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亚云;桂梦翠;季苏琼;卜碧涛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在低氧条件下发挥作用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HIF-1蛋白α亚基受细胞内氧分压的影响,常氧条件下HIF-1α被降解而表达很少,低氧条件下HIF-1α被激活而大量表达,通过调节其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转录和表达而发挥作用,HIF-1的生物学功能由HIF-1α决定.脑缺血再灌注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诱导HIF-1α表达上调,有助于机体更好地耐受低氧环境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就HIF-1α对其重要靶基因Bcl-2、Bax及Caspase-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调节作用做一综述,为临床以HIF-1α基因作为靶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参考.
作者:徐丹;陶陶;张继荣;古丽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合并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并探讨其共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识别度.方法 报道作者医院收治的两例MG合并P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疗效及预后等.结果 两例患者临床症状以四肢无力、球肌麻痹、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疲劳现象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酶升高,偶有心肌受累,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单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效果不佳,联合激素和免疫制剂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MG合并PM的病例少见;MG患者在规范化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肌肉疼痛、肌酶谱升高,或疲劳现象消失、眼肌症状不明显等表现时,需行肌电图、肌活检等明确有无合并肌肉疾病的可能;治疗上以免疫治疗为主,急重症者建议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等方法.
作者:操亚云;桂梦翠;季苏琼;卜碧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作者医院收治的1例具有特殊表型的CIDP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流式细胞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血清抗NF155 IgG4抗体,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患者抗NF155抗体阳性,且为IgG4亚型.临床具有发病年龄早、远端对称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感觉性共济失调及震颤等表现,影像学可见脊神经根对称增粗水肿,神经病理学可见有髓纤维中度减少伴髓鞘脱失.结论 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具有较为特异的临床特征,确诊需进行血清NF155 IgG4抗体检测.该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妍;鲁明;樊东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调节因子(AIRE)、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和滤泡调节性T(Tfr)细胞与重症肌无力(MG)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12-2016-4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MG患者22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全身型MG(GMG)和眼肌型MG(OMG);同期选取健康体检中心查体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MG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包括美国MG协会(MGFA)分型及定量MG (QMG)评分.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AIRE阳性细胞比例及Tfh/Tfr比值.结果 (1) AIRE表达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MG组和OMG组AIRE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P<0.05),而GMG组与OM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fh/Tfr比值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MG组和OMG组Tfh/Tfr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且GMG组高于OMG组(P<0.05).(3)MG患者AIRE表达与MGFA分型及QMG评分呈负相关(r=-0.517,P<0.05;r=-0.616,P<0.01),Tfh/Tfr比值与MGFA分型和QMG评分呈正相关(r=0.761,r=0.581,均P<0.01).结论 AIRE、Tfh/Tfr比值与MG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参与了MG的发病.
作者:王圣元;张慜;李柱一;赵思佳;杨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星形胶质细胞(AS)病理形态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取69只成年健康雄性KM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脑缺血2h再灌注1、4、10、24、48、72 h模型组(n=9)以及假手术组(n=6,仅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正常组(n=9).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的部位与体积;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中心区与周边区不同再灌注时间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1h开始出现脑梗死灶,且再灌注24 h时梗死体积大,之后逐渐缩小(F=745.534,P=0.000).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中心区AS肿胀、肥大进而较快发生凋亡,其GFAP表达水平低于周边区(P<0.05);而缺血周边区GFAP阳性表达的AS出现反应性活化,进而发生形态学改变;缺血周边区及对侧相应脑组织区域GFAP的表达量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现增加趋势(P<0.05).结论 AS反应性活化可能是一种缺血后的全脑保护性防御机制,尤其是在缺血周边区,其活化程度影响脑组织的存活与修复,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AS反应性活化可能在脑损伤后可塑性形态及功能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宋江华;李刚;元小冬;刘文兴;张俊录;张攀攀;王淑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因“多尿口干多饮,体重下降半年,四肢麻木2d”于2015-05-18收住作者医院内分泌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间断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及珍菊降压片,未监测血压.否认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无疫苗接种史.无输血史及吸毒史.入院诊断: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入院后渐四肢肢端麻木加重,无力,蹲下起立时明显,口周麻木,咀嚼无力,漱口漏水.于2015-05-20经神经内科会诊,查体:体温36.2℃,脉搏109次/min,血压163/99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指数27.9 kg/m2,腰围92 cm.
作者:彭子娟;易娟;朱勇;曾国华;包正军;罗霄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22(T helper 22 cells,Th22)和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的表达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5例MG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者,其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患者14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eneral myasthenia gravis,GMG)患者1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 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Th22细胞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IL-22的表达.比较各组间Th22细胞比例和IL-22表达水平差异,以及Th22细胞比例和IL-22表达间的相关性.结果 MG患者PBMC中Th22细胞比例、血浆IL-22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60±0.07)%比(0.92±0.09)%,P<0.01;(18.65±1.38)pg/mL比(24.54±1.85) pg/mL,P<0.05];OMG与GMG患者间Th22细胞比例、IL-22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MG患者PBMC中Th22细胞比例与IL-22表达水平间呈中度正相关(r=0.59,P<0.01).结论 MG患者体内Th22细胞比例及血浆IL-22表达水平减低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影响MG的发病.
作者:秦航;林烨;常婷;郭鹏;李柱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复发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近年来报道越来越多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伴脑脊液中抗NMDAR抗体再次升高,伴或不伴有抗NMDAR脑炎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研究表明,不适当的治疗可导致复发性抗NMDAR脑炎的再次发生或多次复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本文对复发性抗NMDAR脑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琳琳;师云波;焦淑洁;贾延劼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分泌水平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HMGB1在MS患者免疫炎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收集2015-01-2016-0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MS患者38例(MS组),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静脉血液标本.另收集同期查体的健康者24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RT-PCR测定两组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HMGB1蛋白及其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17和IL-6水平.比较MS组和对照组间HMGB1蛋白、HMGB1 mRNA、IL-17和IL-6水平的差异,并分析MS患者HMGB1蛋白与IL-17和IL-6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MS组外周血HMGB1蛋白、HMGB1 mRNA相对表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0.23±2.18比2.27±0.45,F=13.225,P=0.003;0.31±0.09比0.13±0.04,F=17.329,P=0.000);MS组血清IL-17及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3.64±23.96比52.31±10.79,F=19.048,P=0.000;107.13±18.03比42.33±10.08,F=23.117,P=0.000);HMGB1蛋白表达与IL-17、IL-6浓度呈正相关(r=0.935,P=0.000;r=0.873,P=0.001).结论 MS患者外周血HMGB1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IL-17、IL-6分泌上调,提示其可能介导参与MS的免疫炎性损伤.
作者:焦晓莉;刘强;韩金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26岁,因“发作性肢体抽搐10余年,再发加重3个月”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抽搐,表现为四肢阵挛,双眼向上凝视,牙关紧闭,伴有意识丧失,无大小便失禁,持续10 min左右可自行缓解,清醒后不能回忆.10余年来共发作2次,均未重视及治疗.3个月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症状同前.入院前1d晚间休息时再次发生抽搐,性质同前,持续1~2 min缓解.遂来作者医院就诊,急诊科给予地西泮10 mg注射后收入神经内科.
作者:张聪聪;王淑荣;陈蓉;郑俩燕;廖仲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w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以急性迟缓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因其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成为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G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传统治疗GBS的方法主要有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本文就近年来GBS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伟芳;王玉忠;郝延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o)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体外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出生0~24 h Sprague-Dawley大鼠乳鼠,解剖显微镜下分离海马,进行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培养l0d后用于实验.将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加入含有1%(质量浓度)DMSO培养基;(2)Aβ142组:加入1.25 μmol/L Aβ;(3)Aβ(1.25 μmol/L)+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组(0.1、0.5、1、2.5 μmol/L).应用CellTiter-GloTM荧光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培养海马神经元ATP含量,用以反映神经元活力;通过CytoTox-ONETM试剂盒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用以测定神经元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突触素(SYP)、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bassoon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半定量检测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SYP、PSD-95、bassoon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培养10 d海马神经元经1.25 μmol/L Aβ142作用48 h后,其ATP和LDH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而0.5、1.0、2.5 μmol/L Ato组能够明显抑制Aβ1-42引起的ATP和LDH水平降低(P<0.0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25 μmol/L Aβ1-42可使海马神经元SYP、PSD-95、bassoo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Ato能够明显抑制Aβ1-42引起的SYP、PSD-95、bassoon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Ato对Aβ诱导的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毒性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Ato对抗Aβ1-42引起的海马神经元SYP、PSD-95、bassoon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王楠;隋海娟;张玲玲;金英;赵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中国北方面神经炎患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气象因素对面神经炎发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集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及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门诊和急诊收治的298例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北京市气象台2007年逐月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压、月平均风速、风冷指数(WCF)等气象要素.分析气象因素与面神经炎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月平均相对湿度与面神经炎发病呈正相关(r=0.629,P=0.028),而月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WCF等未发现与面神经炎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8,P=0.059;r=-0.509,P=0.091;r=-0.219,P=0.494;r=-0.562,P=0.057).面神经炎发病并不存在季节性差异.结论 月平均相对湿度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伟;王淑辉;张拥波;谢琰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报道1例X连锁遗传的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X-EDMD)患者家系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总结作者单位收治的1例X-EDMD患者的临床及骨骼肌病理特点,并进行EMD及LMNA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患者家系谱进行分析.结果 该家系中有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缓慢型心律失常,2例已猝死,先证者同时有轻度肘关节挛缩及肌萎缩.先证者心电图检查示房性心动过速合并Ⅲ度房室阻滞,交界区逸搏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扩大,二尖瓣及三尖瓣A峰消失,射血分数60%.肌电图检查示右肱二头肌、左第一骨间肌、左腓肠肌、左股四头肌运动单位电压均增高,神经传导未见异常.左肱二头肌活检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肌核无伊默菌素蛋白表达.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存在EMD基因插入突变c.650_654dupTGGGC,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LMNA基因均未发现致病性突变.结论 EMD基因c.650_654dupTGGGC插入突变导致的X-EDMD患者心脏损害突出,以心房的电活动-机械活动及结构的严重受累为特征,而肌萎缩及关节挛缩症状相对轻微.
作者:赵丹华;赵运涛;杨旭;温宏峰;徐依成;王培福;李继来;杜继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2015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8-3-2016-8收治的60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及2006年NMO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共有176例患者符合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其中108例(61.4%)符合2006年NMO诊断标准.AQP4-IgG阳性患者139例(79.0%).当假设该139例患者AQP4-IgG水平未知时,共有91例(65.5%)符合2015年NMOSD诊断标准,而仅有55例(39.6%)满足2006年NMO诊断标准(P<0.05).176例患者中有39例同时满足2006年NMO诊断标准和201 5年NMOSD诊断标准且以临床孤立病灶起病,在疾病早期通过2006年NMO诊断标准尚不能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但已符合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在核心症状方面,NMOSD患者中以急性脊髓炎(50.6%)和视神经炎(31.8%)起病者所占比例高,其次为后区综合征(5.7%).结论 2015年NMOSD诊断标准较2006诊断标准扩大了疾病的诊断范围,且在AQP4-IgG水平未知的情况下仍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对于疾病早期与多发性硬化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更加强调了疾病的核心症状.
作者:贾昆;郭会月;周冰洁;刘小姣;杨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与重症肌无力(MG)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 5例MG患者及92例对照组(非MG神经系统疾病患者42例,健康体检者50名)血清AChRAb浓度,应用临床绝对评分记录MG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析各组血清AChR Ab浓度的差异,以及AChR Ab浓度与MG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ROC工作特征曲线探讨AChR Ab诊断MG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MG患者血清AChR Ab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下同)为3.45(39.38)nmol/L,较非MG神经系统疾病患者[0(0) nmol/L]和健康体检者[0 (0) nmol/L]增高(P<0.01).全身型MG(GMG)患者AChR-Ab浓度[25.45(46.14)nmol/L]较眼肌型MG(OMG)患者[0.58(3.56)nmol/L]增高(P<0.01).用ROC曲线法分析显示,以血清AChR Ab浓度≥0.50 nmol/L作为诊断MG界值时灵敏度为72.17%,特异度为100%,曲线下面积(AUC) =0.895(95%CI:0.849~0.941).AChR-Ab浓度与发病年龄、病程及改良Osserman分型呈正相关(r=0.220,P<0.05;r=0.184,P<0.05;r=0.382,P<0.01),但相关性较弱(均r<0.5),与临床绝对记分无相关性(r=0.147,P>0.05).结论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ChR-Ab浓度诊断MG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有助于减少MG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尊波;郭俊;沈定国;樊新华;刘建军;李宏增;熊葶;张慜;朱可;舒博学;党根喜;李柱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是从猪脑中提取的具有神经细胞功能的药物,参与多种细胞代谢,在神经组织发生、生长、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因而在神经科广泛应用.临床报道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较多.目前国内报道该药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6例[2].现将作者医院收治的1例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相关性GBS报道如下.
作者:陈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母抗Dpp小同源物6(small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homolog 6,SMAD6)在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诱导的神经毒性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取孕15~17 d的SD大鼠的胎鼠,进行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经不同浓度(10、15、20 μ mol/L)Aβ25-35毒性片段处理后,通过定量PCR技术检测SMAD6mRNA表达水平.取2月龄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Aβ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双侧基底前脑注射Ap1-40建立大鼠痴呆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基底前脑及海马区SMAD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Aβ25-35处理组海马神经元内SMAD6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F=602.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β1-40注射组大鼠基底前脑区SMAD6蛋白表达减少(68103±1520比96036士1804;t=20.51,P<0.01),而海马区其表达增多(96441±1852比55039±1528;t=29.87,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β1-40注射组大鼠基底前脑区SMAD6蛋白表达减少(0.1042±0.0067比1.000±0.0986;t=15.69,P<0.01),而海马区其表达增多(12.5525±2.6803比1.000±0.0135;t=7.465,P<0.01).结论 Aβ可直接下调神经元内SMAD6 mRNA转录及表达,不同脑区内SMAD6蛋白表达可能受负反馈调节机制影响.
作者:张莹洁;安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血管内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可激活凝血瀑布、补体系统、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导致白细胞及炎性反应介质渗出,终产生一系列炎性反应.研究证实免疫系统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脑组织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IS发生后,固有免疫应答首先被诱发,激活的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致使血-脑脊液屏障受损、白细胞渗出,并促进远隔的免疫细胞向病灶部位迁移和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蛋白成分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外周,而渗出至病灶部位的淋巴细胞则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出现活化增殖,继而分别于外周和局灶部位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IS后的免疫抑制效应减轻并终止了缺血后的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但同时亦增加了卒中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本文就IS后的血管内炎性反应及脑组织局部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关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阳阳;刘广志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