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即hs-CRP)和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2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16例)、心绞痛组(46例)和心肌梗死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12 h内的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之间hs-CRP和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心绞痛组和正常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37和5.578,均P<0.05)。不同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之间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68和4.623,均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呈升高趋势,并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刘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褥疮患者的影响。方法褥疮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施行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与对照组的81.08%比明显较高,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褥疮患者应用舒适护理有利于褥疮及早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丁明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方法治疗,并对手术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排气时间为8~15 h;术后平均下床时间7.5 h,术后住院天数为3~4 d。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是一种极佳的早期诊断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峰;韩秋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照组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随访并评价结石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清除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相比,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增加,但并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可取得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一样的结石清除效果,临床选择哪一种方式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杨波;吴新保;张跃堂;祁万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54、5.382和3.386,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的恢复呈逐渐下降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的预后。
作者:刘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洪家铁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妇科杂病的认识及治疗上有独到见解,强调肝脾肾在妇科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侧重调肝补脾益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疗效甚显。
作者:熊晓东;洪家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采用两种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的效果进行研究,并分析其麻醉效果。方法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等阶段,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提高麻醉质量,对患者血压和心率影响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继晨;王慧玲;艾喜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使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和可靠性。方法142例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心律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缓解率以及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的心功能缓解率为83.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的心功能缓解率为94.4%,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为7.04%(5例),观察组出现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为8.45%(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使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是一种起效迅速、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性高、药物副反应低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温丽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痤疮瘢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皮肤磨削术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疗效好,可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磊;顿耿;吴德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不采用序贯疗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连续治疗8 d,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胀0例、关节疼痛1例及食欲不振1例)发生率为6%;对照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3例、腹痛腹胀2例、关节疼痛2例及食欲不振4例)发生率为22%;两组不良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3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痊愈2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为7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刘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8%)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10.8%)高于对照组(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可靠,值得应用。
作者:吴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药剂科规范医院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作用及必要性。方法本院药剂科2012年开始启用了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模式,抽取2011年来本院就诊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102年就诊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应用抗肿瘤药物(2.0±0.5)类,药物费用(27671.1±3159.0)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8)%,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药剂科实施对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对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能明显降低抗肿瘤药物应用种类,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俊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冷冻切片诊断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细胞角蛋白19(CK19)、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40例冷冻切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光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alectin-3、HBME-1、CK19、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40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光镜下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沟、纤维性间质、核内包涵体及砂砾体。免疫组化Galectin-3、HBME-1、CK19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均呈阳性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呈阴性或个别弱阳性表达。CD56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6例呈轻度着色,34例呈阴性表达,在周围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 Galectin-3、HBME-1、CK19及CD56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杨长俊;吴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38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同时给予围术期精心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84.2±11.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0.5)d;经相应护理干预,患者均得到良好恢复,且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肺癌患者临床治疗常用术式,在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马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研究在小儿肠梗阻诊疗中,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66例腹痛及不明原因哭闹不止的患儿,对其实行超声及X射线诊断,对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各方面进行分析,超声诊断的检出率均高于X射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肠梗阻诊断中,超声诊断能够对X射线的诊断缺陷进行弥补完善,可以作为主要的肠梗诊断方式。
作者:朱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7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再梗死、再住院、死亡和体力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6个月再梗死2例(5.26%)、再住院发生率3例(7.89%)以及病死率2例(5.26%)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体力状况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住院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再梗死、再住院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促进体力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旭帮;魏娟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药混合粉体流动性进行表征,并研究润滑剂、崩解剂对中药混合粉流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肿节风浸膏粉、微晶纤维素及两者1∶1混合粉为模型药,并在混合粉中加入微粉硅胶(润滑剂)、硬脂酸镁(润滑剂)、PVPP(崩解剂)。测定各混合粉体的休止角、平板角、压缩度、均齐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分析七种粉体的流动性。结果 A+3%PVPP, A+0.3%微粉硅胶, A+3%硬脂酸镁, A+0.3%微粉硅胶+3%PVPP四种粉体F值为负值其流动性较好。结论中药浸膏粉经过与辅料混合可以有效改善其流动性,润滑剂和崩解剂都能改善中药混合粉的流动性。
作者:张南;廖正根;乔军辉;王亚楠;李孟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方法164例使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参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评判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会因为给药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164例患者中,静脉注射给药有109例(66.46%),口服给药55例(33.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的差异同样会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164例患者中,男63例(38.41%),女101例(61.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使用阿奇霉素,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因使用阿奇霉素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作者:罗飞;杨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总结与分析。方法385例AMI患者中的50例AMI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展开有效分析。结果 AMI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结论在临床上,当患者发生AMI时,其室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并不是很典型,故临床工作者需准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仔细诊断与识别,以减少误诊与漏诊率,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作者:宋玫;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作者:许建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