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乌制剂引起肝病

张力

关键词:首乌制剂, 肝病史, 体征和症状, 疾病患者, 首乌丸, 首乌片, 类药物, 管理局, 保健品, 英国, 应用, 医师, 药品, 统收, 停药, 黄卡, 公告
摘要:英国药品保健品管理局(MHRA)于2006年4月28日发布公告,鉴于黄卡系统收到与首乌制剂(首乌片、首乌丸、Shen Min)有关的肝病7例,告诫患者在服用乌制剂出现肝病的体征和症状时应停药,有肝病史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该类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非诺贝特致阳痿

    患者男,45岁.2004年9月因嗜睡经门诊化验血脂:总胆固醇7.85 mmol/L,甘油三脂8.63 mmol/L,确诊为高脂血症.随后单独服用非诺贝特胶囊(力平之)200 mg/次,1次/d口服.3周后,患者出现阳痿症状,并且有轻微的头痛、眩晕、腹泻及疲乏症状.患者在服用该药期间并未服用其他药物,且无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所以认为是非诺贝特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经男性科诊治测定性激素水平,睾酮为8.3 nmol/L,低于正常值,立即停药,60 d后开始逐渐好转,半年后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杜佳新;顾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可能致胎儿严重先天畸形

    2006年6月8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1篇关于孕妇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抑制药)可能致胎儿严重先天畸形的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和未服用ACE抑制药的孕妇比较,妊娠初始3个月服用ACE抑制药的孕妇,其发生胎儿先天畸形的风险增加.但该研究涉及先天缺陷的病例为数不多,而且研究结果尚未重复.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辑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静脉滴注诱发冠脉痉挛

    患者女,51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半年,加重半个月,于2005年5月10日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6.2℃,P 76次/min,R 20次/min,BP 110/80mmHg(1mm Hg=0.133kPa),HR 76次/min,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活动后可闻及早搏2~3次/min),末闻及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示:ST-T轻度改变(下壁、高侧壁),提示偶发室性早搏.动态24 h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共782次,轻度ST-T改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钾离子、心肌酶谱各项均正常.

    作者:张鲜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腺肽致哮喘

    患者男,40岁.主因间断乏力、尿黄10个月,尿少、双下肢浮肿2个月,于2005年7月19日收住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5℃,P 86次/min,R 18次/min,BP 115/75 mmHg(1 mmHg=0.133KPa),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蜘蛛痣(+),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哕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B超显示:肝硬化,腹水;化验检查:ALT 271.3 U/L,AST 202.1 U/L,T-Bil 78.5u mol/L,D-Bil 63.5 u mol/L,PTA 90%.入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给予保肝、利尿、调节免疫治疗.入院当日上午11:20开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胸腺肽针剂80 mg静脉滴注治疗.在静滴胸腺肽过程中(大约滴入液体20 ml),突然出现喘憋、心慌、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作者:孙雅丽;张俊霞;郭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钙片引起肝功能异常

    患者男性,56岁,因头晕、恶心、呕吐2d,于2005年11月4日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波动在145/95 mmHg左右,未服药物治疗.入院时患者视物有旋转感,吐出胃内容物4次,为非喷射性,无耳鸣及肢体活动障碍,双眼向左凝视时,可见水平眼震,食欲及睡眠差.查体:T 36、5℃,R18次/min,HR 72次/min,BP160/100mmHg(1 mmHg=0.133kPa).头颅CT结果正常,次日化验肝功能,ALT 38U/L,AST 30U/L,谷氨酰转肽酶(GGT)46 U/L,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否认肝病史,无其他病理征象.为预防动脉硬化,于11月6日服用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片)10mg,1次/d,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用药半月复查肝功能示:ALT 115 U/L,AST 43 U/L,GGT 112 U/L.由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即停服阿乐片,其它治疗方案不变.停服阿乐片半月后,12月27日复查肝功能,各项化验指标均恢复到用药前正常范围内.

    作者:胡燕玲;丛亚男;侯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药源性甲状腺疾病

    药源性甲状腺疾病是指因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低)、甲状腺肿以及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等.药源性甲状腺疾病可以发生于药物治疗前原本甲状腺完全正常的个体,也可发生于具有潜在甲状腺异常的患者.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所致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药源性甲状腺疾病临床虽然并不常见,但对该现象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在某些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以便及时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药物相关的疾病.另外,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检验结果异常,但并未引起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可避免临床过度的检查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常见药物种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重点围绕胺碘酮等药物进行讨论.

    作者:蔡晓频;杨文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美托洛尔对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单独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73例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MET)、美托洛尔+贝那普利(MET+BEN)两组,分别应用美托洛尔50~75 mg/d或美托洛尔25 mg/d+贝那普利5~10 mg/d,疗程6个月.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治疗前和治疗满6个月时,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SUA)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①治疗后,MET组与MET+BEN组的血压平均水平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131.3±9.9/71.9±10.5,132.0±10.2/68.9±10.7 mm Hg,P均>0.05),血压控制达标率亦无显著差别(78.4%,77.8%,P>0.05).②治疗后MET组血尿酸、肌酐较治疗前升高(439±62,429±57 mmol/L,P<0.05;109±17,103±14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49.9±6.9,52.9±5.8 mL/mim·1.73 m2,P<0.01);③MET+BEN组血尿酸、血肌酐较治疗前降低(417±57,426±62 mmol/L,P<0.01;98±12,105±13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54.7±6.2,51.3±5.6 mL/min·1.73 m2,P<0.01).④治疗6个月后,MET+BEN组血尿酸、血肌酐均低于MET组(417±57,439±62 mmol/L,P<0.01;98±12,109±17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高于MET组(54.7±6.2,49.9±6.9 ml/min·1.73m2,P<0.01).结论:对合并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单独应用美托洛尔,以免加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而美托洛尔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能有益于肾功能的保护.

    作者:骆雷鸣;朱启伟;史军;杨雪;宋康兴;朱兵;刘国树;叶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与性功能障碍

    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在医治躯体疾病的同时,可能影响病人的性生活质量,其中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药物尤为明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作用机制及防治方法.

    作者:李东宝;华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右旋糖酐铁引起低血压

    患者男,43岁.因间断腹胀、乏力4年余,加重3个月,于2005年10月10 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饮酒史.2004年4月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入院查体:体重50kg,T 37.5℃,HR 86次/min,BP 115/70 mmHg(1 mmHg=0.133kPa),无肝掌及蜘蛛痣,无巩膜黄染.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入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入院后经保肝利尿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但患者血红蛋白有进行性下降趋势,从91g/L降至75 g/L,RBC 2.97×1012/L,检查血清三铁(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饱和度)及血清铁饱和度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考虑未见患者尿液、腹水和便带血,认为营养性缺铁可能性大.

    作者:衣淑珍;张连平;张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吉西他滨1200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给药;低剂量每周疗法(试验组)采用吉西他滨600mg/m2,静脉滴注,第1、8、15、22天给药.2组均28 d为1个疗程,连续至少2个疗程.第2疗程末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化疗有效率常规组23.8%(10/42),试验组28.6%(12/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数为Ⅰ~Ⅱ级轻度反应,血WBC计数下降、Hb含量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功损害(ALT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肾功能损害(BUN升高)、皮肤反应以及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是治疗NSCLC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连镇;高文斌;徐波;尹良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头孢吡肟致喉头水肿

    患者男,7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40余年,加重伴血丝痰10 d,于2005年9月27日入院.入院后拍胸片显示:双肺散在点片状阴影,右上肺有片状密度增高影.肺CT显示右上肺肺癌(鳞癌可能性大),双肺肺气肿,肺大疱.10月9日痰中找到鳞癌细胞.明确诊断为右上肺鳞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大疱.血常规:WBC 11.9×109/L,中性粒细胞84%.立即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既往无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史,经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后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静脉滴注,13 d后患者仍有咳嗽、咯黄痰症状,复查血常规:WBC 9.8×109/L,中性粒细胞74.5%.因此换用头孢吡肟钠2.0 g,2次/d静脉滴注.患者于10月10日9:00静脉滴注头孢吡肟钠5 min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言语障碍,口唇发麻、紫绀、肿胀,BP由110/70mmHg(1 mmHg=0.133kPa)上升至165/80mmHg,HR由100次/min增加至120次/min,血氧饱和度由95%迅速下降至76%,立即停用头孢吡肟,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当时考虑可能为头孢吡肟过敏引起的喉头水肿,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 mg入莫菲滴管,给予葡萄糖酸钙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20min后患者HR下降至105次/min,BP下降至120/70mmHg,血氧饱和度升为93%,呼吸困难和口唇麻木感减轻,4 h后追加地塞米松5 mg,24 h后口唇肿胀及其它症状消失.

    作者:宋秀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干扰素致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患者女,42岁.因食欲不振,反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3个月,于2002年6月22日就诊.患者于4年前因病输血200ml,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史,无产后大出血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慢性肝病体征,双侧甲状腺正常,未扪及结节,无血管杂音,肝睥不大.实验室检查:ALT 194 U/L,AST173 U/L,白蛋白51 g/L,球蛋白28 g/L,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正常.甲,乙,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均阴性,荧光酶联免疫(PCR)法测HBV DNA阴性,抗HCV阳性,HCV RNA阳性.B超提示慢性肝病.临床诊断:慢性丙型肝炎.2002年8月开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作者:王春萍;张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利巴韦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的系统综述

    本文对利巴韦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进行了综述,在丙型肝炎患者中,与干扰素单独治疗相比,利巴韦林/干扰素联合治疗对丙型肝炎有更好的疗效,但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利巴韦林治疗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尚无充分证据,需要进行更大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刘利容;吴涛;詹思延;吴晔;郭晓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型抗白血病和淋巴瘤药奈拉滨的药理及临床研究

    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和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是两种恶化速度非常快的疾病,它们严重影响着机体的造血功能.美国每年大约有1600名成人和儿童被诊断患有T-ALL或T-LBL,其中有一部分对现有疗法不敏感.此外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会复发或出现病情恶化.因此,此类疾病很难治愈,目前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建权;傅得兴;胡欣;张君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树脂吸附抢救急性摇头丸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树脂吸附剂治疗急性摇头丸中毒的疗效.方法:将36例急性摇头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树脂吸附治疗组(树脂组),观察比较治疗后3、6、12 h两组的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3.9,P<0.05),尤其是6 h时疗效更佳(H=10.4,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结论:树脂吸附能迅速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可有效治疗急性摇头丸中毒.

    作者:李亚雄;周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硫酸罗通定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31岁.因发热5 d,咽痛3 d,于2006年2月22日入院.查体T 39℃,P110次/min,R 20次/min,BP110/90 mmHg(1 mmHg=0.133 kPa),扁桃体Ⅰ度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HR 110次/min,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正常.C-反应蛋白(CRP)8mg/L(正常值<10mg/L),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于抗病毒、补液、退热等治疗.1 d后体温降至38℃诉头痛,无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给于硫酸罗通定(颅痛定)60 mg肌内注射止痛.约1 min后患者出现心悸,面色苍白,BP 60/40 mmHg,HR 92次/min.考虑为罗通定导致过敏性休克,给于吸氧,氟美松10mg入莫菲滴管,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多巴胺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滴速40滴/min,约10 min后面色转红润,血压升至110/70 mmHg.不适症状消失.

    作者:李强;付会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钩吻中毒的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

    钩吻是毒性极强的外用中药,应用不当或误服可致中毒,有时还可致命.主要毒性成分是钩吻碱,以钩吻素子含量高.钩吻中毒主要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并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中枢.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是钩吻中毒常见的死因.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洗胃时须注意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再洗胃.

    作者:谢立璟;韩雪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首乌制剂引起肝病

    英国药品保健品管理局(MHRA)于2006年4月28日发布公告,鉴于黄卡系统收到与首乌制剂(首乌片、首乌丸、Shen Min)有关的肝病7例,告诫患者在服用乌制剂出现肝病的体征和症状时应停药,有肝病史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该类药物.

    作者:张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左氧氟沙星致肝肾功能异常及精神症状

    患者女,80岁.因心悸2个月,于2005年6月7日入住心内科.入院诊断为:心房颤动、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给予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稳定.经眼科会诊后于7月7日转入眼科治疗白内障.查体:T 36.8℃,BP 136/80 mmHg(1 mmHg=0.133kPa),P 76次/min,皮肤未见异常.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患者于2005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手术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7月24日血生化检查ALT17 U/L,BUN 3.6 mmol/L,7月28日再次行左眼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眼部伤口情况良好.7月31日午后患者主诉全身不适,T 37.4℃,WBC 11.2×109/L,中性粒细胞89.9%,8月1日~8月10日使用甲磺酸左旋氧氟沙星(利复星)0.2 g,静脉滴注1次/d.8月3日,ALT 306U/L,BUN10.82mmol/L,考虑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8月3日~8月10日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光苷肽钠(阿拓莫兰)1.2 g,静脉滴注,1次/d.

    作者:张志芬;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诱发室性早搏

    患者男,56岁.因左眼视力减退1周,于2006年2月5日来医院就诊.眼科裸眼检查左视力0.6,右眼视力0.9,眼底动脉普遍变细,反光略强.静脉纡曲扩张,动静脉比例1:3,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视神经乳头暗红,周围可见少量点状出血,诊断动脉硬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1次/d,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复方丹参片、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维生素E等.用药1周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及乏力等症状,内科检查BP 156/90 mmHg(1 mmHg=0.133kPa),HR78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18次/min时呈联律,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追问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前曾因心律失常用胺碘酮治疗恢复.立即停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未用抗心律失常药观察1周后,前来复查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早搏.

    作者:张春雨;江立;马满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