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雨;江立;马满玲
患者女,31岁.因发热5 d,咽痛3 d,于2006年2月22日入院.查体T 39℃,P110次/min,R 20次/min,BP110/90 mmHg(1 mmHg=0.133 kPa),扁桃体Ⅰ度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HR 110次/min,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正常.C-反应蛋白(CRP)8mg/L(正常值<10mg/L),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于抗病毒、补液、退热等治疗.1 d后体温降至38℃诉头痛,无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给于硫酸罗通定(颅痛定)60 mg肌内注射止痛.约1 min后患者出现心悸,面色苍白,BP 60/40 mmHg,HR 92次/min.考虑为罗通定导致过敏性休克,给于吸氧,氟美松10mg入莫菲滴管,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多巴胺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滴速40滴/min,约10 min后面色转红润,血压升至110/70 mmHg.不适症状消失.
作者:李强;付会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单独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73例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MET)、美托洛尔+贝那普利(MET+BEN)两组,分别应用美托洛尔50~75 mg/d或美托洛尔25 mg/d+贝那普利5~10 mg/d,疗程6个月.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治疗前和治疗满6个月时,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SUA)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①治疗后,MET组与MET+BEN组的血压平均水平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131.3±9.9/71.9±10.5,132.0±10.2/68.9±10.7 mm Hg,P均>0.05),血压控制达标率亦无显著差别(78.4%,77.8%,P>0.05).②治疗后MET组血尿酸、肌酐较治疗前升高(439±62,429±57 mmol/L,P<0.05;109±17,103±14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49.9±6.9,52.9±5.8 mL/mim·1.73 m2,P<0.01);③MET+BEN组血尿酸、血肌酐较治疗前降低(417±57,426±62 mmol/L,P<0.01;98±12,105±13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54.7±6.2,51.3±5.6 mL/min·1.73 m2,P<0.01).④治疗6个月后,MET+BEN组血尿酸、血肌酐均低于MET组(417±57,439±62 mmol/L,P<0.01;98±12,109±17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高于MET组(54.7±6.2,49.9±6.9 ml/min·1.73m2,P<0.01).结论:对合并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单独应用美托洛尔,以免加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而美托洛尔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能有益于肾功能的保护.
作者:骆雷鸣;朱启伟;史军;杨雪;宋康兴;朱兵;刘国树;叶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37年美国发生了磺胺酏剂(含二甘醇)致死事件.但之后的70年来,与二甘醇有关的致死事件仍在一些国家不断重演,我国近也发生了同类事件.因此,有必要重温该事件的发展过程.现将历次有关二甘醇的事件介绍如下.
作者:蔡晧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67岁.因患风心病,联合瓣膜改变,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于2004年起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半年左右减为75 mg,1次/d;3个月后又减为25mg,1次/d,至2005年11月5日.同时服用的药物有螺内酯20 mg,2次/d,苯那普利2.5 mg,1次/d.2005年10月全身出现散在皮疹、瘀斑伴瘙痒,门诊血常规检查WBC3.01×109/L.11月5日患者自行停用阿司匹林.停用之后皮疹逐渐减少,瘙痒减轻.11月11日以风心病、联合瓣膜改变、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粒细胞减少症收住院.入院查T 36.8℃,P 66次/min,R 20次/min,BP 105/70 mm Hg(1 mmHg=0.133kPa).
作者:刘海燕;杨桂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了解环孢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不良相互作用,以便合理利用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结果,供临床参考.通过检索Medlie和其他医药学相关文献,对环孢素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问题进行归纳和概述.环孢素与细胞色素P.酶系(CPY)中CYP3A4酶的多种抑制剂或诱导剂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临床在联合应用时应注意监测环孢素的全血浓度,防止中毒或造成抗排异失败.
作者:刘治军;傅得兴;孙春华;张亚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74岁.因右侧胸背部红斑、水疱、疼痛3周,于2005年2月5日入院,诊断:带状疱疹.检查:一般情况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异常,意识清楚,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患者既往无震颤病史.入院后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B1、B12,静脉滴注盐酸丁洛地尔,口服盐酸阿米替林25 mg,20:00服药(入院前已服药4 d).入院后第2天13:00左右,患者在输注丁洛地尔时口唇和双手出现轻微震颤,考虑可能为输液反应,立即停用丁洛地尔,测体温正常,20min后症状缓解.此后,患者又出现3次类似的症状,可自行缓解.21:00左右患者服用阿米替林后震颤发作较为明显,言语轻度不清,双手无法握物,急诊颅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其它异常.考虑震颤可能为药物所致.遂停用阿米替林,次日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至第2天16:00后未再出现震颤.
作者:吴洁;邱晓珏;刘红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钩吻是毒性极强的外用中药,应用不当或误服可致中毒,有时还可致命.主要毒性成分是钩吻碱,以钩吻素子含量高.钩吻中毒主要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并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中枢.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是钩吻中毒常见的死因.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洗胃时须注意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再洗胃.
作者:谢立璟;韩雪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利巴韦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进行了综述,在丙型肝炎患者中,与干扰素单独治疗相比,利巴韦林/干扰素联合治疗对丙型肝炎有更好的疗效,但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利巴韦林治疗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尚无充分证据,需要进行更大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刘利容;吴涛;詹思延;吴晔;郭晓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43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小便困难1 d,于2006年2月26日收住院.入院查体:T37.1℃,P 75次/min,R 18次/min,BP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稍低,四肢肌腱反射低,未引出病理反射,肌肉压痛(-),感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共济运动正常.入院第2天腰穿检查:压力280mmH2O,细胞数0,蛋白45mg/dl,糖和氯化物正常,血和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均阳性,血清磷酸肌酸激酶243 U/L(正常值24~195 U/L),肌电图提示:右正中、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左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F波未引出.
作者:楼小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吉西他滨1200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给药;低剂量每周疗法(试验组)采用吉西他滨600mg/m2,静脉滴注,第1、8、15、22天给药.2组均28 d为1个疗程,连续至少2个疗程.第2疗程末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化疗有效率常规组23.8%(10/42),试验组28.6%(12/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数为Ⅰ~Ⅱ级轻度反应,血WBC计数下降、Hb含量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功损害(ALT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肾功能损害(BUN升高)、皮肤反应以及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每周疗法是治疗NSCLC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连镇;高文斌;徐波;尹良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80岁.因心悸2个月,于2005年6月7日入住心内科.入院诊断为:心房颤动、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给予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稳定.经眼科会诊后于7月7日转入眼科治疗白内障.查体:T 36.8℃,BP 136/80 mmHg(1 mmHg=0.133kPa),P 76次/min,皮肤未见异常.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患者于2005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手术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7月24日血生化检查ALT17 U/L,BUN 3.6 mmol/L,7月28日再次行左眼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眼部伤口情况良好.7月31日午后患者主诉全身不适,T 37.4℃,WBC 11.2×109/L,中性粒细胞89.9%,8月1日~8月10日使用甲磺酸左旋氧氟沙星(利复星)0.2 g,静脉滴注1次/d.8月3日,ALT 306U/L,BUN10.82mmol/L,考虑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8月3日~8月10日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光苷肽钠(阿拓莫兰)1.2 g,静脉滴注,1次/d.
作者:张志芬;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于2000年11月22日诊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入院.入院后开始给予利培酮(维思通)1 mg/d口服治疗,3 d后剂量递增为3 mg/d,治疗30 d,症状有所缓解.但继续治疗15 d后,患者巩膜、脸部、胸部皮肤出现黄染.查体:T 37℃,R20次/min,P 73次/min,BP 140/75mmHg(1 mmHg=0.133kPa).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B超显示回声增强.肝功能:AST 60U/L,T-Bil 25 μmol/L,ALT 58U/L,血清蛋白值正常,乙肝五项除HBsAb(+)外,余均为阴性.诊为药物性肝炎,停用利培酮,给予输液、中药茵陈蒿汤加减治疗.30 d后,症状有所好转.复查肝功能T-Bil16 μmol/L,D-Bil 5 μmol/L,ALT 30U/L,AST 32U/L,血清蛋白值正常,乙肝五项正常.
作者:欧灿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已有200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它治疗心衰合并窦性心率、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衰及右心衰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1997年国外进行的大规模临床对照试验(DIG)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肯定了洋地黄强心苷类药治疗心衰的重要作用.
作者:白玉国;赵秀丽;张爱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药源性甲状腺疾病是指因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低)、甲状腺肿以及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等.药源性甲状腺疾病可以发生于药物治疗前原本甲状腺完全正常的个体,也可发生于具有潜在甲状腺异常的患者.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所致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药源性甲状腺疾病临床虽然并不常见,但对该现象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在某些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以便及时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药物相关的疾病.另外,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检验结果异常,但并未引起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可避免临床过度的检查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常见药物种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重点围绕胺碘酮等药物进行讨论.
作者:蔡晓频;杨文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43岁.因间断腹胀、乏力4年余,加重3个月,于2005年10月10 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饮酒史.2004年4月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入院查体:体重50kg,T 37.5℃,HR 86次/min,BP 115/70 mmHg(1 mmHg=0.133kPa),无肝掌及蜘蛛痣,无巩膜黄染.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入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入院后经保肝利尿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但患者血红蛋白有进行性下降趋势,从91g/L降至75 g/L,RBC 2.97×1012/L,检查血清三铁(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饱和度)及血清铁饱和度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考虑未见患者尿液、腹水和便带血,认为营养性缺铁可能性大.
作者:衣淑珍;张连平;张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加拿大卫生部近发出警告,鉴于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可致血糖代谢紊乱,因此糖尿病患者禁用该药,非糖尿病患者应用该药时应加强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用该药出现血糖代谢紊乱包括症状性的低血糖和高血糖,但低血糖,特别是高血糖,也见于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应用本品出现血糖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为,高龄老人(>75岁)伴有和年龄有关的肾功能减退、隐匿性疾病或使用影响血糖的药物(特别是降糖药);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该药时应严密监测.该药引起的血糖代谢一过性紊乱(包括血清胰岛素增加和血清葡萄糖减少),通常发生于开始应用该药治疗的3天内,有时出现重度低血糖,少数病人在用药3天后(通常在第4天至第10天之间)出现高血糖.在加替沙星上市后监测期间,偶见血糖代谢严重紊乱的报告,包括: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昏迷(hyperosmolarnon-ketotic hyperglycemic coma)、糖尿病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惊厥、意识丧失等.其中大多在治疗后恢复,少数死亡.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辑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52岁.因患关节炎,于2006年3月20日16:00服用尼美舒利胶囊0.1 g,当晚即出现纳差、腹胀、嗳气等症状.21日未再服用,但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似浓茶、乏力等症状,并呈渐进性加重.当日下午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体温正常,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辅助检量:尿常规正常.肝功能:T-Bil 35 μ mol/L,D-Bil15 μ mol/L,AST 84IU/L,ALT102IU/L,HBsAg(-),AFP(-),HAV(-).B超显示整个肝脏回声增粗增强,肝内无光团及液性暗区,门静脉及胆道系统无扩张.结合该患者无肝炎史、饮酒史、输血史、无特殊食物和其他药物服用史,经检查排除甲、乙、丙、丁、戊肝炎,诊断为药物性肝炎,予甘利欣注射液,维生素C、辅酶A、ATP注射液静滴,同时口服肌苷片,肝太乐片.治疗6 d后,患者腹胀、嗳气、乏力等症状进行性好转,黄疸减退,3月2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
作者:蒋春晖;邓树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51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半年,加重半个月,于2005年5月10日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6.2℃,P 76次/min,R 20次/min,BP 110/80mmHg(1mm Hg=0.133kPa),HR 76次/min,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活动后可闻及早搏2~3次/min),末闻及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示:ST-T轻度改变(下壁、高侧壁),提示偶发室性早搏.动态24 h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共782次,轻度ST-T改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钾离子、心肌酶谱各项均正常.
作者:张鲜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英国药品保健品管理局(MHRA)于2006年4月28日发布公告,鉴于黄卡系统收到与首乌制剂(首乌片、首乌丸、Shen Min)有关的肝病7例,告诫患者在服用乌制剂出现肝病的体征和症状时应停药,有肝病史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该类药物.
作者:张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因左眼视力减退1周,于2006年2月5日来医院就诊.眼科裸眼检查左视力0.6,右眼视力0.9,眼底动脉普遍变细,反光略强.静脉纡曲扩张,动静脉比例1:3,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视神经乳头暗红,周围可见少量点状出血,诊断动脉硬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1次/d,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复方丹参片、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维生素E等.用药1周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及乏力等症状,内科检查BP 156/90 mmHg(1 mmHg=0.133kPa),HR78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18次/min时呈联律,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追问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前曾因心律失常用胺碘酮治疗恢复.立即停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未用抗心律失常药观察1周后,前来复查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早搏.
作者:张春雨;江立;马满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