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刘楠;张广平;李慎茂;陆伯华

关键词:缩窄, 病理性, 颅内动脉疾病, 支架, 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近20年,对颅内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哪种选择更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的进展

    在我国脑出血约占全部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高血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高血压所致的脑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60% ~70%.脑出血急性期短暂性的血压升高可能影响脑组织的血液灌注,甚至引起血肿扩大,并危及生命.

    作者:郭岩;孙晓培;曹华;常庚;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约占急性卒中的7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治疗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溶栓治疗后却极易诱发梗死区或梗塞血管供血区出血,即溶栓后出血.

    作者:刘毅;师敬飞;段云霞;王玉;吉训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颅内压持续监测对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指导作用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 ~8分],但是目前ICP监测较少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早期行ICP监测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为重要,准确可靠的连续监测能够提供ICP变化的客观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血肿扩大,并行针对性处理[2].

    作者:郭义君;曾劲松;童武松;俞辉;李永胜;何斌;杨文进;李高义;陈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内复合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

    目的 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 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 (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 (3/17)和52.6% (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 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 (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 结论 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作者: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张天佑;李霞;潘晓华;杨俊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及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随着神经血管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广泛应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如何判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筛选高危的动脉瘤患者并及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成为神经内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聂景浩;张照龙;黄清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手术治愈颅内未破裂巨大动脉瘤并发顽固性癫痫一例

    患者 男,45岁,农民.于2011年2月10日因“突发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半小时”,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患者有症状性癫痫发作病史2年,其间未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曾接受常规脑电图检查,末发现异常脑电活动,未接受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检查.

    作者:代大伟;秦汉;陈鑫;田恒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近20年,对颅内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哪种选择更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作者:刘楠;张广平;李慎茂;陆伯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的进展

    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 chronic cerebrospinal venous insufficiency,CCSVI)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静脉回流发生血流梗阻的现象.由于静脉狭窄,从中枢神经系统流向心脏的血流速度变慢,静脉血向脑和脊髓反流[1].

    作者:季秋虹;柯开富;吉训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T血管成像与MR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CTA)与MR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关于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研究,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2年4月.采用Metadisc 1.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比值比(OR)及95% CI,异质性采用I2检验分析,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结果 共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章(均为前瞻性研究),合计3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0.91(95% CI:0.87 ~0.94),特异度为0.92(95% CI:0.86~0.96),OR为78.29(95% CI:28.27 ~216.77),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3.MRA诊断的敏感度为0.85 (95% CI:0.80 ~0.89),特异度为0.92(95% CI:0.86 ~0.96),OR为41.94(95% CI:18.50 ~95.09),S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4. 结论 CT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高于MRA.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作者:张沥;王寅中;雷军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方法 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流监测,记录麻醉后、颈动脉夹闭前后、转流管放置及颈动脉开放前后,不同时间点患侧眼动脉(OA)和(或)颈内动脉虹吸部(CS)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 结果 ①手术监测成功7例.8例患者中有4例因交通动脉代偿不良,使用转流管.术中采用双深度监测OA及CS者3例,单独监测CS者2例(1例未成功),单独监测OA者3例.②夹闭颈动脉后与夹闭前比较,OA的PSV、MV、EDV及P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流开放后,OA的PI明显升高(P<0.05);夹闭颈动脉后较夹闭前CS的PSV显著下降(P<0.05),但开放后血流与夹闭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l周发生脑梗死,7例预后良好. 结论 经眼窗监测CEA术中脑血流改变,可有效解决颞窗穿透不良的难题.采用双深度间断监测患侧OA和CS血流参数是较理想的方式.对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代偿不完全患者,建议使用转流管,可预防术中脑缺血,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

    作者:刘玉梅;华扬;刘蓓蓓;孟秀峰;杨洁;贾凌云;唐旸烁;李景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1年12月25例出血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25例行双侧EDAS,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DSA评估手术前后脑代谢和血管重建情况. 结果 ①出血型烟雾病患儿占本院同期收治的儿童烟雾病患儿的5.56%(25/450).男∶女=1∶1.27(11/14).17例(68%)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8例在出血前有脑缺血症状.6例在出血急性期(1周)出现脑缺血症状.脑实质出血5例(20%),单纯脑室出血20例(80%).合并动脉瘤4例.②50侧半球有30侧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扩张.其中脑出血侧占63%(19/30),非出血侧占37%(11/30),P=0.021.术前PET检查显示,出血侧脑代谢降低22例,正常3例;非出血侧脑代谢降低21例,正常4例.③术后随访1~8年,平均为(3.8±2.1)年.25例随访期均未发生再出血.7例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未加重,随访期间没有新发缺血症状;6例患儿有间断头痛、肢体无力等缺血症状,其余患儿未诉不适.11例术后6~18个月行DSA及PET检查.DSA示颞浅动脉与颅内血管形成交通,出血侧有10例(10/11),非出血侧有9例(9/11).PET示出血侧10例脑代谢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非出血侧8例明显改变,3例无明显变化. 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扩张是儿童烟雾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EDAS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脑代谢,重建脑血流;同时有可能预防再出血.

    作者:刘鹏;李德生;咸鹏;杨伟中;段炼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静脉窦内球囊辅助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静脉窦内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内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 7 mm×7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0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作者:张鹏;张鸿祺;支兴龙;李萌;宋庆斌;凌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颞浅动脉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颞浅动脉炎(STA)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2年5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的STA患者,共18例(STA组),7例行颞浅动脉组织活检检查.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近,非STA患者20例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颞浅动脉管壁回声、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峰值流速( 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差异性. 结果 ①18例STA患者中,16例(88.9%)患者出现CDU异常结果,其中14例(77.8%)患者出现“靶环征”,1例(5.6%)出现“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6%)出现血管壁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无血流信号充盈的血管闭塞征.②经CDU检查,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靶环征”和“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0%)患者为动脉闭塞,血管结构显示不清,与STA组闭塞患者的CDU结果相似.③STA组的颞浅动脉内径为(1.31±0.14)mm,低于对照组的(1.55±0.18) mm;STA组的管壁厚度为(0.86±0.18)mm,高于对照组的(0.34 ±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T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SV、EDV、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DU检查中出现“靶环征”、颞浅动脉内径和管壁厚度的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STA.

    作者:韩冰;邹佳霖;曹静;张启波;鞠晓桦;谢宝明;张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