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北地区HBV基因亚型特点及其与核苷(酸)类抗HBV药物耐药突变的关系

李晓东;李庆虹;李进;周渝霞;郝玉清;戴久增;李乐;姚增涛;张玲霞;徐东平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亚型, 抗药性, 病毒, 突变
摘要: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核苷(酸)类药物基因型耐药突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提取2377例慢性乙肝(1942例)和乙肝相关肝硬化(435例)患者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扩增反转录酶(RT)基因区,对PCR产物直接测序,根据所测RT/S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HBV基因亚型,检测RT区耐药突变,将数据录入HBVdb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HBV各基因亚型的例数为B1型10例(0.4%),B2型344例(14.5%),B3型6例(0.3%),B4型8例(0.3%),C1型28例(1.2%),C2型1937例(81.4%),C3型21例(0.9%),C4型6例(0.3%),D型17例(0.7%).B2和C2亚型患者之间在性别、HBV DNA载量、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水平、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患者中,C2亚型病毒感染的拉米夫定耐药突变V173L、L180M、M204I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A181V检出率显著高于B2亚型病毒感染(P<0.05);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中,B2亚型病毒感染的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N236T检出率显著高于C2亚型病毒感染(P=0.014).结论 我国华北地区流行的HBV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C2和B2为主要亚型,HBV基因亚型可能会影响临床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突变发生率.
解放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四分子交联体5表达上调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促进作用观察

    目的 研究上调四分子交联体5(Tspan-5)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Tspan-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Tspan-5/pEGFP-C1,采用基因转染技术上调Tspan-5在低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株LST-R1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鉴定转染结果.采用异质黏附实验研究LST-R1黏附性改变,趋化运动实验研究运动性改变,穿膜侵袭实验研究侵袭性改变,裸鼠肝转移模型研究肝转移能力改变.结果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稳定转染重组Tspan-5真核表达载体的LST-R1细胞表达Tspan-5/EGFP重组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重组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异质黏附和趋化运动实验显示,上调Tspan-5表达可显著增强LST-R1细胞在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蛋白(Col Ⅳ)、纤连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玻连蛋白(VN)上的黏附性(P<0.001)及运动性(P<0.001),并可增强LST-R1细胞的侵袭性(P<0.001).体内肝转移模型显示,上调Tspan-5表达可显著促进LST-R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肝转移能力(P<0.001).结论 Tspan-5在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耿焱;姜泊;王伟;马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肝素及硝酸甘油静脉持续泵入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的应用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23例,体外循环下CABG(CCABG)39例,另从同期术前未用肝素的患者中随机抽取行OPCAB及CCABG者各4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肝素及硝酸甘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缓解效果,并分别比较其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对患者输血量、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术前持续泵入硝酸甘油及肝素能有效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用及未使用体外循环的患者肝素化前后活化凝血时间及肝素化所用肝素量、输红细胞及血浆量、术后24h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及术后凝血功能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严重冠脉病变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静脉泵入肝素及硝酸甘油安全且效果良好,对手术无明显不利影响.

    作者:王明岩;高长青;吴扬;肖苍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脓毒症免疫调理治疗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临床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表明,脓毒症在2004年总死亡人口死亡原因中排在第十位[1].近期研究表明,脓毒症发病率为每年70~240人/10万[2-3],且每年增长1.5%,估计到2020年每年将新增约100万脓毒症病例[4-5].虽然已有多种干预措施在脓毒症模型中表现出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其中大部分在后续的临床试验中并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到目前为止,仅有三项治疗措施表现出了积极的临床疗效,包括早期脓毒症目标靶向性治疗(sepsis-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6]、活化蛋白C[7]和阿非莫单抗(afelimomab)[8].本文将就脓毒症发病机制与免疫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周国勇;胡森;盛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穿透肽TAT融合表达载体的优化及其靶向应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设计并构建分别位于融合蛋白氨基端和羧基端的穿透肽TAT表达载体,比较两种融合蛋白的内化差异,并利用TAT将凋亡素VP3转导入细胞内,检测其促凋亡活性.方法 荧光显微镜观察His-TAT-EGFP和His-EGFP-TAT融合蛋白内化效率的差异,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内化入细胞的蛋白量.将VP3序列插入到内化效率高的穿透肽载体pET14b-EGFP-TAT中并诱导表达蛋白,观察该蛋白在不同细胞系(HeLa、HEK293、3T3、PC-3)的内化;利用DAPI染色观察该融合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后核小体的形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在蛋白浓度梯度实验中,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均显示His-EGFP-TAT融合蛋白的内化效率明显高于His-TAT-EGFP融合蛋白.在不同种类细胞中均可观察到His-VP3-EGFP-TAT内化的强荧光颗粒;该蛋白和对照蛋白(His-EGFP-TAT)孵育HeLa细胞48h后,His-VP3-EGFP-TAT孵育细胞中可观察到核小体形成,MTT法检测该组细胞的存活率在500、1000、2000nmol/L蛋白作用下分别为87.23%士2.09%、53.01%±1.79%和42.52%±1.90%,与His-EGFP-TAT孵育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7.21%士1.41%、95.72%±1.26%和94.35%±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AT位于融合蛋白羧基端的蛋白内化活性高于位于氨基端的蛋白,His-VP3-EGFP-TAT融合蛋白可以高效内化进入不同的细胞系,并能有效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吴向玲;刘芸;邓鹏;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抗病毒治疗对预防肝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在预防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09年6月60例接受肝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和术后是否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分为4组(n=15):组Ⅰ(HBV-DNA≥1.0×105拷贝/ml),组Ⅱ(HBV-DNA(1.0×105拷贝/ml),两组患者均未接受术后抗病毒治疗;组Ⅲ(HBV-DNA≥1.0×105拷贝/m1),组Ⅳ(HBV-DNA<1.0×105 拷贝/ml),两组患者均接受术后抗病毒治疗.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长随访时间38个月,随访期间共复发31例(51.7%),死亡25例(41.7%).组Ⅰ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28.3%)与组Ⅱ(50.9%)、组Ⅳ(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但组Ⅰ与组Ⅲ(49.1%),组Ⅱ与组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2,P=0.495).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高HBV-DNA水平、术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癌根治术后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肿瘤复发率,对术前HBV-DNA高水平复制者,宜尽早行抗病毒治疗.

    作者:杨明;肖亮;施晓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内毒素休克小鼠肝血管靶向性结合肽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肽CLTTWAPAC与内毒素休克 BALB/c小鼠肝血管的靶向性结合作用.方法 构建pET14b-SBP和pET14b-SBP-CLTTWAPAC 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诱导表达纯化蛋白SBP和SBP-CLTTWAPAC.建立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将9只内毒素休克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①PBS对照组(经尾静脉先后注射灭活空噬菌体、PBS和噬菌体CLTTWAPAC,间隔5min);②SBP对照组(经尾静脉先后注射灭活空噬菌体、SBP和噬菌体 CLTTWAPAC,间隔5min);③SBP-CLTTWAPAC 组(经尾静脉先后注射灭活空噬菌体、SBP-CLTTWAPAC和噬菌体CLTTWAPAC,间隔5min).小鼠左心室灌流后取肝匀浆称重,行噬菌体计数,计算各组肝噬菌体单位重量滴度.结果 PBS对照组与SBP对照组肝噬菌体单位重量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 185±57 824pfu/g vs 468 290±74 106pfu/g,P>0.05),而SBP-CLTTWAPAC组肝噬菌体单位重量滴度(176 059±98 506pfu/g)显著降低,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TTWAPAC可竞争性抑制噬菌体CLTTWAPAC与内毒素休克小鼠肝血管的结合,进一步证明 CLTTWAPAC靶向性结合于内毒素休克小鼠肝血管.

    作者:冯国开;邓鹏;姚琦;刘锐;邓间开;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辐射事故早期医学应急救援实践与思考

    2008年4月11日,太原市某辐照公司发生辐射事故,5名工人受到较大剂量60Co放射源意外照射致伤,解放军307医院对其进行了积极治疗.本文借此提出辐射事故受伤人员应急救援的思考与建议,以供此类突发辐射事件的处置借鉴.

    作者:苏剑斌;刘素刚;李彦博;何跃忠;罗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A125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其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抗原CA125在正常子官内膜及其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分段诊刮或宫腔镜检查获得的子宫内膜标本242例,其中正常增殖期内膜24例,分泌期内膜21例,非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24例,单纯型增生过长24例,复杂型增生过长26例,子宫内膜腺癌12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CA125在子宫内膜及其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A125 在子宫内膜及其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不同:分泌期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为弱阳性及中等程度阳性,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功能性息肉、复杂型增生过长组织中等以上阳性率高于单纯性增生过长,三者CA125阳性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2,P<0.05);子宫内膜癌CA125阳性表达在病理Ⅰ、Ⅱ级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8,P>0.05),但在Ⅰ、Ⅱ级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Ⅲ级组织(χ2=11.975,P<0.01).结论 CA125 在子宫内膜及其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内膜组织的病理演变进程一致.

    作者:何淑明;邢福祺;隋洪;吴又明;王永莉;黄东;陈光辉;孔紫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MS-275与姜黄素联用阻断细胞生存信号通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小剂量姜黄素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联用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MS-275组(分别用1、2、4、8μmol/L的MS-275 单独处理细胞24、48h)、姜黄素组(分别用10、20、40、80μmol/L的姜黄素处理细胞24、48h)、MS-275+姜黄素组(1μmol/L MS-275+20μmol/L姜黄素处理细胞24、48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单用或联用对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MS-275和姜黄素单用都能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杀伤DU145细胞;小剂量MS-275(1μmol/L)+姜黄素(20μmol/L)联用时能够协同杀伤细胞,两种药物联合处理细胞48h后,细胞的生存率仅为45.9%;细胞周期检测表明MS-275和姜黄素联用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亚G1峰,提示DU145细胞被诱导凋亡;Western blotting 结果证实联合用药48h后,细胞内生存信号蛋白激酶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同时凋亡标志蛋白 PARP 发生剪切.结论 MS-275和姜黄素联用可以协同杀伤 DU145细胞,并通过抑制细胞内Akt和ERK生存信号通路的活性来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杜芝燕;赵名;徐元基;马健;于晓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HBV表型耐药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分离株的表型耐药分析

    目的 建立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分离株并系统分析其对拉米夫定(LAM)的敏感性.方法 从1例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PCR扩增RT基因,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随机挑选10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并分析RT区LAM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用Xho Ⅰ和Nco Ⅰ双酶切pGEM-Teasy-RT及pTriEx-HBV(C),构建1.1倍HBV野生株和LAM耐药突变株的重组载体pTriEx-wRT和pTriEx-mRT,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转染60h后加入不同浓度(0、0.01、0.1、1、10、100μmol/L)的LAM,药物连续作用5d后,抽提病毒核心颗粒HBV DNA,通过实时荧光PCR及Southern blotting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HBV DNA的复制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体外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野生未突变株重组载体pTriEx-wRT转染HepG2细胞后,随着LAM浓度的升高,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而突变株重组载体pTriEx-mRT转染HepG2细胞后,HBV DNA水平无明显下降,IC50值与野生株相比增加了2500倍.结论 建立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对监测HBV耐药性具有可行性.

    作者:刘禄;郝瀚;刘永明;苏何玲;蒋林彬;纪冬;刘文;思兰兰;徐东平;钟彦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认知量表在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导致老年人记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应用认知量表对45例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青;刘开祥;崔德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γ射线照射致小鼠胸腺组织信号转导差异基因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6Gy 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胸腺组织信号转导差异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48只,5~6周龄,经6Gy γ射线照射后,分别于照射后1、6、14、28d分批活杀取胸腺.提取胸腺组织总RNA,应用快速高通量cD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γ射线照射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特别是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 小鼠经6Gy γ射线照射后,随时间推移,胸腺组织信号转导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数目逐渐减少,照射后1、6、14、28d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126、43、27和0个.辐射所诱导的胸腺组织信号转导差异表达基因在照射后不同病理阶段,涉及不同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Wnt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PI-3K/AKT通路、NIK-I-κB/NF-κB级联信号通路等.结论 6Gy γ射线照射小鼠胸腺组织信号转导基因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并且显示出时间上的明显差异.

    作者:杜丽;姜竺君;崔玉芳;马琼;柳晓兰;谢玲;董波;孙嵘;罗庆良;满其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9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多聚酶区的耐药变异分析

    目的 检测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是否存在耐药变异.方法 收集9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住院早期血清,提取HBV 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HBV反转录酶(RT)全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对RT/S基因序列进行分子进化树分析反基因分型,对rt80、rt173、rt180、rt181、rt184、rt202、rt204、rt236和rt250等位点上的耐药相关变异进行分析,并用克隆测序法进行验证,每个样本测定10~20个克隆.结果 用直接测序法检出NA耐药变异8例(8.3%),C型6例,B型2例.其中6例为拉米夫定(LAM)耐药变异,包括4例rtM204I、1例rtL80I+rtM204I和1例rtL180M+rtM204I;另2例检出与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相关的rtA181V变异.变异株多数与野生型病毒株共存.克隆测序法的结果与直接测序法的结果大体相符,部分样本中有2种或多种耐药变异株共存,其中1例患者的样本中除LAM变异株外,还检出了ADV和恩替卡韦(ETV)耐药变异株,变异形式分别为rtA181T+rtN236T和rtL180M+rtS202G+rtM204V.结论 未接受过NA治疗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感染NA耐药株病毒,NA耐药病毒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急性乙型肝炎,变异病毒的传播致病不只局限于LAM耐药株.

    作者:许智慧;陈丽;徐腾;刘妍;王耀;韦柳婷;任晓强;貌盼勇;徐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胃黏膜灌注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接受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U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则等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术前(T0)、无肝期前20Min(T1)、无肝期5min(T2)、无肝期30min(T3)、新肝期5min(T4)、新肝期30min(T5)及术毕(T6)时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输出量(CO)、胃黏膜pH值(I-pH)及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结果 两组患者在T2时,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CO较T0明显降低(P<0.01),且HR明显增快(P<0.01);至T4时CVP及CO恢复至正常.但上述改变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T5、T6时I-pH均降低(P<0.01),Pg-aCO2均升高(P<0.01);但U组患者在T4、T5、T6时I-pH降低的幅度、Pg-aCO2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C组患者(P<0.05,P<0.01).结论 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不足.术中持续静脉给予乌司他丁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灌注.

    作者:刘秀珍;王卓强;魏昌伟;王恒林;张斌;陈绪贵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慢性HBV感染患者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突变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反转录酶(RT)区恩替卡韦(ETV)基因型耐药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380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 RT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RT突变,分析与ETV耐药相关突变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380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128例(3.4%)检出38种ETV基因型耐药突变,以rT184位点替换突变常见(79/128,61.7%),包括7例rtT184/rtS202G位点同时突变.共有5种替代突变形式rtT184L/I/A/S/F,其中rtT184L(29/30)、rtT184A(7/7)和rtT184S(10/12)均伴随rtL180M+rtM204V突变,而rtT184I多伴随rtM204I突变(7/8).rtS202位点突变33例(25.8%),全部为rtS202G,包括7例rtT184/rtS202G位点同时突变,多伴随rtL180M+rtM204V突变.rtM250位点突变23例(18.0%),其中rtM250L(15/17)常伴随rtM204I突变,而rtM250V均伴随rtL180M+rtM204V突变(5/5).仅6例(4.7%)检出rtI169T突变并均伴有nT184位点的突变.还检出同时含有ETV及阿德福韦(ADV)耐药位点的多药耐药突变3例.ETV耐药突变多出现在拉米夫定(LAM)和ETV经治的患者(96/128,75.0%),其中以LAM→ADV→ETV(42例)和LAM→ETV(28例)为主;还出现在LAM经治而未用过ETV治疗的患者(27/128,21.1%),其中以LAM单一治疗(10例)和LAM→ADV(9例)为主.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出现的ETV耐药突变多见于单药序贯治疗,突变形式以rtL180M+rtM204V+rtT184L或rtS202G为主,而rtI169T突变在ETV耐药中不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妍;李庆虹;李乐;施建飞;纪冬;白文林;姚增涛;戴久增;徐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部分睡眠剥夺对健康大鼠心电活动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部分睡眠剥夺(PSD)对健康大鼠心电活动的影响,间接判断PSD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9).于PSD前1d及PSD后1、4、7、10d测量体重并进行体表心电图(S-ECG)检查.于后一次PSD次日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查血清生化指标(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酸激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血清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E-选择素)浓度.结果 与PSD前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SD后4、7、10d,实验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与PSD前比较,实验组QRS时限增宽,QT间期、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校正QT间期离散度增加,P波振幅增高,ST段下降,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PSD后1d,两组ST段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SD后1、4、7、10d,两组QT间期和校正QT间期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SD后4、7、10d,两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SD后10d两组心率及P波振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血葡萄糖浓度降低,甘油三酯浓度降低(P<0.05).结论 短期PSD可明显影响心电活动,影响血糖、血脂代谢,并可能造成心肌损伤.心电活动的异常表现可间接反映前述改变.

    作者:郭敬宾;何非;宋旭东;李强;陈爱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区rt229突变的流行特点及其对病毒复制力的影响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反转录酶(RT)功能域rt229突变对HBV复制力的影响.方法 从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使用PCR扩增RT区及前C区基因,采用直接测序法分析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克隆患者HBV全长基因组,获得S445-3及S869-4克隆并作为定点突变母本,以产生rt229突变的各种模式.使用无载体介导的方法将含有rt229突变的全长HBV基因组转染入HepG2细胞系中,转染3d后采用Real-Time PCR法定量检测HBV复制中间体水平.结果 在受检的6000例患者中,394例(6.57%)存在rt229突变,与拉米夫定(LAM)治疗相关的占78.93%,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包括接受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初治和用药不详者]所占的21.07%.其中rtL229V、rtL229W和rtL229M单独突变分别占全部rt229突变的12.44%、1.78%和4.57%,未发现rtL229F单独突变株;rtL229V、rtL229W、rtL229M、rtL229F与LAM耐药突变共存分别占43.65%、9.14%、9.64%和14.97%;rtL229V、rtL229M与ADV耐药突变共存分别占2.54%和1.27%.复制力评价结果显示,相对于前C区G1896A单独突变株(S869-4),rtL229V、rtL229W、rtL229M和rtL229F突变将HBV复制力降低至2.92%、8.79%、26.04%和34.80%;相对于LAM耐药株(S445-3),伴随有rtL229V、rtL229W、rtL229M和rtL229F的LAM耐药株的复制力增加了1.18、2.29、2.49和2.51倍.结论 rt229位点的突变可降低HBV的复制力,增强LAM耐药株的复制力;rt229突变可能为LAM耐药突变的补偿突变.

    作者:纪冬;刘妍;思兰兰;李乐;王琳;陈国凤;韩萍;徐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Ameroid环置入联合高脂饮食诱导致兔单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模型的建立

    目的 对高脂饮食喂养的新西兰大白兔联合Ameroid环置入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单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件闭塞模型,探讨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组织微血管及超微结构改变的表现.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和高脂喂养组(Ⅱ组),每组10只.Ⅱ组经高脂喂养4周后取其中6只行右侧颈总动脉Ameroid环置入术,分别于置环后第1、2、3、4周未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对照组在同时间点行相同指标的检测.术后第4周末,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 Ⅰ组各项检测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右侧颈总动脉置环术后血流束逐渐变细,血流速度增高,第4周血流速度降低,4周末时无血流显示.频谱显示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显著(P<0.05).免疫组化检测可见Ⅱ组术后脑组织新生微小血管较Ⅰ组显著增多,同时Ⅱ组右侧新生微小血管数量与左侧相比明显增加(P<0.01).电镜观察可见Ⅱ组脑组织的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超微结构均有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种较新的兔单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模型,可通过该模型进行颅外段颈总动脉闭塞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研究.

    作者:贾庆帅;李婷;赵宝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成人肠重复畸形内镜下切除1例并文献分析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类较为罕见的先天件发育障碍性疾病,它表现为在某一消化道毗邻出现组织结构相同的圆形或管状消化道空腔.成人肠重复畸形在国内仅见个案报道,根治方法均为手术治疗.本文报道经内镜下切除的成人肠重复畸形1例,并结合文献,对该类疾病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陈兴玲;郑金英;江向红;贺晓鸣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1倍长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在Huh7细胞中的高效复制和表达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1.1倍基因组长度的重组载体,研究其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复制与表达.方法 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HBV 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HBV基因组的两条DNA片段,酶切后与载体连接成含HBV 1.1倍基因组长度的重组载体.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载体经FuGENE(R) HD转染入Huh7细胞,用ELISA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的HBsAg和HBeAg表达,用荧光定量F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HBV DNA的复制水平及复制中间体.结果 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1.1倍基因组长度C基因型HBV重组载体,体外转染Huh7细胞48h后,培养上清液中检出HBsAg和HBeAg表达;转染72h后,荧光定量PCR检出较高的HBV DNA复制水平(107~109拷贝/ml);Southern杂交检出病毒复制中间体.结论 构建的1.1倍长重组载体可以介导高水平的HBV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为进一步体外瞬时转染HBV表型耐药分析奠定基础.

    作者:蒋林彬;施建飞;刘妍;刘文;李兰兰;钟彦伟;徐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解放军医学杂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