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5-8982
  • 国内刊号:43-1225/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91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3
  • 全年订价:12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2000年、2002年二次被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年13期文献
  • 甲状腺功能障碍对lepti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障碍对人体血清l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甲亢患者45例、甲减患者46例、正常对照组50例,应用免疫放射分析(IRMA)法测定血清lep血水平,并测甲状腺功能,计算体重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数(%Fat).结果甲亢患者leptin水平,男性(2.05±1.54)μg/L,女性(7.47±5.08)μg/L,显著低于正常组,而且扣除体脂因素后仍很明显(P<0.01).甲减组leptin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但排除体脂因素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3组leptin水平均与BMI显著正相关,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呈弱负相关,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呈弱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女性leptin水平均为男性的2、3倍.结论甲功改变通过体脂含量间接影响leptin水平.

    作者:侯英;孙世新;李贤厚;杨玉芝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TA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采用新辅助化疗TA方案,共2~4个周期,分别测量化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新辅助化疗后84例中,临床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58例,无效19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75%.未发生严重毒副反应.结论TA方案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方案,具有降低肿瘤分期,增加根治和保乳手术机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世琴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微创腋下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

    目的总结腋下微创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体会.方法115例患者在全麻双腔插管下经微创腋下切口手术治疗.全组术中2例因致密粘连而延长切口,其他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包括肺癌根治术(含肺叶或全肺切除、淋巴清扫)食道癌根治术,纵膈肿瘤切除等.结果全组均康复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微创美容,减轻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结论微创腋下切口适合大部分胸科手术,但应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同样治疗效果.

    作者:张位星;艾正华;杨杨;黄凌瑾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胆道损伤的原因及治疗体会(附44例病例报告)

    目的探讨引发胆道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0~2005年怀化芷江县人民医院44例胆道损伤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归纳出胆道损伤的原因,同时总结出治疗经验.结果胆道损伤主要由医源性因素引起居多(42/44),其中又以医生误操作为主.发现胆道损伤后及时处理,包括术中修补或术后充分引流.结论胆道损伤的原因以医源性因素引起为主,提高医师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可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同时对胆道损伤的治疗应该及早发现,合理处理.

    作者:邓素勤;周钧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高/低分化大肠癌组织的二维电泳图谱的建立及质谱分析

    目的研究人大肠癌高、低分化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之间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和鉴定癌组织与正常黏膜之间以及高、低分化癌组织之间差异表达蛋白.方法收集新鲜大肠癌标本;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大肠癌标本分为高分化癌组、低分化癌组,以癌旁正常肠黏膜作为对照.提取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比较得到高分化与低分化组织之间表达差异点.将这些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分析及网上数据库鉴定.应用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质组筛选结果.结果在两组癌标本中均存在钙网硬蛋白前体、O98007蛋白类似物的特异表达以及AAH10915、AAH75839蛋白表达上调;在高分化癌组中存在E980237蛋白的特异表达以及三磷酸异构酶、肝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上调;在低分化癌组中存在2HHEB(氧化血红蛋白变异体)和锌指蛋白312类似物的特异表达以及Q9TQL5蛋白(Fragment)类似物表达上调.Western blot检测HSP27和LFBP表达的结果与蛋白质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高分化癌组织与低分化癌组织之间存在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这些蛋白与大肠癌细胞分化有关.

    作者:裴海平;SHEN Liang-fang;申良方;朱红;曾亮;甘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内真菌感染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4年12月入住ICU患者的痰、血、尿、中心静脉穿刺针顶端及局部引流物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2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2株,分离的部位以泌尿系为主,其次为下呼吸道,继之为血液、静脉导管顶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留置尿管、老年患者诱发真菌感染率高.所有真菌菌株对大扶康、5氟胞嘧啶敏感,对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部分耐药.结论ICU内真菌感染主要部位存在泌尿系,以念珠菌属居多,对大扶康敏感度好.

    作者:李昂;段美丽;翁以炳;胡滨;张淑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住院病人2005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为计算单位,对住院病人2005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DDDs、日用药金额等进行临床应用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为三代头孢及其复方制剂:DDDs排序前3位的为头孢派酮/他唑巴坦钠、氟氧头孢钠、头孢呋辛钠等.结论该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应控制第3代头孢及其复方制剂的使用.

    作者:孙惠娟;张卫同;陈海滨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5月~2005年10月,对10例乳糜尿患者行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双侧病变者同次手术处理.术前乳糜尿实验均为阳性,采用膀胱镜检确定喷乳糜尿的病变侧.结果10例(11侧)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平均90 min(70~120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20~4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 d(5~7 d);术后当日乳糜尿消失;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3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除具有微创及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势外,同时具有肾蒂淋巴管结扎更彻底、近期疗效好的优点,可完全替代开放手术成为目前治疗乳糜尿的佳手术方法.

    作者:陈湘;杨剑;李勇;陈放;齐范;齐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6~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作者:徐宏兵;孙常太;文良元;薛庆云;黄公怡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倍他乐克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Ⅲ、Ⅳ级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心功能Ⅲ、Ⅳ级伴ESS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L-T4 20μg/d,疗程3周,并根据患者心率情况加用12.5~37.5 mg/d倍他乐克,将心室率控制在平静状态下60~80次/min.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甲状腺素;心脏彩超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峰与A峰比(E/F)及心输出量(CO),并观察新发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情况.结果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倍他乐克治疗3周后,治疗组甲状腺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LVEF、LVDd、CO、及E/F各项参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和倍他乐克后,LVEF及CO改善尤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心功能Ⅲ、Ⅳ级伴ESS患者,应用小剂量甲状腺素和倍他乐克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并能有效控制由于甲状腺素所致的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发生.

    作者:杨宏伟;刘毅君;陈婷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输尿管原发性息肉的诊治分析(附11例报告)

    目的提高输尿管原发性息肉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1例输尿管原发性息肉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1例行肾与输尿管大部切除,3例行输尿管病变段切除肾盂成形术,1例病变段切除输尿管再吻合术,4例行息肉切除加基底电灼,2例输尿管镜下基底部钳除.全部病例均获病理证实.术后10例获3~24个月随访未发现息肉复发与恶变,1例失访.结论X线造影是其常用的重要诊断方法,术前确诊则需输尿管镜活检.治疗以病灶局部切除为主,应依据息肉的数量、累及输尿管的长度和周径、肾功能情况来决定手术方法.

    作者:董自强;朱风琴;毛峥;李克军;胡敬祖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难点与处理技巧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难点及处理技巧.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3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难点与对策.结果31例均获得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其中行肝方叶切除11例,左肝外叶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3例,尾状叶切除6例,全组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严格遵循手术治疗原则,改进手术技巧,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并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李坚;张阳德;刘恕;李年丰;李浩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川芎嗪、玻璃酸钠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粘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治疗方法.方法前瞻性研究,将该院2002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386例随机分为4组,98例行常规术式(A组),96例术中硬脊膜和神经根外涂抹川芎嗪(B组),96例术中涂抹玻璃酸钠(C组),96例术中涂抹玻璃酸钠和川芎嗪混合液(D组).随访12~36个月,平均(17±5.4)个月,有效随访352例,以上各组分别为89例、85例、87例和91例.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体系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术后2周疗效四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A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12和24个月A组明显低于B和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低于B和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酸钠和川芎嗪混合液能够有效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粘连.

    作者:王锡阳;李康华;李雄;胡建中;张宏其;廖前德;朱勇;龙文荣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阜外心血管医院5年G-致病菌的耐药监测

    目的通过对该院2001~2005年临床分离的G-杆菌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更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部分的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该院住院患者中分离的902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的检测,并用WHONET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0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常见的菌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2.9%)、肺炎克雷伯菌(20.1%)、不动杆菌(17.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6%)、大肠埃希菌(10.2%)和阴沟肠杆菌(9.8%).大肠埃希菌ESBL的检出率为62%,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的检出率为47.5%;肠杆菌科细菌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亚胺配南的敏感率分别为68.3%和91.3%,阿米卡星对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的其他细菌的敏感率均较高,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治疗非发酵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高的敏感率.结论通过对细菌的耐药监测和分析了解不同医院各种细菌的耐药特点和趋势,可指导临床合理经验性用药.

    作者:张海涛;刘楠;刘志刚;于存涛;孙立忠;王飞燕;杨方伦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代谢综合征肥胖切割点的探讨及指标优选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肥胖指标的关系,寻找佳切割点及指标优选.方法对358例年龄≥60岁以上的长沙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测血糖、血脂、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并详细询问病史.结果358例老年人中,有MS者52例,检出率为14.5%.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W)佳切割点分别为23 kg/m2、0.86、87 cm.三指标高于切割点组MS发病率是低于切割点组的4~7倍,两组比较P<0.01.经logintic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值WHR=0.5576>BMI=0.4195>W=0.0583.结论长沙地区老年人MS的发病率高,其发病情况与中心性肥胖关系密切;反映体脂分布异常的WHR,为预测MS的佳优选指标.

    作者:王四美;江名军;唐湘君;肖萧;管茶香;罗自强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异丙酚加缩宫素联合应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异丙酚加缩宫素联合用药对减少无痛人流术中出血量和预防宫颈、宫腔粘连的有效性.方法对自愿实行无痛人流者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加缩宫素联合用药组200例和异丙酚单纯用药组20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中出血量联合用药组比单纯用药组少(P<0.01);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生率联合用药组比单纯用药组少(P<0.01).结论异丙酚加缩宫素联合用药可明显减少无痛人流术中阴道出血量及有效预防术后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生.

    作者:孙维勇;郭桂菊;黄远芹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学特点及细菌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0月68例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痰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结果68例标本中有52例痰培养有细菌生长,阳性率为77%(52/6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5株,占67%,主要为假单胞菌,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革兰氏阳性菌16株,占30%,主要为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显示,细菌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率较高,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对HAP病原学的监测,有利于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张丽萍;盛泽波;曹美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SKP2和P27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和乳腺小叶增生组织中SKP2和P27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45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小叶增生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P27蛋白染色方法均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乳腺癌SKP2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小叶增生,差异有显著性,但P27则相反;组织学分级Ⅰ级及淋巴结未转移乳腺癌SKP2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级和淋巴结转移病例,但P27则相反(80.0%vs35.0%,P<0.05;76.5%vs 40.0%,P<0.05);SKP2和P27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呈密切负相关(χ2=11.75,P<0.01).结论SKP2和P27蛋白表达是反映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两者在乳腺癌中表达存在相互调控作用.

    作者:黄江生;杨竹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可乐定硬膜外腔预注的镇静效应和对左旋布比卡因麻醉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可乐定硬膜外腔预注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镇静效应和对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ASAI~Ⅱ级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根据硬膜外腔预注可乐定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C0组(n=10)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2组(n=10)2μg/kg,C4组(n=10)4μg/kg.腰2~3椎间隙穿刺、置管,可乐定注射15 min后以0.5%左旋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结果可乐定给药5~15 min后,脑电双频指数明显降低,C4组降低比C2组更显著;警觉/镇静评分为C4组<C2组<C0组(P<0.05或0.01).C0组1例需要辅助镇静药物.各组麻醉效果良好,阻滞上界平面T6(T3~T6),3组左旋布比卡因用量、术中补波速度、MAP和HR变化幅度相似.平均痛觉阻滞维持时间:与C0组(26±2.1)min相比,C2组(36±0.7)min延长,C4组(43±2.6)min长(P<0.01~0.05).C0组使用阿托品和麻黄素患者比率(13.3%和6.7%)较低(P<0.05).结论硬膜外腔可乐定预注具有剂量相关的镇静效应,延长左旋布比卡因麻醉作用时间,但可引起循环系统抑制.

    作者:蒋亚峰;阮祥才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66例CHF患者和24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浆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浓度.6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治疗3个月.结果CHF组ET-1、TNF-α、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F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改善,而B组治疗后ET-1、TNF-α、NO下降明显(P<0.01).结论ET-1、TNF-α、NO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卡维地洛可降低CHF患者的ET-1、NO、TNF-α,从而改善心功能.

    作者:方永辉;施志雄;刘伶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广东省茂名地区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调查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水平.方法用重氮试剂法对该地区健康人群5 965人作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测定,然后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年男性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16.10±4.60)μmol/L,成年女性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15.00±4.70)μmol/L.结论茂名地区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文献报道有较大差异,建议各地区实验室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建立各自的参考范围.

    作者:周世锋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研究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病人194例,研究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与PT、KPTT及PLT的关系,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及生存情况.结果该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为13.92%,血栓组与无血栓组PT、KPTT及PL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血栓形成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血栓形成组(P<0.05).结论断流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降低再出血率的重要一环.抗凝药物应在术后早期(PLT超过正常前)使用.

    作者:梅斌;陈孝平;刘飞龙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及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三种抗体之间的相关性和与RA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为45例RA患者,46例非RA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分别以人颊黏膜和大鼠食管冰冻切片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AKA及RF.结果APF、AKA和RF在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7.78%(26/45)和97.01%(65/67),68.89%(31/45)和94.03%(63/67)及86.67%(39/45)和89.55%(60/67);三种抗体任两种以上抗体阳性时,在R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8.51%(66/67)和75.56%(31/45);三种抗体之间比较无相关性;据阳性抗体数分组,组间在X线分期,关节外表现、CRP水平的差异上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诊断特异性及诊断率;两种以上抗体阳性RA患者,骨破坏更严重.三种抗体均阳性较抗体均阴性RA者,关节外表现更多,炎症反应更重.

    作者:李敬扬;周伦祥;易晴松;蔡细英;罗筱文;董李湘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肾脏体外灌流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目的研制离体肾脏灌流装置.方法自行设计、制造一种离体肾脏灌流装置,并进行6例新西兰白兔离体肾脏常温下灌流实验,以评估此灌流装置的工作性能.结果灌流装置能与尿量偶联自动补充灌流液,机器能持续工作,性能稳定.长灌流保存时间达80.65 h.灌流24、48 h,肾脏静脉流出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钾钠离子浓度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无显著变化,肾组织形态学基本正常,当灌流65 h,肾静脉流出液LDH活性和钾离子浓度显著增高,钠离子浓度显著降低,尿NAG活性显著增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肿胀.结论该肾脏体外灌流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满足医学科研的要求.

    作者:袁发焕;光丽霞;谭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与纳洛酮治疗昏迷病人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昏迷病人清醒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昏迷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两组病人的综合治疗措施相同(吸氧、利尿、降压、降血糖等).治疗组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点滴7~10 d,对照组纳洛酮2~8mg/d,静脉点滴7~10d,所有病人均观察病人清醒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人清醒时间平均为38.9 h,对照组病人清醒时间平均为52.1 h,治疗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无影响,血气分析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昏迷的治疗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疗效,值得作为昏迷病人急救联合应用药物的推荐.

    作者:蔡振林;刘梅;郑挺;程德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KiSS-1 mRNA及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SS-1 mRNA及KiSS-1蛋白metasti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KiSS-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37.5%)明显低于EIN组(80.0%)及正常内膜组(83.3%),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43.8%)明显低于EIN组(90.0%)及正常内膜组(91.7%),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KiSS-1 mRNA和KiSS-1蛋白met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抑制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姜涛;陆春雪;张淑兰;高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亚低温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亚低温情况下脓毒症(sepsis)大鼠肝组织腺苷酸及乳酸含量改变,并结合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初步探讨亚低温能否减轻脓毒症大鼠组织损伤的程度.方法24只W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内毒素组(LPS组)、亚低温组(MHT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生化法分别测定各组肝组织腺嘌呤核苷酸及乳酸水平,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内毒素组大鼠肝组织腺苷酸水平[ATP(4.093±0.424),ADp(1.331±0.136),AMP(1.331±0.312)μmol/g·wet]和亚低温组大鼠肝组织腺苷酸水平[ATP(4519±0.028),ADP(1.483±0.108),AMP(1.544±0.301)μmol/g·wet]均较正常对照组腺苷酸水平[ATP 4.990±0.455,ADP 1.632±0.181,AMP 1.737±0.407 mol/g·wet]降低,尤以内毒素组明显.亚低温组肝组织腺苷酸水平较内毒素组明显升高;亚低温组肝乳酸含量为[(1.424±0.213)mmol/g·prot,明显低于内毒素组(1.676±0.267)mmol/g·prot,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379±0.314)mmol/g·prot,P>0.05];电镜下可见亚低温组肝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内毒素组.结论亚低温可减缓脓毒症大鼠肝组织能量的消耗,减轻肝组织损伤,可考虑作为防治脓毒症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刘春峰;张趣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新疆地区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和PreS2Ag/PreS2Ab的对比研究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汉、维、哈、回、蒙古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学标志物与PreS2Ag、preS2Ab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乙型肝炎病毒PreS2Ag、PreS2Ab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了新疆地区318例不同民族HBV感染者中的PreS2Ag、PreS2Ab.结果在新疆地区129例HBeAg+组中,PreS2Ag+119例,PreS2Ab+10例,阳性率分别为92.25%和8.40%;在189例Anti-HBe+组中,PreS2Ag+148例,PreS2aAb+14例,阳性率为78.31%、7.41%;结论在新疆的各民族HBV感染者HBeAg+和Anti-HBe+组中的preS2Ag的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后,χ 2=8.58,P<0.005有显著意义;在HBeAg+组中,PreS2Ag、PreS2Ab的阳性率各有不同,各民族之间,经统计学处理χ2<3.84,p>0.05,差异无显著性.在Anti-HBe+组中,汉族与维、哈、的阳性率之间的比较χ2=7.88,14.43,P<0.005;汉族与回族PreS2Ab之间χ2=4.64,P<0.05.

    作者:王玲;王世松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有氧胁迫下幽门螺杆菌球形体形成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研究有氧胁迫下幽门螺杆菌(H.pylori)由螺旋体转变成球形体的适应性调节蛋白.方法运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H.pylori螺旋体与球形体的全菌蛋白表达谱,差异蛋白进行胶内酶切,肽混合物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进行质谱分析,将肽质量指纹谱数据输入互联网上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获得6个与H.pylori球形体形成相关的适应性调节蛋白,即翻译延长因子Tu、丙酮酸-黄素蛋白氧化还原酶、黄素氧化还原蛋白、尿素酶G、烷基化氢化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结论上述蛋白的鉴定对深入研究有氧胁迫下H.pylori球形体的形成机制,筛选具有潜在价值的抗H.pylori药物靶位和疫苗候选表位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曾浩;邹全明;郭刚;毛旭虎;童文德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干扰素-β对胶质瘤的生长抑制以及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干扰素-β(IFN-β)对胶质瘤细胞系SK-MG-1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并研究IFN-β在SK-MG-1细胞系中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IFN-β基因和蛋白刺激胶质瘤细胞系SK-MG-1,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凋亡的影响,同时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IFN-β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发细胞凋亡,定量PCR结果显示在胶质瘤细胞细中IFN-β上调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同时一过性下调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结论IFN-β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系SK-MG-1的增殖,诱发细胞的凋亡.可以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

    作者:李光宇;郭宗泽;刘薇;赵彦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循环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甘遂治疗SAP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SAP组、甘遂治疗组(K组),每组40只.分别在手术后2、6、12和24 h处死大鼠后检测胰腺组织TXB2和6-Keto-PGF1α水平COX-2的表达、胰腺组织的光镜和电镜检查和各组术后72 h死亡率.结果SAP组TXB2、6-Keto-PGF1α含量、T/P比值、COX-2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组(P<0.01);K组TXB2含量和T/P比值6、12和24 h点较SAP组有显著降低(均P<0.01),T/P比值与COX-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1);K组胰腺组织损害较SAP组减轻,微血管内血栓明显减少;72h死亡率:S组(0%)和K组(12.5%)均显著低于SAP组(62.5%)(均P<0.05).结论甘遂可能通过降低COX-2的表达,纠正TXA2/PGI2之间的平衡而改善胰腺微循环,这可能是其治疗大鼠SAP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翼;孙维佳;吕新生;李小荣;陈道瑾;李宜雄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雌激素影响卵巢癌细胞系COC1顺铂耐药的相关机制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顺铂诱导卵巢癌细胞系COC1和COC1/DDP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培养、MTT、原位标记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等方法,采取雌激素预先作用卵巢癌COC1和COC1/DDP细胞16h,随后与顺铂共同培养诱导凋亡方式,动态地观察雌激素对顺铂诱导这两个细胞系凋亡影响和此过程中细胞周期分布和p53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雌激素促进顺铂诱导的COC1和COC1/DDP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由G2到S期的转变,p53蛋白对雌激素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处于细胞周期顺铂不敏感期的卵巢癌细胞可能与其耐药有关,雌激素可增加耐药的COC1/DDP细胞顺铂敏感性.

    作者:符淳;李光仪;林秋华;周灿权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细胞NKG2D表达在肝病重型化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免疫细胞NKG2D表达与肝病重型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FCM)分选20例慢性重型乙肝(FHB)、10例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ASC)、1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NK细胞,并定量分析NKG2D表达.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20例慢性乙肝(CHB)(轻度8例,其中G1级6例,G2级2例;中度7例,重度5例,其中G3级9例,G4级3例)、11例FHB肝组织内细胞毒细胞NKG2D的表达差异.结果经FACS可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NK细胞.FHB患者NK细胞的NKG2D蛋白表达量高于ASC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HB组肝脏免疫细胞NKG2D蛋白表达量分别高于CHB(G3、G4)组、CHB(G1、G2)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HB(G3、G4)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CHB(G1、G2)组分别与CHB(G3、G4)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外周血NK细胞和肝组织内细胞毒细胞NKG2D过度表达与重型肝炎发生相关.

    作者:刘映霞;张鑫;刘敏;胡国龄;谭德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IL-6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山莨菪碱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不同时间内肾组织和血液中IL-6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山莨菪碱(654-2)干预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肾IRI模型:切除大鼠右肾,夹闭左肾动脉1 h,松开再灌注1、4、24 h;654-2分别于缺血和再灌注前10 min腹腔注射,12 h追加一次.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动态检测血清和肾组织中IL-6含量,同时做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肾系数(RC)检测.结果缺血组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再灌注1 h(R1h)组显著高于缺血组(P<0.01).再灌注4 h组(R4h)和24 h组(R24h)与缺血组比无明显差异,两组肾组织中IL-6的含量均低于再灌注1 h组(P<0.05).肾组织中IL-6含量的动态变化和血液中IL-6含量的变化呈直线正相关(r=0.86,P<0.01).654-2干预可使R4h和R24h组的IL-6含量较未处理组增高(P<0.01),同时使R4h组SUN、Scr及肾系数也明显增高(P<0.01或P<0.05),使R24 h组的Scr明显降低(P<0.01),但SUN及肾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再灌注的早期,肾组织和血液中IL-6的含量升高,随之下降接近于单纯缺血水平.654-2预处置使IL-6增多的同时加重早期肾IRI,再灌注24 h后才显示其治疗作用.

    作者:宋修勤;于小玲;徐晓慧;徐文华;彭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Survivin是近年来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新成员,在多数恶性肿瘤组织中丰富表达.因此,观察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凋亡、增殖、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针对Survivn mRNA特异性的ASODN,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RT-PCR法分析转染后Survivn mRNA及Caspase-3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urvivn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Caspase-3的活性水平;MTT实验测定T24细胞对丝裂霉素(mitomycin,MMC)的敏感性.结果ASODN转染组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凋亡的征象,而各对照组未见凋亡证据;各转染组细胞AI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I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1),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关系,各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转染组细胞Survivin mRNA、Survivin的表达较各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各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aspase-3 mRNA的表达在各组细胞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转染组细胞Caspase-3活化水平较各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各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TT实验显示,转染组MMC半数抑制浓度(IC50)较对照组明显下降,ASODN可提高T24细胞对MMC的敏感性.结论Survivin ASODN转染T24细胞后可特异性封闭Survivin的表达,对Caspase-3 mRNA的表达无明显作用,能激活Caspase-3无活性前体,从而诱导T24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提高T24细胞对化疗药物MMC的敏感性.

    作者:张轶庠;杨江根;章道恒;申鹏飞;齐范;陈湘;陈合群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醛固酮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醛固酮(aldosterone,ALD)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s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观察ALD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合成MMP-2的情况,四甲基偶氮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ALD对HK2增殖的影响.结果在无ALD刺激的情况下,HK2细胞中有基础量的MMP-2 mRNA的表达,ALD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HK2细胞合成MMP-2 mRNA,同时ALD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HK2细胞的增殖.结论ALD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MMP-2,促进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提示ALD可能抑制了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了肾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魏冬梅;郭志军;高山林;王建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研究

    目的探讨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游离阿霉素组;B组:O-羧甲基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组;C组: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D组: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半乳糖化修饰后纳米粒的肝靶向性明显增强,肝外器官的浓度明显降低.结论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对正常大鼠肝脏具有明显的靶向性.

    作者:汤爱国;张阳德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与血浆PAI-1活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与血浆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测定了91例ACI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脂浓度和血浆t-PA和PAI-1活性;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血脂和脂蛋白;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PA和PAI-1活性.结果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t-PA活性分别为(0.26±0.14)和(0.21±0.11)kIU/L,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血浆PAI-1活性分别为(0.90±0.25)和(0.98±0.12)kAU/L,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TG、CHO、LDL、ApoB和Lp(a)的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0.01),血清ApoA、HDL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0.01).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PAI-1活性与血清TG、LDL、ApoB、Lp(a)浓度正相关,血浆t-PA活性与血脂各项参数不相关.结论ACI患者增高的血清TG浓度提高血浆PAI-1活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血浆PAI-1活性增高为AC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杜小平;黎园;杨期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在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这3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卵巢浆液性癌、宫颈鳞癌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并与相应组织比较.结果各种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率及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前病变或交界性肿瘤组织(P<0.01),且与良性肿瘤、慢性炎症或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组织中,COX-2 mRNA相对含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中、低分化及有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 mRNA相对含量高于高分化及浅肌层浸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腹水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COX-2可能在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王敏;孙颖;孙凤娟;王欣彦;高山;张淑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Th1/Th2类细胞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CD8+T细胞分泌的Th1/Th2类细胞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方法将具有完整分期(Ⅰ、Ⅱ、Ⅲ、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随机各抽取35例,对其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Th1类细胞因子Interferon-γ(IFN-γ)、Interleukin-2(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的变化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查并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Ⅰ、Ⅱ、Ⅲ、Ⅳ期肺癌中CD8+T细胞表达IFN-γ占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1.71±11.41)%、(59.83±11.32)%、(46.28±9.54)%、(35.16±7.51)%和(28.57±5.82)%;IL-2百分比分别为(63.22±12.01)%、(65.28±12.52)%、(54.27±9.78)%、(46.81±7.86)%和(35.24±6.84)%;IL-4百分比分别为(30.59±4.84)%、(31.52±4.97)%、(42.28±6.38)%、(53.37±8.61)%和(67.58±10.88)%;与Ⅰ、Ⅱ期肺癌相比,Ⅲ、Ⅳ期肺癌CDs+T细胞表达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占CD8+T细胞的百分比下降,表达Th2类细胞因子IL-4占CDs+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肺癌的分期与CD8+T细胞表达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占CD8+T细胞的百分比呈负相关,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s=-0.5124;rs=-0.4862;rs=-0.4327.而与CD8+T细胞表达Th2类细胞因子IL-4占CD8+T细胞的百分比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s=0.5056.结论晚期肺癌患者Th1/Th2类细胞免疫功能失平衡,Th1类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作者:黄作平;邹冰心;谢强;赵荡;王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BV2对MSC接受受损的PC12上清刺激后神经营养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BV2)在骨髓基质细胞(MSC)接受受损的PC12上清刺激后,对其神经营养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MSC),以 BV2和PC12细胞株分别代表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凋亡,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神经营养因子.结果小胶质细胞(BV2)和损伤PC12上清同时刺激MSC时,后者分泌的上清能显著降低受损PC12的凋亡数目.结论小胶质细胞的存在有利于接受受损神经细胞上清刺激的MSC发挥神经营养及神经支持功能.

    作者:罗晓光;吴晓芝;葛春林;周进;闫荣;张朝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醛固酮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醛固酮(aldosteroen,ALD)及其受体拮抗剂螺内酯(spironolactone,SPI)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LD(10-11、10-9、10-7mol/L)及/或10-7mol/L SPI刺激系膜细胞24 h后,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以10-9mol/L浓度的ALD刺激系膜细胞不同时间(12 h、24 h、48 h)后,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ALD促进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特点,SPI能够拮抗ALD的作用.结论ALD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的基因表达,进而导致肾小球硬化.SPI能够拮抗ALD的作用,从而可能有益于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作者:李晓东;郭志军;高山林;赵慧娟;张林霞;孙东立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纳米α-亚麻酸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纳米α-亚麻酸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氧化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心率、体重变化,计算死亡率;测定各组大鼠肝、肺干/湿比值,血清中B-型钠尿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以及心肌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免疫组化与RT-PCR分别检测Cu-Zn-SOD蛋白、mRNA水平表达.结果纳米α-亚麻酸可明显减少CK-MB释放,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大鼠心功能,减少死亡率使Cu-Zn-SOD在蛋白、mRNA水平表达增加,增强GSH-Px、CAT、Cu-Zn-SOD活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其疗效成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纳米α-亚麻酸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有明显疗效,可能为一种有效的心脏保护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等作用有关.

    作者:陶辉宇;李丽;陈杰斌;谭小进;李双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Caspase8在实验性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Caspase8表达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株SH-SY5Y(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FNγ作用前后SY5Y细胞Caspase8的表达;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IFNγ、TRAIL、IFNγ+TRAIL及IFNγ+Caspase8抑制剂+TRAIL对SY5Y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结果SY5Y细胞不表达Caspase8,IFNγ作用48h后的SY5Y细胞Caspase8表达明显增加;SY5Y细胞对TRAIL不敏感,经IFNγ诱导表达Caspase8的SY5Y细胞对TRAIL敏感,且与TRAIL浓度有关,Caspase8抑制剂可明显降低TRAIL对表达Caspase8的SY5Y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IFNγ通过诱导Caspase8表达而逆转SY5Y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耐受.

    作者:张继红;佟海侠;滕绍春;张可仞;张锦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B超对脾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B超对脾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了12例脾内多个低回声结节患者的脾脏声像图特征,并经脾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X线胸片、腹水细胞学检查、淋巴结活检、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等多项检查及抗结核治疗好转而明确诊断.结果该组病例在缺乏其他临床资料时,B超检查仅2例因有明确肺结核病史,作出脾结核诊断,其余病例均提示脾脏多发低回声结节:脾恶性淋巴瘤可能?再次B超检查时,结合X线胸片结果、腹水细胞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及PPD试验,作出脾结核诊断9例,脾转移癌1例.结论B超对脾结核诊断一定要结合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确诊可通过脾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

    作者:邱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婴儿辅食添加的研究

    辅食添加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辅食添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辅食添加的种类少、质量差,社区卫生资源不能满足婴幼儿家长获取相关知识的需求.该文主要探讨婴儿辅食添加时间、辅食添加原则、辅食添加的影响因素及不合理的辅食添加与小儿生长发育及疾病的关系,以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

    作者:周乐山;何国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地位,总结分析手术经验.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12月十二年间该院施行联合脏器切除的47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脾脏切除14例,联合脾、胰体尾切除19例,联合部分横结肠切除5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联合肝左外叶不规则切除3例,联合双侧卵巢切除2例,联合胆囊切除1例,联合脾、胰体尾加部分横结肠切除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占2.1%,随访4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1%、34.9%和11.6%,中位生存时间为25.28个月.而同期随访的该院52例仅行姑息性手术(包括未联合其他脏器切除的姑息性胃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空场造瘘术等)或剖腹探查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2%、11.5%和0.0%(均P<0.01),中位生存时间为7.37个月.而与同期该院316例行标准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相比术后并发症显著增多(P<0.05),住院天数相应较长.结论通过严格选择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加上良好的手术技巧和有效的术后处理,联合脏器切除可以挽救或明显延长一部分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命.

    作者:郑幼伟;郑启昌;白明辉;薛玉龙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程序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的程序化治疗在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46例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心理治疗.在抗生素和中药灌肠及理疗的治疗阶段后,肌注胎盘组织液或口服桂枝茯苓胶囊以巩固疗效,后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对照组32例采用抗生素或中药灌肠或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单一方案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占52.1%,总有效率89%;对照组痊愈率占21%,总有效率46%.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结论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程序化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方案,同时要重视不孕症的心理治疗.

    作者:蔡雁;朱莉;高晓旭;于洋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1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10例(66.6%).发生在术后4周内11例(73.3%).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6例,CT确诊5例,剖腹探查确诊4例.11例行小肠及其受累系膜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治愈8例,术后因中毒性休克、MODS死亡3例.经肠系膜上动脉导管由药泵给予溶栓、抗凝及激素治愈4例.12例出院后继续服抗凝药6个月,随访6个月~5年,除1例失访外,11例均无血栓复发.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出现腹部隐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发热、血小板升高或腹泻时,应警惕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佳选择.对无腹膜炎体征者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导管给予溶栓、抗凝及激素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出现腹膜炎时急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继续抗凝是巩固疗效、防止血栓复发的关键.

    作者:叶金芳;华积德;胡军红;刘大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医院管理中的价值取向

    该文通过阐述富裕、和谐、自由的关系,结合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管理中重视和满足富裕、和谐、自由三大价值目标的实现.

    作者:何庆文;李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经过(附1例报告)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是少见的慢性白血病.易与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混淆.常诊断不清或延误诊断.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通过在临床上诊断过复杂的CNL病例,并查阅文献,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桂岚;李志祥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