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娜;刘敏;张慧
例1男,28岁.因右手臂静脉注射后针眼渗血不止3 d,伴有肉眼血尿2 d,于2005年7月21日入院.患者3 d前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出现注射处针眼渗血不止,对症处理后仍渗血,不易自止.1 d后出现肉眼血尿、全身皮肤散在瘀斑就诊.本次发病前无不洁食物史、鼠药中毒史.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肾病、结核病史.个人史:静脉注射海洛因吸毒史5年.查体:面色萎黄、全身皮肤散在瘀斑、静脉注射处遗留针眼,右手臂针眼仍渗血不止.
作者:李巍;宫本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23岁.因畏寒、寒战、发热3d,于2005年6月9日住院.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寒战、发热、全身不适,体温持续不退(高峰不详),伴乏力,纳差、头痛,无恶心呕吐.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家族史.体检:T 39.5℃,P 65次/min,R 22次/min,BP 10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热病容,皮肤黏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辅助检查:外周血WBC 7.63×109/L,HB 171gL,PLT 86×109/L,末梢血涂片查到恶性疟原虫,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大、小便常规均正常,初步诊断为恶性疟疾.给予蒿甲醚注射剂第1天、第2天各240 mg,第3天160 mg肌注,同时给予水溶性维生素(含B1, B2,B6和VC)粉针剂1支+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3 d,体温正常,无疟疾发作,复查疟原虫阴性,停止输液;给予伯氨喹啉片13.2 mg×3片,1次/d进行根治.
作者:邝立华;朱旭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75岁.因头昏,乏力,伴口齿不清1 d,于2004年5月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脑出血,多发性脑梗塞,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风心病及Ⅱ型糖尿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近期一直口服瑞格列奈(诺和龙)1 mg,3次/d,阿卡波糖(拜糖平)100mg,3次/d.查体:BP 100/60 mmHg(1 mmHg=0.133kPa),神清合作,言语欠清晰,对答切题,定向力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哕音,心界向左扩大,HR 55次/min,律不齐,有早博,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腹部无异常;颅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以淑君;唐国惠;杜葵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2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50例应用前列地尔10 μg/d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52例应用血栓通20ml/d静脉滴注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率.结果:前列地尔组麻木、疼痛、感觉减退和发凉的好转率分别为91.1%、95.0%、90.0%和84.0%,明显高于血栓通组的70.0%、72.1%、66.7%和57.1%(均P<0.05),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安全性较好.
作者:孟俊华;李晓英;邵丽敏;王磊;郝建玲;王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药源性哮喘是指由应用某些药物引起的哮喘,其症状严重程度与该药物的种类有关.引起药源性哮喘的药物种类繁杂,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本文主要介绍常见引起药源性哮喘的药物种类、机制,并重点讨论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治.
作者:杨瑞红;何权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Etimicin,爱大)是新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爱大是在庆大霉素C1a的2-脱氧链霉胺1-N位上引入一个乙基而得到的衍生物,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
作者:甄健存;王育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百草枯对人畜均有很强的毒性,近几年,因其中毒的病例呈上升趋势,但至今对百草枯中毒的治疗国内外尚处于研究阶段,对各种救治方法的疗效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百草枯中毒的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及目前百草枯中毒救治的主要措施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赵玉红;邱泽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68岁.半个月前开始出现厌食,精神较差,偶有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近2日症状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约10余次.于2005年5月7日21:00住院.既往病史:高血压病10余年,血压高为200/100 mmHg(1 mmHg=0.133kPa),脑垂体瘤,无糖尿病病史.查体:T 36.5℃,P 82次/min,R 18次/min,BP 130/80 mmHg;颅神经(-),四肢肌力Ⅴ级,心、肺(-),双下肢不肿.化验室检查:血Na+110.8 mmol/L,血K+4.51mmol/L,血Cl-85.3 mmol/L,尿素(UE)2.96mmol/L,尿酸(Ua)193μmol/L,Cr 115μmol/L.诊断:电解质紊乱;脑垂体瘤.入院后第2天,复方电解质葡萄糖MG3 3500 ml+胰岛素12u+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d.第3天,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静滴,1次/d,醋酸泼尼松片20 mg口服,1次/d.
作者:唐亚娟;陶天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儿男,14月,因发热2 d,于2005年10月20日16:00来门诊就诊.给予头孢克洛分散片0.125 g口服治疗.于晚18:00口服药物后,约40min患儿出现头面部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并逐渐增多,发展至全身,故再次来院诊治.门诊诊断为药物性皮疹、上呼吸道感染,立即收住入院.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咽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哕音,腹平软,全身可见红色斑丘疹,突出皮面,压之不退色.
作者:杭金国;蔡妙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71岁.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3 d,于2004年6月1日下午到我所就诊.查体:T 37.5℃,BP 130/70mmHg(1 mmHg=0.133 kPa),咽红,双侧扁桃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注射后5~6min,患者突感胃不适,呕吐1次,呕吐物量少,为胃内液体,随即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憋闷、口唇、指甲重度紫绀、有濒死感.
作者:周伯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美国FDA对上市药品进行安全性监测,并将其安全性警告通告医务人员及消费者以引起关注.现将FDA2005年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大部分药品安全性警告汇总如下.
作者:封宇飞;傅得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监测与报告工作发展迅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积累的报告已达10余万份,有些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也达上万份.ADR志愿报告来自于社会人群,其数据库是宝贵的临床资源.除了可从中分析得出信号以往未发现或未确定的药物反应外,还可从中发现和确认ADR的特征及易患因素.
作者:王大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又名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AZT),1987年3月由美国FDA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为治疗晚期HIV感染的一线药物,也是目前抗HIV药物中基本的组合成分.
作者:蒋荣猛;陈志海;许元武;杨海芹;姚仕堂;王玉;李兴旺;丁静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单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化疗后继续恶化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单独应用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可使症状减轻.吉非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痤疮样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干燥、间质性肺炎等.多数于停药后或经对症处理即可缓解,间质性肺炎虽然罕见却可致命,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吴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剂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和诱发因素.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4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收集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病案62例,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男性33例(53.2%),女性29例(46.8%);其中<18岁的未成年患者31例,占53.4%;均为常规剂量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6d(44.2%).结论:.掌握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将有助于该药的安全使用.
作者:吴嘉瑞;张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通过检索Medline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对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干预方法等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充分认识,减少药源性损害,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刘治军;傅得兴;孙春华;迟家敏;张亚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36岁.吸食海洛因8年,1~3 g/d,曾3次自愿戒毒后又复吸.2003年11月在某医院进行可乐定脱毒治疗.可乐定0.075 mg,3次/d,2周后因失眠、呃逆、腰背疼痛、情绪低落,于12月5日转住我院.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检查,P 88次/min,BP 120/90mmHg(1mmHg=0.133KPa),化验ALT 30 U/L,心电图检查正常范围.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考虑是脱毒戒断反应.给予曲唑酮(美舒郁)150 mg/d,第4天加至300mg/d.次日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全身无力,心慌、站立眩晕.检测HR 30~38次/min.立即停止曲唑酮治疗,换用参脉注射液,山莨菪碱、阿托品治疗,予心电监护,绝对卧床护理,输液治疗1周后,心率渐恢复.P 65~80次/min,BP 120/83 mmHg.
作者:李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65岁.因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于2005年8月3日入院.查体:T 36.5℃,P 78次/min,R 20次/min,BP140/85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肝功能异常:ALT 785 U/L,AST 195 U/L,ALP 454 U/L,GGT 1005 U/L,T-Bil 569 μ mol/L,D-Bil 217.9 μ mol/L,Ⅰ-Bil 351.1 μ mol/L,TP 66.4g/L.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1.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滴速约为40滴/min,2 min后,患者突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大汗,头晕,随即出现意识丧失、口唇及双手明显紫绀.查体:T 36.5℃,BP未测出,P 130次/min,R 30次/min,面色苍白,双肺明显哮鸣音,心律不齐,心音弱.
作者:官东秀;冯祚臻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34岁.因乏力、纳差、尿黄于2003年10月8日入院治疗.患者于8 d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青霉素V钾片,每次500mg,共用3次.因效果不明显而停药,其后逐渐出现恶心、厌油腻、食欲差、四肢无力症状,自觉有低热,未测体温.继而发现尿色加深,呈浓茶色,大便灰白.3 d后乏力加重,检查发现肝功异常,以急性黄疸性肝炎收入院.查体:T 37℃,P 82次/min,BP 112/67 mmHg(1 mmHg=0.133 kPa),R 18次/min.ALT 800 U/L,AST 588 U/L,T-Bil 147.4μmo/L,D-Bil 15.5 μmol/L;血常规WBC 11.7×109/L,RBC 1.88×1012/L,HGB 54 g/L,PLT 357×109/L,网织红细胞3%;病原学检查: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均为阴性.当日复查血常规,HGB由54g/L降至37 g/L.确诊为溶血性贫血.
作者:杨宏;谢晓巍;赵伟莉;关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