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持续改进看我院合理用药的质控管理

沈惠明;虞燕霞;周琴;尚尔宁

关键词:持续改进, 合理用药, 质控管理, 抗菌药物
摘要: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其质量是构成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本院在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中发现了关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使用的行为。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协同药学部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将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由19.77%提高到91.86%,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本院还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肿瘤化疗药物、肠外营养药物等合理用药的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理用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在于加强监督管理,采用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不仅能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嵴状突、棘状突局部矫正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局部矫正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06例鼻中隔单纯嵴状突、棘状突的局部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局部矫正组,B组为传统手术组,分别施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局部矫正术和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术后情况,随访6~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切口一期愈合,鼻中隔恢复平直,无一例出现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等并发症,但局部矫正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方面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局部矫正术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陈春霞;霍秀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院内院外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院内院外持续性护理干预。所选患者在出院时让其了解回访的目的,使患者积极配合回访。对患者出院后的第2、4、12周进行电话回访,同时保证回访内容准确可靠。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第12周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均低于本组出院后第2周的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第2、4、12周的服药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分别高于对照组同期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院外持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武成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6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其切口渗出液均消失,术后3~7 d患者切口处长处新鲜肉芽组织;且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中无一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现象发生,术后7~15 d患者切口愈合出院。结论以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具体特点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切口愈合,其临床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董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

    目的:对处方点评工作进行介绍,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重新修订了本院的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工作小组随机抽取本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对医师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并将处方点评结果每月在《药学简报》上通报。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56张,占全部抽查处方的4.67%,处方合格率为95.33%,符合要求。结论门诊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明显提高,处方点评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张雪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治疗探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5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后进行4个月~1年的随访,对其临床病例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选取的54例患者,其中4例出现并发症,其余50例痊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直接有效,并发症少且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鑫;杨小光;李伟民;赵建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解酒保肝剂对小鼠酒精中毒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酒保肝剂对小鼠醉酒实验、血清乙醇浓度和肝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给药组小鼠给予解酒保肝剂灌胃,对照组给予双蒸馏水灌胃。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取肝匀浆,检测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血酒精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1),翻正反射时间明显缩短(P<0.05),肝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酒精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解酒保肝剂具有良好的解酒作用。

    作者:李璐奕;汪晖;熊婕;王建;袁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不采用序贯疗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连续治疗8 d,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胀0例、关节疼痛1例及食欲不振1例)发生率为6%;对照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3例、腹痛腹胀2例、关节疼痛2例及食欲不振4例)发生率为22%;两组不良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3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痊愈2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为7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刘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谈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思想感情宝库的钥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美好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良药。只有更好地学好语言,重视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掌握好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才能更好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好地为护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朱乾英;周安丽;陈霞;兰晶;廖灵;陈金;程媛媛;万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1例川崎病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6.5±1.5)d、(2696.3±64.9)元,与对照组的(10.0±1.5)d、(3859.6±50.3)元相比占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0.48%,与对照组的65.00%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川崎病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建议广泛使用。

    作者:陈燕丹;谢泽漫;黄楚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苯氧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在临床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对60例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6~12个周期的三苯氧胺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例痛经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74%;经量表现增多20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三苯氧胺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王桂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肠溶交泰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肠溶交泰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SHIMADZU VP-ODS 150 mm×4.6 mm;流动相:以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75);检测波长:345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03012~0.602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67557X+60945, 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60%, RSD=1.5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精密度好,可以用来控制本制剂的质量。

    作者:曹臣;黄开颜;李珊;陈迎春;刘绍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探讨关于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行择期手术的小儿患者70例,随机分为F组和K组,各35例。F组先给予芬太尼1μg/kg静脉滴注, K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静脉滴注,随后两组都给予丙泊酚1~1.5 mg/kg静脉滴注。手术中如果患儿出现不自主的手足活动或者肢体活动时,可适当追加一定剂量的丙泊酚维持麻醉。将两组患儿麻醉前、麻醉后2 min、5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用药量K组明显小于F组(P<0.05), K组麻醉后2、5 min及术毕血压、心率和呼吸变化不大, F组麻醉后2 min血压、心率和呼吸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减轻各自的心血管反应和氯胺酮术后的精神症状,使麻醉过程更加平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百艳;朱世明;顾静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应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为(9.78±7.23)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15.21±7.67)分,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甜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48例患者按照症状不同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部位疼痛,50%患者心电图呈现非Q性心肌梗死,97.3%患者出现心肌酶升高现象。采用合理治疗后,患者中治愈116例(78.4%),死亡32例(21.6%)。结论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采用相关辅助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后进行及时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安高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RP和pro-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即hs-CRP)和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2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16例)、心绞痛组(46例)和心肌梗死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12 h内的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之间hs-CRP和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心绞痛组和正常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37和5.578,均P<0.05)。不同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之间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68和4.623,均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呈升高趋势,并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刘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瘢痕子宫再妊娠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分娩方式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5例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娩方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72例再次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84.7%;剖宫产术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阴道分娩者(P<0.05);阴道分娩者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的出血量(P<0.05);行剖宫产术和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孕妇首先要选择阴道试产,严密观察各项指标,进而有效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再剖宫产率。

    作者:李冀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地奥心血康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地奥心血康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加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心绞痛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奥心血康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极为显著,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卫生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作者:许建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现状与研究概括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越加关注,近年来,由于心房颤动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通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会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其研究进展。

    作者:张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对照组术后应用普通胃管胃肠减压,观察两组胃管通畅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胃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拔管、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可以达到与普通胃管减压相同的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快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师拥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