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胜
为建立保健食品的快速安全性评价方法,用CHO和V79两个细胞系对三七进行了MTT法、中性红吸收法、集落形成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用BalB/c细胞、CHL细胞、SL-7细胞3个细胞系对川芎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发现:用CHO和CHL细胞系,中性红吸收法做出的细胞毒性结果比较稳定可靠.
作者:隋海霞;高芃;张立实;仲伟鉴;严卫星;刘长喜;徐海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委员会第55届会议于2004年9月13日至9月17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就非典、禽流感、艾滋病、食品安全、血液安全、烟草控制等议题进行讨论和磋商.该会议的目的是审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工作并确定今后的卫生工作方向和重点,100多名代表,包括来自西太区32个成员的卫生部长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任大会主席.
作者:樊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提高蓟县食品卫生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寻求对策,对蓟县2001年~2003年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王志才;李克成;孙永明;董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2003年江苏省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比往年有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对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全面的分析,后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与建议.
作者:严隽德;王春明;高志胜;周群霞;徐跃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沙门菌病的食源性暴发通常与消费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蛋类、禽肉或者是与被粪便污染的鲜活产品有关.但是,近年来,有报道一些与以往这些食品来源不同的特殊食品引起的沙门菌病.这些特殊食品大多货架期长(一年以上),并多为即食食品.通过以下这两个近发生的事件,希望能引起所有负责食品安全的官方机构的注意,并关注这些沙门菌特殊来源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作者:李燕俊;冉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非食用色素酸性橙Ⅱ,又名酸性金黄Ⅱ、金橙Ⅱ或酸性艳橙GR、俗名金黄粉,化学名为2-荼酚偶氮对苯磺酸钠,染料索引号C I Acid Orange 7(15510),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印染、皮革、造纸、橡胶、塑料、化妆品、木材加工等的常用酸性水溶性染料,[1]研究证实含有2种强致癌物.[2]现被不法商贩多用于腌腊肉制品、辣椒面等的着色剂.
作者:严昌武;段晋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作为北京市食品污染物监测分站,监测北京市海淀区食品中的5种致病菌.方法按《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有关章节检验.结果共检测样品309件,检出36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1.65%,其中检出沙门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李斯特菌15株,未检出副溶血弧菌、O157:H7;生畜(禽)产品共检测109件,致病菌检出率为22.02%;生奶共检测3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6.70%,全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熟肉制品共检测7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0.00%.结论生畜(禽)产品及生牛奶仍然是主要被致病菌污染食品,对于由此造成的熟肉制品的二次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韩喜荣;刘伟;关晶玉;马平焕;毕欣;翟凡;王宏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食品召回对于维护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有着积极作用.为建立、完善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在考察美国食品召回制度,比较分析我国食品召回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从食品安全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食品召回制度的若干见解.
作者:陈亮;李盘生;陈庆红;李华鸣;殷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某些菌种产生的一种具有致癌、致畸、免疫抑制和肝肾毒性的有毒代谢产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制定了食品中OTA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而准确、可靠、灵敏的分析OTA方法是法规标准实施的重要依据.有机溶剂与酸(或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是提取食品中OTA的常用溶剂系统;含有OTA提取液的净化手段包括液液分配、固相柱萃取和免疫亲和层析等;反相液相色谱配荧光检测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是分析OTA的常用方法,本文就OTA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李凤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使室间及室内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及精密度控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保证相关的卫生微生物实验室出具准确的检测数据,选用明胶菌片作为菌落计数室间及室内质控比对品.随机抽取明胶菌片和滤纸菌片各10片进行计数检测;取同一批号的明胶菌片发放给不同实验室进行室间比对;明胶菌片分别经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保存后进行稳定性计数测定.结果显示同一批次明胶菌片和滤纸菌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1%和22.3%,表明明胶菌片的精密度高于滤纸菌片;75个实验室室间明胶菌片计数结果95%的可信区间为5.51×107~8.03×107 CFU/片,有96.83%的单位在此范围中;明胶菌片4℃冰箱保存1、3、6个月的检测结果的均数误差差异无显著性.采用明胶菌片作为菌落计数质控比对品,在精密度、准确度及可操作性方面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作者:程苏云;梅玲玲;任锦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