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霞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14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48例患者按照症状不同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部位疼痛,50%患者心电图呈现非Q性心肌梗死,97.3%患者出现心肌酶升高现象。采用合理治疗后,患者中治愈116例(78.4%),死亡32例(21.6%)。结论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采用相关辅助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后进行及时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安高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泰索帝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应用泰索帝联合顺铂对24例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化疗结束后评价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CR 2例(8.33%), PR 12例(50.00%), SD 6例(25.00%), PD 4例(16.67%),总有效率为CR+PR14例(58.33%)。本组毒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为主。结论泰索帝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是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理想化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肝移植手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原因。方法2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出现ITBL症状的患者进行Clavien分级,分析归纳ITBL发生的原因。结果在研究的200例患者中,发生ITBL症状的患者有14例,这14例患者的Clavien分级都在Ⅲb级以上。对14例患者的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显示:手术后1 d肝动脉阻力指数(RI 1 d)(P=0.0500, OR=0.916),手术后1周肝动脉指数(RI 1 w)(P=0.0078, OR>999.9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术后肝动脉血流异常。因此,提高动脉吻合技术,有利于防止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出现。
作者:刘广波;陈国勇;孙建军;汤高枫;朱少功;王维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90例,采用斜角肌间沟复合夜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将患者随机分为头皮针法组(A组)和注射器针头法组(B组),各45例。两组用药为0.894%罗派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5 ml+0.9%生理盐水配制成30 ml。并记录并发症发病情况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结果 A组在并发症发病情况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方面明显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针头法。
作者:马延滨;钱道亮;高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心理状况、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11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两组均采用SAS评判患者的焦虑程度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详细记录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相关数据。结果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14.5%明显低于对照护理组36.4%,患者对治疗环境以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95.4%也明显优于对照组88.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的焦虑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非常理想,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作者:刘慧娟;刘照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研究在小儿肠梗阻诊疗中,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66例腹痛及不明原因哭闹不止的患儿,对其实行超声及X射线诊断,对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各方面进行分析,超声诊断的检出率均高于X射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肠梗阻诊断中,超声诊断能够对X射线的诊断缺陷进行弥补完善,可以作为主要的肠梗诊断方式。
作者:朱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要点。方法64例重型肝炎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案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重型肝炎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时,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病情观察以及术后科学处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良好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艳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唾液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水平检测与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评估的联系。方法45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按照血液透析时间,将其分为透析前组、透析后组,均45例。收集所有患者2 ml唾液,2 ml动脉血,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清、唾液尿素、Cr、UA含量进行检测,并对透析前组、透析后组患者的血清、唾液尿素、Cr、UA浓度进行比较,分析唾液尿素、Cr、UA水平与血清水平的关系,分析两组患者血清、唾液尿素、Cr、UA的下降比率。结果透析前后患者的血清与唾液尿素、Cr、UA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经过透析,透析后组患者的血清、唾液尿素、Cr、UA浓度均明显降低,与透析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血清、唾液尿素、Cr、UA的下降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后,患者的唾液尿素、Cr、UA浓度明显降低,其清除效果与患者血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唾液尿素、Cr、UA水平检测具有评估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作用。
作者:张士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Luna 5μm, C18(2),250 mm×4.60 mm 100 A。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9∶7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二苯乙烯苷浓度在4.99~29.9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二苯乙烯苷平均回收率为98.42%, RSD为1.04%。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六味首乌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洪泽;齐骁勇;韩风雨;孔新颖;刘福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商品名:贝复新)在预防阻生牙拔牙后并发症方面疗效。方法180例行阻生牙拔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拔牙后立即于创面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对照组不放任何材料任其自行愈合,分别观察拔牙后1周内两组患者出现拔牙后出血、拔牙后感染及拔牙干槽症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拔牙后出血发生1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拔牙后出血发生12例,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拔牙后感染发生3例,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拔牙后感染发生14例,发生率为15.55%。观察组拔牙后干槽症发生1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拔牙后干槽症发生10例,发生率为11.11%。两组间在拔牙后出血、拔牙后感染、拔牙后干槽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可有效降低拔牙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加大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作者:张杰;王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d的6例,15d的2例,19d的2例,24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王奎鹏;夏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ICU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患者95例,对其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患者中无心跳骤停及死亡病例,术中发生低氧血症20例,早搏3例,均退镜暂停操作,观察,待缓解后再次进镜治疗。气胸1例,经治疗后缓解,出血2例,经局部注入冰盐水后有效缓解,经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5例,应用纤支镜顺利置管。结论危重症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及护理后,可有效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
作者:崔凌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探索在城郊卫生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方法。方法利用“四定”控制法在电脑系统中对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及手工随机抽取每年8月份100张处方(按每隔2张处方抽取1张的方法)的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2013年电脑系统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5.2%、30.5%、19.2%,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为:26.4%、23.3%、12.6%;2011~2013年手工抽取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38%、31%、18%,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四定”控制法在城郊基层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中具有一定效果。
作者:许建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解酒保肝剂对小鼠醉酒实验、血清乙醇浓度和肝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给药组小鼠给予解酒保肝剂灌胃,对照组给予双蒸馏水灌胃。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取肝匀浆,检测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血酒精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1),翻正反射时间明显缩短(P<0.05),肝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酒精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解酒保肝剂具有良好的解酒作用。
作者:李璐奕;汪晖;熊婕;王建;袁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不采用序贯疗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连续治疗8 d,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胀0例、关节疼痛1例及食欲不振1例)发生率为6%;对照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3例、腹痛腹胀2例、关节疼痛2例及食欲不振4例)发生率为22%;两组不良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3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痊愈2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为78.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刘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痤疮瘢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皮肤磨削术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疗效好,可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磊;顿耿;吴德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DN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SDS评分比对照组低;研究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白蛋白清除率(UAER)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DN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8%)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10.8%)高于对照组(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可靠,值得应用。
作者:吴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对10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辨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显效36例,有效6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白晓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观察组)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压迫血管情况、减压程度、压迫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相比,典型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原因为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短,主要为动脉压迫且为单支分布,术中减压充分等。
作者:郭放;杨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