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源性谵妄

郑珊珊;梅丹

关键词:谵妄, 药源性疾病
摘要:药物引起的谵妄是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尤其是存在易感因素(如高龄、神经系统疾病、外科手术和危重症等)的患者更为常见。药源性谵妄主要与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代谢,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引起谵妄的药物主要为抗胆碱药和抗抑郁药。合理用药可避免药源性谵妄的发生,及早辨识谵妄症状并及时处理尤为重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奇霉素相关房室传导阻滞

    1例86岁女性患者因肺部感染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0 g(1次/d)、阿奇霉素0.5 g (1次/d)和盐酸氨溴索30 mg(2次/d)。第4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约30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停止药物输注,给予吸氧。1h后,患者胸闷、憋气消失。5h 后复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再应用阿奇霉素,患者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作者:李英;徐峥;张海英;冯婉玉;公丕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初步评价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49例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采用胃镜下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患者中男40例,女9例;年龄34~82(55±11)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9例,B级23例,C级7例;孤立胃静脉曲张( IGV)22例(44.9%),胃静脉曲张伴食管静脉曲张(GOV)27例(55.1%)。治疗方法:注射针管道内预充50%葡萄糖,静脉曲张部位注入Glubran-2胶后,再以50%葡萄糖将管道内剩余Glubran-2胶推入曲张静脉。依据曲张静脉体积1点或多点注射,每点注胶量1.0~3.0 ml,力求一次性完全栓塞曲张静脉。治疗后第1、3、6个月行胃镜检查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患者术后剑突下烧灼感、异位栓塞、发热,血常规(术前及术后3d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术前及术后第1、3、6个月检查)。结果 IGV 患者 Glubran-2胶总用量为2.0~12.0 ml/例,平均用量(4.7±2.6)ml;GOV患者总用量为1.0~9.0 ml/例,平均用量(4.2±2.1)ml。49例患者中,曲张静脉消失者45例(91.8%),曲张静脉减轻者4例(8.2%);18例(36.7%)在治疗后1个月排胶,30例(61.3%)在治疗后3个月排胶,1例(2.0%)在治疗后6个月排胶。所有患者在注入胶后感到剑突下烧灼感。3例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均未超过38℃。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栓塞。9例(18.4%)患者因排胶局部溃疡渗血,无一例因排胶致大出血。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Glubran-2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有效且较为安全。

    作者:张世斌;宋燕明;封丽;赵媛;丁惠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第六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消化系统与肝病药物专题论坛纪要

    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药理学会共同主办的“2014第六届药源性疾病及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消化系统和肝脏疾病药物专题论坛”于2014年5月23-24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以及科研和管理工作者550余人参加了会议。“药源性疾病及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先后就神经精神药物、抗感染药物、内分泌代谢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安全应用与药源性疾病防治进行了专题研讨,受到广大医药工作者的热烈欢迎,现已成为临床药物安全应用方面富有专业特色、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科学论坛。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⑴化学元素符号使用罗马(正)体,首字母大写,在符号后不加圆点。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左氧氟沙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21岁女性患者因急性胃肠炎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4 g,1次/d。第3次静脉滴注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急查心电图,示心率39次/min,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及室性逸搏。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26 min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58~66次/min。

    作者:吕晓飞;年敏;李海芹;邱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右佐匹克隆的起始剂量被降低

    2014年5月15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发布安全信息[1]:失眠症治疗药物右佐匹克隆会导致次日警觉性下降,建议将该药起始剂量由2 mg睡前服用改为1 mg睡前服用。

    作者:李星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雷公藤多苷致闭经

    1例41岁女性患者因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给予雷公藤多苷(20 mg,3次/d)、泼尼松(20 mg,1次/d)、缬沙坦(80 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碳酸钙(750 mg,3次/d)和骨化三醇(0.25μg,1次/d)口服。治疗1个多月后,患者因月经未来潮停用雷公藤多苷和泼尼松,但停药后月经仍未来潮,共闭经5个月。性激素检查:黄体生成激素29 U/L;卵泡刺激素7 U/L;雌二醇1168 pmol/L;催乳激素0.02 nmol/L;睾酮0.12 nmol/L;孕酮1.5 nmol/L。给予性激素地屈孕酮10 mg,2次/d口服治疗,连用10 d。停用地屈孕酮后第4天月经来潮,持续5 d。此后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作者:路敏;周颖;崔一民;白文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具影响力论文奖”获奖作者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论文一稿两投和二次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二次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童癫痫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依诺肝素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4000 U,2次/d皮下注射)。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术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为41×109/L,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术后第3天血小板计数为22×109/L,遂停用依诺肝素钠。术后第4、5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109/L、59×109/L。第6天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28×109/L。

    作者:刘俊;韦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马来酸咪达唑仑致梦游和谵妄

    1例67岁女性患者因失眠症给予马来酸咪达唑仑7.5 mg,每晚睡前口服。治疗初期,患者入睡快,睡眠质量好。3个月后患者因睡眠不好自行加倍服药。2个月后,患者日间偶尔出现幻听,夜间梦游频发,伴谵妄和躁动。停用马来酸咪达唑仑,给予多塞平25 mg,每晚口服。2周后随访,梦游及谵妄消失。

    作者:魏明;牛向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肌浆网Ca2﹢-ATP酶在柔红霉素致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 DNR)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清洁的SD大鼠分为DNR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DNR组腹腔注射DNR 3.5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均每周1次,连续4周。注射DNR或0.9%氯化钠注射液1、3和4周末2组分别各取5只大鼠进行心电图、心肌组织肌浆网Ca2﹢-ATP酶( SERCA2a)蛋白表达及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腹腔注射DNR可成功复制亚急性心肌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第2周时DNR组大鼠出现精神差、活动缓慢、嗜睡、进食减少等症状,对照组大鼠活动、体重、进食均正常;第4周大鼠心电图QRS波电压下降>30%,ST段抬高,P波尖耸,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心肌细胞胞质浑浊,有空泡形成,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隔增宽。实验1周时2组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均呈中等阳性,而实验3及4周末DNR组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均呈弱阳性。实验3及4周末,DNR组大鼠SERCA2a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同时点对照组大鼠[(42.2±1.2)个比(65.30±1.6)个,(35.2±6.0)个比(66.7±1.5)个,均P﹤0.05]。结论 DNR可抑制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心肌毒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罗玲娟;谢新梅;何文婷;曾凡业;张洪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视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发生率高且程度严重,与ADR有关的死亡患者中,年龄>60岁者约占50%[1]。老年患者 ADR受累器官以胃肠道为常见,占41.7%,其次是血液和肝胆系统,分别占16.7%和12.5%[1-3]。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为严重ADR[1,3]。老年人常因多种基础疾病(如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服用多种药物而增加DILI的发生风险。Marcum等[4]报道年龄>70岁者平均每天服3.7种药物。日本学者报道[5],94.2%老年人每天至少服用1种药物,73.3%的老年人至少服用4种药物,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另外,老年人超适应证、超说明书及滥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6])等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普遍,也是导致老年人DILI高发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对保健品的宣传存在一些误区,滥用保健品导致中老年人DILI的报道逐渐增加[1,5]。在急性肝损伤患者中,老年人DILI约占36%~46%[7]。

    作者:丁惠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关注核苷(酸)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

    自1967年发现乙型肝炎病毒( HBV )以来,人们对HBV感染自然史及防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慢性乙型肝炎( CHB )治疗模式和患者管理计划也在不断完善。研究表明,病毒载量是CHB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CHB的疾病进程[3]。由于目前对进入体内的HBV仍无法根除,所以CHB的临床治疗是从不断实现短期目标( HBV DNA 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转氨酶复常、HBeAg 阳性患者血清学转换)迈向实现长期目标(预防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目标。持久的病毒抑制是患者生物化学指标恢复、组织学改善的重要保障,而对HBV 的持续抑制离不开长期的抗病毒治疗[4]。因此,对CHB患者的长期管理是实现疾病控制长期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5]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已有5种核苷(酸)类药物,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被批准用于CHB的抗病毒治疗。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核苷(酸)类药物在CHB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者:任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挖掘非甾体抗炎药相关肝损伤信号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相关肝损伤信号的挖掘及报告比值比(ROR)法在信号挖掘中的应用。方法以“肝”“、胆”为关键词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 ADR)监测系统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收到的北京市上报的ADR报告,将筛选后的报告中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为“肯定”“、很可能”“、可能”的病例纳入肝损伤组,其他所有病例均纳入非肝损伤组。以NSAID为目标药物,其他所有药物为非目标药物,根据ROR计算公式计算NSAID相关肝损伤的R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95%CI下限>1提示出现ADR信号。结果经删重后共14657例患者纳入研究。肝损伤组626例,其中35例为NSAID相关肝损伤;非肝损伤组14031例。在35例NSAID相关肝损伤患者中,与NSAID单方制剂相关者30例,与复方制剂相关者5例,NSAID单、复方制剂及NSAID总体相关肝损伤ROR及其95%CI分别为1.78(1.22~2.61)、1.80(0.78~4.15)、1.76(1.24~2.51);其中,NSAID单方制剂和总体相关肝损伤95%CI下限>1,出现ADR信号。35例肝损伤共涉及37种药物,其中单方制剂帕瑞昔布、阿司匹林和复方制剂布洛伪麻、氨酚烷胺致肝损伤ROR及其95%CI分别为8.00(2.03~27.78)、2.45(1.43~4.21)、22.00(1.40~359.32)、和11.22(1.02~123.94),均出现ADR信号。结论对NSAID相关肝损伤的风险应予关注。ROR法有助于挖掘ADR信号,为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预警。

    作者:兰茜;王胜锋;翟所迪;任经天;焦立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伊立替康致重度迟发性腹泻与骨髓抑制

    1例63岁女性结肠癌患者术后采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化疗方案:首日给予伊立替康200 mg﹢奥沙利铂200 mg,第8天给予伊立替康160 mg。化疗第7天患者出现黄色稀便,遂停止化疗,给予保护肠黏膜和止泻药。第8天夜间患者发热(体温38.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7×109/L,血小板计数117×109/L,给予抗感染和升白细胞治疗。第14天再次出现严重水样便,当日血钾2.3 mmol/L、钠126 mmol/L,给予抗感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第16天患者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胀合并肠麻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5×109/L,血小板计数25×109/L,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奥曲肽。第18天患者血压降至70/4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测不到,呈昏迷状态。第19天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赵霞;李妍;徐巍;韩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