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异常的观察

刘亚玲;郭艳苏;许蕾;吴书玉;吴东霞;任爱兵;霍会永;李春岩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疾病模型, 自身免疫, 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元, 神经原纤维
摘要:目的 研究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NF)磷酸化及超微结构的特征,探讨免疫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NF异常聚集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异常磷酸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发现免疫后动物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及轴索近端有神经丝异常聚集;免疫组化证实抗非磷酸化神经丝(SMI-32)抗体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个/张脊髓切片)数量(12.00±1.05)与对照组(18.00±1.83)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抗磷酸化NF抗体(SMI-31)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13.00±1.60)与对照相比(3.23±1.33)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丝结构及代谢异常特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中华神经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异常的观察

    目的 研究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NF)磷酸化及超微结构的特征,探讨免疫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NF异常聚集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异常磷酸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发现免疫后动物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及轴索近端有神经丝异常聚集;免疫组化证实抗非磷酸化神经丝(SMI-32)抗体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个/张脊髓切片)数量(12.00±1.05)与对照组(18.00±1.83)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抗磷酸化NF抗体(SMI-31)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13.00±1.60)与对照相比(3.23±1.33)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丝结构及代谢异常特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亚玲;郭艳苏;许蕾;吴书玉;吴东霞;任爱兵;霍会永;李春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4-3-3蛋白过表达减轻MPP+对PC12细胞的毒性损伤

    目的 探讨14-3-3蛋白过表达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构建pcDNA3.1(+)-14-3-3真核表达质粒,转染PC12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14-3-3蛋白细胞株;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流式细胞术和酶标仪分别检测14-3-3蛋白过表达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力、凋亡率和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 14-3-3蛋白过表达显著增加PC12细胞SOD活性[质粒转染组(9.13±0.41)U/mg,MPP+组(6.45±0.52)U/mg]和GSH-Px活性[质粒转染组(89.66±3.42)μmol/mg,MPP+组(82.73±4.15)μmol/mg]、增强细胞活力[吸光度(A570):质粒转染组0.78±0.06,MPP+组0.54±0.07]、抑制细胞的凋亡(质粒转染组11.87%±3.26%,MPP+组36.30%±2.39%).结论 14-3-3蛋白过表达对MPP+的毒性有保护作用,这是通过增加SOD和GSH-Px的活性,减少氧化应激实现的.

    作者:陈小武;孙圣刚;程道宾;田有勇;何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 受试者取卧位,应用CHEP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49.5℃和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和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级;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级.于记录点记录到3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Pz/P1000.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7.5)、(1.7±0.4)m/s,分别与Aδ纤维和C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结论 CHEP能较为稳定、可靠地引出,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Aδ纤维和C纤维.

    作者:郑菊阳;徐迎胜;张朔;张俊;康德暄;樊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重复性低氧暴露对小鼠脑内乳酸脱氢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重复性低氧对小鼠脑内乳酸脱氢酶(LDH)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小鼠急性重复性低氧模型,并将其分为急性缺氧1次(H1)组、急性重复缺氧3次(H3)组和急性重复缺氧5次(H5)组,未经低氧暴露的对照组用HO表示.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急性重复性低氧对小鼠脑内乳酸脱氢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1、H3和H5组海马的LDH mRNA表达分别为HO组的(1.55±0.09)、(2.79±0.25)和(1.24±0.06)倍,皮质的为(1.89±0.32)、(3.04±0.46)和(1.23±0.18)倍;H1、H3和H5组海马的LDH蛋白表达分别为HO组的(1.55±0.23)、(2.79±0.39)和(1.24±0.12)倍,皮质的为(1.90±0.32)、(3.04±0.48)和(1.23±0.19)倍.小鼠海马和皮质LDH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重复低氧中均呈现规律性变化,在低氧暴露1次(H1)至3次(H3)时呈逐渐升高趋势,但5次(H5)后又向正常水平回落.与乳酸脱氢酶基因的这种先升高后回落的变化相比较,小鼠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却成倍增强.结论 急性重复性低氧改变小鼠脑内LDH的表达水平.

    作者:郭秒;方海侠;吉训明;吴浩;于顺;李尧华;吕国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目的 研究丘脑底核(STN)高频电刺激(HFS)对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影响.方法 给予大鼠一侧STN-HFS,应用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其对黑质-纹状体TH的影响.结果 RT-PCR检测发现刺激侧黑质-纹状体TH mRNA增高(0.22±0.08 vs 0.07±0.01,P<0.01;0.41±0.13 vs 0.17±0.09,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刺激侧黑质-纹状体TH表达明显增高(0.99±0.14 vs 0.33±0.08,P<0.01;0.87±0.16 vs 0.19±0.04,P<0.01).结论 STN-HFS可能通过影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代谢及其限速酶的水平发挥作用.

    作者:赵永波;王乔树;孙伯民;王晓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帕金森病患者注意网络的研究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注意网络状况.方法 运用注意网络测试,对确诊的PD患者(28例)和对照组(28名)进行注意网络检查.结果 PD组注意网络检查正确率(98.4%±0.3%)低于对照组(99.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1.500,Z=-2.160,P<0.05).PD组的定向网络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7±31.1)ms,(43.5±32.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6.00,Z=-2.720,P<0.01).PD组的执行控制网络、警觉网络效率[(97.4±63.1)ms,(35.0±41.0)ms]与对照组比较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5、Z=-1.082,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执行网络功能和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r=0.794,P<0.01),警觉网络与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r=-0.379,P=0.047),定向网络与其无相关性(r=-0.119,P=0.546).结论 PD患者存在定向网络的损害,警觉和执行控制注意网络随病程进展而损害加重,提示神经解剖结构和神经递质可能和不同注意网络有关.

    作者:周珊珊;陈先文;汪凯;孟玉;王长青;尹长林;胡盼盼;范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抑制P-糖蛋白可加强FK506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对FK506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浓度及其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腔内线栓法制造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MCAO);用甲酚紫染色法显示脑梗死区;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gp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FK506浓度;用TUNEL法观察凋亡细胞.结果 MCAO 30 min再灌注3 h纹状体P-gp的表达开始显著升高,持续至24 h,MCAO 90 min组P-gp的表达升高幅度更大.脑缺血前后,P-gp抑制剂tariquidar(TQD)对血中FK506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TQD后,缺血侧大脑半球FK506含量显著升高.单独使用FK506时,只有较大剂量(5 mg/kg)才有抗细胞凋亡作用.单独使用TQD无抗细胞凋亡和减少脑梗死体积的作用,但当TQD与FK506合用时,FK506较低剂量(1 mg/kg)即可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使脑梗死体积从(113.5±11.1)mm3显著降低至(70.6±10.2)mm3(P<0.01).结论 TQD抑制P-gp活性,增加FK506进入脑内的浓度,降低FK506脑保护作用的阈值(从5 mg/kg降低至1 mg/kg),从而加强FK506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邢宏义;孙圣刚;梅元武;施静;Dirk M. Hermann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8-OH-DPAT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5-羟色胺1A(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对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并发症的细胞学与行为学效应.方法 通过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PD大鼠进行两套实验:第1套实验中3组PD大鼠接受每日2次左旋多巴甲酯(50 mg/kg加12.5 mg/kg苄丝肼)腹腔注射,持续22 d.在第23天左旋多巴注射前,3组PD大鼠先分别接受8-OH-DPAT、8-OH-DPAT+5-羟色胺1A(5-HT1A)受体阻断剂WAY-100635(0.1 mg/kg)及溶剂对照注射;第2套实验中2组PD大鼠每日2次分别接受左旋多巴/苄丝肼+8-OH-DPAT与左旋多巴/苄丝肼+溶剂,持续22 d.评估旋转时间、关期发生频率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区谷氨酸受体1(GluR1)亚细胞分布及GluR1的845位丝氨酸(GluR1Ser845)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 8-OH-DPAT逆转了左旋多巴所诱导的PD大鼠旋转时间的缩短,延长约27.8%±6.1%;并使关期发生频率减少约7.2%±1.7%.5-HT1A受体阻断剂WAY-100635与8-OH-DPAT联合应用则消除了8-OH-DPAT的效应,提示所观察到的8-OH-DPAT的效应是通过5-HT1A受体起作用的.此外,8-OH-DPAT能调节与运动并发症密切相关的GluR1的亚细胞分布,且使GluR1Ser845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约22.1%±3.5%.结论 激动5-HT1A受体的药物可能是治疗及预防PD运动并发症有益的疗法.

    作者:巴茂文;刘振国;孔敏;马国诏;陈生弟;陆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α-synucle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变性病,65岁以上人群约1%~2%患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不能、姿势障碍为特征;病理上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缺失及胞质内包涵体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性改变,其他病理改变还包括蓝斑、基底核、下丘脑、大脑皮质、迷走神经背核、中枢及周围自主神经核的病变.病因至今未明,但认为可能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氧产生过度、环境毒素、遗传因素有关,但没有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发病机制,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何延波;陈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感觉性神经元神经病两例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明确感觉性神经元神经病(SND)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颈椎核磁共振的影像学特点以及皮肤神经活检、腓肠神经活检和脊髓后索病变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2例胃肠道感染后死于SND的患者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后者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和脊髓的尸检病理,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独特的临床表现为早期出现共济失调,广泛分布的感觉减退和腱反射减低.电生理检查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广泛异常,与神经纤维长度无关.SND患者脊髓后索髓鞘脱失,腓肠神经活检可见以大有髓纤维为主的神经纤维丢失,无再生神经丛.本组2例患者颈椎磁共振检查结果正常.结论 SND独特的临床表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提示周围感觉神经纤维广泛受累.脊髓后索尸检病理证实感觉神经中枢传导纤维变性脱失,支持病变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SND早期颈椎磁共振可能正常.

    作者:魏妍平;郭玉璞;马建国;卢德宏;陈琳;关鸿志;任海涛;赵燕环;史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倾斜床和Valsalva试验中多种模式监测对帕金森病患者脑自动调节功能的评价作用

    目的 通过在倾斜床和Valsalva试验(VM)中连续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动脉血压、潮气末CO2等多种指标,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静态和动态脑自动调节功能的临床特征.方法 同时连续监测17例PD患者和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两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动脉血压、校正到脑Willis环水平的脑平均动脉压、心率、潮气末CO2.首先进行倾斜床试验(基线平卧位,向上倾斜10°、30°、70°和恢复平卧位),然后进行VM.计算所有相位动脉血压和左、右MCA的搏动指数(PIBP、PIL、PIR)以及PIL/PIBP,PIR/PIBP.在倾斜床试验过程中计算脑血管阻力和静态脑自动调节指数,VM则计算系列脑自动调节指数和相关指标的相位及波幅变化.结果 倾斜床试验显示向上倾斜70°时,对照和PD组仅脑平均动脉压(mm Hg,1 mm Hg=0.133 kPa)在明显比基线状态降低(59.9±10.2、77.1±12.3,P=0.03;61.8±15.1、79.2±11.8,P=0.0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平均血流速度(cm/s)在所有相位[(34.1±7.5)~(44.1±1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1.4±15.9~65.4±19.2,P<0.05),而脑血管阻力(mm Hg·s-1·cm-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2.3±1.0),(1.0±0.2)~(1.2±0.4);P<0.05].PD组左、右静态脑自动调节指数(15.0%,6.8%)明显低于对照组(73.4%,75.7%;P<0.01).VM时,PD组平均血流速度在所有相位[(35.7±12.7)~(54.2±16.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7.1±11.3)~(80.2±25.5),P<0.05],但在相位Ⅱa和Ⅱ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BP在相位Ⅰ~Ⅲ[(0.6±0.1)~(0.5±0.2)]明显低于基线值[(0.7±0.1),P<0.05],但PIL/PIBP和PIR/PIBP从相位Ⅱa~Ⅲ[(2.1±1.0)~(2.9±1.5)]明显高于基线[(1.5±0.5),P<0.05].结论 PD患者处于高脑血管阻力和低平均血流速度的基础状态,倾斜床试验提示他们因脑远端阻力血管的舒张功能障碍,而显示一种特殊类型的静态脑自动调节障碍.VM过程中动态脑自动调节反应显示特征性的时相延迟,PD可使时相进一步延迟,而且脑自动调节反应的临床阈值升高,强度明显减弱,PIL/PIBP和PIR/PIBP是反映PD动态脑自动调节功能的较好指标.

    作者:元小冬;Szirmai Imre;Debreczeni Robert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一例

    目的 讨论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的病例特点及诊断.方法 对1例患者进行临床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是由于铁沉积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而产生.临床典型特征为:进行性感音性听力下降,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磁共振的梯度回波序列T2*加权像上可见颅脑及脊髓表面显著低信号带,脑脊液中铁蛋白含量增高.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容易误诊,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并结合相关检查可以在疾病的早期确诊.磁共振的梯度回波序列T2*加权像及脑脊液的相关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程建华;郑荣远;金得辛;陈国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PINK1基因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和路易体(Lewy body)的形成为特点.大多数PD患者无家族史,约15%患者有家族史.研究已发现11个染色体定位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其中5个呈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4个呈常染色体隐性(autosomal recessive,AR)遗传(表1).

    作者:廖冰;郭纪锋;唐北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