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刚;吴滨;黄庆兴
目的 以口腔脱落细胞学方法探讨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口腔黏膜病变和食管黏膜病变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河北省磁县食管癌高发区2674名30岁以上成年居民进行口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并在双盲条件下对其中335人进行了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比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受检居民中口腔黏膜炎症检出较为普遍,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近30.00%,各年龄组居民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6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达到50.00%以上,而30~35岁组只有13.30%.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病变的发生率比较低,仅占1.16%.除炎症、增生等病变外,55.90%的当地居民口腔黏膜涂片中可见真菌菌丝.口腔黏膜炎症居民食管黏膜增生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腔黏膜无炎症者,口腔黏膜炎症与食管黏膜增生病变有明显相关关系(P<0.001).结论 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较高,口腔黏膜炎症与食管黏膜增生病变明显相关.
作者:王凤荣;张祥宏;严霞;王俊灵;李绍森;林培中;路灵敏;孙旭明;杨永滨;李月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药苏木(CAE)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体内采用小鼠H22腹水瘤模型评价CAE提取液的疗效.体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AE提取液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CAE提取液对小鼠肝癌H22腹水瘤在静脉和腹腔2种途径给药,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腹腔组达到193.4%;静脉组达到150.9%.体外对K562细胞也呈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 CAE提取液具有抑制和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作者:徐建国;郭素堂;乔丽娟;张少云;史天良;刘维兰;郑启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拓扑替康(TPT)与顺铂(DDP)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TPT1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DDP 25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每21~28 d重复为1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32例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4例,总有效(CR+PR)率46.9%.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TPT联合DDP治疗晚期NSCLC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的化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萍;李吉利;赵秀生;陈蓉艳;王江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低渗化疗液配合全身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 86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4例,在MVP方案全身化疗的同时,给予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加蒸馏水(低渗液);对照组42例,单纯给予MVP方案全身化疗.两组均21d为1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CR 5例,PR 26例,NC 10例,PD3例,总有效率为70.5%(31/44);对照组CR1例,PR15例,NC 18例,PD 8例,总有效率为38.1%(16/4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相似,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发热,12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均轻微,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经皮肺穿刺瘤体内低渗化疗治疗NSCLC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京芬;魏萍;郝鲁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生物治疗是治疗晚期肾癌的有效方法.目前肾癌的临床一线生物治疗主要应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α(IFN-α),但缓解率较低,毒副反应发生率高.在处于临床前期试验阶段的生物治疗中,靶向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些药物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临床一线的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和肿瘤疫苗已显示了一定的疗效,但需要临床Ⅲ期试验的验证;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田军;马建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后用鸦胆子油乳剂与顺铂(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9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胸腔注入鸦胆子油乳剂50 ml+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46例胸腔注入DDP60mg+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间隔1周后重复1次,共2次,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9%,对照组总有效率54.3%;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胸痛、皮疹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鸦胆子油乳剂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佳,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学军;崔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胃癌组织内表达的意义.方法 选择手术后的100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病例各50例),30例正常胃黏膜设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研究对象胃组织内VEGF-D和VEGF-C的表达.分析VEGF-D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VEGF-C阳性表达的关系.结果 VEGF-C,VEGF-D的阳性染色为棕黄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局灶性或弥散性分布.VEGF-C,VEGF-D阳性表达以(+)或(++)为主;胃癌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和60%;对照组分别为10%和20%(P<0.05);VEGF-D阳性高表达(++)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受侵和VEGF-C阳性表达相关,与肿瘤大径、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肉眼分型、肿瘤组织分化、肿瘤血管受侵无关.结论 VEGF-D在胃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明仪;陈吉祥;沈文律;吴建农;胡一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诱导加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32例中晚期食管癌先采用静脉化疗2周期,后给予局部放射治疗,同时化疗2周期.静脉化疗采用LFP方案:顺铂(DDP)15 mg·m-2·d-1,第1~5天;亚叶酸钙(LV)70 mg·m-2·d-1,第1~5天;5-氟尿嘧啶(5-Fu)500 mg·m-2·d-1,第1~5天;21 d为1周期.放疗采用外照射,2 Gy/次,5次/周,总照射剂量为60~70 Gy.结果 近期总有效率为87.5%,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常见Ⅱ~Ⅲ度白细胞减少.结论 诱导加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好,毒副反应小,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陈建章;彭猛青;尤传文;刘金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配合替加氟静脉滴注治疗肝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将7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组,观察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配合替加氟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68.4%(26/38),对照组45.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63.2%(24/38),对照组40.0%(1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5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3%(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及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8.4%(26/38)、31.6%(12/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4%(11/35)、8.6%(3/35)(P<0.05);观察组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异常率为76.3%(2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3%(19/35)(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配合替加氟静脉滴注治疗中晚期肝癌,能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但毒副反应较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增加.
作者:刘华强;陈思现;李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与99Tcm-MDP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93例肿瘤患者2周内行18F-FDG PET和99Tcm-MDP显像,比较分析两种显像结果.结果 93例肿瘤患者PET和MDP诊断骨转移64例.64例骨转移患者中PET和MDP阳性43例,PET阳性而MDP阴性16例,PET阴性而MDP阳性5例.18F-FDG PET和99Rcm-MDP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2.2%,75.0%(P<0.05);特异度分别为93.1%,79.3%(P>0.05);准确度分别为92.5%,76.3%(P<0.01).结论 18F-FDG PET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显著高于99Tcm-MDP显像.18F-FDG PET对骨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潘衍基;卫光宇;余丰文;冯彦林;刘德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2D)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AL)和60例实体瘤患者治疗前后Fg和D2D含量.结果 AL患者化疗前血浆Fg,D2D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P<0.05;t= 5.86,P<0.05).缓解后,Fg,D2D含量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t=3.12,P<0.05;t=3.24,P<0.05).实施手术的60例实体瘤患者术前血浆Fg,D2D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t=7.62,P<0.05).术后7 d血浆D2D进一步升高,Fg略有降低.结论 AL和实体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Fg,D2D含量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丽中;赵智;吴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434例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17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12例,均治愈.结论 积极再手术是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刘朴;高扬;贺文芳;李连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中环氧化酶-2(COX-2)与细胞核抗原Ki-67增生指数、促凋亡基因产物bax蛋白、微血管密度(MVD)以及CD4v6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COX-2参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PV法分别检测子宫颈癌中COX-2,Ki-67,bax,MVD(用CD34标记)和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颈癌中COX-2的表达分别与Ki-67标记指数(r=0.199,P=0.001)、MVD呈显著正相关(r=0.316,P<0.001),与CD44v6呈正相关(r=0.150,P=0.039);而COX-2的表达与bax的表达无直线相关关系(r=0.064,P=0.344).结论 COX-2参与子宫颈癌的机制可能与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促进细胞增生及细胞黏附有关,与bax的表达无直接关系.
作者:毕慧玲;王全红;田秀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表达及其与肿瘤瘤周脑水肿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标本中TGF-α蛋白表达;通过测量患者头颅CT影像上瘤周低密度区评估肿瘤瘤周脑水肿程度.结果 实验组5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中,TGF-α蛋白表达总阳性率64%(32例).不同程度瘤周脑水肿组,TGF-α蛋白表达强弱不同且与患者瘤周脑水肿程度之间存在等级相关性(rs=0.999,P<0.01).结论 TGF-α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高表达,且可能加重患者瘤周脑水肿的程度.
作者:徐滨;周辉;宋来君;徐国本;张智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NSCLC组织58例及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25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58例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43.1%,明显高于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4.3%)(P<0.01).VEGF表达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结论 VEGF表达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VEGF的表达检测是判断NSCL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王志刚;孙杰;黄一东;程可洛;梁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值在化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40例健康对照组及40例大肠癌治疗组化疗前后进行血清VEGF含量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化疗前血清VEGF含量显著高于化疗后(P<0.001);化疗有效(CR+PR)患者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化疗无效(NC+PD)患者(P<0.001).大肠癌组临床分期Ⅰ~Ⅱ期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Ⅲ~Ⅳ期(P<0.001);侵袭程度低(T1+T2)者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侵袭程度高(T3+T4)者(P<0.001);高分化者的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低分化者(P<0.001);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含量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1).结论 血清VEGF含量在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旭艳;潘海晖;郑侨克;曹建南;蔡继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脑病(REP)的临床诊断和磁共振(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资料.结果 脑干REP主要累及脑桥.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灶均小于2 cm,周围水肿轻,无占位效应.结论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REP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REP诊断的主要方法.
作者:胡学锋;黄国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外照射、热疗对荷VX2瘤兔的治疗作用及其细胞因子的改变情况.方法 将健康雄性3年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分成3组,分别为外照射组(外放组)、体外高频热疗组(热疗组)和对照组,各20只.观察肿瘤消退情况、死亡比率,同时观察白细胞介素-2,6,8(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型类肿瘤抗原标志物CA-50在VX2瘤移植前后和治疗1,3,4周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治疗肿瘤直径从大到小、死亡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热疗组、外放组;肿瘤VX2瘤移植成功后细胞因子的变化为IL-2,IL-8降低,IL-6,TNF,IGF,CA-50增高,治疗1,3,4周后IL-2,IL-8逐渐降低,但其程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TNF,IGF,CA-50逐渐增高.结论 VX2种植成功后对宿主细胞免疫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外照射疗效明显好于热疗,且较明显地扭转其免疫过程.
作者:刘建国;韩秋菊;尉继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克林霉素膦酸酯对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6年至2003年间收治的50例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克林霉素膦酸酯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对下呼吸道感染类型以及痰培养结果敏感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克林霉素膦酸酯对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达86.0%,临床分离菌培养对克林霉素膦酸酯的药物敏感性达93.8%.结论 克林霉素膦酸酯对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有较好效果,尤其对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一线经验性用药.
作者:姚玉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survivin基因是一种与肿瘤高度相关的凋亡抑制基因,其所表达的蛋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生,同时对肿瘤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激活和肿瘤血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其剪接体的问世更为它提供了崭新的研究价值.研究发现survivin复杂的功能与其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是密切相关的.survivin剪接体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也在不断的探讨中.对survivin及其剪接体的作用机制和在肿瘤发生、诊断、放化疗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惠燕;黄利鸣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