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影响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以协助管理者制订合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 采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量表,对某医院26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评分为(2.99±1.21)分,21个影响因素中排序前5位的为担心因个人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科室护理质量分值,害怕其他人受到影响,担心上报其他同事引起的不良事件影响彼此间关系,担心被患者或家属起诉及担心上报后会受处罚.结论 相关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呈中等水平,担心集体、他人及本人受到影响和导致医患纠纷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建立更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创建安全的就医环境,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作者:方良玉;王建宁;乔改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灾害救护知识掌握情况,为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开展灾害救护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71名护理人员的灾害救护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除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熟练掌握率较高(为87.1%)外,其余项目熟练掌握率为14.8%~57.2%;不同级别医院、学历、工作年限、科室护士灾害救护知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0%的护理人员对学习和接受灾害救护知识感兴趣,92.6%护理人员表示非常愿意继续学习有关知识.结论 护理人员灾害救护知识掌握率总体水平不高;加强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的培训势在必行;医疗卫生机构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中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灾害救护知识及技能培训, 以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在卫生职业教育中优化与创新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护生灾害知识学习力度.
作者:邓荆云;巴瑞琪;李旭光;朱梦莹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安全用药流程管理在产科病房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产科病房进行安全用药流程管理,即建立临床安全用药管理质控小组,加强新、特、高危药品的管理,实施用药流程管理,加强安全用药流程管理的培训.结果 实施安全用药流程管理后用药差错发生率及患者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 产科病房实施安全用药流程管理,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徐海龙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层级管理联合连续性排班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对神经外科病区实行层级管理联合连续性排班,重建各层级各班人员的工作职责.结果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士工作超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施后护理意外及缺陷发生例次明显降低.结论 实施层级管理联合连续性排班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护士工作时间,减少护理意外及缺陷的发生.
作者:韩红梅;邓小英;方艳雅;岑玉霞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为加强医院重点环节管理,严格准确执行查对制度,落实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医疗服务安全与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我院2009年开始对急诊患者住院的交接程序进行完善,同时设计并使用了交接记录单,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于红艳;郑玉荣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甲状腺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对体位要求较高,需采取垂头仰卧位.患者颈部过伸,颈椎处于反常状态,由于整个头颈部的重力集中在头枕部,术后头枕部发麻的情况比较普遍;另患者在全麻状态下,颈椎失去肌肉韧带的保护,易致颈部酸痛.为解决此类问题,2009年6月我科自制甲状腺手术体位颈托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体位摆放,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张桂梅;孙桂芝;郑守华;原英姿;张欣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泌尿外科手术位于下腹及会阴部,且术后常需留置导尿管,术后进行换药、护理时常需脱下病员裤;患者下床活动时需患者或家属提着尿袋或用别针固定在裤片上,影响了患者的形象.为保护患者隐私,方便治疗护理操作,2008年11月笔者将病员裤进行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李春秀;汤玮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护理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越来越来受到关注.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减少职业暴露,尤其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利器盒的临床广泛应用在安全处置利器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由于利器盒临床应用数量大,成本支出较大,本着安全、节约的原则,2009年10月我院设计制作价廉物美、方便实用的改良利器盒,报告如下.
作者:贲艳丽;曹晓林;王芳;马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医疗废物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效果.我国于2003年6月16日颁布实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同年10月15日发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在固体医疗废物管理中主要任务是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医疗废物移交登记本,自2008年10月使用至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婷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1]要求,输液止血带、网套、输液卡片、氧气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等医用器材必须消毒晾干后干燥保存或灭菌,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由于这些物品在浸泡消毒过程中,存在管腔迂回(呼吸机管道)、易粘贴在一起(输液卡片)或占地面积大(数量多)等缺陷,所需待干时间较长,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鉴此,笔者设计制作了医用多功能沥水架,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祖梅;薛菊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现助产专业特色的基础护理教学导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方法 将2007级助产班学生65人作为实验班,在基础护理教学中采用符合专业特色的导课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将2006级助产班学生62人作为对照班,沿用常规式教学法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对照班基础护理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为(70.39±9.70)分,实验班为(79.86±8.79)分,两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班(P<0.01).结论 在助产专业的基础护理教学中增设符合专业特色的导课方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和职业认同感.
作者:莫选荣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初期对化疗药物的认知状况,为护理本科理论教学及临床实习的管理与带教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110名护理本科生于临床实习初期进行化疗药物认知状况调查.结果 仅12.7%和10.0%的护生很了解化疗药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80.9%的护生不能正确选择血管;8.2%和5.5%的护生很了解化疗药物溅入眼中和溅到皮肤的处理措施.结论 护理本科生对化疗药物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透彻,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加强护理本科生化疗药物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在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的同时,大限度保证患者化疗期间的安全,减少护理事故及纠纷.
作者:闫娜;赵振兴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提高手术室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206名护生随机分为传统组和课件组各103名.传统组采用常规方式教学;课件组将传统带教老师理论知识授课改为播放自行设计的影像课件,播放完毕给每名护生发放1张课件内容光碟,由护生自主继续学习,此后一对一带教方法同对照组.结果 课件组出科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均P<0.01),手术医生对课件组护生手术配合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 手术室护理影像课件教学法形象、直观,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掌握与进一步强化,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教学质量.
作者:彭玉兰;田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男护生学业归因方式与职业认同感状况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职业认同感问卷对211名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护生成功归因的内控归因评分为14.93±4.20,外控归因为12.12±4.40;失败归因的内控归因评分为13.60±3.78,外控归因为10.73±4.94.男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为29.84±6.69.不同学历、学院、年级男护生归因方式、职业认同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男护生成功归因的内控归因、外控归因及失败归因的内控归因、外控归因与职业认同感呈显著相关(均P<0.01).结论 男护生的学业成败倾向于内控归因(能力、努力),其职业认同感较高;男护生学业归因与职业认同感显著相关.需针对不同学历、学院、年级男护生的学业归因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男护生认识并进行正确有利的归因,进而提高职业认同感.
作者:左红霞;熊晓美;李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干预对护理本科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方法 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某高等医学院校四年制护理本科一、二年级学生40人(大一、大二学生各20人),对其实施为期6周、连续8次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比较团体辅导前后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结果 干预后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总分及各维度(除就业信心维度外)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P<0.01).结论 团体辅导干预有利于改善护理本科生个人职业规划状况.
作者:万美玲;魏明霞;章敏之;李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男护生专业价值观状况,以期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男护生形成稳定的专业价值观.方法 采用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价值观调查表对33名男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护生专业价值观总分为(77.84±2.44)分,其中诚实(16.00±1.74)分、公正(12.80±1.53)分、美学(12.90±1.43)分、尊严(10.92±1.73)分、平等(9.87±1.89)分、利他(13.67±1.93)分.本科男护生的专业价值观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专科男护生(P<0.05,P<0.01).结论 男护生专业价值观不容乐观,特别是专科男护生.高校男护生的专业价值教育已迫在眉睫,学校需加强男护生专业价值观的构建.
作者:黄双丽;安秋月;巩小燕;王莉莉;梁宇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方法,从专家评价法、自我评价法和患者评价法三方面及相应的评价工具进行阐述.提示沟通技能必须结合沟通环境或沟通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不同量表均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量表.
作者:袁晓玲;赵爱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的消毒、冲洗、干燥、保存4个环节的管理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任何环节操作方法不当都将引起湿化瓶的再污染,而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消毒成本及医院感染机会.在冲洗液的选择、干燥方法应用及保存材料的选取3个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寻找经济可靠的方法,既保证患者安全又能节省医疗成本.
作者:王静;李秀云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持续机械通气7 d以上患者32例吸痰时经鼻导管行支气管灌洗,灌洗前将灌洗的生理盐水加温到37℃,妥善连接仪器及管道,灌洗中配合用简易呼吸器短暂快速挤压3~4次后彻底吸痰并做好吸痰时的护理,灌洗后做好心理护理,物品及器械消毒、基础护理,调节好呼吸机参数等.结果 治疗第14天,32例患者中,3例床旁X线摄片示右下肺感染,痰液稠厚,给予盐酸氨溴索30 mg静脉注射,2次/d,间断停机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后痰量较前减少;其余肺部未见异常表现且痰量明显减少.患者在ICU治疗12~36(19.0±5.6)d,26例转入普通病房后痊愈出院,6例死于吻合口瘘所致的循环衰竭.提示经鼻导管支气管灌洗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精心的护理是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桂珍;齐海妮;高杨;张俊叶;王春妮;商江丽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婚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根据患者及配偶年龄、文化程度,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本人及配偶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及认知行为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婚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婚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加强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婚姻质量,有助于提高其身心健康和婚姻质量.
作者:仇晓霞;郭艳;邵洁;钟卫菲;龚丽骏;阮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对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患者早期(术后24 h)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手术日单双将219例TURP患者分为观察组(单日手术者,113例)和对照组(双日手术者,106例).对照组术后去枕平卧6~8 h后取自动体位,避免过度频繁变换体位,翻身时勿用力过度、过猛;观察组术后24 h内平卧不翻身,卧气垫床,24 h后改常规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总量、出血程度及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总量和出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0.01);两组舒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护理能减少TURP术后早期出血量和出血程度,不会增加患者不适,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作者:冯锦芳;聂芳;谭秋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服药遵医行为,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84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及以上的患者进行服药遵医行为调查.结果 84例患者的遵医率为61.90%,患者服药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家属监督(P<0.05,P<0.01).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服药遵医行为有待提高.加强健康教育,发挥家属的监督支持作用,为患者提供经济的复查方案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遵医行为.
作者:罗伍春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适宜的腹腔冲洗引流方法,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126例重症胰腺炎术后行腹腔冲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室温冲洗液行腹腔冲洗及接引流袋引流;观察组采用30~35℃恒温冲洗液行腹腔冲洗,并采用负压吸引器引流.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采用持续恒温腹腔冲洗加负压吸引,可促进患者肠蠕动功能提早恢复,缩短住院日,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郝晓蕊;尚国爱;周建婷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护理.方法 对11例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应用带膜支架治疗,围术期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状况,加强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护理,心理护理,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脑卒中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消失,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1例支架未能置入.10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动脉穿孔、血管痉挛或血栓栓塞等).术后6个月获造影随访,除1例颈内动脉闭塞外,9例患者载瘤(瘘)动脉畅通.结论 带膜支架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手段,充分做好支架置入围术期护理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樊立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单侧THR术后患者随机分成锻炼组和抗栓泵组各30例.锻炼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抗栓泵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SCD压力抗栓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3 、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锻炼组DVT发生率为16.67%,抗栓泵组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泵组患肢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锻炼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锻炼组(均P<0.05).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THR术后DVT有一定的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潘丽英;章泾萍;奚卫珍;黄静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87例高海拔地区老年骨质疏松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牵引保守治疗,住院治疗21~95 d,平均42.6 d;住院期间发生压疮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切口感染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随访0.5~2.0年,除3例股骨颈骨折未愈外,其余均治愈.提出加强心理护理、牵引的护理、手术前后的护理、肢体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出院健康指导,可以保证老年骨质疏松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促进其早日康复.
作者:高翠玲;范兴爱;朱瑞霞;霍倩文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降低四肢手术患儿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所致的并发症.方法 对151例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儿,采取正确的方法绑扎止血带,选择恰当的压力(上肢使用压力19~29 kPa,下肢使用压力28~55 kPa)和使用时间,遵循充气快、放气慢的原则,使用中严密观察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151例患儿术中术野清晰,无渗血和出血.手术结束肢端血运良好,皮肤无淤血点及水疱发生;术后72 h随访无1例发生止血带疼痛,肢体对各种刺激反应正常,无神经肌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正确使用气压止血带是预防四肢手术患儿止血带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作者:侯晓旭;刘延锦;冯春蕾;王汴云;王海燕;曹艳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总结19例复杂的胸部降主动脉瘤患者行人工血管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对19例复杂的胸部降主动脉瘤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股股转流下行人造血管置换术,其中18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方法.术前备齐物品和药物,术中做好降温和复温的护理、输液输血的护理、预防感染、保护肺部,密切注意手术进展,准确传递手术器械.结果 18例患者手术获得成功,患者均无神经系统损害及出血等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146~23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80 min,DHCA时间7~48 min.1例因术后发生重度低心排死亡.结论 在深低温体外循环股股转流下行人造血管置换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而科学的护理配合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冯慕贤;谢庆;陈思;李敏仪;王昭慧;李艳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286例口腔颌面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手术,患者手术顺利,手术均获成功,总手术时间7.8 h,供区组手术时间2.0 h.286例患者中有18例(6.3%)穿支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后经重新吻合血管17例成活,1例术后1 d用胸大肌皮瓣进行修复成功;头颈部伤口积液11例,感染4例,供区腿部伤口积液6例,分别经局部换药及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提出认真做好患者入室后管理,熟练掌握手术配合要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处理,强化高频电刀使用安全及预防感染护理,术后严格交接班,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安全.
作者:吴静芬;谌永毅;陈云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总结20例电视纵隔镜下纵隔肿瘤活检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提出全面了解该技术的优点及手术方法,做好心理护理,术中采取佳体位便于纵隔镜下充分暴露手术野,在全程手术中,保证吸引器的通畅和电凝的有效使用,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作者:万凤;吴荷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在为眼科门诊患者做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时,常需用头带固定枕后电极片,但是成人、儿童的头大小不一,以往采用纱布条,由于没有弹性,需要缝制较长,缠绕几圈,有时固定不紧,电极片易中途滑脱,需再次固定,影响检查;缠绕太紧,患者感觉不适,甚至影响血液循环.鉴此,笔者制作一种弹性固定头带,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汤咏梅;韩艳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在护理工作中,主班护士通常需将次日输液药品摆好备用.由于临床用药品种繁多,尤其是多支小安瓿针剂摆放不稳易倾倒,导致查对不便;大安瓿针剂和贵重安瓿针剂发生倾倒易致瓶体破损,造成药液浪费,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我科2005年3月开始使用一次性口杯放置安瓿针剂,不仅方便查对,而且避免安瓿针剂破碎造成的药品浪费.
作者:严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注射用呋布西林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为喹诺酮类抗生素.2009年10月我院泌尿外科1例患者静脉滴注呋布西林钠(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后更换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时,后者刚滴入输液器莫菲氏滴管2~3滴立即变为乳白色混浊液,立即重新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冲管后续滴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未发现不良反应.为证实两药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笔者进行了药物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长莲;涂兰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遵医行为,以减少并发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方法 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
作者:王青;杨瑞花;王美婷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ntensive Care Delirium Screening Checklist,ICDSC)的信度和效度,为测评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谵妄状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根据ISPOR指南,对国际通用的ICDSC进行编译,制定中文版ICDSC,对228例手术后麻醉恢复室留观患者进行谵妄评估,对中文版ICDSC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中文版ICDSC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4,评分员间信度为0.90;以DSM-Ⅳ诊断结果为金标准,ICDSC诊断域值≥4分时,敏感度为0.97,特异度为0.83,阳性预测值为0.52,阴性预测值为0.99,ICDSC与DSM-Ⅳ总一致性的Kappa值为0.59(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中文版ICDSC具有满意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麻醉恢复室谵妄筛查工具,但诊断阳性者仍需专科医生进一步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
作者:刘尚昆;梅伟;张治国;吴震;刘光跃;Yoanna Skrobik;田玉科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客观、准确、快速地筛选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以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方法 收集整理84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医学统计学教研室的帮助下完成出血、胰漏、肾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及Fisher′s判别方程的计算,与软件公司合作,将出血、胰瘘、肾功能不全高危因素分类排版,Fisher′s判别方程编入程序,形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高危因素评分系统软件.将该软件应用于6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将患者相关资料输入软件后系统筛选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结果 评分系统软件对出血、胰瘘、肾功能不全检出的灵敏度分别为85.7%、88.9%、100%;特异度分别为94.5%、96.2%、96.5%;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3.6%、95.2%、96.8%,平均每例患者的计算时间缩短426.92 s.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并发症高危因素评分系统能快速、准确筛选出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为预测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提供参考.
作者:王若乔;李丽;付立;姜树坤;叶志霞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状况及其相关性,探讨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 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29名失能老年人进行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结果 失能老年人与一般老年人群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失能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评分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社会支持与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获得的社会支持也较低,社会支持与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社区医护人员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拓宽失能老年人现有的社会支持渠道,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王玉环;刘艳慧;黄方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应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情况,为临床正确使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病区护士使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对134例年龄≥65岁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并将跌倒高风险的患者上报至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派专科护士在24 h内到病区对患者进行评估会诊,同时专科护士对会诊科室其他年龄≥65岁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结果 病区护士上报跌倒高风险患者45例,而专科护士同期评估存在跌倒高风险患者62例,两者评估患者为跌倒高风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区护士的跌倒评估总分及行走辅助、步态、认知状态评分显著低于专科护士(P<0.05,P<0.01).结论 病区护士低估了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且存在漏报跌倒风险患者的现象.护理管理者需加强对病区护士进行Morse跌倒评估量表使用的培训,以正确评估患者,保障患者安全,降低院内跌倒发生率.
作者:周君桂;李亚洁;范建中;黄添容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紫草膏预防非首疗程化疗患者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非首疗程化疗PICC置管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置管后12 h开始用紫草膏自穿刺点上方2~3 cm沿静脉走向涂搽,每日2次,共用7 d;对照组采用湿毛巾热敷.观察1周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涂紫草膏可有效预防非首疗程化疗应用PICC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
作者:王建辉;宋艳茹;齐娟;李桂兰;张文学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方法 选择1 210例行腕关节桡侧头静脉穿刺患者,由专人进行操作,统一采用7号头皮针按常规行静脉穿刺,第1天在Ⅰ区(为自列缺穴靠近心端长约3横指区域的头静脉)行静脉穿刺,第2天在Ⅱ区(为自列缺穴靠远心端长约3横指区域的头静脉)行静脉穿刺.观察两区域静脉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Ⅰ区静脉穿刺患者发生重度疼痛43例(3.6%)、中度疼痛778例(64.3%),9例穿刺时局部和指端有麻木、触电感;Ⅱ区静脉穿刺患者发生重度疼痛19例(1.6%),中度疼痛674例(55.7%),2例出现轻度麻木现象.两个区域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腕关节自列缺穴靠远心端长约3横指区域的头静脉行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较轻,且不适症状较少,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王玉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型导管固定装置施乐扣固定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PICC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施乐扣固定导管,对照组常规采用纸胶带固定.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皮肤破溃及计划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施乐扣固定PICC,可减少计划外重新置管和导管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同时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作者:林静;马珊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改性几丁质喷雾剂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28例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改性几丁质喷雾剂于尿道口及周围皮肤5 cm范围、导尿管近端5 cm处进行喷洒,每日2次;对照组常规采用1∶2 000氯己定溶液擦洗尿道外口及会阴部,每日2次.结果 留置导尿期间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推迟(均P<0.05).结论 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使用改性几丁质喷雾剂,可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作者:徐必友;尹玲;王瑞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肺叶切除术患者雾化吸入后不同时间叩背排痰效果.方法 将90例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三组术后按常规行雾化吸入,3次/d,15 min/次;A组雾化吸入后立即予叩背,B组雾化吸入后15 min予叩背,C组雾化吸入后30 min予叩背.比较三组日均咳痰量、SpO2的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日均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的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佳;三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排痰后SpO2维持在较好水平.结论 雾化吸入后立即叩背是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排痰有效及佳的时机.
作者:黄敏清;叶云婕;胡美霞;赵舜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对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旨在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科学合理选择不同的输液血管通道器材.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98例住院且输液3 d以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评分较高的条目分别是穿刺1次可留置较长时间、保留较长时间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使用留置针输液的意义、静脉输液前护士对患者的告知,得分为(2.48±1.05)~(2.66±0.90)分;得分较低的条目为现已有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的血管通道器材、应根据药物性质和特点来选择输液方法和工具、不同的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不同,得分为(1.67±0.91)~(1.89±0.92)分.影响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科室、输液时间(P<0.05,P<0.01).结论 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度不高,需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告知及个体化评估,加强输液安全质量控制,合理选择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以满足患者需求,减轻患者痛苦,保证静脉治疗的安全落实.
作者:汪晖;黄海珊;邹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伤口愈合快示格胶贴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68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消毒皮肤后将伤口愈合快示格胶贴直接贴粘于受损静脉局部.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局部皮肤.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伤口愈合快示格胶贴能为局部皮肤提供湿润的愈合环境,使组织再生和修复,可提高静脉炎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
作者:付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知信行干预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8例行常规产前检查并接受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由接受过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的专职护士对孕妇进行拉玛泽减痛分娩法相关理论知识讲授及操作示范演练各1次;干预组实施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时进行知信行干预,即对孕妇进行认知及信念教育、技能训练、督促检查技能训练执行情况,并提供适当的咨询服务.结果 干预组对拉玛泽减痛分娩法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中运用知信行干预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作者:王苏梅;尚剑;陈玉芬;张礼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采用自制木制烧伤架辅助治疗烧伤患者220例,患者创面7~58 d愈合,平均住院22.0 d.烧伤架为烧伤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暴露条件和适宜的环境,有利于预防与控制创面感染,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从而促使创面早日愈合.
作者:温昕芳;马金巧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杂志俱乐部在循证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循证实践教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1975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发表的文献,以teaching、journal club、critical appraisal、education、evidence-based practice、循证实践、教育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对所得文献进行系统复习及评价.结果 5篇文献被纳入,其Jadad得分为3~4分;研究对象517名.开展杂志俱乐部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自尊,有效促进溃疡创口的恢复,有效减轻伤口疼痛.杂志俱乐部对医学生和临床医护人员的知识、态度、文献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而对循证实践技能及对干预对象运用证据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考证.结论 杂志俱乐部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知识、态度、文献阅读习惯,杂志俱乐部是循证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杨如美;蒋银芬;朱琴华;朱蓓;汪暑萍;唐四元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氧气湿化瓶有效的消毒保存方法及持续存放时间,为医院制定有效的氧气湿化瓶消毒保存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120份氧气湿化瓶及通气管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份,对照组采取病房分散消毒管理,观察组采取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管理的方法;对两组氧气湿化瓶于消毒后保存第1、3、5、7、9天每组每次分别随机抽取12份采样培养.结果 观察组持续保存1~9 d的湿化瓶细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除第1天外,其余各天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0.01).结论 氧气湿化瓶采用供应室统一集中清洗消毒方法,能提高消毒效果,延长保存时间,提高无菌保存率,能有效减少吸氧患者医院感染的机会.
作者:宋红岩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16例下方及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3~28周,15例患者视网膜复位,1例多发性裂孔患者颞下方周边部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未见明确裂孔,激光包绕脱离区,观察1月余,未见网膜脱离扩大.术后眼前指数1例,0.04~0.1者9例,0.2~0.4者6例.提出术前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体位护理、眼部护理、密切观察术眼情况和出院健康教育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复位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王文鲜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对120例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Nd:YAG激光鼓膜造孔加盐酸氨溴索综合治疗.护士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营养、耳部及仪器的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正确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内容与方法.结果 本组治疗显效70例,有效3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达87.5%;鼓膜造孔均在2~3个月愈合,未遗留永久性鼓膜穿孔及其他并发症.提示规范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东霞;孙莹;章英坤 刊期: 2010年第10期
从急诊预检内涵、预检分诊模式、分诊工作内容等多方面介绍新加坡医院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新加坡各家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工作遵照国际通行的级别分诊标准,结合国情进行细微的调整,体系统一、规范,合理科学地分配医疗资源和医疗空间,有利于急诊工作的开展,可提高急诊救治效果.新加坡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值得我国急救护理工作借鉴.
作者:曾艳;黄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