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郭放;杨强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典型, 非典型, 微血管减压术
摘要: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观察组)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压迫血管情况、减压程度、压迫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相比,典型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原因为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短,主要为动脉压迫且为单支分布,术中减压充分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使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和可靠性。方法142例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心律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缓解率以及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的心功能缓解率为83.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的心功能缓解率为94.4%,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为7.04%(5例),观察组出现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为8.45%(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使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是一种起效迅速、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性高、药物副反应低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温丽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比较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学药物与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学药物与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化学药物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与输卵管不畅的发生率分别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2.5%(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出院时血人绒毛膜促进腺激素(HCG)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治疗方案中,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住院时间更短,远期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赖放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护理工作体会。方法分析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护理工作。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好转。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为2.1分。能够正常的生活和休息,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因素是治疗的配合、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宣教。

    作者:叶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Luna 5μm, C18(2),250 mm×4.60 mm 100 A。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9∶7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二苯乙烯苷浓度在4.99~29.9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二苯乙烯苷平均回收率为98.42%, RSD为1.04%。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六味首乌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洪泽;齐骁勇;韩风雨;孔新颖;刘福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50例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疼痛、畏光、异物感、溃疡面积、分泌物、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前房积脓症状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小红;唐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补肾法临床运用举隅

    中药补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辨证准确,常获效显著。作者在临床中常用此法治疗一些慢性、疑难病例而获良效,兹举4则介绍如下。1眩晕案患者男55岁,2013年10月11日初诊。患者2月前突起发热,高烧达40℃,经治疗后热退,继而出现头晕,耳鸣,卧床不起,不能站立,动则欲呕,精神疲惫,失眠多梦,迭进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君子汤加减20余剂,病情无好转,后经市某医院诊断为迷路炎,治疗后病情未能缓解,而求诊于余。症见头晕,视物旋转,耳内似有蝉鸣,终日不休,静卧则舒,双目不能展视,睁眼则欲吐,精神疲倦,形体虚弱,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视其舌质红,苔薄黄,寸口脉弦细数。证属髓海不足,清空失养,阴虚生热,虚火上炎。治拟滋阴补肾。予杞菊地黄汤加减,酌加知柏之属。连服5剂,头晕耳鸣大减,动则欲呕消失,续投15剂诸症悉除。后嘱再服六味地黄丸2次/d,10 g/次,早晚用淡盐开水送服,以巩固疗效。

    作者:梁恩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49例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药物溶栓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有无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56例)和非溶栓组(56例),其中溶栓组的24例和非溶栓组的2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观察并对比49例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结果溶栓组的24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1.67%,非溶栓组的25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需及时给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

    作者:明晓红;陈新;孙殊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评价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对本院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住ICU 的395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4年1月开始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前,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211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后:ICU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由12.50%下降至6.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 P<0.05),调整例次感染发病率由3.75%下降至1.91%,次日感染发病率由19.67‰下降至12.5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由12.18‰下降至8.25‰,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由5.81‰下降至0‰,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由3.48‰下降至3.12‰。结论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制定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并实施,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刘小平;陈红平;延莹婷;魏红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影响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二甲双胍口服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发现,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发现,治疗后患者舒张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E)明显升高,心房收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度(A)明显降低, E/A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状态,控制病情的进展和恶化,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谢明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冷冻切片诊断和免疫组化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冷冻切片诊断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细胞角蛋白19(CK19)、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40例冷冻切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光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alectin-3、HBME-1、CK19、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40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光镜下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沟、纤维性间质、核内包涵体及砂砾体。免疫组化Galectin-3、HBME-1、CK19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均呈阳性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呈阴性或个别弱阳性表达。CD56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6例呈轻度着色,34例呈阴性表达,在周围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 Galectin-3、HBME-1、CK19及CD56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杨长俊;吴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肠道微生态制剂的药理分析与辅助治疗顽固性Hp感染的用药安全性探讨

    目的:比较含微生态制剂的四联疗法与标准四联疗法治疗顽固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顽固性Hp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四联疗法:雷贝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观察组采用含微生态制剂的四联疗法:雷贝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金双歧(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个月后复查胃镜行快速尿素酶(Urease)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对比两组的Hp根除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2.5%、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1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有微生态制剂的四联疗法根治顽固性Hp感染疗效与标准四联疗法相当,但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以胸腺瘤为例)患者,应用合理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予以精心护理后,出院时患者中优良54例,差6例,优良率90%。结论精心护理能够提高原发性纵隔肿瘤临床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孙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研究尿常规检验中收集前、运送保管、分析检验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的收集前、运送保管、分析检验中有较多因素影响尿常规检验,针对发生的原因,严格控制检验质量,规范操作流程,增强对各类细胞检验认知,可有效减少尿常规检验误差发生。

    作者:刘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差错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差错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近两年来本院手术室发生的66例护理差错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结果本组66例护理差错中26例是由手术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生疏引起,18例是由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能力差引起,10例因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引起,8例因护理人员无菌观念差引起,4例因补液用药失误引起。结论导致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的因素较多,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重视,规范医疗操作、增强保护意识则是减少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关键。

    作者:薄瑞娜;王艳艳;梁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儿科疾病中应用丙种球蛋白来进行治疗,探讨儿科疾病中应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产生的情况。儿科疾病中应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与减轻症状的功能。丙种球蛋白具有免疫性功能与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在进行治疗儿科疾病时,治疗免疫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作者:吴江;宋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扁平化排班模式在外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本院外科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实施扁平化排班模式的工作成效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外科患者实施扁平化排班模式进行护理,并对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差错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护士日常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在实施扁平化排班后明显减少,患者对日常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9.8%及医生对护士日常工作的满意度100.0%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实施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排班模式取得的成效与优质护理的要求目标一致,有利于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使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作者:陈文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刺配合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4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血栓心脉宁片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配以血栓心脉宁片,两组疗程为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血栓心脉宁片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徐飞;谢昕;汪敏娜;李虹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48例患者按照症状不同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部位疼痛,50%患者心电图呈现非Q性心肌梗死,97.3%患者出现心肌酶升高现象。采用合理治疗后,患者中治愈116例(78.4%),死亡32例(21.6%)。结论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采用相关辅助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后进行及时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安高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方法7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与干预组(36例),对干预组采取自我管理干预,对照组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高血压病的控制率明显增加、体重控制、低盐饮食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医务人员应传授给患者控制、管理高血压病的常用方法;通过健康教育、定期随访等措施来提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自我管理可有效提高血压控制率,不良生活习惯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作者:陈丽珍;简淑霞;廖远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东北中小城市成人血清胆固醇水平及分布

    目的:探析东北中小城市居民在新生活方式下,血清胆固醇(TC)水平和异常率,以评价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现状,为本地区制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4623例18~88岁健康成人,进行TC检测,并与《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TC人群水平及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受检人群TC平均数(x-)为4.88 mmol/L,男女性别TC 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x-方差分析:男性四组间比较、女性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33.57%的人群TC超出5.20 mmol/L正常值范围。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七:2002血脂》比较,10年间男性TC x-增高了23.73%,女性x-增高了22.7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从百分位数看,从5%~95%的9个百分位数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七:2002血脂》比较均有普遍升高。结论10年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群TC水平增长迅猛,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亦随之剧增。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工作者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李华荣;刘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