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的动态变化

何国厚;席刚明;魏国耀

关键词:昆明小鼠, 局灶性, 梗死后, 缺血半暗带, 转基因动物, 缺血中心区, 脑缺血模型, 大脑中动脉, 基因治疗, 观察对象, 动态变化, 持续时间, 不可逆性, 周边区, 线模型, 时限性, 脑组织, 脑血流, 应用, 选择
摘要:脑血流完全阻断后,缺血中心区脑组织往往迅速产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周边区,即半暗带,存活有一定的时限性,因此,研究半暗带持续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基因治疗的深入研究,尤其转基因动物的使用,小鼠脑缺血模型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迄今,对其缺血半暗带的研究鲜见报道.我们选择昆明小鼠为观察对象,建立大脑中动脉栓线模型,应用MRI及TTC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带的动态变化.
中华神经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肾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后脊髓圆锥损害二例报告

    例1 男性,54岁.因双臀部酸胀、双下肢麻木伴小便不能6 h于2002年10月21日入院.起病当日凌晨4时小便后突然感到双臀部及大腿根部酸胀不适,继而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

    作者:鲁佑瑜;谢雅英;凌振芬;吴云成;王为珍;邱建新;范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的动态变化

    脑血流完全阻断后,缺血中心区脑组织往往迅速产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周边区,即半暗带,存活有一定的时限性,因此,研究半暗带持续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基因治疗的深入研究,尤其转基因动物的使用,小鼠脑缺血模型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迄今,对其缺血半暗带的研究鲜见报道.我们选择昆明小鼠为观察对象,建立大脑中动脉栓线模型,应用MRI及TTC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带的动态变化.

    作者:何国厚;席刚明;魏国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1β引起胶质瘤细胞U251中蛋白聚集体形成、活性氧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增高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否引起细胞内蛋白聚集体的形成以及细胞活性氧(ROS)含量的变化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L-1β处理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24 h,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线粒体氧化还原酶的活性,用硫磺素S染色研究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情况,四氯四乙基苯并咪唑基羰花青碘化物(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 5 ng/ml的IL-1β作用于U251小于6 h没有降低细胞活性.不同浓度IL-1β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U251细胞活性在5 ng/ml时明显下降(P<0.05), 并随着IL-1β剂量继续加大,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IL-1β(50 ng/ml)可导致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增多,并且用JC-1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用DCFH-DA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显示,U251细胞内ROS含量增加.结论 IL-1β可引起U251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线粒体膜电位增高,ROS含量增加进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终导致细胞死亡.

    作者:马国诏;陈生弟;陆国强;汪锡金;杨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

    目的验证线粒体DNA点突变与早发性帕金森病(PPD)的相关性,并了解中国人线粒体DNA点突变特点.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斑点杂交、放射显影定性方法对40例PPD患者及48名健康对照组A4336C、G5460A、A10398G、A13780G突变点进行检测,对20例PPD组和20例对照组碱基位点10256~10577 线粒体DNA片段测序.结果 PPD组A10398G、G5460A、A4336C、A13780G,4个位点的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PPD组A10398G突变率(50.0%)显著高于对照组(14.6%)(P=0.0001);其他3个突变点PPD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新发现碱基位点10400C/T多态性.结论线粒体DNA突变与PP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A10398G突变很可能是PPD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线粒体DNA存在10400C/T多态性和PPD患者A10398G高突变率(50.0%)特点.

    作者:王进;林仲辉;程道宾;马朝桂;袁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动态观察

    溶血磷脂酸(LPA)由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产生,作为血液凝集过程中的早期产物,其在血栓形成早期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为了解LPA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进行动态观察.

    作者:田西菊;张东素;唐朝枢;王静;廖振林;靳翠彬;胡伟东;周伟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变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大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这类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均为脑内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神经元的变性、缺失,而其病因至今仍未明确.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方法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应用,使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作者:胡国华;董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亚历山大病的临床和病理一例报告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s disease)又称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脑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病.确诊需作脑组织病理检查.现将我们诊断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玺;李扬波;崔爱琴;徐锡萍;彭隆祥;徐家立;李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锰中毒的锥体外系表现四例报告

    例1 男性,年龄64岁,钢厂工人,44年前患者渐进出现头痛、头晕、疲乏无力、腓肠肌疼痛、失眠、不自主哭笑、易激惹、多汗、流涎、皮脂溢出、尿急、言语笨拙、左手震颤,写字过小 ,四肢强直,活动受限,走路双下肢抖动拌前冲、不能后退,21年后摔伤加重,二便失禁、双下肢强直,不能行走.且每于感冒、发烧后加重,卧床,生活难自理23年.既往:高血压、肺结核和肺心病史.查体:意识清,言语笨拙,高级神经活动检查:反应迟钝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28分,面肌对称,右耳听力↓、Weber偏左,四肢肌力Ⅲ级,左手姿势性震颤,肌张力右下肢↑,余三肢↓,四肢腱反射+++,踝阵孪(+),双上肢肘上10 cm以下和双下肢踝上10 cm以下浅痛觉↓,足跖反射(+),帕金森病功能评分36分.辅助检查:血尿便锰含量测定高于正常标准(数据不详).使用依地酸二钠钙(BAL)和中药排锰治疗 2个月,疗效差.因经济原因及行动困难未作CT/MRI、脑电图检查.例2~4的病例概况见表1.

    作者:杜艳芬;李新;张哲成;王纪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的沉积及与Aβ1-42的关系

    目的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中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与β淀粉样蛋白(Aβ1-42)的关系,初步探讨α7nAChR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共染方法,观察α7nAChR在3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AD患者脑中的沉积及与Aβ1-42的关系,以3名正常脑组织蜡块为对照.结果抗α7nAChR和抗Aβ1-42单染发现:AD脑中有α7nAChR的异常沉积,其沉积部位与Aβ1-42形成的老年斑的沉积部位一致,主要发生在海马和颞叶皮层,绝大部分在细胞外,偶尔在细胞内,其沉积方式从形态来看主要存在于老年斑中.正常脑中无α7nAChR沉积.抗α7nAChR和抗Aβ1-42共染进一步显示,α7nAChR和 Aβ1-42共同沉积于AD脑的老年斑中,两者在海马、颞叶、额叶中的平均共染率分别为57.8%、51.0%和21.8%,α7nAChR在海马和颞叶中的沉积比额叶更多.结论α7nAChR与Aβ1-42可能在AD患者脑中结合,使α7受体遭受破坏或阻滞,或造成α7nAChR介导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影响认知和记忆.

    作者:卢家红;吕传真;王亮;都爱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心脏骤停复苏后产生全身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尤其容易遭受这种损伤,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的介导作用[1,2 ].近年来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笔者于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通过制作兔心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观察bFGF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bFGF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马岳峰;张茂;江观玉;徐善祥;干建新;陶祥洛;洪岸;李校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5年改为半月刊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泛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泛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非痴呆(ND)老年人脑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探讨泛素在A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例AD、5例ND脑海马中泛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泛素在AD脑海马内的NFT和SP中特异性表达,而缠结前期神经元缺乏泛素免疫染色,同时海马CA1、CA2区泛素染色阳性的NFT神经元数目(分别为42.13±0.65、30.57±0.78)明显多于CA3、CA4区(分别为12.43±0.24、18.34±0.81,P<0.01).结论泛素参与NFT形成的晚期发病机制(晚期事件),失去正常功能的异常泛素可能是导致AD病理改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AD病理过程中海马CA1、CA2区病理改变较CA3、CA4区更为严重,提示CA1、CA2区神经元对AD的致病因素更为敏感.

    作者:唐湘祁;刘正清;谭利明;涂秋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瞬目反射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瞬目反射是指受检者因眼面部结构(包括角膜,睫毛,眶上神经等) 受刺激(包括电刺激)或因突然受到惊骇 (如某一物体飞速驶近眼前,骤然听闻巨响等)而诱发的双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收缩. 虽然它们都表现为瞬目, 由于受刺激的感受器不同, 所涉及的神经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表现某类瞬目反射(如角膜反射)正常,而另一类瞬目反射(如电刺激三叉神经眼眶支)异常 (见本期发表的胡学强等[1]的论文). 因此, 必须明确所研究的为哪一类瞬目反射.在临床上,少数正常人尽管角膜感觉存在, 眼轮匝肌肌力正常, 却可双侧角膜反射丧失,但单侧反射丧失肯定有病理意义.

    作者:秦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Nasu-Hakola病一例报告

    Nasu-Hakola病又称多囊性脂膜样骨发育不良并硬化性白质脑病(PLOSL),1961年由日本学者Nasu和芬兰学者Hakola先后报道.Nasu-Hakola 病是一个独特且罕见的疾病,其特点是不断进展的早老性痴呆和全身多发骨囊肿[1].

    作者:李轶;龚浠平;王国相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第一届国际睡眠障碍论坛简介

    由法国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倡导和组织的第一届国际睡眠障碍论坛于2003年10月3~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关注睡眠障碍的教授、学者共94名出席了论坛,其中北美占一半左右,欧洲次之,亚洲8名,非洲仅1名.整个论坛充分体现了紧张、热烈、畅所欲言的精神,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参加者都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尽管论坛并未作出结论性意见,但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取得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共识,为将来制定国际性失眠的诊治指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者:李舜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汉字和实物图记忆编码和提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我们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方法,以实物图和汉字实义词为试验材料研究记忆编码和提取的相关神经机制,验证HERA模型是否适合于汉字情景记忆.

    作者:王海宝;汪凯;余永强;张诚;张达人;李至浩;吴翔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韦格纳肉芽肿病神经系统损害33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韦格纳肉芽肿病的神经系统损害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3例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3例患者中16例累及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NFDA4性发作2例;轻偏瘫1例;脑神经损害7例,其中多脑神经损害3例;脊神经损害4例,其中多发性单神经病3例,远端对称性感觉神经病1例;风湿性多肌痛2例.1例头MRI显示眶内浸润性病变,2例头MRI和DSA显示病变浸润颅底组织,均累及颈内动脉,DSA证实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其中1例累及垂体,并伴有脑梗死,另外1例证实伴有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鼻腔黏膜或皮肤、肾活检病理显示坏死性肉芽肿性小血管炎,11例血清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C-ANCA)阳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可缓解.结论韦格纳肉芽肿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肌肉,神经系统损害可为疾病的首发表现,血清C-ANCA检测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袁晶;关鸿志;吴庆军;郭玉璞;唐福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突触核蛋白与神经系统变性病

    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一组由神经元变性、凋亡所导致的退行性疾病.该组疾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缺乏特异的生化、病理生理学和影像学特征,国内外对其认识不足,诊断困难,迄今尚无明确的分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D), 路易体痴呆(Lewy body dementia,DLB)等变性病中均有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的异常聚集.

    作者:洪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转导与重症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NMJ)主要是由特化的运动神经轴突末梢和骨骼肌细胞膜组成.在NMJ形成过程中以及NMJ结构的维持、功能的执行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参与.NMJ诸多信号转导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包括先天性基因缺陷、自身免疫反应、炎症性损伤等,都可以引起信号转导障碍,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重症肌无力(MG)就是其中一种.普遍认为,MG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破坏、功能丧失所致,但许多资料表明,从神经轴突至骨骼肌细胞的整个信号转导通路均可能受累.本文就NMJ信号转导与MG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樊永峰;吕传真;任惠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D)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为了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接轨而新增的疾病单元,它是一种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常因多样化的躯体症状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门诊,尤其是神经科、心内科、消化科,据统计综合医院就医人群中30%~40%具有躯体疾病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神经科门诊SD患者占有相当高比例,约占首诊患者的20%~25%[1].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明确的药物治疗,鉴于此,我们设计了西酞普兰(citalopram)治疗SD的随机对照研究,来初步探讨其疗效及耐受性.

    作者:周盛年;于会艳;刘黎青;陈耀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