文拉法辛缓释片早期均具有较好的抗焦虑、抑郁作用,安全性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邹蕴;韩峰;宛红娥;夏宏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健康教育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 =62)和观察组(n=62),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得分.结果:两组的SDS和SAS得分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8.267,P<0.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8.211,P<0.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语言能力得分、逻辑能力、记忆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1,12.221,6.961;P<0.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ADL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381,P=0.002).结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敏;左金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理支持对高龄初产妇阴道分娩的结局影响,为提高产妇的分娩结局寻求有效的干预方式.方法:调取2013-2015年我院接收的80例高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产前是否进行心理支持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相关指标、产前心理焦虑及抑郁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组产妇顺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x2=17.073,P<0.01),且总产程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4.682,P<0.01);两组产妇产前SAS评分与SDS评分相比入院时均明显升高(P<0.05),但干预组产妇产前SAS评分相比对照组低(t=4.351,P<0.01),SD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3.937,P<0.01);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950,P<0.01),出生正常的新生儿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x 2=11.6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心理支持对高龄初产妇进行负性情绪干预,能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及抑郁心理,同时改善不良分娩的结局,提高自然分娩的几率,对产妇与胎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作用.
作者:林丽;李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社会快感缺失与睡眠质量及睡眠信念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抑郁症患者和43例健康者对照,采用社会快感缺失问卷(RSAS-C)、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组RSAS-C(t =-3.18,P<0.01)和PSQI总分(t=-8.84,P<0.01)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BAS总分(t=4.52,P<0.01)、失眠后果的估计(t=4.33,P<0.01)和对睡眠的担心因子分(t=4.80,P<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RSAS-C评分与PSQI中睡眠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7,P<0.05),DBAS总分与PSQI总分呈负相关(r=-0.339,P<0.05).DBAS中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因子分与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药物及睡眠效率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310,-0.337,-0.369,-0.326;P<0.05).余变量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社会快感缺失,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存在较多错误的睡眠信念,并且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快感缺失存在相关.
作者:余家快;朱道民;李丽;储召学;李慧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以及求职意愿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的求职意愿(F=18.873,P<0.001)、课外活动(F=1075,P<0.001)和高校就业服务(F=18.873,P<0.001)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在各因素间的关系中,高校就业服务对课外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F=13.316,P<0.001),但对求职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③求职意愿和课外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在高校就业服务、性别与专业技能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性别、学历与信息获取能力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求职意愿在学科与专业技能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影响因素在不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之间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的依据.
作者:杨弘博;胡平;时琛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军校学员的适应性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为军校学员更好地适应军校生活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对680名军校学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军校学员的适应性较普通高校大学生好;②男学员与女学员在适应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③军校学员除职业选择适应性在不同年级相对稳定之外(P>0.05),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军校学员的总体适应性较好,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其适应性具有时间的阶段性特点.
作者:张聪;画妍;王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大学生抑郁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研究比较成熟、全面,与社会变化紧密联系,但测量工具多样,对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系统性视角还存在不足.应重视大学生抑郁心理干预中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并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的相关性和系统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魏杰;桑志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整合调控技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是随机、开放、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阿尔茨海默病确诊标准的住院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整合调控技能训练,n=35)和对照组(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空白对照,n=35),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在0周,6周末进行盲法评估.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经6周干预后,研究组在WHOQOL-BREF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16.482,4.890,8.308,11.884,6.043;P<0.05).研究组在PSQI总分、BPR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571,2.025;P<0.05).结论:整合调控技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平成;胡美玲;郑伟;冷传芳;陈蕊;向应强;马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PAC)对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患者心理和生殖健康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计划生育科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未婚女性200例随机分为PAC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流产服务模式,PAC组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PAC服务,包括信息采集、咨询服务、集体宣教及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焦虑抑郁情绪、生殖健康知识认知度及避孕效果.结果:时间因素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存在主效应(F=4.67,5.69;P<0.05),干预因素(PAC组)对HAMD、HAMA评分也均存在主效应(F=79.13,107.25;P<0.05),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对HAMD、HAMA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6.11,8.20;P<0.05).术后1个月,PAC组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度,显著优于术前、对照组(U=4.58,2.99;P<0.05).与对照组比较,PAC组即时避孕落实率、术后1年重复流产率均明显降低(x 2=77.38,6.79;P<0.05).结论:PAC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后的心理状态,提高避孕知识,降低重复流产率的发生.
作者:王慧丽;张琳;范晓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军事应激条件下事故后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和虚拟现实训练对事故后飞行员应激障碍康复中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临床心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经历飞行事故后产生军事应激障碍的5名飞行员进行虚拟现实训练,收集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数据,比较事故后飞行员训练前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虚拟现实训练后事故后飞行员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时域指标中HR显著降低,SDNN、RMSSD显著升高(Z=-2.032,-2.023,-2.023;P<0.05).频域指标中HF和TP显著升高(Z=-2.023,-2.023;P<0.05),LF/HF显著降低(Z=-2.023,-2.023;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能够改善飞行员自主神经功能活性状况,调节事故后飞行员军事应激反应,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胡乃鉴;田建全;王洪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自杀行为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616~8.612,P<0.05);有悲观厌世言行及服药、自缢、撞墙、割脉等自杀行为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7.141,5.132;P<0.05).结论: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小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作者:桂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药物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对照组采用药物和基本的工娱疗法,研究时间1年,每个季度进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的评估.结果:不同组之间、不同季度和不同组*不同季度之间在PSP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组间:F=150.635,P=0.000;不同时点:F=215.253,P=0.000;组间*不同时点:F=69.750,P=0.000),研究组的PSP总分在不同时间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除了训练前和第一季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时间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除了训练前外,在其他时间段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在PSP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郭建兵;孙妍;代嘉庚;张英杰;乔小芬;刘晓云;王丽萍;马文有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