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影响临床分析

谢明成

关键词:二甲双胍, 糖尿病, 心功能不全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二甲双胍口服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发现,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发现,治疗后患者舒张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E)明显升高,心房收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度(A)明显降低, E/A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状态,控制病情的进展和恶化,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治疗。重症者首日予以负荷剂量6 mg/(kg·次), q.12 h.,次日起给予维持剂量4 mg/(kg·次), q.12 h.;轻症者给予伏立康唑片口服,剂量为200 mg, q.12 h.,序贯治疗14~42 d。观察疗效。结果伏立康唑有效率为67.4%,只有少数患儿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视觉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效果好,毒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爱玲;刘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差错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差错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近两年来本院手术室发生的66例护理差错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结果本组66例护理差错中26例是由手术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生疏引起,18例是由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能力差引起,10例因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引起,8例因护理人员无菌观念差引起,4例因补液用药失误引起。结论导致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的因素较多,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重视,规范医疗操作、增强保护意识则是减少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关键。

    作者:薄瑞娜;王艳艳;梁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比较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学药物与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学药物与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化学药物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与输卵管不畅的发生率分别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2.5%(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出院时血人绒毛膜促进腺激素(HCG)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治疗方案中,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住院时间更短,远期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赖放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7例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d的6例,15d的2例,19d的2例,24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王奎鹏;夏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胸腔镜下治疗肺癌的护理体会

    目的:对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38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同时给予围术期精心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84.2±11.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0.5)d;经相应护理干预,患者均得到良好恢复,且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肺癌患者临床治疗常用术式,在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马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48例患者按照症状不同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部位疼痛,50%患者心电图呈现非Q性心肌梗死,97.3%患者出现心肌酶升高现象。采用合理治疗后,患者中治愈116例(78.4%),死亡32例(21.6%)。结论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采用相关辅助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后进行及时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安高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研究组评分为(68.7±5.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5.7±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宇辉;裴玉萍;孙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卫生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作者:许建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扁平化排班模式在外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本院外科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实施扁平化排班模式的工作成效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外科患者实施扁平化排班模式进行护理,并对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差错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护士日常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在实施扁平化排班后明显减少,患者对日常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9.8%及医生对护士日常工作的满意度100.0%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实施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排班模式取得的成效与优质护理的要求目标一致,有利于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使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作者:陈文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碎补与习用品光亮密网蕨中柚皮苷含量的比较分析

    目的:研究骨碎补中有效成分柚皮苷的含量与习用品光亮密网蕨中柚皮苷含量的比较。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骨碎补与习用品光亮密网蕨中的柚皮苷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骨碎补与习用品中光亮密网蕨中的柚皮苷含量进行测定。测定柚皮苷采用Hypersel C18柱;以甲醇-醋酸-水(35∶4∶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 nm。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光亮密网蕨的色斑不明显,高效液相色谱显示光亮密网蕨中所含柚皮苷微量。结论该方法显示骨碎补同科植物习用品光亮密网蕨和骨碎补相比,所含柚皮苷的量较少。

    作者:马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随机分为1组(26例)和2组(26例),1组患者应用氟伐他汀进行治疗,2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同时选择26例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参照(3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的(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等指标,并将1组患者各项指标与3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2周治疗,两组患者hs-CRP、IL-6、TNF-α、TC、TG水平均有所改善,1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为明显,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IL-6、TNF-α、TC、TG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比较,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氟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微炎症状态,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者:陈庆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50例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疼痛、畏光、异物感、溃疡面积、分泌物、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前房积脓症状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小红;唐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Luna 5μm, C18(2),250 mm×4.60 mm 100 A。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9∶7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二苯乙烯苷浓度在4.99~29.9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二苯乙烯苷平均回收率为98.42%, RSD为1.04%。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六味首乌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洪泽;齐骁勇;韩风雨;孔新颖;刘福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持续改进看我院合理用药的质控管理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其质量是构成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本院在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中发现了关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使用的行为。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协同药学部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将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由19.77%提高到91.86%,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本院还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肿瘤化疗药物、肠外营养药物等合理用药的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理用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在于加强监督管理,采用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不仅能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沈惠明;虞燕霞;周琴;尚尔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护理工作体会。方法分析2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护理工作。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好转。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为2.1分。能够正常的生活和休息,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因素是治疗的配合、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宣教。

    作者:叶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中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探究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方法55例妊娠合并妇产科良性肿瘤剖宫产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的发生率为0.6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6%,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23%,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23%。结论术中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式尽可能选用保留功能的剔除术;同时加强对孕期常规检查的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王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对照组术后应用普通胃管胃肠减压,观察两组胃管通畅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胃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拔管、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可以达到与普通胃管减压相同的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快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师拥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照组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随访并评价结石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清除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相比,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增加,但并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可取得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一样的结石清除效果,临床选择哪一种方式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杨波;吴新保;张跃堂;祁万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近期疗效,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52例胃间质瘤患者,36例行腹腔镜手术方式(腹腔镜组),16例行开腹手术方式(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近期相关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相比于开腹组,在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在某些方面较开腹手术方式有优势,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冬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和评价应用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两组均采用基础的止血方法,禁食,监测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出血过多时应及时输血,保证血容量,维持血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待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稳定给予内镜止血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09%,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宁;胡慧珍;李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