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娟
本文概述了我国建国50年来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和使用状况,结合国外资料,重点对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进行了再评价、旨在为临床医师和药师提供较好的、合理用药的信息.
作者:孙忠实;朱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两种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心瓣膜异常,与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因果相关.本文介绍了自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到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从世界撤销的全过程,并介绍了撤销造成的影响以及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不良反应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杨景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72岁.因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入住我院.自1月10日起,口服蒙诺(monopril),即福辛普利钠片(fosinopril sodium tablets),10mg/d.5d后,因剧烈咳嗽,不能耐受,于1月16日,停用蒙诺改用科素亚(cozaar),即洛沙坦钾片(losartan potassium tablets) 50mg/d,口服.患者咳嗽仍未缓解,且应用凯福隆(claforan)即头孢噻肟(Cefataxime)静滴,口服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安美汀augmentin)片均无效.于1月29日,停用洛沙坦钾及一切抗炎药物,次日病情好转,一周后,咳嗽明显减轻.
作者:齐晓连;李亚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双黄连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不良反应的防治办法.方法:总结近年来双黄连针剂不良反应病例179例,分析双黄连针剂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双黄连针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制剂的质量、药物的应用及患者的个体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应重视双黄连针剂的不良反应.
作者:蔡皓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59岁,发病10d前因结节性甲状腺肿连续服用甲状腺片(40mg/次,2次/d),发病2d前,因自感关节痛服用“芬必得”(每粒胶囊含布洛芬300mg),300mg/次,2次/d,连服2d.服用芬必得第2天晚,患者自觉头晕,不能站立,乏力,恶心,呕吐,心悸,自测脉搏140次/min.
作者:陈昌玉;孙效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46岁,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于1998年5月11日入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36.3℃,脉搏7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70mmHg,血尿常规无异常.5月14日开始根据病情服用兰索拉唑(达克普隆)胶囊,每日1次,每次30mg,同时并用西沙必利、双岐三联活菌(培菲康)、阿莫西林和枸椽酸铋钾(德诺)等药物.服药5d后,患者出现关节痛,以双膝关节为主,伴低热(37℃~37.8℃).当时考虑为上感,继续服药至第8天,患者全身关节疼痛难忍,不能行走,体温达38℃,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血尿酸均正常.据此分析可能是兰索拉唑所致不良反应.停用兰索拉唑及其它并用药,同时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对症治疗,1周后,患者关节疼痛等症状消失.
作者:刘芸;关铭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岑、金银花、桅子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能.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等症,临床应用20年来,尚未见有肾脏损害的报告.我院于1996年10月收治1例静脉点滴清开灵注射液后致急性肾衰的患者.
作者:关铭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临床多用于控制需氧G-杆菌、葡萄球菌属、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属、分枝杆菌属的感染.尤其是新一代的产品如奈替米星等对钝化酶稳定,耳毒性低,临床使用较为普遍.但是,对老年人使用时所致的肾损害还是不容忽视的,现报道2例如下.
作者:李占英;屈桂秋;陈亚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介绍同仁医院6年来开展ADR监察工作的经验和目标,包括建立院ADR监察工作小组,完善ADR监察报告工作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等,以达安全合理用药,保证医疗质量.
作者:成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中国药学文摘》(1994年~1998年9月)报道的有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并按例数排序进行分析.结果:排列前三位的药物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其中严重不良反应535例,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婷;方娟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4岁,因盆腔肿物于1998年11月2日入院.查体:T36.5℃,P80次/min,R20次/rmin,BP 120/70mmHg (16/9kPa),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脾未及,下腹部偏右可及约14cm×14cm×10cm大小囊性肿物,无压痛可推动,界限清与子宫粘连.肝肾功能正常,CA125(检测肿瘤标示物)32u/ml,血尿常规正常.
作者:梁月冬;路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39岁,因“发热待查”于1997年1月10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发现前胸、腰部出现斑点状皮疹,入院次日起高热,39~40.4℃,为弛张热,同时伴有咽痛,咳嗽,咳痰.WBC 16.9×109/L,P92%.胸片为双肺陈旧性肺结核、左下支气管扩张.考虑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入院后给予头孢呋辛(赐福乐信)、甲硝唑、庆大霉素治疗无效,改为红霉素治疗.住院期间做痰培养,24h痰查结核菌,两次为(+),改用链零素、利福平、异烟肼抗痨治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体温时有回升,考虑并发细菌或霉菌感染,先后更换氟康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药,后给予盐酸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国产)1.2克/d静脉输注,用药第2天,面部充血,逐渐扩展至躯干、四肢、后背皮肤,星全身红色,经皮科会诊,诊为去甲万古霉索引起的“红人综合征”,停用去甲万古霉素,全身皮肤发红状态逐渐消退.
作者:李嘉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复方注射制剂,由牛黄、水牛角、黄芩、银花、栀子等多种中药组成.近年来临床常有清开灵引起变态反应的报道.笔者遇到1例患者因静脉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引起重症过敏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文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57岁,因突发抽搐、皮肤潮红,于1998年6月13日入院.入院前,患者静脉点滴西咪替丁注射液0.8g+ 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当输入少量液体后,出现抽搐、皮肤潮红、湿冷、大汗、口干、脉搏细速.
作者:王春胜;李诚;高仲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于1975年首次出现精神异常,呆愣自语,行为怪异,怀疑爱人有外遇,捡拾脏物,生活懒散,于1998年12月22日第1次住院诊治,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体健,无颅脑外伤及感染病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庭中无类似精神疾患者及癫瘸患者.入院后,体检正常;血常规、生化均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正常;尿镜检:红细胞0~3;腹部B超术:肾结石.
作者:刘宝峰;潘俊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病例4例患者,其中女1例,男3例,年龄59~68岁,于1997年4月~1998年12月因脑血管意外在我院治疗,在采取对症治疗的同时,使用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抗炎,消肿,脱水.应用近1周,发现病人的手、足尖部有水疱,疱壁紧张发亮,怀疑是β-七叶皂苷钠过敏反应,停用β-七叶皂苷钠,并对水疱涂碘液、热敷,水疱逐渐消失,消失后继续使用β-七叶皂苷钠,又出现水疱,停用β-七叶皂苷钠,经采用上法处理后,水疱消失.
作者:陈仪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缬沙坦(Valsartan)是由原瑞士Ciba制药公司研制成功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直接作用于AT1受体而发挥抗高血压作用.1996年在德国首次上市,1997年底在美国获准用于临床.
作者:傅得兴;李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61岁,因呕血伴黑便于1998年7月21日入院,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入院时查HB 90g/L,WBC 8.4×109/L,BPC 120×109/L,RBC 3.5×1012/L,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0.8g+5%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4u静滴,共使用21d.
作者:王春胜;徐庆海;高仲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因“右腿红肿疼痛”于1999年1月25日入院.经确诊,为“右胫骨上端骨肉瘤”.既往无药物不良反应史.室验室检查:白细胞4.2×109/L,红细胞4.17×1012/L,血小板159×109/L,ALT 9U/L,AST 22U/L,肝肾功能正常,遂决定执行化疗方案.
作者:马胜鑫;谢晓慧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主要是由药物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疾病,是药疹中严重的一型.本病发病急,不仅侵犯皮肤粘膜,也可因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内脏损害而危及生命,为进一步了解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及总结治疗方面的体会,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1例TEN患者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周劲松;宋清华;李丽娟;李世荫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