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曼妮;石年
目的 调查我院银屑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率.方法 纳入120例银屑病患者和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98例对照病例,应用腹部超声检测2组中NAFLD的发生率.同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y-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L)、甘油三酯(rG)及空腹血糖(FBS)水平.结果 银屑病组中NAFLD发病率升高(46.7%vs.30.6%,P=0.016).银屑病并发与无并发NAFLD者比较,2组血清AST、TC、HDL-L及LD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并发NAFLD者血清ALT、GGT、TG和FBS明显高于无并发者(均P<0.01).结论 银屑病易并发NAFLD,合并NAFLD银屑病患者常伴随肝酶、血脂及血糖代谢异常.
作者:李影;于宁;陆家睛;易雪梅;丁杨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或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光动力疗法被应用于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且不良反应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多有报道.
作者:陈朝丰;胡小平;伍方佩;于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女,9岁,四肢关节鳞屑性红斑伴掌跖角化痒1个月.组织病理示:表皮部分区域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大致交替出现,部分区域水平与柱状角化不全交替出现,毛囊角栓,其周围灶性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轻度棘细胞间水肿,部分表皮突和真皮乳头相应增宽.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管周轻度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为毛发红糠疹.
作者:姜群群;柳君如;陈洪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18岁,因右侧小腿及足背、足底出现多处成簇性淡红色丘疹结节2年余,于2014年3月12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处集簇的丘疹结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经中药艾蒿熏蒸,火针外治配合口服抗组胺药治疗无明显效果,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病史.
作者:宋显利;柳曦光;李琛;马国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伴发代谢相关性疾病的情况.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06例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伴发代谢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3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伴发代谢相关性疾病的情况作比较.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伴发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和肥胖的几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银屑病组中男性患代谢综合症(22.22%)和高尿酸血症(30.00%)均高于女性患者(6.25%,6.25%,P<0.05).对照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合并各种代谢相关性疾病与无代谢相关性疾病比较,在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年龄更大.在病程、发病年龄和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严重程度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生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合并有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的银屑病患者,合并的代谢相关性疾病数量越多,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越重.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常伴发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及肥胖等代谢相关性疾病.男性较女性患者更易伴发高代谢综合征和高尿酸血症,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年龄更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生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合并的代谢相关性疾病数量越多,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越重.因此应重视银屑病患者健康宣教.
作者:蒋建华;卜晓琳;范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凉血消风汤联合阿维A治疗银屑病血热型疗效观察.方法 将34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7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维A,1次、d;治疗组予以口服阿维A加凉血消风汤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2组治疗前银屑痛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A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A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凉血消风汤联合阿维A治疗银屑病血热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秀君;刘栋;聂振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活血消银片对银屑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影响以及其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78例,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活血消银片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口服阿维A胶囊,观察组口服阿维A胶囊和活血消银片.比较2组治疗前后VEGF水平和PASI指数,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2组VEGF水平和PAS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GF水平和PASI指数显著减低(P<0.05和P<0.01),但观察组对VEGF水平和PASI指数的减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3%(36/3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5%(31/3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5/3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3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消银片可以显著减低银屑病患者VEGF水平和PASI指数,临床疗效显著、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付曼妮;石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研究立足河南,以中医证候为切入点,探讨银屑病发病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证候分布规律,对更深入认识本病,指导银屑病临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彩芳;屠远辉;刘爱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1例原发皮肤的儿童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外型,并回顾文献,学习该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治疗预后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本例原发皮肤的儿童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外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组化及治疗预后,并复习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11岁男性患儿表现为皮肤结节、斑块伴乏力,肝脾淋巴结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凝血时间延长,血液EBV-PCR高度复制.组织病理提示局部或弥漫大小不一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部分细胞核大深染.免疫组化:CD3(+)、CD20(-)、CD56(+++)、颗粒酶B(+)、T细胞胞浆内抗原-1(+)、Ki-67约30% ~40%(+);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诊断:原发皮肤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外型.告知病情后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不同于鼻型,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易误诊为脂膜炎等,多合并系统受累,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V病原学检验及结合临床表现.尽管采用强势化疗,本病仍预后不良.
作者:任发亮;陶玥;朱进;甘立强;黎璨;谭琦;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1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35例SSSS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皮肤疼痛明显、口周放射状皲裂及正常皮肤尼氏征(+)为患儿特异的症状及体征,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的使用,能获得显著疗效.结论 SSSS临床较少见,容易误诊,及时予明确诊断及治疗,可使患儿病情迅速缓解,获得痊愈,预后大多良好.
作者:王红兰;黄艳丽;庄永灿;游晓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额、躯干泛发红色丘疹斑片伴瘙痒半年于2015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乳房内出现肿块,同时躯干部出现散在针头至粟粒大紫红色丘疹,略痒.当时因左乳房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诊断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治疗,而皮疹无明显不适,故未诊治.后皮疹逐渐增多,融合成片,面积增大,瘙痒加重,遂就诊.
作者:高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微观中药西用组方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6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微观中药西用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微观中药西用组给予自拟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4.21%,总有效率为97.37%,平均疼痛缓解时间1d,平均疼痛消失时间3~5 d,平均病程4~7 d;对照组痊愈27例,治愈率71.05%,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47%,平均疼痛缓解时间3d,平均疼痛消失时间5~10d,平均病程7~10d;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微观中药西用配药组方,可显著改善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缓解疼痛快,病程短,不良反应少,可谓显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志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临床上将25岁仍然有或以后才开始发生的疾患称为迟发性痤疮,以女性患者居多[1].本文旨在介绍刘巧教授在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经验,主要包括从皮损、部位、经期、体质、邪毒进行辨病辨证,以及疏风清热法、补益肝肾法、疏肝解郁化火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随症加减用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莹莹;刘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病例以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贺氏针灸三通法组,对照组为糠酸莫米松软膏外用组,共观察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70%,其中治疗组在改善表皮剥蚀、苔藓样变及缓解瘙痒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复发率方面,治疗组14.71%,对照组71.42%,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组在改善慢性湿疹的表皮剥蚀、苔藓样变及缓解瘙瘁方面优于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组,且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借鉴及推广.
作者:蓝海冰;徐萍萍;孙晨;徐跃容;王乐;李元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4年7月-2014年12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因头皮烫伤愈合遗留的大面积瘢痕性秃发2例.根据秃发及正常头皮的面积选择扩张器大小,将扩张器置入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管,7d后开始向扩张囊注液,注液总量据瘢痕秃发面积而定,一般修复1 em2头皮,需要注水4 mL.行扩张器取出、瘢痕秃发切除、头皮皮瓣转移术.结果 临床治疗2例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病人,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修复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理想方法.
作者:严志;陈柳青;张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排汗(出汗)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多汗症指的是汗液分泌量超过自身体温调节及体内平衡所需而发生的过量出汗,常发生于手掌、足跖、腋窝等外泌汗腺密集的部位.腋臭俗称“狐臭”,表现为双侧腋下散发出难闻气味,被认为与顶泌汗腺(大汗腺)的分泌物经由表面细菌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有关.多汗症和腋臭为皮肤科常见疾病,两者可独立发病或同时发生,给患者的生活及人际交往造成了极大困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青少年及青春期的中、大学生等集体生活环境下的群体.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分会医美微创注射治疗学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光学显微镜、MTF法检测UVA对细胞形态及增殖活性影响,构建UVA致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模型;用MTT法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获得茶多酚对HaCaT细胞适浓度;检测茶多酚处理前后细胞增殖活性(MTT法)、细胞膜损伤(LDH)情况;Western blot、RT-PCR检测荼多酚处理前后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蛋白胞内分布、Nrf2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表达情况.结果 20 J/cm2 UVA致HaCaT细胞形态学改变且抑制细胞增殖活性(0.11±0.50;P<0.05),可用于构建UVA致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模型;茶多酚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活性,11 μg/mL为本实验适茶多酚浓度;相比对照组、UVA组的细胞增殖活性(1.043±0.203;0.113±0.050)和LDH(1.000±0.092;1.858±0.016),照射前加入茶多酚可显著提高细胞增殖活性(1.322±0.080;均P<0.05)和减少LDH释放(0.500±0.079;均P<0.05);Western blot、RT-PCR结果显示,茶多酚可显著增加核内Nrf2蛋白表达,上调Nrf2 mRNA(1.804±0.229)及下游Ⅱ相解毒酶SOD mRNA(1.172±0.148)、CAT mRNA(1.617±0.259)、GCLCmRNA(1.183±0.083)、GCLM mRNA(1.228±0.256)的表达.结论 茶多酚可有效防护UVA诱导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且茶多酚可增加核内Nff2蛋白及其mRNA和下游Ⅱ相解毒酶mRNA的表达,茶多酚的光防护作用可能与Nrf2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张倩雯;刘清;江娜;张尔婷;李华平;李润祥;梁碧华;李振洁;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外用糖皮质激素依然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存在的“激素恐怖”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使用,致使许多皮肤病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为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曾经组织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一起制定了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专家共识[1].由于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较多,该共识并不能对每一个药物进行详细论述,有鉴于此,笔者又组织部分专家对常用的外用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银屑平丸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屑平丸治疗,持续8周,对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指数(PASI)测评,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8周后,2组PA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PASI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银屑平丸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瑞瑶;席建元;李小鹏;祁林;谢汶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男,1岁,额顶部大片鳞屑性斑片伴脱发1个月余.皮屑镜检可见发内成串孢子.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圆形,光滑发亮,有典型紫色色素绒毛状菌落.镜下可见菌丝较粗有多数分隔,有大量关节孢子和后壁孢子不规则畸形分支,无大小分生孢子.诊断:紫色毛癣菌所致头癣(黑癣).
作者:刘亚红;王聪聪;张宇;聂振华;李桂珍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