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丽;张俊霞;郭育
患者男,43岁.因失眠、话多、易激惹、伤人毁物、疑妻外遇18 d,于2005年4月25日住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给予氯丙嗪50 mg,2次/d,口服治疗,27日氯丙嗪加量为100mg,2次/d,28日检查肝功能指标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T-Bil 11 μmol/L,ALT29U/L.29日氯丙嗪加量为150 mg,2次/d,持续至5月12日,氯丙嗪加量为200 mg,2次/d,5月14日氯丙嗪加量至250 mg,2次/d,15日发现患者双眼巩膜黄染,尿颜色加深,继之全身皮肤发黄,粪便为陶土样,食欲减退,考虑为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立即停用氯丙嗪,急查肝功能:T-Bil 20 μ mol/L、ALT153 U/L.进一步给以保肝治疗(静脉滴注葡醛酸钠0.266 g/d,口服联苯双酯滴丸6 mg,3次/d),经治疗症状渐好转,6月2日患者全身黄疸消退、二便颜色正常、食欲好,肝功能:T-Bil 15μmol/L,ALT 68U/L,16日复查肝功能:T-Bil 9 μmol/L,ALT 32U/L,加用利司培酮1 mg,2次/d,治疗精神症状,7月21日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何兴琼;封正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34岁.因包茎损伤伴感染,自购2%莫匹罗星(百多邦)软膏外涂感染处,用药2 h后涂药处有轻微瘙痒、灼痛,未注意,继续使用,症状加重,停用,并用清水清洗,症状无明显减轻.第3天瘙痒加重,涂药周围出现境界清楚的皮肤潮红、丘疹、米粒大小水疱,包皮水肿.第4天,包皮水肿加重水疱增大,阴茎、阴囊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处糜烂,瘙痒,排尿困难,全身不适,于2005年5月8日入院.既往有对生漆过敏史.查:T 38.2℃,P 86次/min,R 22次/min,BP 97.5/67.5 mmHg(1 mmHg=0.133kPa);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龟头有5~6个0.2×0.3cm2红色斑丘疹,2个0.5×0.6cm2水泡;包皮水肿,有3个0.5×0.6cm2溃疡;有5个0.5×0.6cm2水疱;阴囊肿胀,有多个1×1.5em2水疱,表皮脱屑,其下方糜烂面可见大量渗出物.实验室检查:WBC 1.1×109/L,中性粒细胞0.62,L淋巴细胞0.32,嗜酸性粒细胞0.6;尿常规、肾功能正常.左前臂斑贴试验阳性.
作者:张喜岗;杨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74岁.因右侧胸背部红斑、水疱、疼痛3周,于2005年2月5日入院,诊断:带状疱疹.检查:一般情况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异常,意识清楚,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患者既往无震颤病史.入院后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B1、B12,静脉滴注盐酸丁洛地尔,口服盐酸阿米替林25 mg,20:00服药(入院前已服药4 d).入院后第2天13:00左右,患者在输注丁洛地尔时口唇和双手出现轻微震颤,考虑可能为输液反应,立即停用丁洛地尔,测体温正常,20min后症状缓解.此后,患者又出现3次类似的症状,可自行缓解.21:00左右患者服用阿米替林后震颤发作较为明显,言语轻度不清,双手无法握物,急诊颅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其它异常.考虑震颤可能为药物所致.遂停用阿米替林,次日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至第2天16:00后未再出现震颤.
作者:吴洁;邱晓珏;刘红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37年美国发生了磺胺酏剂(含二甘醇)致死事件.但之后的70年来,与二甘醇有关的致死事件仍在一些国家不断重演,我国近也发生了同类事件.因此,有必要重温该事件的发展过程.现将历次有关二甘醇的事件介绍如下.
作者:蔡晧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45岁.2004年9月因嗜睡经门诊化验血脂:总胆固醇7.85 mmol/L,甘油三脂8.63 mmol/L,确诊为高脂血症.随后单独服用非诺贝特胶囊(力平之)200 mg/次,1次/d口服.3周后,患者出现阳痿症状,并且有轻微的头痛、眩晕、腹泻及疲乏症状.患者在服用该药期间并未服用其他药物,且无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所以认为是非诺贝特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经男性科诊治测定性激素水平,睾酮为8.3 nmol/L,低于正常值,立即停药,60 d后开始逐渐好转,半年后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杜佳新;顾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7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40余年,加重伴血丝痰10 d,于2005年9月27日入院.入院后拍胸片显示:双肺散在点片状阴影,右上肺有片状密度增高影.肺CT显示右上肺肺癌(鳞癌可能性大),双肺肺气肿,肺大疱.10月9日痰中找到鳞癌细胞.明确诊断为右上肺鳞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大疱.血常规:WBC 11.9×109/L,中性粒细胞84%.立即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既往无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经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后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静脉滴注,13 d后患者仍有咳嗽、咯黄痰症状,复查血常规:WBC 9.8×109/L,中性粒细胞74.5%.因此换用头孢吡肟钠2.0 g,2次/d静脉滴注.患者于10月10日9:00静脉滴注头孢吡肟钠5 min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言语障碍,口唇发麻、紫绀、肿胀,BP由110/70mmHg(1 mmHg=0.133kPa)上升至165/80mmHg,HR由100次/min增加至120次/min,血氧饱和度由95%迅速下降至76%,立即停用头孢吡肟,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当时考虑可能为头孢吡肟过敏引起的喉头水肿,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 mg入莫菲滴管,给予葡萄糖酸钙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20min后患者HR下降至105次/min,BP下降至120/70mmHg,血氧饱和度升为93%,呼吸困难和口唇麻木感减轻,4 h后追加地塞米松5 mg,24 h后口唇肿胀及其它症状消失.
作者:宋秀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药源性甲状腺疾病是指因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低)、甲状腺肿以及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等.药源性甲状腺疾病可以发生于药物治疗前原本甲状腺完全正常的个体,也可发生于具有潜在甲状腺异常的患者.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所致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药源性甲状腺疾病临床虽然并不常见,但对该现象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在某些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以便及时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药物相关的疾病.另外,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检验结果异常,但并未引起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可避免临床过度的检查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常见药物种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重点围绕胺碘酮等药物进行讨论.
作者:蔡晓频;杨文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从毒代动力学的角度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的肾毒性机制.方法:将中药广防已提取物(含AA-Ⅰ 80.5%)以125、62.5、15.2 mg/kg的剂量单次给予雄性Wistar大鼠灌胃,按规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胆汁、尿、粪便及组织样品,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法,测定样品中AA-Ⅰ及其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1(AL-Ⅰ)的浓度.同时监测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毒性剂量下的AA-Ⅰ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大、中剂量组的主要代谢参数如下: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1.03和0.45 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6.10和6.54 h,清除率(CL)分别为3.02和1.41 ml/(min·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3.10和35.22μg/(ml·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0.62和1.35 h.AA-Ⅰ及AL-Ⅰ的组织分布范围较广,且蓄积程度较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大鼠给药后血清Cr、BUN明显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剂量组大鼠肾小球包氏囊内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坏死、消失.结论:毒性剂量下的广防已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AA-Ⅰ及AL-Ⅰ的组织分布较广泛,其蓄积具有特异性.大鼠肾损害的程度与肾脏中AL-Ⅰ浓度相关.
作者:刘莎;杜贵友;李丽;肖永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43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小便困难1 d,于2006年2月26日收住院.入院查体:T37.1℃,P 75次/min,R 18次/min,BP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稍低,四肢肌腱反射低,未引出病理反射,肌肉压痛(-),感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共济运动正常.入院第2天腰穿检查:压力280mmH2O,细胞数0,蛋白45mg/dl,糖和氯化物正常,血和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均阳性,血清磷酸肌酸激酶243 U/L(正常值24~195 U/L),肌电图提示:右正中、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左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F波未引出.
作者:楼小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和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是两种恶化速度非常快的疾病,它们严重影响着机体的造血功能.美国每年大约有1600名成人和儿童被诊断患有T-ALL或T-LBL,其中有一部分对现有疗法不敏感.此外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会复发或出现病情恶化.因此,此类疾病很难治愈,目前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建权;傅得兴;胡欣;张君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在医治躯体疾病的同时,可能影响病人的性生活质量,其中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药物尤为明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作用机制及防治方法.
作者:李东宝;华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已有200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它治疗心衰合并窦性心率、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衰及右心衰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1997年国外进行的大规模临床对照试验(DIG)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肯定了洋地黄强心苷类药治疗心衰的重要作用.
作者:白玉国;赵秀丽;张爱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钩吻是毒性极强的外用中药,应用不当或误服可致中毒,有时还可致命.主要毒性成分是钩吻碱,以钩吻素子含量高.钩吻中毒主要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并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中枢.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是钩吻中毒常见的死因.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洗胃时须注意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再洗胃.
作者:谢立璟;韩雪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52岁.因患关节炎,于2006年3月20日16:00服用尼美舒利胶囊0.1 g,当晚即出现纳差、腹胀、嗳气等症状.21日未再服用,但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似浓茶、乏力等症状,并呈渐进性加重.当日下午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体温正常,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辅助检量:尿常规正常.肝功能:T-Bil 35 μ mol/L,D-Bil15 μ mol/L,AST 84IU/L,ALT102IU/L,HBsAg(-),AFP(-),HAV(-).B超显示整个肝脏回声增粗增强,肝内无光团及液性暗区,门静脉及胆道系统无扩张.结合该患者无肝炎史、饮酒史、输血史、无特殊食物和其他药物服用史,经检查排除甲、乙、丙、丁、戊肝炎,诊断为药物性肝炎,予甘利欣注射液,维生素C、辅酶A、ATP注射液静滴,同时口服肌苷片,肝太乐片.治疗6 d后,患者腹胀、嗳气、乏力等症状进行性好转,黄疸减退,3月2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
作者:蒋春晖;邓树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英国药品保健品管理局(MHRA)于2006年4月28日发布公告,鉴于黄卡系统收到与首乌制剂(首乌片、首乌丸、Shen Min)有关的肝病7例,告诫患者在服用乌制剂出现肝病的体征和症状时应停药,有肝病史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该类药物.
作者:张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树脂吸附剂治疗急性摇头丸中毒的疗效.方法:将36例急性摇头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树脂吸附治疗组(树脂组),观察比较治疗后3、6、12 h两组的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3.9,P<0.05),尤其是6 h时疗效更佳(H=10.4,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结论:树脂吸附能迅速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可有效治疗急性摇头丸中毒.
作者:李亚雄;周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6岁,因头晕、恶心、呕吐2d,于2005年11月4日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波动在145/95 mmHg左右,未服药物治疗.入院时患者视物有旋转感,吐出胃内容物4次,为非喷射性,无耳鸣及肢体活动障碍,双眼向左凝视时,可见水平眼震,食欲及睡眠差.查体:T 36、5℃,R18次/min,HR 72次/min,BP160/100mmHg(1 mmHg=0.133kPa).头颅CT结果正常,次日化验肝功能,ALT 38U/L,AST 30U/L,谷氨酰转肽酶(GGT)46 U/L,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否认肝病史,无其他病理征象.为预防动脉硬化,于11月6日服用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片)10mg,1次/d,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用药半月复查肝功能示:ALT 115 U/L,AST 43 U/L,GGT 112 U/L.由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即停服阿乐片,其它治疗方案不变.停服阿乐片半月后,12月27日复查肝功能,各项化验指标均恢复到用药前正常范围内.
作者:胡燕玲;丛亚男;侯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吉西他滨1200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给药;低剂量每周疗法(试验组)采用吉西他滨600mg/m2,静脉滴注,第1、8、15、22天给药.2组均28 d为1个疗程,连续至少2个疗程.第2疗程末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化疗有效率常规组23.8%(10/42),试验组28.6%(12/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数为Ⅰ~Ⅱ级轻度反应,血WBC计数下降、Hb含量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功损害(ALT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肾功能损害(BUN升高)、皮肤反应以及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是治疗NSCLC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连镇;高文斌;徐波;尹良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43岁.因间断腹胀、乏力4年余,加重3个月,于2005年10月10 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饮酒史.2004年4月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入院查体:体重50kg,T 37.5℃,HR 86次/min,BP 115/70 mmHg(1 mmHg=0.133kPa),无肝掌及蜘蛛痣,无巩膜黄染.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入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入院后经保肝利尿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但患者血红蛋白有进行性下降趋势,从91g/L降至75 g/L,RBC 2.97×1012/L,检查血清三铁(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饱和度)及血清铁饱和度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考虑未见患者尿液、腹水和便带血,认为营养性缺铁可能性大.
作者:衣淑珍;张连平;张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退行性脑病.目前药物治疗手段包括补充胆碱能神经递质、抑制β-淀粉样肽沉积、抗氧化、雌激素治疗、抗炎治疗、调节钙平衡、调节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系统功能、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传统中医药治疗等.随着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其治疗策略日益增多,临床前景广阔,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作者:高凤莲;秦绍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