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壮;袁文晓;尹彩芳;姜丽平;张乐
目的探讨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1OL)在糖尿病患者眼中的适应性及并发症.方法对近4年相继来我院行AC-IOL植入的18眼糖尿病者进行追踪观察,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者AC-IOL植入26眼对照.结果随访3~36月,糖尿病者AC-IOL植入18眼,发生虹膜新生血管伴出血3眼,瞳孔膜形成1眼.UGH综合征2眼.非糖尿病者AC-IOL植入26眼,仅1眼发生迟发性前房积血.结论糖尿病者AC-IOL容易导致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及UGH综合征,眼底病变重时以不植入AC-IOL为宜.
作者:刘丽丹;余正星;邓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病因及其在外伤青光眼中的发生率,作为外伤后继发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2例眼外伤后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资料,探讨继发青光眼的原因、发生时间及与眼外伤的关系.结果眼挫伤后继发青光眼与外伤性白内障、超过180.范围的前房角后退、虹膜明显损伤和晶状体异位有高度一致性.4种原因中的2种存在于所有病例中.穿孔性眼外伤后继发青光眼与粘连性角膜白斑、可见的晶状体损伤或晶状体异位有关,集中于晶状体虹膜隔的损伤,而引起小梁网明显的功能损伤.结论眼外伤的正确处理,密切随访,观察眼压,尽可能早的预防不必要的视力损害.
作者:刘平;王新;夏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从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较好地过渡到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手术方式.方法结合我院采用普通的手术设备,3个多月内完成67眼晶状体超声乳化并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视力≥0.3者占92.5%.后囊破裂6例.超声时间66眼为0.1~0.9分钟,仅1眼超过1分钟为1.2分钟,平均为0.55分钟,超声能量为20~60%,平均35%.结论基层医院虽然设备较差,但是只要准备充分,训练到位,就能较好地开展超声乳化并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杜尔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不同截囊方式对后囊浑浊的影响.方法回顾259眼以开罐式截囊、信封式截囊和连续环形撕囊3种方式截囊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后囊浑浊的情况.结果随访1年,开罐式截囊87眼术后发生后囊浑浊22眼(25.3%);信封式截囊82眼术后发生后囊浑浊19眼(23.2%);连续环形撕囊90眼术后发生后囊浑浊8眼(8.9%).连续环形撕囊组后囊浑浊的发生率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有利于降低后囊浑浊的发生.
作者:张英朗;王昕;雷方;董道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外伤性前房积血如长时间不被吸收往往会加重伤眼视功能的损害,需要手术注吸前房积血.我科1996~2000年共施行这类手术86例,术中应用甲基纤维素冲洗剥离前房积血及附着于虹膜表面的凝血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宋林;刘毅;黄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7月门诊就诊的泪道阻塞42例中,在常规行泪道探通及冲洗的基础上,随机对其中22例同时加用甲基纤维素置留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建香;卢艳玲;孙凌宏;毋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上下泪小管环形插管和下泪小管顺式插管治疗下泪小管断裂的疗效.方法下泪小管断裂60例(6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行环形插管术,B组30例行顺式插管术.随访2年.结果 术后3月A组再通率为100%.B组插管滑脱4例,下泪点外翻5例,冲洗泪小管不通3例,再通率为90%,溢泪6例.随访2年:A组下泪点外翻1例,冲洗泪小管不通1例,再通率为95.2%,溢泪1例.B组下泪点外翻7例,冲洗泪小管不通6例,泪小管再通率为75%,溢泪6例.结论治疗下泪小管断裂环形插管比顺式插管的疗效好.
作者:胡竹林;王树仙;江春光;郭玉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或高密度聚乙烯作为填充物矫正眼座植入后上睑沟凹陷的疗效.方法对34例患者行羟基磷灰石骨板或高密度聚乙烯垫入眼座下矫正上睑沟凹陷,用眼球突出计测量凹陷程度.结果术后观察3~32月,平均10 3月,无1例继发感染,无排异,治愈率为85.3%,总有效率达到97.1%.结论羟基磷灰石或高密度聚乙烯生物相容性好,作为填充物矫正效果确切.
作者:宋斗;苏书;孙桂珍;陈杰;肖震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外伤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 外伤性角膜溃疡15例(15眼)经药物及物理等疗法综合治疗无效者,进行单纯羊膜移植手术,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术后第1天角膜刺激症状开始减轻,术后第7天角膜刺激症状消失.5眼溃疡侵及角膜浅实质层者2周愈合.10眼溃疡侵及角膜深实质层者中9眼4周内愈合,1眼2周后行第2次羊膜移植6周内愈合.经临床观察无急性排斥反应,眼表修复良好,溃疡愈合,前房积脓消失,视力提高.经2~13月随访,无1例复发、无新生血管发生,眼表重建成功.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地控制角膜炎性反应,促进眼表重建.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温吉湘;卢洪娥;温莉;李竑;刘德申;王宗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危患者行穿透性联合环状角膜缘角膜移植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18例高危患者行穿透性联合环状角膜缘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0~31月,平均19.56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不同阶段的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排斥例数术后3月内3例(16.67%),术后6月4例(22.22%),术后12月6例(33.33%),术后31月8例(44.44%).结论对部分高危患者进行穿透角膜移植联合环状角膜缘移植可降低术后排斥率,获得稳定的眼表面.
作者:姚晓明;邓宏伟;李辰;秦磊;赵东晓;韩冰;邹玲;罗恒;樊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作Parks切口,20例中等量双内直肌后徙11例占55%,小角度内斜视单眼内直肌后徙术6例占30%,大斜角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加一条外直肌截除.结果 20例中19例术后正位,占95%,欠矫1例.结论为使儿童获得功能性治愈,应尽早手术.
作者:李品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LASIK患者术前焦虑度与术后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 LASIK 138例,分为A(正常)、B(有焦虑情绪或轻度焦虑)两组,术后随访其疗效及满意度.结果术后1年272眼裸眼视力<0.5、0.5~0.8、>0.8者,分别为4.04%、8.82%、87.1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增加及相同者、下降1~2行者,下降2行以上者,分别为75.00%、18.01%、6.9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疗效表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者,分别为11.76%、81.99%、6.25%,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相关性分析,rs=-0.76,P<0.05,相关系数有统计意义.结论 LASIK患者术前焦虑度与术后满意度相关;缓解其焦虑情绪,可提高对疗效的满意度.
作者:刘美光;王传富;马轶群;生晖;刘韶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2例(36眼)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采取术中先缓慢降压的方法,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矫正视力无光感1眼,光感~数指5眼,0.02~0.25者11眼,≥0.3者19眼.术后眼压≤16 mmHg者24眼,17~22 mmHg者9眼,23~30 mmHg者3眼.结论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小梁切除术是可行的.
作者:田骋;党锐;王洪亮;杨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寻找断端的简易方法及支撑物选择.方法 14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在显微镜或头戴放大镜下,以硬膜外导管作支撑物,直视联合注水或注入亚甲蓝标记法寻找断端.结果 14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全部治愈.结论伤后5天内的下泪小管断裂,无论是否作过清创缝合术,在显微镜或头戴放大镜下,直视法联合注水或注入亚甲蓝标记法,均可顺利地找到断端,吻合成功,应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石荣先;王丽萍;盖秀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丁××,男,8岁,住院号53212.2001年3月12日玩耍时被他人用芨芨草戳伤右眼,当时疼痛、流泪、不能睁眼,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角膜穿孔伤并行清创缝合手术,术后抗炎、止血、对症处理,眼痛、流泪症状好转,但视力仍差.
作者:余金龙;董永章;雷春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病,如何提高青光眼的手术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78例小梁切除的青光眼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罗涣涣;穆翔;张发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Marfan氏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综合征.特点为晶状体脱位、近视、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细长体型与肢指[1].我院收治了一例双眼小角膜、高度近视、晶状体全脱位、青光眼的Marfan氏综合征.
作者:杨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盆架木的树汁溅入眼内致角膜溃疡,文献未见报道,作者于2000年4月收治2例,现将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庆;杨必卫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变,致盲率极高.常见的致病真菌有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
作者:杨梅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过去人们常采用泪道探通、泪道置管手术等,疗效不佳.采用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因手术视野小,缝合困难、出血量大等使手术时间延长,难度增加.我科对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使手术简单,疗效确切,缩短了手术时间.作者共完成了50例56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月玲;刘素芬;张海江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