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利福昔明(rifaximin,商品名希捷)系利福霉素SV的半合成衍生物,为广谱肠道抗生素.该药由意大利阿尔法公司研制开发,1987年作为抗感染性腹泻药物在意大利上市,之后在国外仍被广泛应用,2004年经SFDA批准已在我国临床应用.本文对利福昔明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国内外临床应用情况作一介绍.
作者:王佩;李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妊娠结核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母婴的严重不良后果.了解妊娠结核的发病率、妊娠与结核病的相互影响等的新动态,掌握妊娠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以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将有利于保护妊娠结核的母婴健康.
作者:林明贵;王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4岁,主因间断乏力33年,加重伴腹胀半个月,于2004年4月22日收入院.无胸腺素输注史,无特殊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腹腔感染,脾切除术后.入院后第2天上午8:40开始给予胸腺素5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5 min后,患者出现燥热、皮肤搔痒、面部潮红.1 min后,面部潮红加重、双眼睑红肿、呼吸急促,随即呼之不应、不能回答问题.立即停止输胸腺素,更换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吸氧4 L/min,给予地塞米松2 mg静脉滴注,异丙嗪25 mg肌注.
作者:冯亮;池频频;黄玉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1岁.因乏力伴活动后心悸2个月,于2004年11月27日入院.查体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20/60 mmHg(1mmHg=0.133kpa),重度贫血貌,眼结膜苍白,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胸骨无叩压痛.实验室检查:WBC11.0×109/L,RBC 2.04×1012/L,PLT 170×109/L.骨穿,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粒、淋混合型).治疗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给予甲氨蝶呤(MTX)600 mg,于30 min内静脉注射;继而给予4800 mg,在12 h匀速静滴;同时碱化尿液,48 h后应用亚叶酸钙(CF)30mg,2次/d,共4 d,进行解救.治疗第7天,患者从眼眶周围开始,逐渐整个面部出现浮肿,胸背部出现皮疹,唇、咽出现溃疡,阴囊局部糜烂,腹胀明显.
作者:张俊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8岁.因外伤致颅骨骨折、硬脑膜下备肿伴脑挫裂伤,于2004年1月16日在当地医院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术后20d出现大量备便,伴有血压下降,2月10日转入我院.
作者:刘亚林;何清;王菁华;唐普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女,36岁.因乏力、间断呕吐半月,重1周,于2001年1月15日入院.患者半月前因阴道炎服妇科分清丸,每次1丸(9g),3次/d,45 d后,出现多尿,夜尿增多,口渴;1周前四肢无力,发麻.查体:BP 100/7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双膝腱反射低下,余(-).
作者:贾顺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男,13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0余天,发热1周,于2000年5月17日入院.既往健康,查体:T 38.2℃,P 102次/min,R 24次/min,BP 104/70 mmHg(1 mmHg=.133 kPa),体重34 kg.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界不大,HR 100次/min,律规整、心音有力无杂音,双肺未闻及啰音,肝脏肋弓下2.0 cm,脾脏肋弓下1.5 cm,躯干及肢体可见散在小出血点.血常规:Hb 46 g/L,WBC 2.46×109/L,N 0.62、L 0.36、M 0.02,PLT 4.8×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占55%,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M3型),肝功、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作者:张春雨;江立;胡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因发现乙型肝炎4年,长期在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于2000年7月3日体检发现HBsAg阳性,e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当时未进行治疗.10月10日再次到我院复查时发现ALT升高至50~80 U/L,HBV DNA 2.65×107 copies/mL,服用多种保肝药物治疗,效果不显.于2001年6月开始使用泛昔洛韦+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转为阴性,停用泛昔洛韦,单独使用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2003年初,ALT再次升高至198 U/L,HBV DNA 3.13×107 copies/mL.
作者:李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3岁.因躯干、四肢反复红斑、丘疹4年,全身皮肤潮红1周,于2004年4月11日以红皮病入我院治疗.院外多次诊断为毛发红糠疹.入院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给予甲氨蝶呤15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60滴/min),每周1次,共3周;静滴20 mg,每周1次.用药1周,后改为阿维A酯10 mg,2次/d口服.
作者:李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健康;董晓莉;李忠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因流涕,发热,咽痛,咳嗽,吐痰3 d,于2004年4月17日就诊.查体:T 38.6℃,P 82次/min,R 21次/min,BP 100/60 mmHg(1 mmHg=0.133 kPa),咽充血,扁桃腺Ⅱ度肿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电图正常.化验血:WBC 14.1×109/L,N 0.86.胸透:两肺纹理增粗.
作者:李丽;荣金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65岁.因高脂血症,于2005年3月21日自服阿昔莫司胶囊250 mg.30 min后,感胸闷,憋气、呼吸急促,伴大汗,立即来我院就诊.查体:T 36℃,P110次/min,BP112/68 mmHg(1 mmHg=0.133 kPa),R 32次/min.气喘,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强迫坐位,大汗淋漓,双肺闻及广泛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临床诊断:支气管哮喘.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地塞米松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氨茶碱0.25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缓慢静滴,雾化吸入博列康尼(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5 mg.30 min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经询问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哮喘发作、哮喘病家族史.
作者:郭江宁;黄华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败血症败血症病情危急,一旦临床诊断确立,应即按患者原发病灶、免疫功能状况、发病场所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考虑其可能的病原,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71岁.因反复发作性咳嗽、咯痰,气短进行性加重20余年,发热3 d,于2004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口唇无紫绀,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HR 88次/min,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胸片示双肺纹理粗乱,透光度差,右肺陈旧性肺结核.
作者:许恒忠;李金英;王者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障碍通常周围神经对毒物和药物比脑更敏感,因为①周围神经依赖非自我调节血液供应;②脊神经节缺乏有效的血液屏障;③神经外膜与血管之间的连接处不紧密,蛋白结合型药物可进入外膜;④神经内膜血管间的血-神经屏障功能较差;⑤神经束中缺乏淋巴管,影响毒物的清除;⑥没有类似脑脊液的洗涤作用.遗传、肝肾功能不全、原有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亚临床维生素缺乏、亚临床神经,被认为是药源性周围神经病的危险因素.神经内科临床中有2%-4%的周围神经病系药物所致.
作者:张小澍;鱼爱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许多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脏器(如肝、肾)发育尚未完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与成人有一定差别,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因此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有差别.分析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特点,为儿童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张宇靖;张昌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64岁.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于2000年11月22日来我院治疗.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共14次.症状消失后,改为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口服,均无发热等现象.
作者:张玉梅;崔克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因咽喉部疼痛伴发热2 d,自行含服喉痛消炎丸10粒.服药后约20 min,出现口唇麻木、咽喉部灼热不适、有异物感,继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查体:BP 90/60mmHg(1 mmHg=0.133 kPa),脉搏细弱,P 108次/min,呼吸急促,R 34次/min,全身皮肤黏膜发绀,咽喉部黏膜高度充血水肿,扁桃体Ⅱ度肿大.
作者:张建明;李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4岁.因肝炎后肝硬化病史2年,双下肢浮肿7 d,于2005年3月7日入院.既往有饮酒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拟给予硫普罗宁(凯西莱)0.3g/d静脉滴注,胸腺肽50 mg/d稀释后静滴.当硫普罗宁静脉滴注5 min后,患者感觉胸闷,随后出现双侧颌下腺、腮腺肿大,均约40mm、质中等、无触痛.查体:T 36.2℃,BP 100/80 mmHg(1 mmHg=0.133 kPa),P 72次/min,R 20次/min,无皮疹、皮肤瘙痒、面色潮红、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症状.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曾使用过胸腺肽治疗,无不良反发生.立即停用硫普罗宁,改用肌苷注射液治疗,20 min后双侧颌下腺、腮腺逐渐缩小至消失.
作者:张彦芳;张卫民;王凤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