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肺穿刺瘤体内低渗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王京芬;魏萍;郝鲁英

关键词:经皮肺穿刺, 瘤体内注射低渗化疗液, 全身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低渗化疗液配合全身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 86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4例,在MVP方案全身化疗的同时,给予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加蒸馏水(低渗液);对照组42例,单纯给予MVP方案全身化疗.两组均21d为1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CR 5例,PR 26例,NC 10例,PD3例,总有效率为70.5%(31/44);对照组CR1例,PR15例,NC 18例,PD 8例,总有效率为38.1%(16/4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相似,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发热,12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均轻微,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经皮肺穿刺瘤体内低渗化疗治疗NSCLC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瘦素与胃癌及胃相关疾病的关系

    瘦素(Leptin)是脂肪组织表达的一种调节能量的激素.其受体分布广泛,影响机体许多生理系统及代谢通路.随着对Leptin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其作用已不再限于肥胖和消瘦的范畴.Leptin与胃黏膜功能密切相关,参与了胃癌及胃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李晓萍;韩存芝;崔雪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鸦胆子油乳剂与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后用鸦胆子油乳剂与顺铂(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9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胸腔注入鸦胆子油乳剂50 ml+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46例胸腔注入DDP60mg+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间隔1周后重复1次,共2次,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9%,对照组总有效率54.3%;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胸痛、皮疹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鸦胆子油乳剂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佳,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学军;崔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苏木提取液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苏木(CAE)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体内采用小鼠H22腹水瘤模型评价CAE提取液的疗效.体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AE提取液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CAE提取液对小鼠肝癌H22腹水瘤在静脉和腹腔2种途径给药,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腹腔组达到193.4%;静脉组达到150.9%.体外对K562细胞也呈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 CAE提取液具有抑制和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作者:徐建国;郭素堂;乔丽娟;张少云;史天良;刘维兰;郑启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浅表性膀胱肿瘤双极等离子电极电切26例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安全性.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用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癌26例.男23例,女3例,平均年龄58岁.多发肿瘤14例,单发肿瘤12例,膀胱侧壁有肿瘤分布者16例.结果 经尿道膀胱肿瘤双极等离子电切手术时间15~75 min,膀胱穿孔1例(4%);16例侧壁肿瘤切除过程中2例有轻度闭孔神经反射(12.5%).结论 用双极等离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术中出血少,无水中毒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惠庆;刘建武;庞东梓;米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硝卡芥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恶性腹腔积液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硝卡芥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采用Arrow单腔中心静脉导管(14 Ga/20 cm)给药方法,指导患者通过调节开关少量多次引流腹腔积液,尽量将腹腔积液引流干净,之后予生理盐水腹腔灌洗,生理盐水500~1 000 ml,硝卡芥40 mg,5-Fu 1.0 g,地塞米松(DXM)10mg腹腔灌注,每周1次.结果 全组31例共进行113次治疗,其中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8例,无效(PD)1例,CR+PR为70.97%.Karnofsky评分较化疗前增加10分以上的19例(61.29%).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 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灌注硝卡芥联合5-Fu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随机对比研究.

    作者:刘晓玲;杨昭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胃癌全胃切除9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和总结胃癌全胃切除术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90例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合并联合脏器切除的适应证、手术入路、淋巴结的清扫、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全胃切除术90例并联合脏器切除术16例,Orr食管空肠吻合术26例,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26例,食管P环空肠代胃Roux-Y吻合术32例.90例均经腹入路.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胸腔积液8例,反流性食管炎12例,吻合口瘘2例,倾倒综合征8例.结论 合理掌握全胃切除术及联合脏器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适合的重建方式,规范淋巴结清扫,是减少并发症、提高预后的关键.

    作者:翟刚;吴滨;黄庆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urvivin的研究进展

    survivin基因是一种与肿瘤高度相关的凋亡抑制基因,其所表达的蛋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生,同时对肿瘤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激活和肿瘤血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其剪接体的问世更为它提供了崭新的研究价值.研究发现survivin复杂的功能与其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是密切相关的.survivin剪接体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也在不断的探讨中.对survivin及其剪接体的作用机制和在肿瘤发生、诊断、放化疗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惠燕;黄利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克林霉素治疗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克林霉素膦酸酯对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6年至2003年间收治的50例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克林霉素膦酸酯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对下呼吸道感染类型以及痰培养结果敏感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克林霉素膦酸酯对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达86.0%,临床分离菌培养对克林霉素膦酸酯的药物敏感性达93.8%.结论 克林霉素膦酸酯对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有较好效果,尤其对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一线经验性用药.

    作者:姚玉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肠癌患者40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值在化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40例健康对照组及40例大肠癌治疗组化疗前后进行血清VEGF含量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化疗前血清VEGF含量显著高于化疗后(P<0.001);化疗有效(CR+PR)患者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化疗无效(NC+PD)患者(P<0.001).大肠癌组临床分期Ⅰ~Ⅱ期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Ⅲ~Ⅳ期(P<0.001);侵袭程度低(T1+T2)者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侵袭程度高(T3+T4)者(P<0.001);高分化者的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低分化者(P<0.001);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含量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1).结论 血清VEGF含量在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旭艳;潘海晖;郑侨克;曹建南;蔡继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肾癌生物治疗的临床进展

    生物治疗是治疗晚期肾癌的有效方法.目前肾癌的临床一线生物治疗主要应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α(IFN-α),但缓解率较低,毒副反应发生率高.在处于临床前期试验阶段的生物治疗中,靶向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些药物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临床一线的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和肿瘤疫苗已显示了一定的疗效,但需要临床Ⅲ期试验的验证;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田军;马建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外照射与局部热疗对荷VX2瘤兔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照射、热疗对荷VX2瘤兔的治疗作用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情况.方法 将健康雄性3年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分成3组,分别为外照射组(外放组)、体外高频热疗组(热疗组)和对照组,各20只.观察肿瘤消退情况、死亡比率,同时观察白细胞介素-2,6,8(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型类肿瘤抗原标志物CA-50在VX2瘤移植前后和治疗1,3,4周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治疗肿瘤直径从大到小、死亡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热疗组、外放组;肿瘤VX2瘤移植成功后细胞因子的变化为IL-2,IL-8降低,IL-6,TNF,IGF,CA-50增高,治疗1,3,4周后IL-2,IL-8逐渐降低,但其程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TNF,IGF,CA-50逐渐增高.结论 VX2种植成功后对宿主细胞免疫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外照射疗效明显好于热疗,且较明显地扭转其免疫过程.

    作者:刘建国;韩秋菊;尉继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食管癌手术后乳糜胸的防治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434例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17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12例,均治愈.结论 积极再手术是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刘朴;高扬;贺文芳;李连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腹腔注射香菇多糖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腹腔内注射香菇多糖(商品名:天地欣)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3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穿刺置管术,观察腹腔内注射香菇多糖后恶性腹腔积液的控制效果及其所致的毒副反应.结果 31例中显效6例(19.4%),有效13例(41.9%),无效12例(38.7%),总有效率61.3%.无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 腹腔内注射香菇多糖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所致的恶性腹腔积液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育生;杨昭玲;刘晓玲;王山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NSCLC组织58例及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25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58例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43.1%,明显高于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4.3%)(P<0.01).VEGF表达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结论 VEGF表达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VEGF的表达检测是判断NSCL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王志刚;孙杰;黄一东;程可洛;梁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方法 将76例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LCAF+CT)组及常规放疗联合化疗(CF+CT)组.LCAF+CT组于放疗前先行诱导化疗2次,化疗后先行常规分割放疗至36 Gy,缩野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至原发灶总剂量60~66 Gy.CF+CT组化疗方法与LCAF+CT组相同,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原发灶总剂量为60~66Gy.结果 LCAF+CT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47.4%,34.2%,CF+CT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7%,31.6%,18.4%.两组间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AF+CT组毒副反应较重,两组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其次为远处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AF+C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虽毒副反应略增加,但患者均可耐受.

    作者:彭少华;丘全胜;徐晓南;陈志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口腔细胞学状况及其与食管脱落细胞学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以口腔脱落细胞学方法探讨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口腔黏膜病变和食管黏膜病变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河北省磁县食管癌高发区2674名30岁以上成年居民进行口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并在双盲条件下对其中335人进行了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比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受检居民中口腔黏膜炎症检出较为普遍,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近30.00%,各年龄组居民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6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达到50.00%以上,而30~35岁组只有13.30%.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病变的发生率比较低,仅占1.16%.除炎症、增生等病变外,55.90%的当地居民口腔黏膜涂片中可见真菌菌丝.口腔黏膜炎症居民食管黏膜增生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腔黏膜无炎症者,口腔黏膜炎症与食管黏膜增生病变有明显相关关系(P<0.001).结论 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较高,口腔黏膜炎症与食管黏膜增生病变明显相关.

    作者:王凤荣;张祥宏;严霞;王俊灵;李绍森;林培中;路灵敏;孙旭明;杨永滨;李月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8F-FDG PET与99Tcm-MDP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与99Tcm-MDP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93例肿瘤患者2周内行18F-FDG PET和99Tcm-MDP显像,比较分析两种显像结果.结果 93例肿瘤患者PET和MDP诊断骨转移64例.64例骨转移患者中PET和MDP阳性43例,PET阳性而MDP阴性16例,PET阴性而MDP阳性5例.18F-FDG PET和99Rcm-MDP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2.2%,75.0%(P<0.05);特异度分别为93.1%,79.3%(P>0.05);准确度分别为92.5%,76.3%(P<0.01).结论 18F-FDG PET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显著高于99Tcm-MDP显像.18F-FDG PET对骨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潘衍基;卫光宇;余丰文;冯彦林;刘德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现状

    作为常见肿瘤的前列腺癌,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局限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也有其适应证和疗效的局限性,迫切需要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近年发展起来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作用机制、设备原理、适应证、治疗效果和局限性等问题作综述.

    作者:徐兴鲁;杨雪;叶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鼻咽癌放疗后脑干放射性脑病的诊断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脑病(REP)的临床诊断和磁共振(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资料.结果 脑干REP主要累及脑桥.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灶均小于2 cm,周围水肿轻,无占位效应.结论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REP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REP诊断的主要方法.

    作者:胡学锋;黄国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皮肺穿刺瘤体内低渗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低渗化疗液配合全身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 86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4例,在MVP方案全身化疗的同时,给予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加蒸馏水(低渗液);对照组42例,单纯给予MVP方案全身化疗.两组均21d为1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CR 5例,PR 26例,NC 10例,PD3例,总有效率为70.5%(31/44);对照组CR1例,PR15例,NC 18例,PD 8例,总有效率为38.1%(16/4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相似,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发热,12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均轻微,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经皮肺穿刺瘤体内低渗化疗治疗NSCLC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京芬;魏萍;郝鲁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