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红蛋白下降、吸烟对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的影响

阎日成;王秀云

关键词:血红蛋, 白下, 吸烟, 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 气体交换, 高碳酸血症, 血流灌注, 血管构成, 交换障碍, 呼吸衰竭, 肺内, 肺部疾患, 低氧血症, 致死, 透膜, 通气, 器官, 厚度, 肺泡, 单位
摘要: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泡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构成气体交换的单位。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通气是否充分、肺内气体和血流灌注是否均匀以及呼吸膜的通透膜的厚度等。肺内气体交换障碍是造成肺部疾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常见的原因,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甚至致死。……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尿NMP22检测对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意义评价

    目的:评估尿样中NMP22检测对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40例,前列腺癌1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15例,健康对照15例,尿样中NMP22水平,并对9例临床难以确诊的膀胱癌可疑者尿样进行NMP22浓度检测。结果: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组尿样中NMP22平均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三组的NMP22平均水平(P<0.01),6例临床可疑为膀胱癌患者,检出4例NMP22超标与病理诊断符合比达4/4;13例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术后3月~4月复查NMP22,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尿路上皮细胞癌初发病例NMP22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病例NMP22水平(P<0.01)。结论:尿样NMP22作为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还可作为临床上隐匿型膀胱癌的有效筛选瘤标。

    作者:张悦;王惠萱;朱玉琨;陈忠明;朱妹媛;郑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发的毛细血管新生以及肿瘤中微循环网的形成,它为实体瘤的后续生长及转移提供了生物物质基础。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已成为重要的抗癌战略;20多年来,随着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抗肿瘤血管生成已进入基因治疗阶段,从分子水平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作者:傅士龙;张国玲;李子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恶性肿瘤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恶性肿瘤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4例恶性肿瘤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环磷酸鸟苷(CGMP)和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结果:肠癌、肺癌、肝癌组TXB2、GMP-140、VWF和CGMP升高;肠癌、肺癌FN下降。肿瘤组CGMP与TXB2、GMP-140、VWF之间均呈正相关。肿瘤组合并感染FN下降;已转移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GMP-140、VWF和CGMP下降,FN升高。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二者影响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作者:孙达春;吴红;李小亮;张爱华;何志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近颈口膀胱癌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对膀胱近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颈部膀胱肿瘤74例79次,并与102例104次其它部位膀胱肿瘤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8例72次,半年内原处复发6例次,原处复发与肿瘤复发性、数目、大小、部位、病理分级无关。其它部位膀胱肿瘤半年内原处复发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近颈部膀胱肿瘤仍适合TURBT。

    作者:杨亦荣;谢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化疗对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疗对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30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含量,并设正常健康组为对照。结果:化疗前与正常健康组相比,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CD4+比例下降,CD8+比例升高,CD4+/CD8+比值下降。sIL-2R含量升高;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肿瘤患者CD4+比例、CD4+/CD8+比值进一步下降,CD8+比例、sIL-2R含量进一步升高。结论:化疗可加重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化疗后应辅以免疫治疗。

    作者:成涛;潘斌;韩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咪唑安定在局麻强化中的效果观察

    甲状腺手术时,经局部浸润麻醉,手术的麻醉处理已基本完成,但由于手术过程中仍可能发现某些部位的麻醉作用欠完善,尤其是当甲状腺受牵引时,患者可能发生不适感觉。我们使用咪唑安定作强化麻醉处理,使患者既能被唤醒又可以在良好的镇静及顺行性遗忘作用的状态下渡过手术期,从而消除患者的……

    作者:白日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海胆肠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观察海胆肠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体外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体内采用S180移植性实体瘤和腹腔积液瘤小鼠模型,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海胆肠提取物,连续给药10天。计算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结果:MTT实验显示,海胆肠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200 mg·kg-1·d-1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药,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的生长抑制率为为33.5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腹腔积液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76.9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海胆肠提取物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张忠玲;刘亚民;韩金祥;张翠;黄海南;杜景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胃肠道癌

    我院于1999年1月—2001年12月间,用HCPT与5-Fu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67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年龄31岁~72岁,中位年龄52.6岁,男性46例,女性21例。其中胃癌24例,肠癌43例,均为Ⅲ期~Ⅳ期,Kanofsky评分在70分以上。上述病例……

    作者:陈波;何朗;雷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78例乳腺癌患者皮纹特征分析

    目前国外乳腺癌发病率占妇女肿瘤之首,我国也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在45岁~65岁之间,是严重威胁中老年妇女健康的癌症之一。从1998年7月至今我们共收集乳腺癌妇女皮纹78例。文献[1]按照提出的标准,进行了45例生育期乳腺癌妇女及33例非生育期乳腺癌妇女的皮纹比较分析。同时对78例乳腺癌妇女与正常参数值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乳腺癌皮纹特征。……

    作者:阎秀梅;邢守正;韩小友;李华田;常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微波在肝癌外科治疗实验和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免疫效应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皮下接种Hepa瘤细胞株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将7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微波固化(MTC)组和对照组。②单针微波固化12只活体兔肝,观察肝功能变化。③微波固化切除肝癌45例,与同期传统方法切除肝癌40例作对照;微波固化不能切除的肝癌20例与同期行肝动脉结扎合并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化疗不能切除的肝癌20例作对照。结果:①MTC组小鼠肿瘤固化灶内癌细胞呈凝固性坏死,对照组肿瘤内有大量癌细胞存在。②MTC组癌旁组织内CD8+和CD4+细胞的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③微波对肝脏功能有影响。④微波肝切除平均每例术中出血量比传统方法少,术后3年复发率31.1%,而传统方法为46.3%;微波固化不能切除肝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11.1%,对照组3年生存率为10.5%。结论: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促进固化灶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微波固化切除肝癌,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减少切缘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钦国;梁安民;袁卫平;陈汉华;唐朝晖;赵荫农;谢裕安;罗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痛治疗中吗啡的毒副作用及对策

    吗啡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往由于恐惧成瘾及用药管制过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对其毒副作用认识亦不足。随着对控制癌痛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及三阶梯止痛方案的推广,吗啡特别是吗啡控释片因使用方便,止痛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充分了解并识别吗啡与镇痛目的无关的毒副作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吗啡常见的毒副作用及对策简述如下。……

    作者:沈吉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胰腺囊实性肿瘤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9岁,以间断性上腹痛4年,发现上腹包块1月入院。既往体健,无急慢性病史及家族病史。查体:剑下偏左可触及一包块,质硬、固定,上缘不清,下缘宽约4 cm,压痛(+),反跳痛(-)。B超显示:在胰尾部可探及-8.7 cm×6.3 cm的实性不均质包块,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CT增强扫描:腹腔内肝胃间可见一囊实性病变,有钙化、坏死。考虑:(1)胰腺癌;(2)胰腺异位假性囊肿可能。逐行剖腹探查,切除包块。术中见包块位于胃后,游离胃结肠韧带,显露胰腺,见胰尾部有一约10 cm×8 cm×6 cm……

    作者:樊长青;尉广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腔巨大脂肪瘤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1岁,农民。因腹部巨大肿块2年入院。无腹泻、黑便等消化系症状。人院查体:一般情况欠佳,消瘦,胸廓外翻,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口罗音。腹部明显膨隆,腹壁浅静脉明显曲张,腹部可触及巨大肿块,范围为上腹剑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腹骨壁,质韧、结节、活动度差、皮温不高、有压痛。B超示腹腔多发……

    作者:魏超华;余远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晚期卵巢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卵巢恶性肿瘤是易于广泛播散的肿瘤,在就诊时70%患者已属晚期。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复发的或老年患者,则主要应用全身静脉化疗,但疗效较差。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学的发展,晚期卵巢癌的化疗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于1999年10月—2001年12月采用X线影像监视下选择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内插管灌注DDP、ADM、5-Fu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治疗晚期卵巢癌1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平均年龄40.2岁(31岁~59岁)就诊时均有腹痛腹胀表现,明显消瘦,4例严重贫……

    作者:孙海霞;李敬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治疗进展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获得明确诊断之时,就已经出现了转移。转移性RCC的平均生存期为8月~10月。该肿瘤对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多种肿瘤治疗手段均有职显的抗性,有效率低于20%。以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α(IFN-α)为主的免疫治疗有一定客观疗效。近几年,采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如长春花碱(Vinblastine,VLB)联合IFN、IL-2以及维甲酸协同IFN治疗转移性RCC,疗效有所提高。树突细胞瘤苗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也有可喜进展。……

    作者:刘宝瑞;薛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癌及癌旁组织p53、bcl-2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膀耽癌及癌旁组织的癌基因p53、bcl-2的表达,提高对膀胱癌发生、发展的认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5例膀胱肿瘤的标本进行分析,取膀胱部分切除的癌组织、癌旁2 cm内组织、癌旁3 cm组织;取膀胱全切的癌组织、癌旁2 cm内组织、癌旁3 cm组织、癌旁4 cm以及远处组织分别进行p53、bcl-2的检测。结果:22例膀胱部分切除标本p53表达分别为36.4%、27.3%和0;bcl-2表达分别为40.9%、68.2%和81.8%。23例膀胱全切除术标本中p53表达分别为78.3%、65.2%、43.5%、13.0%和0;bcl-2表达分别为21.7%、39.1%、70.0%、82.6%和78.3%。结论:膀胱肿瘤的p53与bcl-2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癌旁组织p53、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癌旁组织在膀胱部分切与全切中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康元上;石永福;徐鸿毅;李晋云;危群;李泽惠;李炯明;王剑松;莫华;杨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部转移癌的肺动脉灌注化疗

    我们在X线监视下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骨管,对12例肺部转移癌病例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58岁~72岁,平均64岁。合并有肺外其他器官转移2例。本组原发肿瘤均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其中肿瘤切除后9例,未手术3例。肺部转移病灶均经临床、胸……

    作者:黄永祥;刘奋学;程述涛;王青彪;刘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erbB-2、p53、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癌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在临床中的运用。方法:80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erbB-2,p53和PCNA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1.25%,50%,68.75%,其中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成正相关(P<0.05),与雌激素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1),而p53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激素受体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而p53是乳腺癌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可作为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参考指标,但不适合作为乳腺癌理想的预后标记物。

    作者:杨莉;丰美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操作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全身骨显像操作步骤并不复杂,但有许多技术因素能影响图像的判断。如果能够认真操作,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本院仪器采用美国ADAC公司双探头固定角SPECT,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HIGH RES-8 DEEP。患者行全……

    作者:郭晋纲;赵铭;张红雨;田保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p21WAF1、Cyclin D1和PR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21WAF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PR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BTCC患者癌组织中p21WAF1、Cyclin D1和PRb的蛋白表达。结果:p21WAF1、Cyclin D1和PR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49.1%和45.6%,p21WAF1随病理分级升高阳性率显著下降,Cylin D1和PRb的表达与BT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转移均相关,p21WAF1与PRb的表达呈负相关,Cyclin D1和PRb的表达呈正相关,而p21WAF1与Cyclin D1的表达无关。结论:p21WAF1/Cyclin D1/PRb通路异常与BT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1WAF1的改变可能为癌变的早期事件,联合检测p21WAF1、Cyclin D1和PRb可较准确地评价BTCC的生物学特性,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作者:米振国;马志方;王东文;刘红耀;杨晓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