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波;刁继红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许多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脏器(如肝、肾)发育尚未完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与成人有一定差别,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因此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有差别.分析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特点,为儿童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张宇靖;张昌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败血症败血症病情危急,一旦临床诊断确立,应即按患者原发病灶、免疫功能状况、发病场所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考虑其可能的病原,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5岁.主因左眼磨痛、畏光1年余,于2005年4月20日来院就诊.查体:T36.2℃,R 19次/min,P 76次/min,BP110/80mmHg(1 mmHg=0.133 kPa).专科检查:左眼指数/50em,左眼上睑内翻,有部分睫毛倒向眼球,角膜偏向下方,有一圆形直径约1.5 mm溃疡深至基质层,呈灰白色混浊,眼内见人工晶体在位.门诊以左眼睑内翻倒睫、左眼角膜溃疡收住院.
作者:晏华;张新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科住院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来的351株葡萄球菌进行菌株鉴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筛选、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以呼吸系统常见,占65.0%(228/351);MRS的分离率较高为85.2%(299/35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81.0%(145/179);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阳性率高达91.5%(321/351);除万古霉素外,351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8.9%~97.7%.结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目前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感染率有上升趋势.
作者:陈林珍;李晓穗;李瑞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因发热2 d,于2005年3月26日入院.入院前2 d在院外诊所就诊,化验检查:血常规WBC 9.3×109/L,N 0.912,疑为存在感染,给予头孢氨苄500 mg口服,4 h后出现全身皮肤广泛红斑,伴皮肤瘙痒、乏力、尿黄如浓茶、灰白便.无慢性肝病、饮酒及输血史.查体发现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肝脾肋下均未触及,莫氏征(-),肝区无叩痛.
作者:刘泽;蔡少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女,56岁.因患慢性乙型肝炎15年,肝功能异常,于2003年2月13日住院治疗.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中度黄疸,双眼睑无浮肿,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ALT 72 U/L,AST 78 U/L,T-Bil 92.2 μ mol/L,ALB 37g/L;HBV DNA2.58×107copies/mL;乙肝系列示HBsAg(+),HBeAg(+),HBcAb(+),余(-);B超显示肝脏弥漫性病变,无腹水,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入院后给予甘利欣,肌苷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保肝治疗,茵栀黄口服消退黄疸,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入院第3天,患者出现双下肢及双眼睑浮肿,疑为甘利欣所致水钠储留,故停用甘利欣,但患者浮肿未见缓解,出现腹胀,B超发现少量腹水,此时患者诉于入院前两周曾因服用1周拉米夫定,亦出现过类似情况,停药后浮肿即消失,因此立刻停用拉米夫定,第2天浮肿明显减轻,第5天完全消失,B超显示腹水消退.
作者:马烈;李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健康;董晓莉;李忠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因其疗效较好而广泛用于临床,但近年来,其不良反应报道增多,常见过敏反应;少见鼻出血,腹痛;罕见血尿.虽然反应程度较轻,发生率低,但偶尔可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本文就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作一简要介绍,旨在对其安全性引起关注.
作者:李校堃;林华权;潘建春;姚崇舜;肖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因咽喉部疼痛伴发热2 d,自行含服喉痛消炎丸10粒.服药后约20 min,出现口唇麻木、咽喉部灼热不适、有异物感,继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查体:BP 90/60mmHg(1 mmHg=0.133 kPa),脉搏细弱,P 108次/min,呼吸急促,R 34次/min,全身皮肤黏膜发绀,咽喉部黏膜高度充血水肿,扁桃体Ⅱ度肿大.
作者:张建明;李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64岁.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于2000年11月22日来我院治疗.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共14次.症状消失后,改为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口服,均无发热等现象.
作者:张玉梅;崔克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因发现乙型肝炎4年,长期在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于2000年7月3日体检发现HBsAg阳性,e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当时未进行治疗.10月10日再次到我院复查时发现ALT升高至50~80 U/L,HBV DNA 2.65×107 copies/mL,服用多种保肝药物治疗,效果不显.于2001年6月开始使用泛昔洛韦+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转为阴性,停用泛昔洛韦,单独使用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2003年初,ALT再次升高至198 U/L,HBV DNA 3.13×107 copies/mL.
作者:李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舒芬太尼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为药物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73份使用舒芬太尼注射剂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调查,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3例使用舒芬太尼注射剂的不良事件33例(19.08%),其中不良反应17例(9.83%).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血管与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合并用药无关(P分别为>0.05),与给药剂量和方法有关(P<0.01),不良反应多出现在用药2~6 h(P<0.05).结论:掌握舒芬太尼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作者:冯霞;张春梅;钟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1岁.因乏力伴活动后心悸2个月,于2004年11月27日入院.查体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20/60 mmHg(1mmHg=0.133kpa),重度贫血貌,眼结膜苍白,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胸骨无叩压痛.实验室检查:WBC11.0×109/L,RBC 2.04×1012/L,PLT 170×109/L.骨穿,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粒、淋混合型).治疗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给予甲氨蝶呤(MTX)600 mg,于30 min内静脉注射;继而给予4800 mg,在12 h匀速静滴;同时碱化尿液,48 h后应用亚叶酸钙(CF)30mg,2次/d,共4 d,进行解救.治疗第7天,患者从眼眶周围开始,逐渐整个面部出现浮肿,胸背部出现皮疹,唇、咽出现溃疡,阴囊局部糜烂,腹胀明显.
作者:张俊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3岁.因躯干、四肢反复红斑、丘疹4年,全身皮肤潮红1周,于2004年4月11日以红皮病入我院治疗.院外多次诊断为毛发红糠疹.入院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给予甲氨蝶呤15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60滴/min),每周1次,共3周;静滴20 mg,每周1次.用药1周,后改为阿维A酯10 mg,2次/d口服.
作者:李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长期、大面积外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皮肤病治疗有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反应,近来出现了一类可以局部外用的免疫调节剂,由于其疗效好,安全性高,长期使用也不会有外用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一类在皮肤科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药物.
作者:汪科;朱学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利福昔明(rifaximin,商品名希捷)系利福霉素SV的半合成衍生物,为广谱肠道抗生素.该药由意大利阿尔法公司研制开发,1987年作为抗感染性腹泻药物在意大利上市,之后在国外仍被广泛应用,2004年经SFDA批准已在我国临床应用.本文对利福昔明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国内外临床应用情况作一介绍.
作者:王佩;李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主要包括补液和快速补充营养.而活菌制剂在其中的作用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补充肠道正常菌群治疗感染性腹泻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而另一观点认为,近年来从活菌制剂的药动学,药效学和随机应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提示,用活菌制剂进行额外的干预治疗并非必要,因此对活菌制剂在感染性腹泻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质疑.但两种观点都提出益生元的概念,且认为活菌制剂与益生元制成合剂,即合生元是其发展方向.
作者:杨小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因外伤致颅骨骨折、硬脑膜下备肿伴脑挫裂伤,于2004年1月16日在当地医院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术后20d出现大量备便,伴有血压下降,2月10日转入我院.
作者:刘亚林;何清;王菁华;唐普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