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文红;卜秀芹
患者男,66岁.因结肠造瘘术后1年,要求行结肠造瘘还纳术,于2004年5月14日入院.查体:T 36.8℃,P 78次/min,P 18次/min,BP135/75mmHg(1mmHg=0.133kpa).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脏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sAg(-),抗HCV(-),HBV-DNA(-),ALT 14 U/L(正常值0~40U/L),T-Bil 12.7μ mol/L(正常值4.3~22.5 μ mol/L),D-Bil 6.7μ mol/L(正常值0~8.84 μ mol/L).于2004年5月28日在全麻下行结肠造瘘还纳术,手术过程顺利.
作者:马向民;苑树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左旋多巴(L-dopa,LD)引入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寿命延长、降低了死亡率.迄今为止,LD特别是复方LD,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在LD使用的过程中发现,2~5年后出现了疗效减低以及远期副作用:运动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冻结现象)和异动症(包括双相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等).这就引出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LD是否存在神经毒性以及其他有关药物在使用上的相关问题.本文就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陈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可致眼部损伤的药物及与给药方法的关系.方法:检索1997-2003年国内公开发行的28种医药学期刊上有关药物所致眼部损伤的文献105篇,并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种药物引起眼部损伤156例,临床表现包括青光眼、视力障碍、失明、结膜、视网膜损伤等;诱发药物以抗感染药、激素类药、抗肿瘤药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全身给药所致眼部损伤多为正常用法、用量下的不良反应,而眼部用药所致眼部损伤则有错误用药、错误操作、眼部手术中及手术后用药不当等原因.
作者:车宁;谭玲;傅得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性,23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于2004年3月25日上午10:00在个体诊所静滴头孢唑林钠治疗.2 h后自觉心慌,全身逐渐出现皮疹、无痒,全身乏力、不适,皮疹由少到多,颜色由红变紫,下午前往医院就诊,按紫癜,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过敏、补液等治疗.因疗效不佳,于17:35转我院急诊抢救.该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查体:神清,急性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有大量出血点、瘀斑,T 37.1℃,BP 80/5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HR 13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肾部压痛(-),脊柱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诊断:过敏性休克,紫癜,上呼吸道感染.立即给予多巴胺20 mg静滴,地塞米松10 mg、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100 mg入莫非氏管.
作者:董圣惠;王昆;刘生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因头痛、鼻塞伴腹泻1 d,于2005年1月9日来院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4℃,P 80次/min,R 16次/min,BP 120/70 mmHg(1mmHg=0.133 kPa).全身各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4.85×109/L,N 0.677,L 0.223,M 0.082,E 0.016,Hb 155g/L,PLT 168×109/L.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滴,滴速40滴/min.静滴10min时,患者感双眼发痒不适,似有突出感,未予重视.静滴1 h,患者感到双眼肿胀,有明显异物感,无皮肤搔痒、发红,亦无心慌、胸闷等,视力无改变.查体:T 36.8℃,BP130/75 mmHg,P 95次/min.全身皮肤无红肿或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考虑为左氧氟沙星过敏反应,即刻停用此药,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2,眼睑轻度肿胀,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明显,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眼底镜检见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行及A:V比未见异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存在,未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或脱离.给予0.1%氟甲松龙(氟美瞳)眼液、0.25%氯霉素眼液,每0.5 h频点双眼,治疗4 h后双眼球结膜水肿明显减轻,次日完全消退.
作者:王伟;陶海;吴海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0岁.因脂肪肝,于2004年8月2日遵医嘱服用硫普罗宁片(凯西莱)100mg,3次/d.服药8 d后患者出现尿黄、上腹饱胀感、呃逆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自行减服药量至100 mg,1次/d后.不见好转,并出现皮肤黄染,2 d后停药.停药后,患者饱胀感即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但尿液仍呈深黄色,皮肤黄染未消退.8月15日查尿,尿胆原(++),尿胆红素(++);8月16日查肝功能:ALT 253 U/L、AST 112 U/L、总胆红素35.6μ mol/L、直接胆红素18.9 μ mol/L、碱性磷酸酶147 U/L、谷酰转肽酶775 U/L、总胆汁酸224.9μ mol/L,乙肝五项均为阴性.
作者:马子静;何绥平;李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马来酸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可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根据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可引起面部和下肢水肿、贫血、肝损害及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李卉;刘振华;李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46岁.因进行性腹胀1月,加重伴盗汗、手脚心发热10 d,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查体:BP 98/77 mmHg(1 mmHg=0.133kpa),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界不大.HR 90次/min,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检测血常规:WBC 6.6×109/L,Hb 101g/L,PLT 104×109/L.B超检查:肝实质回声增多.双附件区混合性占位合并腹盆腔积液,腹膜增厚.腹水细胞学:低分化腺癌细胞.诊断:卵巢癌Ⅲ期.于5月19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血压稳定.手术当日及术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利君同舒)8g/d,分3次静滴.术后第3天下午开始出现无尿,给予呋塞米60 mg静注.术后第4天,24 h尿量为60mL,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BUN 16 mmol/L,Cr 547 μ mol/L,Na+110 mmol/L,K+4.3 mmol/L,Cl-75 mmol/L,Tco216 mmol/L.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第5天停用利君同舒.经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及血液透析治疗,尿量逐渐增加,术后第26天复查肾功能:BUN 5.2 mmol/L,Cr 254μ mol/L.出院继续治疗.
作者:程湘;陈正琼;谢荣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72岁.因全身红斑伴瘙痒3 d,于2002年9月16日入院.3 d前因劳动后感头昏、乏力,自认为血压高,故服卡托普利25 mg.服药后约30 min,双上肢开始出现散在红色皮疹、瘙痒.
作者:马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92岁.因咳嗽、咳痰1周,发热1d,于2004年12月29日入院.查体:T 38.5℃,全身未见皮下瘀血及出血点,左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14.3×109/L,PLT 126×109/L,胸片示左下肺感染.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扑动;老年痴呆病史.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长期服用治疗冠心病、抗心律失常药物.入院诊断:①左下肺炎;②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扑动;③老年痴呆.继续入院前口服药物治疗,加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1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2次/d.
作者:谭清武;李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男,80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Ⅱ型呼衰、全心功能衰竭,于2001年12月8日入我院.既往对磺胺类、解热镇痛药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斑丘疹.入院后即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治疗.并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硝酸甘油10 mg持续静脉滴注5 d,无不良反应,肺部感染控制,心衰、呼衰纠正.
作者:武建英;王荃;曹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咳嗽、心前区不适3 d,于2004年5月20日到某私人诊所就诊.查体:T 36.8℃,P 80次/min,BP 140/90mmHg(1 mmHg=0.133 kPa),心音低钝,双肺呼吸音粗.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有青霉素过敏史.治疗:①生脉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②头孢噻肟钠2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③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 100 U+维生素C 2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滴速40滴/min.使用两天,病情平稳.
作者:杨晓庆;王晋;黄益民;张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26岁.因发热(T 39.5℃),轻度头痛,咳嗽3 d,于2004年9月17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 39.5℃,HR 104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Hg(1 mmHg=0.133kpa).检查肾功能和尿常规Cr 59 μ mol/L,BUN 4.8mmol/L,尿蛋白含量25 mg/dL,24 h尿蛋白定量0.168 g.入院后,因青霉素皮试可疑阳性,给予头孢呋辛钠(凯帝欣)1.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d;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3 g静滴,1次/d.输液于下午1:00开始,4:00结束.第2天上午,患者大腿内侧出现出血样皮疹,成圆盘状,当即停止输液.当晚患者大腿外侧及小腿先后出现类似皮疹,并伴发疼痛症状.第3天,经皮科会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服中药及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治疗后仍有新的皮疹出现,并发展至上肢,呈进行性加重.9月27日,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肾炎.给予中药及泼尼松30 mg,1次/d口服治疗.患者血尿消失,尿蛋白(+),病情逐渐好转.
作者:张静茹;王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解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在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我们检索并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免疫球蛋白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除能引起常见的一般反应、过敏反应外,还可导致神经、血液、泌尿、循环、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并可造成病毒传播等.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现今被公认为临床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但不应忽视其可能引致的临床不良反应.
作者:李冬梅;刘晋华;蔡大伟;王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心血管药物也可引起Q-T间期延长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本文对可能引起此类不良反应的非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李翠香;徐文香;展瑞;张文博;刘学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48岁.因咳嗽、发热2 d,于2004年10月28日就诊.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8.7℃,P110次/min,BP 120/70 mmHg(1 mmHg=0.133kpa),急性发热面容,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干湿啰音.血常规:WBC 18.9×109/L,N 0.90.胸片示双肺间质性肺炎.
作者:蒋文;李清华;李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14岁.主因发热、鼻塞、头痛、周身不适,于2004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 37.5℃,P 78次/min,血压正常,神智清醒,两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8.9×109/L,N 0.78,L 0.23,RBC 4.38×1012/L,Hb 126 g/L,PLT 118×109/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复方氨酚烷胺片(感康片)每次1片,2次/d.服药第5天,患者因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再次来院就诊.
作者:哈娜;哈力;胡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了解中成药小金丸引起不良反应(AR)的特点,我们对卫生部北京医院2002-2004年报告的19例小金丸引起A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小金丸AR发生例数多,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一般反应和临床表现轻微.小金丸的处方、剂型、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引起AR的原因,建议加强对小金丸AR的监测.
作者:李滔;管涛;胡欣;傅得兴;孙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方法:对299名不同职称的医师、护师和药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按百分制计分,299名医务人员的平均得分为67.4±14.7.在不同职业中,药师的得分明显高于医生和护师;内科系医务人员的得分略高于外科系;中级职称医务人员得分高,其次分别为高级和初级职称人员.结论:医务人员普遍认识到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但掌握合理用药知识的水平差异较大,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应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对提高用药水平十分必要.
作者:刘皈阳;柴栋;钱皎;王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43岁.因交通事故扭伤腰部,于2004年3月8日入院.入院后经检查腰骶椎软组织严重损伤,疑有骨折.血压、心电图、血常规检查均正常.给予头孢噻肟钠1.0g,维生素C 1.0g,酚磺乙胺0.5g,复方水溶性维生素(欣佳)粉针1瓶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用药7d,血小板计数为70× 109/L,其它血象指标均正常.用药10 d后,血小板计数降至41×109/L,立即停止全部用药,经全面检查未见其它组织有出血情况.观察两周后,复查血小板略有回升.1个月后,抽骨髓作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巨核细胞少,血小板少,粒、红两系轻度病态造血.此后1年,定期复查血常规,其血小板计数始终在100×109/L上下波动.
作者:邵仲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