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5-8982
  • 国内刊号:43-1225/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91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3
  • 全年订价:12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2000年、2002年二次被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年14期文献
  •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评价

    目的探讨联合脏器切除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984年1月~2004年11月间32例联合脏器切除原发及64例单纯切除腹膜后肿瘤的经验.结果96例均有随访,联合脏器切除组随访时间1~311个月.生存期>12个月者29例,生存期>36个月者20例,>60个月者18例.随访过程中5例复发,其中4例再切除.平均生存期(88.2±14.1)个月.单纯切除组平均生存期(102.2±16.2)个月.结论对累及邻近器官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行联合脏器切除和器官重建,可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康忠诚;吴飞跃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ICU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提供必要的细菌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4年12月入住ICU患者的痰、血、尿、中心静脉穿刺针顶端及局部引流物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02例患者中73例发生感染,共分离出菌株141株,其中产ESBL菌株18株.感染部位多为下呼吸道,其次泌尿系.下呼吸道中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泌尿系中常见病原菌为真菌,其次为大肠杆菌.在141株细菌中,G-杆菌占39.7%,G+菌占37.6%,真菌占22.7%.亚胺培南对G-杆菌的敏感性较好,万古霉素对G+球菌的敏感性较好,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及葡萄菌产生.结论ICU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下呼吸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亚胺培南对G-杆菌敏感性较好,而万古霉素对G+菌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李昂;段美丽;翁以炳;胡滨;张淑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儿童腺样体肥大A/N比率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利用鼻咽侧位片测量儿童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比率)来判定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标准.方法随机选择有打鼾、鼻塞、张口呼吸及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40例,于治疗前行A/N比率测定.结果A/N比率≤0.70的患儿经保守治疗症状显著改善,而A/N比率≥0.71的患儿大部分需行腺样体刮除术.结论摄鼻咽侧位片测定A/N比率是诊断腺样体肥大的简便实用且准确的检查方法.A/N比率≤0.60属正常,0.61~0.70为中度肥大,≥0.71为病理性肥大.

    作者:池书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Survivin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中的表达,并了解其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Survivin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Giemsa染色.结果30例胃癌前病变中有10例Survivin呈阳性(33.3%),30例胃癌有22例Survivin呈阳性(7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p在两种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P>0.5).38例Hp阳性中有25例Survivin表达阳性(65.8%),13例阴性;22例Hp阴性中只有7例阳性(31.9%),15例呈阴性反应;两者相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urvivin表达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中均有表达,随着病变加重,表达逐渐增加;Survivin表达与Hp感染相关.

    作者:彭安邦;石巍;廖爱军;赵强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B超引导无水酒精介入治疗肾囊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肾囊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2例肾囊肿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观察术后囊肿萎缩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获成功穿刺,抽出囊液并注入无水酒精,治愈48例,好转4例,复发4例,复治有效.结论B超引导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明;罗保穗;卓超洲;胡海蓉;陈晶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吸烟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小板GMP-140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测定吸烟健康者和吸烟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GMP-140水平,探讨吸烟致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2例吸烟脑梗死患者、30例不吸烟脑梗死患者、31例吸烟健康人和33例不吸烟健康人血小板GMP-140水平.结果GMP-140表达水平于脑梗死吸烟组(48.06±12.72)μg/mL、脑梗死不吸烟组(28.10±5.98)μg/mL、健康吸烟组(26.47±6.06)μg/mL明显高于健康不吸烟组(10.78±2.80)μg/mL(P<0.01);脑梗死吸烟组明显高于脑梗死不吸烟组(P<0.01);健康吸烟组明显高于健康不吸烟组(P<0.01).重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轻度吸烟组GMP-140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不吸烟组(p<0.01);重度吸烟组GMP-140表达明显高于轻度吸烟组(P<0.01);重度吸烟组GMP-140表达明显高于中度吸烟组(P<0.01).GMP-140表达水平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556,P<0.01).大梗死灶组和中梗死灶组GMP-140表达明显高于小梗死灶组(P<0.01);大梗死灶组GMP-140表达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P<0.01).结论吸烟使健康人和脑梗死患者GMP-140表达水平均升高.GMP-140表达水平升高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吸烟致GMP-140表达水平升高是吸烟致脑梗死的途径之一.

    作者:黄葵;柳忠兰;王林;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膜性乙肝病毒相关肾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和拉米夫定治疗膜性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的效果.方法将49例膜性乙肝病毒相关肾炎非大量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复方甘草酸苷和拉米夫定组及拉米夫定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1、8周后复方甘草酸苷和拉米夫定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疗效优于拉米夫定组.2、另外8周后复方甘草酸苷和拉米夫定组ALT明显下降(P<0.01),Alb明显上升(P<0.01),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膜性乙肝病毒相关肾炎非大量蛋白尿者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作者:郭永兵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Bowen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Bowe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细胞凋亡与其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6例Bowen病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其p53、bd-2及P-gp的表达.结果Bowen病是一种皮肤原位癌,典型皮损为略隆起的暗红色持久性斑块,表面可有鳞屑或结痂,组织病理以表皮内各层细胞见较多异形细胞,基底层完整,首选手术治疗、长期随访.16例Bowen病均有一定程度的p53、bcl-2和P-gp的阳性表达,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Bowen病为低恶性的皮肤肿瘤,有特殊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其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单葵;李桂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孕妇合并颅脑损伤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孕妇颅脑损伤后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根据30例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对病人的致伤原因、病情分型、处理方法及结局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该组颅脑损伤的孕妇及其胎儿有特殊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妊娠期发生颅脑损伤发病急、变化快、处理复杂,处理不当可危及母体及胎儿生命.结论对颅脑损伤的孕妇应全面认识、明确诊断、正确评价、权衡利弊、处理的当,从而保证母体安全以及胎儿的存活质量.

    作者:郭塨;罗湘辉;谢卫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经尿道射精管口电切术治疗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

    目的探索经尿道射精管口电切术治疗射精管梗阻引起的无精子症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10月收治的8例射精管梗阻无精子症的患者进行经尿道射精管口电切术治疗,术后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8例患者精液量均增多,6例精子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例已成功生育.结论射精管梗阻是少数可通过手术治疗的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原因之一,采用经尿道射精管口电切术治疗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高兴成;黄伟佳;钟剑锋;刘平;邹自灏;李育斌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目的检测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RESISTIN)水平,并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与抵抗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测定60例研究对象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其中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抵抗素浓度高于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P<0.05);且2型糖尿病UAER正常者组的抵抗素水平又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值分别为1.80(1.55~2.45);1.57(1.29~1.87);1.29(1.07~1.47).结论2型糖尿病及其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可能与抵抗素相关.

    作者:孙小东;赵晓娟;于学满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下肢软组织肿瘤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A及多模式三维重建(MM3DR)诊断下肢软组织肿瘤(LSTT)的价值.方法48例患者以2.0~3.5mL/s从前臂静脉注射含300mgI/mL造影剂(优维显等)80~140mL,延时40~65s行下肢节段性扫描;准直3~7mmHQ,螺距1.2~1.5,1.5~3.5mm间距后重建;资源图像输入AW4.0工作站作MM3DR.28例作动态增强扫描并绘出时间-密度曲线图(TDC).结果良、恶性肿瘤各为18、30例,其中37例为富血供性肿瘤(占77%);22例恶性肿瘤实体部分增强呈速升-速降型TDC改变,包括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各6、6、4、3、2和1例.CTA与手术病理对照诊断LST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0%、100%和83%.结论LSTT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A及TDC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意义.

    作者:方先来;贝抗胜;孟志华;李少明;张德;石广兴;徐彤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成人破伤风88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病人的临床症状、治疗、预后资料.结果88例病人中有76例具苦笑面容、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言语不清和四肢抽搐等典型症状;经包括气管切开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结论全面、详细的问诊是建立诊断的必要条件;早期气管插管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笑双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关系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ITP患者的预后与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的关系.结果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越多,预后越好;初诊时骨髓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比例越高,预后越好.结论初治时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与ITP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判断ITP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红;卢美蓉;苏保勤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A72-4、CA19-9和CA5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糖链抗原CA72-4、CA19-9和CA5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分别检测了12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46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和38例健康献血员血清CA72-4、CA19-9和CA50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清CA72-4、CA19-9和CA50水平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组(P<0.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1).胃癌患者TNM分期越高,其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和阳性率也越高.肿瘤切除后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0.05),特别是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血清CA72-4、CA19-9和CA50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后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的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A72-4、CA19-9和CA50是用于胃癌血清学诊断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其血清水平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A72-4、CA19-9和CA50含量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及有无复发可能等预后有实用的临床价值.

    作者:廖秋林;吴克武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伽玛刀治疗肝癌防治肝功能损害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伽玛刀治疗肝癌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防治疗效.方法将47例行伽玛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3例),两组给予复方氨基酸、维生素类及护肝片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疗程4周.结果复方甘草酸苷对伽玛刀治疗肝癌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防治疗效显著,伽玛刀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ALT、AST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TB下降(P<0.05),对照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上升明显(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减轻伽玛刀对肝功能的损害,有明显护肝退黄作用.

    作者:梁仲惠;刘程丽;徐子海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肝病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该院腹腔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经腹水培养筛选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测ESBLs阳性菌株,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病原耐药性.结果54株大肠埃希菌中,15株产ESBLs(29.3%);1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株产ESBLs(12.5%).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高;产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株,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美唑敏感性高.结论腹腔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仍在增高,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能作为一线用药,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仍可作为首选抗菌素,可同时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高疗效,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秦恩强;赵敏;张昕;王凝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不同颈丛阻滞方法对心率、血压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颈丛阻滞方法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36例甲状腺腺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颈丛阻滞方法,于麻醉前、麻醉后10min、20min、30min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监测数据,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采用颈3、4两点法颈丛阻滞可明显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

    作者:朱光贤;郭丽云;肖建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血浆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TNF-α的水平,探讨TNF-α在精神分裂症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对30例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例无精神疾患的轻微脑外伤患者(对照组),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同期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血浆及脑脊液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精神分裂症组血浆TNF-α水平(37.77±18.79)pg/mL及脑脊液TNF-α水平(158.30±51.60)ng/mL,与对照组相比(26.20±10.43)pg/mL、(117.05±34.98)ng/mL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中,血浆与脑脊液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396,P<0.05);在对照组中,血浆与脑脊液TNF-α水平无显著相关(r=0.115,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处于免疫激活状态;正常情况下,外周的TNF-α可进入中枢,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中枢内的TNF-α主要来源可能仍是由中枢自身产生的;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存在血脑屏障损害,血浆及脑脊液中TNF-α的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作者:吕路线;张阳德;宋学勤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异位妊娠误诊52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误诊的原因,吸取教训,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该院近5年因异位妊娠入院247例中的52例误诊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误诊率为21.5%,其中异位妊娠误诊为其他疾病的32例,而其他疾病误诊为异位妊娠的20例.结论异位妊娠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医务人员的知识面狭窄,基本功不扎实,经验不足,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形成诊断思维偏差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冯韵琴;陈志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63例单发或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共196处分别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29例;CR47例;SCT胸部横断11例并薄层重建,薄层横断、倾斜扫描各12例,共35例薄层行2DMPR、3DSSD及MIP重建;MSCT胸部28例并薄层重建2DMPR、3DVR及MIP重建.结果X线平片、CR、SCT诊断率分别为76.67%、87.68%和94.44%,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SCT扫描优于CR图像,CR图像优于X线平片.SCT扫描与薄层重建及横断、倾斜扫描、MSCT扫描与薄层重建诊断率分别为94.44%、100%、100%、100%、95.18%和100%,六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薄层显示效果好,诊断率均达100%,为诊断标准.2D重建起辅助诊断作用.SCT及3DSSD、MIP重建、MSCT及3DVR、MIP重建可立体、形象显示骨折,定位效果好,但对轻微骨折显示欠佳,诊断率分别为94.69%、95.58%、97.59%和96.39%,四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CT、MSCT及其2D、3D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性、定量及定位诊断作用.

    作者:牛玉军;何翠菊;闫晓虹;王志铭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其中25例尚行了24h食管pH监测和内镜及病理检查,以及35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压力测定,其中20例行24 h食管pH监测,15例行内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测压结果显示: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食管癌组平均为4.28mmHg,贲门癌组平均为3.46 mmHg,经比较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差异有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组压力值(4.28mmHg)和贲门癌组压力值(3.46mmHg)远低于正常括约肌的静息压(10~45 mmHg),因此其抗反流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食管24 hpH监测表明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时间平均百分比分别为11.76%和13.88%,为正常人的9倍和11倍,反流次数增加,长反流时间达32 min和38 min,说明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和病理检查,80.0%的食管癌和86.7%的贲门癌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进一步证实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结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24 h食管pH监测是敏感的观察方法;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

    作者:徐启明;周乃康;柳曦;刘颖;杨成秀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16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CT联动扫描序列,对43例患者,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冠状动脉将利用CT各种特殊的软件来重建成像。结果43例患者中,心率小于60次/min的13例,共52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39支(75.0%),心率在60~70次/min的22例,共88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66支(75.0%),心率在70~80次/min的8例,共32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23支(71.9%)。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率,采取不同的心脏扫描条件,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扫描,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能获得理想的原始数据,重建出理想的冠状动脉,充分显示三级以上的冠状动脉的狭窄、变异、钙化和支架的通畅情况,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上的冠脉显示率略低,但只要选择合理的心脏扫描条件,也能获得较好的显示效果,因此,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患者易于接收,是临床上较好的筛选冠心病的手段.

    作者:姜丽;张燕群;王庆军;王占宇;梁英魁;郭勇;李小娟;钱明珠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软肝丸治疗慢性血吸虫肝纤维化20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软肝丸对慢性血吸虫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用软肝丸治疗慢性血吸虫肝纤维化病人200例,观察治疗前后肝脏的B超影像学改变.结果治疗24周后,软肝丸组肝脏影像学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软肝丸可明显改善慢性血吸虫肝纤维化.

    作者:胡晓临;刘红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151例T2DM患者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及二药合用治疗,比较三组治疗1年前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格列美脲组下降的幅度较大(P<0.05);治疗后三组的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但三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HOMA-IR,与二甲双胍相比格列美脲在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方面作用更好.

    作者:宁洁;唐炜立;周智广;冯琼;刘玉华;周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性分析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13例(13只眼)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别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晶状体摘除+玻璃体切割术(或+人工晶体植入术),睫状体冷冻术,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84.6%眼压控制正常范围;术后61.5%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表现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前房浅并深浅不均,眼压高,视力影响大是其特点;可根据患者前房、晶体及视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平宝;谭佳;王华;董小芳;夏晓波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新生豚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标记

    目的从新生豚鼠海马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实验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分离新生豚鼠海马组织,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无血清培养技术培养神经干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巢蛋白(Nestin)的表达.采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神经干细胞.结果从新生豚鼠海马组织分离出的细胞中可获得呈集落样生长的神经干细胞团,并能表达Nestin;荧光染料的标记效率可达93.4%,细胞传代8次后荧光亮度仍无明显衰减.结论从新生豚鼠海马分离的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能力,荧光染料的标记可获得较高的标记效率,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实验研究的供体细胞.

    作者:王英;董明敏;杜英;高嵩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7、Cyclin D1和DNA含量在食管癌中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Cyclin D1、p27的表达及与DNA含量联合测定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食管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clin D1、p27蛋白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结果食管癌组织中Cyclin D1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8%和33.3%,Cyclin D1表达阳性组的DNA含量显著高于Cyclin D1表达阴性组分别为(1.54±0.21)和(1.08±0.43),(P<0.05),而p27表达阳性组的DNA含量和SPF值低于p27蛋白表达阴性组分别为(1.10±0.19),(5.56±5.18)%和(1.66±0.28),(19.78±6.12)%,(P<0.05).结论Cyclin D1、p27蛋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Cyclin D1、p27及DNA含量可作为诊断和评估食管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马萍;王晓华;尹元琴;姜又红;隋承光;孟凡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电压依赖型钠离子通道的研究

    目的认识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膜上电压依赖型钠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征.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模式,观察分离出的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在不同的钳制电压下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幅度、激活和失活等电生理特性.结果在全细胞电压钳制下共在17个螺旋神经节细胞膜上成功记录到钠离子通道电流,钠离子通道电活动有着电压依赖特性,在-40 mV激活,-20 mV大,+20 mV失活,但钠离子通道电流与电压为非直线性关系,同样,该通道对0.05μmol/L河鲀毒素阻滞剂敏感,且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膜上的电流密度都基本相同.结论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存在着电压依赖型钠离子通道,其电生理学特性适合作初级听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定强;杨大鉴;黎万荣;欧小毅;殷泽登;祝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唾液腺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对烫伤疗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唾液腺提取物(ESG)对离体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烫伤豚鼠皮肤愈合的疗效.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TT法测定ESG不同浓度同一作用时间、和一定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离体成纤维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建立深Ⅱ度烫伤动物模型,分成对照组、1%CTS组、1%和2%ESG组,烫伤后4 h开始涂药,每天观察及测量创伤皮肤愈合情况.结果合适浓度的ESG对离体成纤维细胞有较强的促生长作用;1%CTS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1%和2%ESG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1%ESG组与2%ESG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SG对离体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并对烫伤皮肤愈合有较好的疗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作者:姜平;毛伟平;唐梓进;程光宇;吴京燕;刘瑾;杨佐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A基因多态性分型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A基因(spa)多态性分型方法,并初步测定了结核患者鼻腔定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基因型.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基因的x区,测序后通过数据库(http://www.ridom.de/spaserver/)进行分型,并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相比较.结果5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前鼻腔定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相同,结果与PFGE一致.5例患者定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型分别为:t795、t179、t189、t758和t796,其中t795、t758和t796为新发现的型.结论spa分型是一个较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基因分型方法.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王睿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肠生物黏附性活性炭制剂的驱铅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肠生物黏附性活性炭制剂对染铅狗的驱铅作用.方法用活性炭普通片剂与肠生物黏附性片剂,分别对染铅狗的铅中毒模型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各组血铅浓度的变化,尿排铅量,粪排铅量,考察其驱铅疗效,及排铅途径.结果同剂量的活性炭肠生物黏附性片剂的驱铅作用显著强于活性炭普通片剂(P<0.01).吸附剂治疗铅中毒的机制在于吸附胃肠道中的铅,阻断铅的肠肝循环.

    作者:肖平;于军;张阳德;方平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两种不同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其毒性反应.方法从2001年1月~2004年1月应用CEF、NEF两种不同化疗方案对68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完成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原发灶有效率CEF、NEF两组分别为47.2%(17/36)和71.9%(23/32);其中各有1例病理完全缓解者,两组均无进展者.腋窝淋巴结有效率CEF、NEF两组分别为63.9%(23/36)和87.5%(28/32);新辅助化疗后CEF组有11例(30.6%),NEF组有17例(53.1%)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两组均未见Ⅳ度毒性反应,白细胞下降、脱发及胃肠道反应两组程度相似.NEF组出现特有的神经毒性和周围静脉炎.结论两种不同方案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均可耐受.与CEF组相比,NEF组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疗效均优于CEF组,而且两组毒性反应相当.

    作者:代志军;王西京;康华峰;王宁;刘小旭;薛兴欢;薛锋杰;纪宗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瘦素水平和肝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瘦素受体第223位密码子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瘦素水平及HCV感染的关系.方法慢性HCV感染者66例,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4例,HCV相关肝硬化10例,HCV相关肝癌2例;正常对照8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确定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分析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清瘦素水平及临床资料的关联性.结果慢性HCV感染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x2检验,x2=0.451,P=0.796).慢性丙型肝炎组、HCV相关肝硬化组、HCV相关肝癌与正常对照组的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x2检验,x2=1.881,P=0.930).慢性HCV感染组(x2检验,x2=0.846,P=0.655)和对照组(x2检验,x2=1.595,P=0.451)不同性别间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病例组瘦素受体基因的第223位密码子的AG基因型(4.067±3.687)ng/mL和GG基因型(5.667±3.641)ng/mL等位基因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和感染后的结局无相关性.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的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可能不影响血清瘦素水平.

    作者:张妮;刘正稳;韩群英;曾俊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丙基硫氧嘧啶致粒细胞减少症64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丙基硫氧嘧啶(PTU)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近2年门诊有完整记录的64例PTU致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粒细胞减少症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8周,且与PTU的剂量有关.多数病例有头昏、乏力的临床症状.全部病例继续使用PTU,加用口服升白药或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均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结论PTU起始剂量不宜超过300mg/d,使用头1、2个月内应密切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口服升白药或注射G-CSF对白细胞恢复是有效的,并可避免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作者:高峰;胡秀芬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通腑法通腑利肺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整体、细胞及分子3个层面探讨通腑法通腑利肺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解扎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法造模.然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IL-8含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TNF-α mRNA水平,检测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PAM)死亡百分率,并将通腑治疗组、解扎组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模型组血清IL-8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通腑法治疗后IL-8含量和TNF-α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1),且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IL-8、TNF-α在肠源性肺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腑法对损伤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作者:杨胜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及VEGF和bFGF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50只雄性BN大鼠,40只为实验组,10只为空白对照组.用半导体激光光凝实验组BN大鼠的视网膜,随机分为4组,内皮抑素Ⅱ组、内皮抑素Ⅰ组、生理盐水组和激光损伤组,每组10只;由光凝后当天开始,至光凝后13d,每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内皮抑素20mg/kg、10mg/kg和生理盐水1.2mL,激光损伤组光凝后不做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为未行激光光凝和给药处理的BN大鼠.于光凝后第7天及第14天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VEGF免疫组化检测和bFGF mRNA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随着内皮抑素剂量增加,荧光素渗漏率和渗漏强度减弱;激光光凝后7 d,内皮抑素Ⅱ组与其他组相比,渗漏强度的差异有显著性;光凝后14d,两个内皮抑素组与生理盐水组和激光损伤组比较,荧光素渗漏强度差异均有显著性;生理盐水组和激光损伤组差异无显著性.激光光凝后7d VEGF和bFGF mRNA表达达高峰,光凝后14d下降,内皮抑素组VEGF和bFGF mRNA表达较激光损伤组减弱,并呈剂量依赖性趋势.结论内皮抑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下调VEGF和bFGF的表达可能是内皮抑素抑制CNV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洵;唐罗生;许迅;田彧;刘湘平;唐朝珍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人TRAIL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人TRAIL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总RNA中扩增TRAIL基因114~281片段的cDNA,并将目的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结果克隆到人TRAIL基因114~281片段的cDNA,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基因库报导的完全一致,经SDS-PAGE电泳,可见29kD大小的融合蛋白质表达.结论人TRAIL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为进行研究sTRAIL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赖国旗;左国伟;潘巍巍;谭毅;何明忠;谭冬梅;潘永全;邱宗荫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血管抑素对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转录激活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血管抑素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转录激活蛋白(AP-1)表达的影响.方法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将30只小鼠分为5组:正常组;高氧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实验Ⅲ组,前两组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2μL,后三组玻璃体内分别注射不同浓度的血管抑素2μL.于鼠龄17d取各组小鼠视网膜及前增生的血管膜,免疫印迹(westernblot)实验检测ERK-1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法检测A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鼠龄17d的高氧对照组小鼠ERK-1蛋白表达增高了1.8倍,在实验Ⅰ组、Ⅱ组及Ⅲ组,不同浓度血管抑素可使ERK表达分别降低29.7%(P<0.05)、39.3%(P<0.05)、69.9%(P<0.05),且随着剂量的加大,抑制ERK-1蛋白表达作用逐渐加强,各组之间的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鼠龄17d的高氧对照组小鼠AP-1蛋白表达增高了4.8倍,在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实验Ⅲ组,血管抑素可使其表达分别降低42.8%(P<0.05)、47.9%(P<0.05)、90.1%(P<0.05),随着剂量的加大,抑制AP-1蛋白表达作用逐渐加强,但实验Ⅰ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实验Ⅰ组与Ⅲ组、实验Ⅱ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抑素抗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ERK通路.

    作者:孙旭芳;曾水清;张虹;项楠;杨红;李小青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趋化因子IL-8和MCP-1在鼻咽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该研究拟探讨趋化因子IL-8和MCP-1在鼻咽癌病人与正常人血清中表达的情况.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39例鼻咽癌组织、2株鼻咽癌细胞系和17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的IL-8和MCP-1表达状况.ELISA检测趋化因子IL-8、MCP-1在鼻咽癌病人与正常人血清中表达的情况.结果在mRNA水平,RT-PCR显示IL-8、MCP-1在鼻咽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P<0.05),在蛋白质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发现MCP-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P<0.01);Epstein-Barr(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组织表达IL-8、MCP-1较EB病毒阴性的鼻咽癌组织表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ELISA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IL-8、MCP-1发现,其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而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IL-8、MCP-1表达水平与EB病毒阴性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趋化因子IL-8、MCP-1在鼻咽癌组织和血清中表达增高,EB病毒感染能促进二者的表达增加.

    作者:蒋明;候家兴;罗史科;赵毅;梁汉彰;邓锡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胎盘四氯二苯二(噁)英表达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诱导胎鼠发育异常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四氯二苯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对胎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的关系.方法经灌胃给予孕10d大鼠10μg/kg TCDD,20 d剖宫取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孕鼠妊娠结果,测量两组活胎的身长、体重及胎盘重;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活胎胎盘组织IGF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敏感限制酶HpaⅡ酶切-PCR法检测两组胎盘组织IGF2基因DMR1的甲基化程度.结果实验组死胎及吸收胎发生率为12.2%,致畸率为11.6%,活胎身长、体重及胎盘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活胎胎盘组织IGF2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IGF2基因DMR1的甲基化程度无差异.结论孕10d给予大鼠10μg/kg TCDD灌胃可导致死胎、吸收胎、畸形胎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TCDD所致胎鼠发育异常可能与胎盘组织IGF2表达增高有关.

    作者:王珺;赵彦艳;李光宇;李英慧;刘洪;吕晶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螺旋藻多糖和藻胆蛋白对人白血病Jurkat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研究螺旋藻不同成份对人白血病Jurkat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从直线型钝顶螺旋藻(SP-Dz)中提取藻多糖和藻胆蛋白,将不同浓度的螺旋藻粗提取液、藻多糖和藻胆蛋白分别添加到细胞培养液中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每天在显微镜下计数活细胞数.结果100mg/L的藻粗提取液抑制率接近90%,螺旋藻多糖浓度为25mg/L或者藻胆蛋白浓度为200mg/L时,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可以达到5%左右,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结论螺旋藻粗提取液、藻多糖和藻胆蛋白对Jurkart细胞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螺旋藻多糖发挥抑制作用的浓度低.

    作者:张少斌;燕安;刘慧;刘国琴;商树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咬肌自然再附着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兔咬肌自然再附着后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实验用兔双侧咬肌从下颌骨附着处剥离,下颌骨截骨后将咬肌复位,一侧自然复位,不缝合固定.另一侧咬肌缝合固定,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1、2、3个月检测咬肌再附着界面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双侧咬肌-下颌骨再附着界面的附着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咬肌自然再附着是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郑健生;柳大烈;杜本军;刘玉生;吴景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ERIC-PCR技术对致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大肠埃希菌致尿路感染患者标本24例,以ERIC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PCR扩增致病大肠埃希菌基因组.结果24例菌株中23例得到阳性扩增,ERIC-PCR绘制的基因组指纹图条带清晰可辨且有一定的复杂度.结论ERIC-PC技术可用于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分型,能够有效地鉴别不同的菌株.

    作者:俞雅萍;彭颖;吕建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前列安栓结合微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0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直肠给药前列安栓结合微波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年6月以来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0例,晚间肛门内置前列安栓1粒,上午做微波治疗,辐射器亦置入直肠,每次30min,10d为一疗程,以临床症状及前列腺液的改变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50例中经1、2疗程,治愈36例(72.0%),好转10例(20.0%),总有效率92.0%.结论前列安栓结合微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因需通过直肠治疗有不便之处.

    作者:马文义;吕绪广;王涛;郭雪珍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血清尿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附70例病例报告)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70例冠心病病例资料,检测血尿酸(UA)和血脂等指标,记录血压、心率、体重指数(BIM)、腰围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程度,并与48例非冠心病病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上述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血尿酸显著升高(P<0.01),TC、TG、LDL-C均高于非冠心病组,而HDL-C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以冠心病为因变量,血尿酸、年龄、性别、血压、BIM、腰围、血脂和血糖等为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的发病与血尿酸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血清尿酸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存在正相关性.

    作者:杨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对51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项或多项围产高危因素共41例(80.39%),宫内窘迫、娩出窒息、早产与心律失常发生有关,宫内窘迫和娩出窒息多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较少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胎儿期出现的心律失常伴随心血管异常,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26.67%),其次为胎儿心肌炎,生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以缺氧心肌损害为主(44.44%),其次为电解质紊乱.房扑、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对心律平疗效好,与缺氧、低钙血症有关的房室传导阻滞对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疗效好,早搏多不需治疗,与缺氧有关的早搏消失快.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与围产高危因素关系较大,主要是缺氧心肌损害,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肌炎及电解质紊乱.产前胎儿心电监护和胎儿心电图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心律平对多种心律失常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张晓敏;陈宇明;潘晓芬;高建慧;杨冰岩;王维琼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20例

    目的探讨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临床应用特点及体会.方法对20例骨折应用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手术内固定,术后采用外固定物进行患肢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年,20例关节内骨折在愈合过程中均无移位,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是关节内骨折较理想内固定物.

    作者:祖德玉;张立岩;聂影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排卵监测后宫腔内人工授精与指导性生活治疗不孕症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排卵监测后宫腔内人工授精和指导性生活在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结合尿LH峰测定于排卵24h内行宫腔内工人授精(IUI)或指导性生活,并比较其临床妊娠率.结果宫腔内人工授精(IUI)156周期,临床妊娠36例,临床妊娠率23.1%.指导性生活160周期,临床妊娠20例,临床妊娠率12.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指导性生活.

    作者:周庆娥;刘冬娥;刘能辉;张琼;邓利;陈仙花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重度腹部损伤475例急救体会

    目的探讨严重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急救应对措施及提高生存率的方法.方法总结分析6年时间救治闭合性腹部损伤475例,非手术治疗105例,手术治疗370例.结果非手术治疗105例,97例痊愈,8例转手术治疗痊愈.手术治疗370例.死亡11例.术中死亡4例,术后死于并发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结论早期救治,全面充分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

    作者:周军;刘莉;欧阳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血液滤过视听教材的制作与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教育质量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校扩招[1]、学生人数增加,医学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2],专业内容均符合循证医学的证据[3].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病人不愿意示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4],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增进知识,医学生课程多,内容丰富,老师教学任务重,涉及血液滤过内容时,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就可以将所需的图片插入课件,按照讲课的需要随时播放,大大增加授课的连贯性,提高教学效果[5],在教学过程中,血液滤过是重点内容,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十分重要.血液滤过是临床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提高血液滤过视听教材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现将制作血液滤过视听教材并用于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杨立明;周淑红;迟学芬;张玥;杨博宇;王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KAI1/CD82基因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KAI1/CD82是近年来发现并分离出的一个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属于TM4SF(transmembrane 4 superfamily)家族成员,能与多种转录因子结合,调节基因转录.研究表明,KAI1/CD82在细胞膜上可与各种整合素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成复合体,通过PKC、IP4等信号通道来介导细胞的黏附,使肿瘤细胞不易脱离原发灶而起抑制转移功能,同时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在转移部位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实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本文就KAI1/CD82基因的结构、作用机制及抑制肿瘤转移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何明忠;李跃民;谭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蓝趾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蓝趾综合征由微血栓阻塞末梢动脉所引起.微血栓常见于动脉硬化所形成的粥样斑块[1,2].腘动脉瘤致蓝趾综合征文献尚未报道.

    作者:方伟;郭曙光;陈翠菊;周兴立;尹存平;张鹏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