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刘旭

关键词:脑梗死,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54、5.382和3.386,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的恢复呈逐渐下降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的预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49例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药物溶栓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有无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56例)和非溶栓组(56例),其中溶栓组的24例和非溶栓组的2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观察并对比49例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结果溶栓组的24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1.67%,非溶栓组的25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需及时给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

    作者:明晓红;陈新;孙殊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对照组术后应用普通胃管胃肠减压,观察两组胃管通畅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胃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拔管、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可以达到与普通胃管减压相同的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快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师拥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54、5.382和3.386,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的恢复呈逐渐下降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的预后。

    作者:刘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贝复新预防阻生牙拔牙后并发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商品名:贝复新)在预防阻生牙拔牙后并发症方面疗效。方法180例行阻生牙拔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拔牙后立即于创面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对照组不放任何材料任其自行愈合,分别观察拔牙后1周内两组患者出现拔牙后出血、拔牙后感染及拔牙干槽症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拔牙后出血发生1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拔牙后出血发生12例,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拔牙后感染发生3例,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拔牙后感染发生14例,发生率为15.55%。观察组拔牙后干槽症发生1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拔牙后干槽症发生10例,发生率为11.11%。两组间在拔牙后出血、拔牙后感染、拔牙后干槽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可有效降低拔牙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加大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作者:张杰;王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

    目的:对处方点评工作进行介绍,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重新修订了本院的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工作小组随机抽取本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对医师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并将处方点评结果每月在《药学简报》上通报。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56张,占全部抽查处方的4.67%,处方合格率为95.33%,符合要求。结论门诊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明显提高,处方点评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张雪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比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观察组)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压迫血管情况、减压程度、压迫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相比,典型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原因为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短,主要为动脉压迫且为单支分布,术中减压充分等。

    作者:郭放;杨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泰索帝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泰索帝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应用泰索帝联合顺铂对24例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化疗结束后评价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CR 2例(8.33%), PR 12例(50.00%), SD 6例(25.00%), PD 4例(16.67%),总有效率为CR+PR14例(58.33%)。本组毒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为主。结论泰索帝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是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理想化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50例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疼痛、畏光、异物感、溃疡面积、分泌物、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前房积脓症状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小红;唐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DN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SDS评分比对照组低;研究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白蛋白清除率(UAER)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DN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影响及效果分析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采用两种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的效果进行研究,并分析其麻醉效果。方法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等阶段,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提高麻醉质量,对患者血压和心率影响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继晨;王慧玲;艾喜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联合筋膜囊下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30例,30眼。对比分析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筋膜囊下注射TA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OC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3个月BCVA分别为(0.727±0.115)、(0.591±0.062)、(0.528±0.083)、(0.494±0.082);黄斑中心厚度(CMT)分别为(482.6±75.9)μm、(402.7±77.2)μm、(344.6±72.7)μm、(310.6±68.7)μm。治疗后1周、1、3个月BCVA显著提高, CMT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分别与治疗后1周相比, BCVA显著提高, CMT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1个月相比, BCVA提高, CMT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筋膜囊下注射TA可以在短期内减轻黄斑水肿、提高BCVA,为RVO继发黄斑水肿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婷婷;牛彤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7例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d的6例,15d的2例,19d的2例,24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王奎鹏;夏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社区综合护理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

    目的:研究社区综合护理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医护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规范化疗效为97.1%、疾病认知率为97.1%、住院率为14.3%、病死率为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3%、77.1%、40.0%和20.0%(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降低慢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黎玉冰;陈丽彩;周宝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检测过程中数据异常原因分析及其相应的对策研究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检测过程中数据异常原因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对8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肝肾功能等,并对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分析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检测过程中数据异常原因及其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所有患儿均在1个月内和1~5个月内进行药物浓度检测,1个月内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正常者占28.5%,17.5%患儿低于参考值,少于1~5个月内检测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53.8%患儿他克莫司药物浓度高于参考值,多于1~5个月内检测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检测过程中数据异常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患儿检测过程中必须对检测结果提供合理解释,并根据异常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患儿能够正确给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关啟鸿;张雅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整体护理探讨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整体护理策略。方法40例采用介入治疗术进行治疗的动脉瘤患者,对其在围手术期间的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良好的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达100%。在拔除动脉鞘管后,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4例,其中1例为迟发;4例为顽固性低血压,3例为皮下红肿,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症状处理和护理后情况均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术的并发症是临床护理中值得特别注意的部分,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各项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保证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作者:景晓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评价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对本院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住ICU 的395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4年1月开始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前,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211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后:ICU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由12.50%下降至6.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 P<0.05),调整例次感染发病率由3.75%下降至1.91%,次日感染发病率由19.67‰下降至12.5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由12.18‰下降至8.25‰,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由5.81‰下降至0‰,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由3.48‰下降至3.12‰。结论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制定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并实施,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刘小平;陈红平;延莹婷;魏红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持续改进看我院合理用药的质控管理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其质量是构成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本院在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中发现了关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使用的行为。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协同药学部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将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由19.77%提高到91.86%,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本院还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肿瘤化疗药物、肠外营养药物等合理用药的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理用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在于加强监督管理,采用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不仅能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沈惠明;虞燕霞;周琴;尚尔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90例,采用斜角肌间沟复合夜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将患者随机分为头皮针法组(A组)和注射器针头法组(B组),各45例。两组用药为0.894%罗派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5 ml+0.9%生理盐水配制成30 ml。并记录并发症发病情况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结果 A组在并发症发病情况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方面明显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针头法。

    作者:马延滨;钱道亮;高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研究

    目的:探究肝移植手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原因。方法2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出现ITBL症状的患者进行Clavien分级,分析归纳ITBL发生的原因。结果在研究的200例患者中,发生ITBL症状的患者有14例,这14例患者的Clavien分级都在Ⅲb级以上。对14例患者的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显示:手术后1 d肝动脉阻力指数(RI 1 d)(P=0.0500, OR=0.916),手术后1周肝动脉指数(RI 1 w)(P=0.0078, OR>999.9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术后肝动脉血流异常。因此,提高动脉吻合技术,有利于防止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出现。

    作者:刘广波;陈国勇;孙建军;汤高枫;朱少功;王维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老年重症脑卒中行综合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老年重症脑卒中行综合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重症脑卒中中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综合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分析两组血清指标、神经功能缺损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代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降低,研究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重症脑卒中行综合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世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