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N0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复发因素分析

陈善义;李先明;李而周;吴超权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颈淋巴结, 复发, 预后
摘要:目的 分析颈淋巴结阴性(N0)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N0期鼻咽癌211例复发因 素 。 结果 211例N0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49例复发。采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上 颈预防 剂量>50?Gy比面颈分野上颈剂量50?Gy者颈淋巴结复发率低(t=12.93 ,P=0.000)。咽旁间隙 受侵,T分期高,颈淋巴结复发率高(t=14.91,P= 0.001及t=8.78,P=0.003)。全颈预防照射 比单纯上颈预防照射的下颈复发率低(χ2=3.05,P>0.05)。 结论 对于N0期鼻咽癌 应采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及全颈预防照射,上颈预防量应>50?Gy,以降低颈淋巴结复发率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978-1对小鼠放射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 研究活血化淤配伍补肾中药978-1对放射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20?Gy的电子线(10?MeV)照射小鼠全脑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中药+照射组、单纯照射组、对照组;采用跳台法测定小鼠平均错误数、第1次受电击的潜伏期;制作鼠脑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鼠大脑室管膜下区细胞(SEC)数、细胞凋亡指数和p53、C-jun、C-fos基因表达率。结果 ①小鼠麻醉、受照射后均在24?h内苏醒,中药+照射组、单纯照射组、对照组生存率分别为64.7%、47.6%、85.3%(χ2=2.6,P=0.09); ②12周之后中药+照射组、单纯照射组体重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48周时中药+照射组体重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F=7.3,P=0.03);③照射后不同时间中药+照射组昆明鼠的SEC数均高于单纯照射组;④中药+照射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后6?h昆明鼠大脑SEC凋亡率分别为3.4%和8.1%(F=20.6,P=0.00),24?h达到高峰,分别为17.1%和37.0%(F=62.6,P=0.00);⑤照射后2?h C-fos表达率达到高峰,中药+照射组低于单纯照射组,分别为12.6%和30.5%(F=52.5,P=0.00);⑥照射后6?h C-jun表达率达到高峰,中药+照射组低于单纯照射组,分别为16.8%和46.5%(F=166.7,P=0.00);⑦照射后24?h p53表达率达到高峰,中药+照射组也低于单纯照射组分别为28.7%和66.6%(F=100.6,P=0.00)。结论 ①活血化淤配伍补肾中药978-1具有防治学习记忆力放射性损伤的作用。②活血化淤配伍补肾中药能防治SEC放射性损伤,其作用机制与下调p53、C-jun基因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朱广迎;梁克;蔡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影响N0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颈淋巴结阴性(N0)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N0期鼻咽癌211例复发因 素 。 结果 211例N0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49例复发。采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上 颈预防 剂量>50?Gy比面颈分野上颈剂量50?Gy者颈淋巴结复发率低(t=12.93 ,P=0.000)。咽旁间隙 受侵,T分期高,颈淋巴结复发率高(t=14.91,P= 0.001及t=8.78,P=0.003)。全颈预防照射 比单纯上颈预防照射的下颈复发率低(χ2=3.05,P>0.05)。 结论 对于N0期鼻咽癌 应采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及全颈预防照射,上颈预防量应>50?Gy,以降低颈淋巴结复发率 。

    作者:陈善义;李先明;李而周;吴超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放射结合介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癌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于甬华)   随着晚期肿瘤患者的增加,临床工作中可遇到许多腹膜后转移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腹膜后淋 巴结转移癌)。以往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全身化疗,肿瘤缓解期短,缓解率低,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它是肿瘤医生积极探讨的重点。笔者从1997年8月至1999年10 月,共收治各类腹膜后转移癌31例,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31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龄32~69岁,中位年龄47.9岁。 其 中胃腺癌术后转移13例,胃未分化癌术后转移7例,结肠腺癌术后转移6例,胰腺癌术后转移 3例,食管下段鳞癌术后转移2例。所有病例均经腹部B超、CT或MRI检查诊断。治疗前症状分 布中,腹胀19例,腹痛15例,腰背部放射痛12例,体温升高3例,无症状10例。1.2 方法:本组先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TAI),采用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插 入长1.22~1.83?m的导管,经造影证实导管头位于腹腔动脉(主要是腹腔干肿瘤供血枝) ,根据病理类型给予灌注化疗。鳞癌给予顺铂 60?mg,阿霉素 60~80?mg,丝裂霉素10 ~20?mg;腺癌给予亚叶酸钙 300?mg,氟尿嘧啶 1?000~1?500?mg,顺铂 60~80?mg ,阿霉素 60~80?mg(或丝裂霉素10~20?mg)。TAI后或2次TAI之间给予立体定向放射治 疗,适应证及靶区设定和剂量学由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小组集体决定。在立体定位箱内行CT定 位,连续扫描,扫描层厚4?mm。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规划靶区,计算剂量。圆筒形准直器, 75%以上的等剂量线包绕靶区,边缘剂量每次5~6?Gy不等。6?MV X线等中心非共面旋 转照射,隔日1次,常规外照射DT40?Gy后补量2~3次;以前未行外照射的7~8次 ,总剂量DT35~45?Gy。在尽量避免正常组织损伤的情况下,选用5~6条弧,总度数 要求300?rad。TAI 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间隔为2周。

    作者:于金明;谢印法;于甬华;郭守芳;于竹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胞增殖和凋亡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预后价值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但疗效仍不满意, 若在放射治疗前即可准确评估预后,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则可能提高疗效。 放射治疗前细胞增殖和凋亡与肿瘤治疗预后有关, 为此笔者研究了细胞增殖和凋亡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预后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1988年10月至1995年11月本校附属医院肿瘤研究所收治的鼻 咽癌患者298例,均行根治性放射治疗。采用60Co耳前野照射,2Gy/次,5次/周, 总 量DT60~70?Gy,6~7周完成。298例中选择鼻咽癌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 瘤大小及年龄相同或相似的病例,再按肿瘤治愈情况进行配对,挑选出来未控制者42例和治 愈者42例。未控制标准是放射治疗后6个月鼻咽局部仍有肿瘤残留,治愈标准是随访5年无瘤 生存者。

    作者:邹亚超;李国亮;张忠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旁区插植配合体外放射治疗鼻咽癌

    目的 探讨鼻咽旁区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初治鼻咽癌患者体外照射56~70?Gy(T2期: 56~60?Gy, T3期: 66~70?Gy)后复查CT或MRI发现鼻咽旁区残留病例67例,以腔内+鼻咽旁区插植放射治疗增量,咽旁区在模拟机引导下插入1~4根施源管,采用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放射剂量2.5~4.0?Gy/次, 2次/d,间隔>6?h,总剂量12~20?Gy,3~4?d完成。插植组与同期的类似病例(67例)配对进行研究。结果 鼻咽旁区插植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4.5%(P>0.05) ; 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0%、76.4%(P<0.05) ; 3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6.6%、69.1%(P>0.05)。鼻咽旁区插植组的晚期放射反应如口干、张口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鼻咽旁区插植放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鼻咽癌咽旁区残留的局部控制率,拓宽了鼻咽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适应证,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作者:潘建基;吴君心;陈传本;陈梅;林少俊;林祥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中放射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中放射治疗方法。 方法 3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中“二切口” 根治术29例,“三切口”根治术1例。在术中将直线加速器限光筒置入胸腔内瘤床及淋巴引 流区,1次大剂量放射20~25?Gy。设同期对照30例单纯手术。 结果 照射组满30个月的4例和满2年的 9例均生存,无局部复发病例,2年生存率为100.0%。对照组2年生存率为77.7%与术中放射组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45,P>0.10)。2个组2年局部控制率术 中放射治疗组优于对照 组;2个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0)。术中放射组有1例在 放射后查看限光筒内 有残胃滑入照射野,术后第9?d发生吻合口瘘,经修补后治愈出院。生存2年以上的无1例发 生 放射性纵隔炎、脊髓放射损伤反应及放射性肺炎。 结论 食管癌术中放射作为综合治疗方法 之一,其所用的照射剂量和照射野大小对疗效的提高是明显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晓;陈秀勇;朱远;狄晓云;王健;张美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放射治疗的病例建立永久模拟定位片库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肿瘤放射治疗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体部肿瘤立体放射治疗、三维多叶准直器适形放射治疗、以逆向计划设计为基础的适形调强立体放射治疗等新技术革命更需要加强放射质量保证。为此,自1999年8月本科建立了放射治疗患者的永久模拟定位片库。1 材料与方法  本科使用的 医用模拟定位机为美国瓦里安公司的 VARIAN XIMATRON CX ,数码相机为日本的OLYMPUS C-1400XL。方法:采用大型数据库 SQL Server将患者模拟定位有关资料整理为各数据字段,便于系统储存。具体字段如下:门诊号、住院号、定位号、模拟定位日期、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位、住址、联系电话、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病理号、CT号、 MRI号、 ECT号、 X线片号、照射方式、设野方式、照射野大小范围、模拟定位片、经治医师和技师。系统使用可分为 3种情况:(1)查询:本院医护人员可根据模拟定位日期、定位号、姓名、住院号等关键字段进行快速综合查询,查看其模拟定位情况记录。(2)新增:经治疗医师将新的模拟定位资料输入系统,其中文字资料手工输入,模拟定位片这一图象资料可由数码相机拍摄后输入电脑。(3)修改或删除:仅科主任有此权限,系统自动保存修改痕迹。用户可根据不同需要,对该数据库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并可随时打印“模拟定位记录图文表”,亦可对一定范围的记录进行统计分类。本系统使用硬盘阵列保存数据,并由于 SQL Server具备日志功能,数据在安全方面有较大保证。2 结果  本组200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设野和不同的照射方式拍摄定位片350张,所有文字资料和模拟定位片均输入电脑。系统可随时提供查询,并具备自动统计功能,使用十分方便快捷,形成了全新的模拟定位档案管理系统。3 讨论  放射治疗患者的病历档案往往重视病理学和影像学资料,而模拟定位记录和模拟定位片往往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常常缺乏详细描述模拟定位的设野情况,更无模拟定位片。当患者病变复发时就要判断照射野内复发或野外复发,因此每个患者均应有一张规范的模拟定位记录表,并附有相应的模拟定位片。这些资料均应纳入病历档案永久保存,这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防止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提供可信赖的病史资料。模拟定位记录表和模拟定位片合二为一、图文并茂,给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模拟定位片纳入计算机管理程序,通过上网可实现模拟定位资料资源共享,便于远程会诊、转诊和随访。打印的模拟定位记录表纳入病历档案既能使模拟定位片永久保存又完善了放射治疗科病历档案。用数码相机拍摄实时模拟定位片代替了传统繁琐的拍片,缩短了模拟定位时间。

    作者:张春光;潘国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线加速器飞行管接头故障分析

    SLi18型直线加速器是一台中高能射线的治疗机,它分别有二档光子线(低、高能X线)和七档电子线(4、6、8、10、12、15和18?MeV)的能量选择,是较好的数字化放射治疗设备。现将其飞行管接头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故障表现:当设备开始工作后,经过15?min加温,控制台监视终端屏幕显示二项指示: “INHIBIT 1:VAC GUN 427;INHIBIT 2:VAC TARG 428”。此时,机器不能正常运行,故障出现。1.2 故障检查与维修:首先,切换到设备维修模式,从设备监视终端查看到参数值,翻到第1屏可见: “INHIBIT 1:10-5 TRP G 440;INHIBIT 2:10-5 TRP T 441;INHIBIT 3:10-4 TRP T 439 。这些信息是提示机器的真空度下降超过安全值,连锁保护。翻到第12屏显示: “VAC GUN 427:-4.60;VAC TARG 428:-3.82”。表明问题在加速管真空系统,查看时,真空度还在下降;但“VAC GUN 427”枪端真空度指示值基本稳定。第二,进入到治疗房,检查离子泵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工作正常。第三,分别触摸二离子泵,枪端泵情况正常,靶端泵发热,温度值比枪端的泵高许多;马上切断供电,让泵冷却。第四,在温度下降后,重新通电,进行光子线、电子线模式切换,靶端真空度分别在“-3.50”上下和“-4.05”左右变化。第五,在连接加速管和飞行管的风琴管部件上,喷注少许乙醇,看到真空度发生上升变化。第六,抹上真空硅脂,并把风琴管保持在压缩状态,真空度上升,经过一段时间,机器的真空度指示达 “-5.8”左右,连锁显示消失,恢复工作的准备状态。

    作者:李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总是处理志明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志淮和广大读者的利益,中华医学会 系死杂志对一稿两投总是的处理志明如下:(1)本志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飞翻案2篇文稿在广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茉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搞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迈进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发表地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和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作出说明。(2)如2篇文稿已怪全文方式在某刊物发表,除非文种不同,否则不可再将廖文投寄给他刊。(3)请作者所在单位在来稿介绍信中注明该文稿有无一稿两投问题。(4)凡来稿在接到编辑部回执后满3个月 未接到退稿,则表明稿件仍在处理中,作者欲投他刊,应事先与该刊编辑部联系并申述理由。(5)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对后再通知作者,在作出处理快定前请作者应此作出解释。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意味着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后促裁。(6)一稿两投一经证实。将择期在杂志中刊出其作者单位和姓名以及护消该论文的通知;对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一切文稿,2年内将拒绝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毫米波照射减轻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肿瘤的物理治疗,目前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和热疗,其中放射治疗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对于这些副反应。目前均以药物治疗为主。笔者研究是否能利用一种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物理治疗方法来减经放射治疗副反应。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有一个因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信息传导等所产生的电磁场,其电磁振荡频率在0.5×10×

    作者:贺晓东;翁霞;姚原;夏士安;陆冬青;吴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VARIAN直线加速器电子枪电路故障分析

    本院VARIAN 1800直线加速器已使用10年,已进入故障频繁期,电子枪电路是加速器核 心部分之一,它的故障会直接导致加速器出束不稳,甚至不出束。1 材料与方法1.1 故障现象:所有能量(6~20?MeV,6~18?MV)均不能出束,且在BEAM ON 前无任何故 障灯显示。用TEK 100?MHz示波器观察插件箱波形,发现GUN I 枪电流波形幅度异常,如6 ?MeV GUN I 波形的正常幅值约为0.16?V,而发生故障时6?MeV GUN I波形的幅值增大到1. 20?V,如图1所示。图1 6?MeV GUN I 正常波形(a)和异常波形(b)示意图1.2 原理分析:枪电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枪灯丝: 检测枪灯丝电压为6.3V,说明枪 灯丝正常,若枪灯丝电压为零,说明枪有故障;(2)枪高压:若枪高压异常,则枪高压电路 有故障;(3)栅极枪电路系统,包括低压电路部分的B1~B3光导和马达电路,高压电路部分 的B4~B6集成电路板等;(4)枪电流在插件箱能量板上的人工设置。1.3 故障检测流程:见图2所示。图2 故障检测流程图2 结果与讨论  由流程图一步步检测后,笔者发现将能量板上设置的 GUN I 信号传送到高压电路的马 达始终来回不停转动,原来是B2 马达驱动板的比较放大器输出始终未为零;再查出该放大 器反馈信号异常,原来是套在马达外的读数电位器未与马达轴同步转动。该电位器的电压信 号反馈到放大器输入端,与设置的枪电流信号不一致,使马达不停转动;终使GUN I 幅度 异常,加速器不出束。更换新马达POT后,加速器恢复正常工作。

    作者:王运来;张良安;戴光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总是处理志明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志淮和广大读者的利益,中华医学会系死杂志对一稿两投总是的处理志明如下:(1)本志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飞翻案2篇文稿在广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茉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搞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迈进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发表地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和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作出说明。(2)如2篇文稿已怪全文方式在某刊物发表,除非文种不同,否则不可再将廖文投寄给他刊。(3)请作者所在单位在来稿介绍信中注明该文稿有无一稿两投问题。(4)凡来稿在接到编辑部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退稿,则表明稿件仍在处理中,作者欲投他刊,应事先与该刊编辑部联系并申述理由。(5)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对后再通知作者,在作出处理快定前请作者应此作出解释。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意味着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后促裁。(6)一稿两投一经证实。将择期在杂志中刊出其作者单位和姓名以及护消该论文的通知;对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一切文稿,2年内将拒绝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荧光原位杂交法预测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 预测人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及其应用的 可行性。 方法 用3种放射敏感性不同的人肿瘤细胞株[鼻咽鳞癌(CNE)、肺腺癌(SPC)和 乳腺癌(MCF-7)],常规克隆形成方法测定不同剂量照射后的存活分数和照射后24?h经 秋 水仙素阻断细胞分裂周期,低渗、固定、常规染色体制片后,采用8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和FIS H方法测定肿瘤细胞8号染色体诱导的畸变量。 结果 2、4、6?Gy照射后24?h,CNE、SPC和M CF-7细胞诱导生成的残存染色体畸变能够反映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所有细胞株诱导染色体 畸 变与细胞存活分数分别存在良好相关性(r=0.98),3种细胞株SF2 和相应残存染色体畸变也存在良好相关性(r=0.96)。 结论 采用FISH方法计数照射诱导的残存染色体畸变,可以预 测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顺;陆雪官;胡超苏;郑颂国;冯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吸混合氧加服烟酰胺对放射治疗增敏的研究

    增加肿瘤组织的血氧浓度,改善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的放射治疗效应, 是放射 治疗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本院对2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 了吸5%CO2 +95%O2(CB)加服烟酰胺(NA)对放射治疗增敏的前瞻性随机分组临 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观察组100例,中位年龄50.0岁(32~69岁),对照组100例,中位年龄50.5岁(32~7 4岁)。观察组鳞癌99例,腺癌1例;对照组鳞癌97例,腺癌3例。依据1994年“FIGO”蒙特 利尔会议分期法分期:观察组Ⅱb期5例,Ⅲb期95例;对照组Ⅱb期4例 ,Ⅲb期96例。肿瘤分型:观察组菜花型48例、结节型43例、溃疡型9例;对照组菜花 型45例、结节型43例、溃疡型12例。肿瘤大小:观察组<3?cm 1例,3~5?cm 77例,>5?c m 22例。对照组<3?cm 5例,3~5?cm 75例,>5?cm 20例。 放射治疗方法:全部采用 60Co外照射,先给全盆野30?Gy左右,再改宫旁野加照15~20?Gy;腔内(宫旁A点) 照射采用天津产华阳192Ir腔内后装治疗机,1 次/周,5~7?Gy/次,总量为30~49 ?Gy。观察组放射治疗前30~60?min顿服NA 600?mg,放射治疗前5~10?min吸CB直至放 射结束后继续吸5~10?min。对照组不服药,不吸CB,不加任何辅助治疗。2 结果  肿瘤完全消退(CR)率:观察组为84%(84/100),对照组为72%(72/100)。肿瘤形态 与疗效:菜花型观察组CR率为85.4%(41/48),对照组为84.4%(38/45);结节溃疡型观察组CR 率为82.7%(43/52),对照组为61.8%(34/55),结节溃疡型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 2=5.78,P<0.05)。放射治疗期间副反应的比较:观察组头晕1例,恶心 10例,呕吐1例,食欲不振3例,皮肤反应Ⅰ度11例,Ⅱ度1例;对照组头晕2例,恶心11例, 食欲不振8例,皮肤反应Ⅰ度9例,Ⅱ度1例,2个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血氧饱和度: 手指皮肤测量法(30例),口服NA吸CB前后各测1次,提高幅度为0.0 1~0.12。基础高的提高少,基础低的提高多。动脉血氧分压(10例)提高幅度为1.33~2.6 6?kPa,肘静脉血氧分压提高幅度为0.93~1.33?kPa,饱和度提高0.15~0.20。3 讨论  目前在恶性肿瘤增敏方法的诸多研究中,以照射技术的改进、时间和剂量变换、药物增敏、 微波热疗加放射治疗以及高压氧舱加放射治疗虽可提高疗效,多费时费力,临床上难以推广 。本研究选择的宫颈癌放射治疗前口服NA,放射治疗时深吸CB,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 受。早在1955年Thomlinso和Gyay报道的支气管肺癌新标本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为:凡肿 瘤 索半径>200?μm的都有坏死中心;经过多种测量和计算后认为:在肿瘤内一小部分缺氧 细胞 的存在,能在某些临床情况下限制放射治疗的成功率。临床上早已发现贫血患者宫颈癌的放 射疗效差。在高压氧舱中放射治疗宫颈、膀胱、支气管、肺、头颈等部位临床Ⅲ期肿瘤,结 果表明除宫颈癌疗效有提高外,其它都不明显。吸纯氧或CB可能会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但 同时也有可能增加正常组织损伤。NA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放射治疗、化疗增敏剂 。它对体外培养的恶性肿瘤细胞、鼠类肿瘤以及人体恶性肿瘤的异种移植瘤均有显著的放射 和化疗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为:NA是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组成部分,参于机体代谢过程,在 促进生物氧化还原中发挥递氢作用,从而改善肿瘤组织血供,提高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同 时抑制DNA损伤修复。Siemann等临床前期研究显示,在小白鼠实验中,对乏氧细胞应用NA 和CB将提高肿瘤的杀伤力。这是因为CB中CO2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继而改善微循环, 促进氧弥散。围绕这个目标,笔者采用了放射治疗前服NA加吸CB,确实提高了患者在放射治 疗时的血氧饱和度。治疗结果表明,宫颈癌的近期疗效CR率有所提高(观察组为84%,对照组 为72%),特别是质地较硬、坏死溃烂的结节型和溃疡型肿瘤(观察组为82.7%,对照组为61.8%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理论和观点。较低的胃肠及皮肤反应基本可以消除放射治疗学家们 心中的疑虑。

    作者:麻富卯;张棠枝;传泰;张守仁;张春玲;范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后内乳区是否需要放射治疗

    高危或Ⅱ期以上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设内乳野和锁骨上窝野已成为常规(腋窝野视腋窝 病灶 而定)。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单纯手术治疗还是术后放射治疗其内乳区复发少见,而 胸壁复发常见。为了探讨乳腺癌术后内乳区是否需要放射治疗,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86年1 月至1988年12月本院首程治疗的女性乳腺癌326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小24岁,大71岁,中位年龄46.3岁。全部经病理证实,单纯 癌190例,导管浸润癌68例,髓样癌33例,腺癌28例,小叶浸润癌3例,乳头状癌和鳞癌各2 例。按国际抗癌联盟1987年分期标准分期,Ⅰ期46例,Ⅱ期172例,Ⅲ期96例,Ⅳ期12 例 。根据原发肿瘤所在部位或2/3以上肿物所在部位分为5个象限,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153例 ,外下象限49例,内上象限64例,内下象限16例,中央象限44例。1.2 治疗方法:均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或改良根治术291例,单纯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 20例,单纯切除术15例。本组单纯手术治疗109例,术后放射治疗182例(其中24例行全胸壁 照射),术后化疗35例。术后放射治疗在术后2个月内进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设内乳、 锁骨上窝、腋窝3个野,否则设内乳、锁骨上窝2个野外照射。胸壁照射大多数采用两个切线野外照射。各野放射肿瘤量DT45~50?Gy,4.5~5.0周。术后化疗在术后4周内进行,大 多采用标准方案或变异方案。1.3 统计方法:2个组之间的疗效和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2  结果  全组随访至1998年12月底,失访10例,随访率为96.9%(316/326)。全组的10年生存率为 54.6 %(178/326),10年内局部复发率为20.2%(66/326),其中内乳区复发仅3例。临床分期与局部 复 发:按胸壁、内乳、锁骨上窝、腋窝划为4个局部区域(或称之为点处)。全组疗后10年内 有92个点处(66例)复发(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其中1处复发43例,2处复发20例,3 处复发3例。全组胸壁复发率为14.1%(46/326),内乳区为0.9%(3/326),锁骨上窝为9.2 %(30 /326),腋窝为4.0%(13/326)。Ⅰ、Ⅱ、Ⅲ、Ⅳ期的局部复发率依次为4.3%(2/46)、23.8%(4 1/172)、43.8%(42/96)、58.3%(7/12)。治疗方法与局部复发及预后:全组疗后10年内局部 复发率以胸壁高,内乳区低,而术后行全胸壁照射组疗后10年内无局部复发,与胸壁未 照射组(20.9%)、单纯手术组(22.9%)、术后化疗组(2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 5)。但远地转移率与10年生存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未放 射治疗和术后放射治疗组的10年内远地转移率和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前者分别为 32.6%、53.5%,后者分别为36.3%、55.5%(χ2=0.47,P>0.05; χ2=0.13,P>0.05)。3 讨论  乳腺癌疗后局部复发率一般报道为10%~30%不等,中晚期乳腺癌疗后复发率较高。本组疗后 10年内局部复发率为20.2%(66/326),该组临床期别愈高,局部复发率愈高,与文献报道 相似。本组胸壁复发率高,锁骨上窝次之,腋窝再次之,内乳区低,仅0.9%(3/326) 。Diab等报道术后放射治疗和未放射治疗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3%和38%。王淑莲等报道 行胸壁照射其局部复发率由未放射治疗的33.3%下降至7.7%。本组疗后10年内局部复发率单 纯手术组为22.9%(25/109),术后化疗组为22.9%(8/35),术后放射治疗组为18.1%(33/182) ,其复发率术后放射治疗组低于术后未放射治疗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行胸壁照射组 在分期等方面还占劣势的条件下,疗后10年内无局部复发(0/24),与术后未照射胸壁组相比 (33/1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2,P<0.05),与术后未放射治 疗组相比(33/144),差 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6.84,P<0.01)。表明乳腺癌术后行全胸壁照 射能显著地减少局部复 发,提高生存质量。Fowble等随机研究了大组病例后指出,Ⅰ期和Ⅱ期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照 射既不能降低远地转移率也不能提高生存率。本研究中各治疗组的远地转移率和10年生存率 无明显差别。若比较术后放射治疗和术后未放射治疗,疗后10年内远地转移率亦无明显差别 。总之,乳腺癌疗后内乳区复发率很低,即使术后行内乳区照射未见降低远地转移率,乳腺癌 术后行内乳区照射的意义远不如行胸壁照射。

    作者:黄义文;黄芝华;胡炳强;王肇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楔多用型楔形离轴比曲线的测量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常用楔形板有两大类:一类是固定楔形角型的,另一类就是一楔多用型,即:用一固定楔型角为60°的楔形板作为主楔形板,由主楔形板的楔形野与平野按一定比例照射,以获得0°~60°之间连续变化的任意楔形角度的楔形野照射。对于固定角度楔形板的楔形离轴比曲线,可以用三维水箱系统扫描获得;而对于一楔多用型楔形板,由于存在主楔形野与平野的按比例照射,因而除主楔形离轴比曲线可用三维水箱扫描获得外,其余任意角度的楔形离轴比曲线无法用该方法获得。据此,笔者采用了测量连续点的楔形透射因子(transmission factor),利用计算机合成楔形等剂量曲线的方法来获得60°及其余合成楔形角的楔形离轴比及等剂量曲线。

    作者:姜瑞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对术后放射治疗设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及照射范围。方法 行选择性胸膜外式乳腺癌扩大根治术78例, 分析其中资料完整的61例,探讨内乳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非选择性乳腺癌根治术+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46例,术前检查锁骨上淋巴结均为阴性,将锁骨上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分别标记为S及L1、L2、L3送检。行乳腺癌根治术412例,标记出L1、L2、L3 淋巴结分别送检,用以分析腋窝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规律。结果 内乳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24.6%, 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 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36.7%, 而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者, 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2.9%, 转移部位仅限于1、2、3肋间。 锁骨上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率为3.8%;腋窝淋巴结的跳跃式转移率为8.1%。结论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其内在规律,乳腺癌根治术后照射野可以依据其区域淋巴结的转移规律进行修改,照射内乳区淋巴结时可以不必常规包括4、5肋间。当腋窝淋巴结仅有L1、L2组转移而无L3组转移时,锁骨上淋巴结区也可以不予照射。

    作者:于金明;李建彬;黎功;王永胜;左文述;周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早期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的放射治疗

    作者:惠周光;余子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放射肿瘤学的一场革命

    放射肿瘤学经历了百年,先后经历了初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物理剂量、40年代的深部X线机及50年代的60Co远距离治疗机,使放射治疗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60年代更有了直线加速器,80年代有了现代遥控后装近距离治疗机,放射治疗已是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段之一。当前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22%为手术治愈,18%为放射治疗治愈,5%为药物治愈。足以看出放射治疗在本世纪的进展。  20世纪末,由于放射技术、放射物理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使放射治疗得到飞速发展。60年代日本放射治疗学家高桥的原体治疗(适形放射治疗)得以实现,更进一步达到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使我们能做到给靶区高剂量均匀的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只受到小范围、小剂量的照射。这样在不增加正常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提高靶区剂量,进而提高局部控制率,以期提高生存率。CT模拟机及逆向治疗计划设计系统,保证了上述治疗的实施;从而达到精确定位、精确设计治疗计划及精确治疗。当然对体部肿瘤来说还存在着由呼吸运动造成靶区的移位以及每次摆位的误差。前者正在研究解决如采用门控系统,后者采用了CT-ON-RAIL(把CT及加速器安装在同一轨道上,使用同一治疗床,CT定位后推动床立即治疗)、断层治疗(把CT及加速器安装在同一旋转架上,两者成90°角,CT定位后转动机架开始治疗)。日本Uemastu医生用CT-ON-RAIL治疗43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随诊12~50个月,中位随诊32个月。其局部复发仅1例,26例拒绝手术而采用此法治疗者其生存率为85%。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γ刀及X刀)在本世纪末发展很快,对小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如听神经瘤、颅底部位的脑膜瘤、脊索瘤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它治疗的肿瘤体积小(一般不超过直径为3?cm),而且主要治疗颅内及头部的肿瘤。若治疗稍大的病灶须采用多靶点治疗,则必然在靶区内产生高及低剂量区。近推出的Cyber刀是用机械手擒持一个6 MV X线小型直线加速器,在病灶处或附近埋藏金豆,用两台X光机及探测器,随时跟踪病灶的移动;在体表放置红外发射器以及安装了红外探测仪来监督体表的运动。通过监测病灶的移动,机械手控制的加速器跟踪照射病灶,不须太严格的固定患者,把治疗范围扩大到全身各部位。由于机械手的移动范围大,可形成7?cm直径靶区的均匀照射体积。  近年来,PET提供了细胞代谢显像。PET的解剖显示有其局限性,现有了CT-PET商品。把两者结合起来,图像也融合在一起,提供了准确肿瘤范围。MRS、fMRI以及将来的分子显像等,将显示肿瘤内癌细胞生长活跃部分、坏死部分、乏氧部分等。放射治疗不再是要求靶区内剂量均匀分布,而是根据肿瘤内的不同部分给予不同的剂量。即所谓的生物靶区,也有人认为应称为生物剂量分布。展望未来前景是美好的,但我们应清醒的看到这些技术还有不少问题待解决,更不可能解决放射治疗所有的问题。放射治疗终究是局部区域治疗,将来这些技术的应用可能治愈更多的早期癌。*消息*2001年中日放射肿瘤交流会征文通知  经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和日本放射肿瘤学会协商后决定,自2001年起轮流在各自国家召开双边学术交流年会,目的是促进两国放疗界的交流,探讨亚洲地区放射肿瘤方面的进展及地域合作的可能性。今年的双边会议定于在11月22~24日在日本大阪召开的“第14届日本放射肿瘤年会”的前一天举行,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万钧教授带队前往,欢迎各地学者参加。征文内容不限,由双方组委会审稿,安排发言或张贴。  会议注册:免收注册费。会议用语:英语。报名方法及时间:报名者请注明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单位、邮编、讲演题目及E-mail地址。截止到2001年4月30日,接到报名后将寄去详细通知,有不详之处欢迎垂询。报名联系人:石家庄市健康路12号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高献书。电话:0311-6033941转361;E-mail: Gaoxs@btamail.net.cn中华放射肿瘤学会

    作者:殷蔚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的放射治疗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 方法 回顾 性分析7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3~18个月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转移灶<2?cm 11例,2~ 3?cm 33例 ,>3?cm 32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9例,伴脏器转移3例。放射治疗采用60Co 常规分割照射, 照射剂量10.8~75.0?Gy。 结果 未完成治疗计划的9例患者均于照射后1年内死亡。照射剂 量为 50~75?Gy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57/76)、27.6%(21/76)和9.2%(7/76) 。 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进行放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照射剂量以组 织量65~75?Gy为宜。

    作者:张苏;于长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主管:中国放射肿瘤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