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注核苷(酸)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

任红

关键词:核苷, 类药物,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患者生活质量, 目标, 乙型肝炎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医学会, 生物化学指标, 肝硬化, 独立危险因素, 丙氨酸转氨酶, 血清学转换, 阿德福韦酯, 治疗时间, 治疗模式, 阳性患者, 替诺福韦, 替比夫定
摘要:自1967年发现乙型肝炎病毒( HBV )以来,人们对HBV感染自然史及防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慢性乙型肝炎( CHB )治疗模式和患者管理计划也在不断完善。研究表明,病毒载量是CHB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CHB的疾病进程[3]。由于目前对进入体内的HBV仍无法根除,所以CHB的临床治疗是从不断实现短期目标( HBV DNA 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转氨酶复常、HBeAg 阳性患者血清学转换)迈向实现长期目标(预防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目标。持久的病毒抑制是患者生物化学指标恢复、组织学改善的重要保障,而对HBV 的持续抑制离不开长期的抗病毒治疗[4]。因此,对CHB患者的长期管理是实现疾病控制长期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5]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已有5种核苷(酸)类药物,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被批准用于CHB的抗病毒治疗。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核苷(酸)类药物在CHB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⑴化学元素符号使用罗马(正)体,首字母大写,在符号后不加圆点。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具影响力论文奖”获奖作者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暨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

    2014年5月22日,《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暨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学会部期刊处张建国副处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喻萍处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北京市卫生局原副局长郭晋和,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焦立公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力红副院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照日格图教授,《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顾问王汝龙、金有豫、汤光、孙忠实、徐道振、杨景勋教授,《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委、通讯编委、青年编委,以及热心读者、作者代表约130人参加了大会。

    作者:孟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关注核苷(酸)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

    自1967年发现乙型肝炎病毒( HBV )以来,人们对HBV感染自然史及防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慢性乙型肝炎( CHB )治疗模式和患者管理计划也在不断完善。研究表明,病毒载量是CHB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CHB的疾病进程[3]。由于目前对进入体内的HBV仍无法根除,所以CHB的临床治疗是从不断实现短期目标( HBV DNA 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转氨酶复常、HBeAg 阳性患者血清学转换)迈向实现长期目标(预防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目标。持久的病毒抑制是患者生物化学指标恢复、组织学改善的重要保障,而对HBV 的持续抑制离不开长期的抗病毒治疗[4]。因此,对CHB患者的长期管理是实现疾病控制长期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5]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已有5种核苷(酸)类药物,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被批准用于CHB的抗病毒治疗。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核苷(酸)类药物在CHB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者:任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雷公藤多苷致闭经

    1例41岁女性患者因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给予雷公藤多苷(20 mg,3次/d)、泼尼松(20 mg,1次/d)、缬沙坦(80 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碳酸钙(750 mg,3次/d)和骨化三醇(0.25μg,1次/d)口服。治疗1个多月后,患者因月经未来潮停用雷公藤多苷和泼尼松,但停药后月经仍未来潮,共闭经5个月。性激素检查:黄体生成激素29 U/L;卵泡刺激素7 U/L;雌二醇1168 pmol/L;催乳激素0.02 nmol/L;睾酮0.12 nmol/L;孕酮1.5 nmol/L。给予性激素地屈孕酮10 mg,2次/d口服治疗,连用10 d。停用地屈孕酮后第4天月经来潮,持续5 d。此后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作者:路敏;周颖;崔一民;白文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替诺福韦的肾脏-骨骼毒性及其防治

    替诺福韦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用于治疗HI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替诺福韦的潜在肾毒性与药物在肾脏排泄有关,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管损害,临床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酸升高,还可导致Fanconi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竭。替诺福韦的骨毒性是肾毒性的继发表现,临床表现为肌无力、骨痛和骨折。替诺福韦对肾脏-骨骼损害与基础疾病、基因多态性、血药浓度和药物相互作用有关。服用替诺福韦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低磷血症患者给予补磷治疗。肌酐清除率﹤50 ml/min的患者应调整替诺福韦的给药剂量。大部分患者在停用替诺福韦后肾功能会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病。

    作者:江宇泳;蔡晧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伊立替康致重度迟发性腹泻与骨髓抑制

    1例63岁女性结肠癌患者术后采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化疗方案:首日给予伊立替康200 mg﹢奥沙利铂200 mg,第8天给予伊立替康160 mg。化疗第7天患者出现黄色稀便,遂停止化疗,给予保护肠黏膜和止泻药。第8天夜间患者发热(体温38.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7×109/L,血小板计数117×109/L,给予抗感染和升白细胞治疗。第14天再次出现严重水样便,当日血钾2.3 mmol/L、钠126 mmol/L,给予抗感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第16天患者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胀合并肠麻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5×109/L,血小板计数25×109/L,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奥曲肽。第18天患者血压降至70/4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测不到,呈昏迷状态。第19天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赵霞;李妍;徐巍;韩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非布司他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非布司他的推荐起始剂量为40 mg,1次/d。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证实非布司他降尿酸的临床疗效优于别嘌醇,但有研究提示在合并糖尿病或年龄≥65岁的痛风患者中,非布司他80 mg/d组的治疗效果更佳。非布司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腹泻、头痛、恶心及皮疹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与别嘌醇比较尚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杨雪;薛愉;邹和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抗真菌药肝毒性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了解抗真菌药肝毒性的研究情况及其临床特征,为安全使用抗真菌药提供参考。方法以“antifungal drugs”和“hepatotoxicity”“、抗真菌药”和“肝毒性”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抗真菌药肝毒性文献,用Excel表对终纳入的文献建立评价数据库,录入文献的发表年代、发文量排序前5位的国家及研究机构、文献类型、载文量前5位的期刊、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等。分析有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热点,总结抗真菌药肝毒性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结果共纳入文献221篇,其中英文文献193篇,中文文献28篇;论著116篇,综述49篇,病例报告56篇。首次发表抗真菌药肝毒性文献的时间是1976年,载文量高的期刊是Mycoses,单篇文章的高被引频次为531次。抗真菌药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右上腹疼痛、腹泻、黄疸、胆汁淤积和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肝衰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唑类抗真菌药致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两性霉素B致肝损伤发生率较低。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抗真菌药。长期应用抗真菌药者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肝损伤后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与保肝治疗,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可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抗真菌药肝毒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细胞质膜结构完整性受损或抑制细胞色素P4502D6酶代谢有关。结论国内对抗真菌药肝毒性的研究逊于国外;部分抗真菌药所致肝毒性呈可逆性。

    作者:白艳;李悦;刘斌;王昆;梅和坤;张颖;王瑾;王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与心脏移植术后环孢素肾毒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 MDR1)基因多态性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环孢素( CsA)治疗所致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移植术、术后应用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并至少随访12个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sA治疗后是否出现肾损害分为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应用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检测CsA全血浓度时留取血样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根据HapMap数据库提供的位点信息,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测定MDR1基因16个标签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应用dbSNP数据库进行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比对,应用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SNP多态性与CsA所致肾损害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65例患者。肾损害组19例,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18~59(44±13)岁。无肾损害组46例,男性39例,女性7例;年龄14~71(42±1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ALDI-TOF MS检测获得的2组患者16个tag 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dbSNP数据库数据比较以及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DR1基因16个Tag 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肾损害组患者CsA肾毒性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与心脏移植受者CsA治疗所致肾损害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石秀锦;魏国义;林阳;张海波;钟逾;白玉国;周洋;贾一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注射用生长抑素致过敏性休克

    1例51岁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给予静脉滴注生长抑素3 mg持续12 h;兰索拉唑30 mg,1次/12 h;维生素K110 mg,1次/d。维生素K1和兰索拉唑于2 h输注完毕,患者未出现不适。生长抑素滴注约2.5 h时,患者出现寒颤,呼吸困难,立即停用生长抑素。约10 min后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心率16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测不到。予面罩吸氧,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约20 min后,患者逐渐清醒,但精神萎靡,表情淡漠。1.5 h 后,寒颤、呼吸困难消失,复查心率11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09/50 mmHg(1 mmHg=0.133 kPa)。换用醋酸奥曲肽0.5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60 ml,1次/12 h静脉泵入,兰索拉唑、维生素K1继续治疗,患者未再发生类似症状。

    作者:秦立;刘淼;吴荣荣;曹明雪;朱红;夏晖;刘峰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童癫痫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左氧氟沙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21岁女性患者因急性胃肠炎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4 g,1次/d。第3次静脉滴注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急查心电图,示心率39次/min,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及室性逸搏。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26 min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58~66次/min。

    作者:吕晓飞;年敏;李海芹;邱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2014年工作会议纪要

    INRUD(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2014年工作会议于2014年5月24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医疗安全与血液处处长高光明,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组长王育琴,临床安全用药组副组长梅丹,临床安全用药组专家组成员李玉珍、马金昌,以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牵头单位代表以及各成员单位药学部门主任、联络员共百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者:王雅葳;李晓玲;王育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联合使用不同种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被限制

    2014年5月23日,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 CHMP)发布信息称[1],赞同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 PRAC)的建议,即限制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的不同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作者:王雅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药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药物在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对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诱发人体的功能或组织损伤,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药源性疾病可在药物常规用法用量下出现,也可在超量、相互作用或其他不当使用时出现。随着各类药物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应用,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明显增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许多国家在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药政管理机构,制订了相关法规。在我国,药源性疾病也日益受到医药界和政府的关注。为更好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培训平台,提高我国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水平,一个以药源性疾病的研究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学术组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2014年5月23日,在“2014第六届药源性疾病及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消化系统和肝脏疾病药物专题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林志彬教授宣布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第一届专业委员会由99名委员组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RUD)中国中心组成员兼临床安全用药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前主任王育琴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来自全国各地的57位委员出席了同期召开的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工作会议。

    作者:闫素英;李丽莉;曾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⑴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⑵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⑶微生物检测状况;⑷性别、年龄、体重;⑸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⑹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⑺健康状况。⑻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阿奇霉素相关房室传导阻滞

    1例86岁女性患者因肺部感染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0 g(1次/d)、阿奇霉素0.5 g (1次/d)和盐酸氨溴索30 mg(2次/d)。第4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约30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停止药物输注,给予吸氧。1h后,患者胸闷、憋气消失。5h 后复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再应用阿奇霉素,患者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作者:李英;徐峥;张海英;冯婉玉;公丕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