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规操作重要一项为静脉输液,准备药物时需开启大量的安瓿,常规操作方法是砂轮消毒、切割安瓿、消毒切割部、夹取无菌纱布、包裹安瓿然后用力掰断.该方法费时费力且极易划伤医护人员的手指,不仅效率低且危险程度高.为了消除现有操作技术中存在的易伤手、药液污染、砂轮易丢失等问题.笔者设计一种携带方便且操作安全的安瓿开启器,介绍如下.
作者:张艳;刘长亮 刊期: 2009年第21期
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血液检验项目多,常需同时采集动脉血查血气和静脉血查血常规等.由于疾病影响以及长期输液等因素,患者外周血管情况较差,静脉穿刺困难,增加了护士采血的难度和患者的痛苦.有研究表明,动脉血与静脉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等检验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试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行动脉穿刺,同时留取血气及其他血标本,介绍如下.
作者:刘佳涛;郭海凌 刊期: 2009年第21期
临床传统新生儿沐浴方法是打开新生儿包被、尿布,将新生儿裸放在沐浴台上,按先头面、再躯干、后四肢的顺序给新生儿淋浴,但常导致新生儿哭闹.自2004年11月以来,我科采用分段沐浴法为新生儿沐浴,基本解决上述问题,使新生儿在整个沐浴过程中感到安全、温馨和舒适.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艳;宗先芝;康俊;季英;刘林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甚至使患者病情恶化.为了寻求经济、便捷、有效治疗压疮的方法,我院采用中成药珠黄散(江苏七○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庆大霉素治疗Ⅲ、Ⅳ期压疮35例(43处),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荣妹;姜丽娟;王文;汤小敏 刊期: 2009年第21期
静脉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局部并发症,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疼痛及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对28例化疗药物外渗患者应用美皮康(瑞典墨尼克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护理,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李玉英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担架车是医院必备的患者运载工具,由于担架车上无任何遮挡物,遇暴风雨或炎热暴晒天气时,不仅会淋湿或晒伤患者,引起着凉和眼睛刺激,甚至延误治疗或检查,影响患者康复,使患者疾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鉴此,我院对普通担架车进行改良,在其床框架上安装可分离拆卸的雨阳蓬,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琳;陈兰;邱宇芳;张萍;邓世红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冬季住院患者输液时,常因被子压迫输液管易致输液不畅或渗漏,且不便于观察.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稍有不慎也会导致输液渗漏.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于2007年10月设计制作了输液支被架,用于508例住院输液患者,效果理想,介绍如下.
作者:潘杏桂;谈菊萍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对比银粒子与普通导管行中心静脉穿刺时静脉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导管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49例留置银粒子导管患者(银粒子组)及85例留置普通导管患者(普通组)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置管时间及CRI发生率.结果 银粒子组置管时间为(22.01±2.53)d,CRI发生率4.08%;普通组分别为(7.99±1.84)d和7.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I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粒子导管可有效延长带管时间,且不增加CRI风险.
作者:刘文彩;段丽丽;丁艳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负压冲管法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留置针静脉留置成功次日输液治疗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法连接输液,即取10 ml注射器向留置针内推注5~10 ml生理盐水,确定留置针通畅后连接输液;观察组采用负压冲管法连接输液,即取5 ml注射器抽取3 ml生理盐水,连接留置针后轻轻回抽和推注2~3次,确定输液通畅后连接输液.结果 观察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采用负压冲管方法 可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作者:齐艳丽;汪明清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无菌敷贴改制成气管切开护垫的应用效果.方法 83例住院气管切开患者,其中41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无菌敷贴改制的气管切开护垫,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纱布护垫,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使用2周后,两组更换护垫次数、切口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由无菌敷贴制成的气管切开护垫能减少更换次数,且能预防局部感染.
作者:姚亚春;谢良才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改良输液针头固定方法 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为护士静脉输液操作提供更简单、更科学的方法 .方法 将72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0例,分别采用传统粘贴方法 和改良后的粘贴方法 .结果 观察组的胶布粘贴时间、胶布重新固定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拔针时的疼痛感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后静脉输液针头固定方法 操作简单,用时短;节约材料;更符合无菌原则;减少了重新固定率;减轻了拔针时患者的疼痛.
作者:马智慧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低温湿敷减轻输注阿奇霉素所致疼痛和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输注阿奇霉素引起局部疼痛住院患儿120例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40例,于输注阿奇霉素前5~10 min,A组采用0℃湿纱布、B组采用18~22℃2%利多卡因纱布、C组采用O℃30%硫酸镁加2%山莨菪碱纱布,沿患儿血管走向在穿刺点上方3~5 cm近心端处湿敷,直至阿奇霉素输注完毕.结果 C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A、B组(均P<0.0125),静脉炎严重程度低(P<0.01).结论 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低温湿敷可减轻输注阿奇霉素引起患儿局部疼痛,减轻静脉炎严重程度.
作者:刘月利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腹部不同注射方法 对达肝素钠(商品名法安明)致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80例腹部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注射法(420例次,排气后常规注射、按压)与改良注射法(420例次,不排气常规注射、按压),观察两种方法 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 传统注射法患者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显著高于、严重于改良注射法(均P<0.01).结论 改良注射法可减轻注射达肝素钠导致的皮下出血.
作者:罗翠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纵向挤压肱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按常规操作采取血标本;观察组用左手示指指尖在肱动脉搏动强处向下按压做一压痕;常规消毒后,左手示指指尖放于压痕处,中指并列放于示指旁,两手指沿血管走形向桡侧滑行触摸血管侧壁,向尺侧推压血管,至血管不能移动;然后中指加压按压血管,示指指腹抬起能感到血管波动即可;右手持一次性动脉血气针在压痕处进针抽取血标本,后续处理同常规组.采集右上肢时两手指先向尺侧滑行,再向桡侧推压血管,其他操作程序同左上肢.结果 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总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 纵向挤压肱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孙德凤;邱碧秀;李苏;刘海霞;夏明营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全面了解护理本科生(护生)对PBL教学的满意度,为进一步制定科学的PBL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级的109名本科护生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法,教学结束后进行PBL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护生对PBL教学总体满意率为97.20%,教师表现、案例质量、自我贡献、小组功能、学校支持、评价方法 6个维度的满意率89.72%~98.13%.护生评分较高的维度有小组功能、案例质量和自我贡献.结论 护生对PBL教学总体较满意,但在教师表现、学校支持和评价方法 方面仍存在着不足,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来完善PBL教学.
作者:李丹;林平;杨巧绘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开放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生儿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儿科实习4周的56名护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名)实施开放教学法,对照组(28名)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出科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出科时理论考核成绩(93.7±2.3)分、操作考核成绩(88.9±6.9)分,对照组分别为(91.8±3.0)分、(82.2±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科实习收获、对教学评价、学习的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开放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儿科临床实习效果.
作者:周广玲;渠慎英;闫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目标管理模式应用于护理本科生,临床护理管理实习的效果,为寻找可行的临床护理管理实习方法 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以管理要素、护理管理流程、护理质量管理重点环节相结合的护理管理实习目标体系,应用于45名本科护生的护理管理实习.结果 护生对护理管理实习的满意度评分达63.49±11.76,总体满意率达93.33%,对管理的概念、要素、重点环节等的满意度>90.00%.结论 目标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本科护生护理管理实习的效果,并为临床带教老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依据和标准.
作者:吴航洲;许乐;刘月芬;郭谊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改革考试方法 对高职护生在考试应激状态下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193名护生按班级随机分成对照组(108名)和观察组(8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考试方法 ,即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护生学习成绩;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考试方法 ,即护生学习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综合而成.在期末考试前1周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评估.结果 观察组焦虑、抑郁程度及评分显著轻于和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综合学习态度及过程成绩的考试方法 减轻了护生考期焦虑和抑郁情绪.
作者:满力;于欣霓;白宁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护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护理教育,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湖南省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生)309名,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护生学习倦怠得分为56.24±9.94,护生学习倦怠发生率为37.86%,以情绪低落倦怠为明显;护生学业自我效能得分为73.48±8.57;护生学业自我效能得分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各维度均具有预测作用(均P<0.01).结论 护生学习倦怠感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学业自我效能是护生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因子,对其学习倦怠有调节作用.护理院校在培养护生时应结合各层次护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其学习潜能的发挥,提高学业自我效能,以消除护生学习倦怠感.
作者:姜芬;吴艳平;张青海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初期对化疗药物认知现状,为护理教学及临床实习管理与教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110名临床实习第3个月本科护生的化疗药物药理知识、正确操作、应急处理措施认知情况.结果 化疗药物药理知识维度中,仅10.0%~40.0%护生对化疗药物的作用、毒副作用、吸入、吸收方式很了解;化疗药物正确操作维度中,80.9%护生对血管的选择存在误区,22.8%、30.9%认为配制化疗药物时不需要专业操作场所、防护用具或者不了解是否需要配套设施,50.0%护生不认为或者根本不知道患者的排泄物会造成二次污染而需特别处理;化疗药物污染后应急处理维度中,仅8.2%和5.5%护生很了解化疗药物溅入眼中、溅到皮肤时的处理方法 .结论 本科护生对化疗药物药理知识认知不足,对正确操作存在错误认识,对化疗药物污染后的应急处理措施不了解.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加强针对性教育,提高本科护生职业安全意识和水平.
作者:朱雪梅;闫娜;杨洋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对国内外家庭访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开展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探讨社区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包括访视人员不足、访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访视中忽略家庭成员、访视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访视干预时间太短,提出应采取措施弥补上述不足,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访视工作的质量.
作者:杨琴;袁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综合治疗的护理方法 进行综述,包括心理护理、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和排痰,以及放、化疗护理,提出随着NSCLC的综合治疗模式成为临床首选,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作者:刘向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综述了AIDS抗病毒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并与多种影响因素相关,如与患者相关因素、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关系、与治疗方案或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注重加强患者、医护人员的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罗阳;范东;孙瑞婧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白玉膏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效果.方法 将69例接受放射治疗(下称放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于每次放疗后采用白玉膏均匀外涂放疗野皮肤,直至放疗结束后2周.结果 观察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显著少于和轻于对照组,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均P<0.01).结论 白玉膏外敷对预防恶性肿瘤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效果较好.
作者:薛淑英;贾喜花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对78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全麻下经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76例(占9.7%)发生咯血痰、恶心呕吐、咽喉肿痛、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经过治疗护理,全部临床治愈.痰菌阴转675例(86.5%),病灶吸收692例(88.7%),空洞缩小或闭合712例(91.3%),住院21~91(30.0±2.5)d出院.提出完善治疗前准备,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术中术后加强监测,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保证.
作者:李亚琴;杜巧盈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对3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住院肥胖患者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随访6个月患者主观症状均有改善,鼾声和嗜睡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BMI、Epworth困倦度量表(ESS)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提出做好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压力,严密观察、监测;治疗后给予长期随访或对带机居家治疗者进行指导,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周海艳;张飞彩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成功率.方法 将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18 G留置针、对照组采用24 G留置针静脉留置后输注造影剂.结果 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使用18 G静脉留置针输注造影剂能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作者:沈小清;马清秀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扩展长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的护理方法.方法 在已有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基础上,将检测时间延长至9 h,对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两种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前做好受试者心理护理及仪器、设备准备,试验过程中注意静脉通路的开放和维持,保持受试者的安静清醒状态并减少受试者的排尿次数,试验结束立刻停止胰岛素的泵入并密切观察受试者不适症状,随访期给予正确指导.结果 本组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试验.谷赖胰岛素与赖脯胰岛素在葡萄糖钳夹期葡萄糖精注率均在前150 min迅速上升,且均于150 min左右达到高峰,上升幅度两种药物具有相似性,并且在后300 min左右均回落到接近基线水平.整个试验期间受试者未出现异常情况.结论 扩展长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中医护人员在静脉通路维持、受试者护理、持续输液、样本采集等各环节的熟练配合是保证本研究成功进行的关键.
作者:卫静淑;邓勇黎;陈惠敏;张翼飞;王卫庆;宁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临床常采用无弹性布条绕颈一周后系住气管套管两侧孔来固定气管套管.
作者:张玉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洗胃机洗胃是抢救药物中毒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科使用的洗衣机(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其配套洗胃管内径约1cm,为硅胶材质,较硬,与注射器乳头很难紧密连接.
作者:王红艳;方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输液过程中,各种原因未即使更换输液均可导致输液器莫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空气进入滴管下段,有造成空气栓塞的危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同伴参与式护理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87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实施相同内容的心理干预,对照组由护士进行,干预组由患者作为同伴参与,并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SCL-90问卷调查评估其效果.结果 干预组焦虑、恐怖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同伴参与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焦虑与恐怖水平,有利于缓解不良心理因素,促进机体康复.
作者:文国英;刘陶文;管起招;唐兵;廖素菊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呼应答查对医嘱法对防范医嘱差错的作用.方法 采用呼唤应答法进行医嘱查对,即1条医嘱查对过程中,由主班护士宣读医嘱内容中的药名和剂量(呼);由治疗班宣读执行方法 (应),由护理班护士核对计算机相关项目(答).结果 实施前共查对3 875条医嘱,发现错误医嘱24条,7条医嘱漏执行和错误执行;实施后共查对3 883条医嘱,其中发现错误医嘱20条,均及时查对处理,无执行错误医嘱,无漏查错误医嘱,无漏执行医嘱.结论 呼应答查对医嘱法可有效减少或杜绝医嘱相关护理缺陷差错,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患关系.
作者:智喜荷;王爱玲;王雪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的实施效果,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在PIVAS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对人员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定期检查评估PIVAS现存和潜在的风险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流程.结果 实施后PIVAS差错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实施风险管理加强了PIVAS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了静脉输液药物配制的质量和安全.
作者:张炜霞;陈玉皇;黄澜;郭晶;庄严;王蕾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急诊科实施以层级制护理小组为单位排班模式对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根据在岗护理人员的的职称、年资、学历、实际工作能力、经验和责任心进行新老、强弱合理搭配,组建层级制护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班.连续2年后从患者投诉、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层级制小组排班后患者投诉、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由13例次、2起、2起减少至4例次和0,患者满意度由93.1%升至98.1%.结论 以层级制护理小组为单位排班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刘雪晴;黄素芳;鲁巧梅;吴菁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成立爱心服务队,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从全院25岁以下护士中择优选择20名护士成立爱心服务队,对9个住院病区提供爱心服务,免费为患者理发、剃须等.结果 爱心服务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 成立爱心服务队,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可大程度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孙小虹;张慧荣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实行住院制规范化培训对新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方法 对2006~2008年进入我院的新护士223人按自愿原则分为常规培训组(93人)和住院制组(130人),常规组按常规培训,住院制组在培训期间统一安排住宿,24 h在院内住宿;培训内容在常规的基础上增加军训和专业思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时间均为2个月.培训毕进行操作理论考核并行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操作理论考核成绩均合格;护士职业价值观13个维度中排在前三的重要和不重要的比率:住院制组分别为独立性(66.9%)、成就感(64.6%)、利他主义(63.8%)和安全稳定(68.5%)、社会交往(50.0%)、社会地位(49.2%),常规组分别为权力控制(67.7%)、轻松舒适(59.1%)、经济报酬(47.3%)和社会地位(59.1%)、智力刺激(39.8%)、安全稳定(39.8%).结论 住院制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护士职业价值观向积极、客观方面转化.护理管理者对于独立性、利他主义等积极的改变应加以鼓励;对于智力刺激、社会交往等尚不够重视的方面应加以引导,对于轻松舒适、经济报酬为重的观点加以教育,为新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秋莉;笃铭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系统化培训对提高ICU护士胸肺物理治疗能力的作用.方法 对21名ICU护士进行胸肺物理治疗能力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结果 系统化培训后护士胸肺物理治疗能力及操作成绩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系统化培训可在短期内提高ICU护士胸肺物理治疗能力和专科护理水平.
作者:彭树兰;刘庆;鲁桂芳;刘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骨干人员参与护理管理,防范病区护理管理疏漏的方法 .方法 在各病区选拔优秀护理人员担任质控组长,经过统一培训后按制定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在病区协助护士长开展质量控制.结果 设立质控组长前后病区一般护理缺陷、严重护理缺陷、意外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设立质控组长是护士长病房管理的有力补充,是防范病区护理管理疏漏,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
作者:刘庆;黄行芝;潘慧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应用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包括制定标准、组织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按照标准评估、讨论、分析、改进和上报.结果 应用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满意率显著提高;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显著降低,与应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用于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作者:胡云香;陶红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德州市1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院前急救护士综合能力现状,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技能考核的方法 ,对德州市1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92名院前急救护士进行调查和考核.结果 院前急救护士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合格率分别为86.98%及81.77%;不同护龄、学历护士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主要通过自身工作经验(80.21%)和院内培训(50.52%)获得急救相关知识;73.44%喜欢院前急救工作,20.83%服从领导安排,5.73%不喜欢院前急救工作.结论 德州市综合医院院前急救护士的综合能力尚可,在进行岗位人力调配上要充分考虑护士学历和年资的影响;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泉莉;赵立勇;王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艾灸足三里辅助治疗癌症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癌症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苯丁哌胺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日用艾条灸一侧足三里20~30 min,双下肢交替进行.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腹泻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足三里辅助治疗癌症相关性腹泻方便安全、无痛苦、疗效较好.
作者:程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和护理方法 .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溪及阿是穴,对照组取维生素B1注射液2 ml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选一侧肢体,进行穴位注射,双下肢交替进行.观察组取黄芪注射液5 ml或红花注射液5 ml,每次选一侧肢体,进行穴位注射,肢体左右交替,药物隔2 d交替.12次为1个疗程,间隔7 d,进行下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给予糖尿病一般护理,针对穴位注射肢体进行局部护理,观察并记录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及红花注射液交替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
作者:张承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生大黄辅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生大黄泡水饮用或经胃管注入治疗,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3.3%,对照组治愈率为3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生大黄辅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宏世云;宋雪艾;卢培;王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中药电熨疗法对脑卒中后便秘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4).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电熨疗法,连续治疗14 d.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中药电熨疗法有较好的预防便秘作用,且患者感觉舒适,护理操作简便.
作者:姜俊香;夏娟静;盛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跌倒相关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探求合理的健康教育模式,为降低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2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对教育方式的需求及对不同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时机的选择4项.结果 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评分(2.59±0.74)分,患者对发生跌倒后的应急处理措施、跌倒常见原因和跌倒后寻求帮助的方法 需求评分较高.不同学历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除一对一讲解演示和专题讲座外,其他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91.18%患者要求入院后3 d对科室环境及生活区路线进行健康教育;治疗中期对治疗方案、药物作用及跌倒后处理措施知情需求大(57.84%、56.86%、54.90%);出院前2 d则希望了解家庭自护、咨询方式(77.45%、76.47%).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对跌倒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治疗阶段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不同.应根据患者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
作者:肖静静;高茜;于梅;黄豆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水平及自我管理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老年高血压控制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自我管理状况问卷对福州市某社区3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测生理健康总分130.91±11.61,自测心理健康总分116.77±3.80,自测社会健康87.50±7.79;自我管理状况佳者18.13%,自我管理差者35.67%.自测健康与饮食控制、不吸烟、不饮酒、坚持运动、服药依从性、按时随访、体质量控制均呈显著相关;自测健康各子量表与自我管理部分项目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与自测健康水平关系密切,社区护理人员应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其社会健康水平,从而改善自我管理现状.
作者:李华萍;郑翠红;曾丽华;宁晓东;黄湘晖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对1例难治性克罗恩病伴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实施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术获得成功,移植术后患者腹股沟切口愈合好,共住院85 d,随访1年无复发.提出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预防、控制感染;有力的心理支持,尤其坏疽性脓皮病皮肤溃疡的有效护理和正确的饮食指导,对局部溃疡的愈合、保证移植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爱华;李杰平;陈幸华;张曦;孔佩艳;朱莉;刘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对1例PICC脱入静脉内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配合及护理.结果 患者体内PICC顺利取出,未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分析原因为患者自护知识欠缺,置管后固定欠牢固.提出对PICC患者应进行详尽的相关知识教育,做好日常维护以预防PICC相关意外事件发生.
作者:许丽贞;黄雅楠;陈燕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总结1例老年癌症晚期患者因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护理.通过药物保留灌肠、加强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治疗护理41 d后好转,未出现压疮等并发症.提出对癌症晚期老年患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高度重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严格掌握适应证,预防AAD的发生;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加强观察,一旦发现AAD的征兆,应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积极控制AAD,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胡可纯;王玉军;王翠霞;陈艳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抚触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 将152名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组(75名)与对照组(77名).抚触组从出生24 h开始抚触,每天2次,每次15~20 min,连续4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4个月时采用婴儿气质评分表对两组气质9个维度进行评估.结果 抚触组婴儿气质维度中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注意分散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抚触可提高婴儿生物节律性及活动水平,使婴儿对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注意力分散度降低,对婴儿气质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侯英英;谢云凤;罗蜀桃;邹晓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家庭发展性照顾对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低出生体重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出院指导,定期复查;研究组运用发展性照顾的理论对主要照顾者进行培训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家庭指导.两组均随访至月龄6个月止(早产儿至纠正月龄6个月).比较两组体格发育达标率、常见疾病患病率和住院率.结果 研究组的体格发育达标率、常见疾病发生率、住院率分别为80.0%、16.0%和6.0%,对照组分别为52.0%、34.0%和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家庭发展性照顾对促进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和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艳平;吕迎春;王美云;于红艳;王克铭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国内有关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的相关情况.方法 检索截至2008年12月的CNKI、万方和维普3个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中有关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3~2008年文献134篇,主要收录于17种护理专业期刊(125篇,93.28%).调查对象主要为患者(52篇,38.81%)和护士(36篇,26.86%),研究内容主要为临床护理(77篇,57.46%).127篇(94.78%)文献单独使用质性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 以访谈为主(108篇,80.60%),资料分析方法 以自行实施为主(67篇,50.00%).结论 国内的护理质性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但存在质性研究应用较少、质性研究方法 单一、质性与量性联合研究不足、质性研究的严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作者:朱莲莲;高丽红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带套的安全有效灭菌方式.方法 将由气门芯、索线制作成统一规格的脐带套800根均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8 min,传统组煮沸15 min后置75%乙醇溶液浸泡备用,两组有效期均为2周.结果 有效期内传统组消毒灭菌合格率84.00%,改良组合格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跨越实验合格率和拉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对脐带套灭菌效果可靠,不影响脐带套的拉力,可替代传统方法 .
作者:薛菊兰;宋红;罗丽华;吴爱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